浙江省湖州市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湖州市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林命题:长兴中学 范立平 李佳 慈溪中学 杨巧林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登陆http://www.zhengrui-study.com查询个人分析报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mú)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踏来的时代,我们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chì),还是用理智稳健的心态去审?‎ C. 《流浪地球》上映10天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9亿元,并且后势依然强劲(jìn)。除了票房大热,该片口碑也是一路向好,各种盛誉不断涌向影片及其主创团队。‎ D.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bīn)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题中,A项,“模仿”的“模”应读mó,“模仿”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读mú的时候,指铸模,铸型。B项,“纷至踏来”的“踏”应为“沓”,“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C项,“强劲”的“劲”应读jìng,意思是坚强有力;“劲”是多音字,读jìn的时候,一般做名词,意思是“精神”“力气”。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古今往来,描写爱情的读物,车载斗量,恒河沙数 - 26 -‎ ‎。然经历史筛选,能摆到书架上的却万不及一。在精神产品的监督岗哨被拆除后,王实甫的《西厢记》重又光灿于世,可资一读的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也随之出版,甚至连昔年被士林所不耻、明人李日华所编的“南西厢”也搭车兜售。[乙]有了比较便有了鉴别,在众多的“西厢”中,独“王西厢”乃旷世一绝唱,“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是真正的花间美人。‎ 今人出游,往往会被古时文人用美的魔杖点化出的诗意诱惑。[丙]也许年轻时读“王西厢”曾产生过心灵的震撼,那“绝唱”的发祥地普救寺,早已威为我精神故乡中的一株菩提树。‎ ‎2. 文段中加点词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恒河沙数 B. 甚至 C. 不耻 D. 发祥地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题中,“恒河沙数”,佛说法时,常以印度恒河里的细沙比喻数目极多。文中形容描写爱情的读物很多,使用正确。“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文中强调那些“南西厢”也搭车出售,使用正确。“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文中是说“绝唱”的起源的地方,使用正确。C项,“连昔年被士林所不耻”中“不耻”错误,“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文中是说这些士林都极端鄙视“南西厢”,“不耻”与语境不合,当为“不齿”,“不齿”,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题中,B项,“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中括号应放在引号外面,即改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因为朱权《太和正音谱》是“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两句的出处,而不是其中一句的出处。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6 -‎ A. 文化创作者,应该多提供一些有经典魅力的、有穿透时光能力的、能够对人的思想和灵魂产生重要作用的作品,而不应只提供那些“爆米花”性质的作品。‎ B.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的“先占”原则。‎ C. 近年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亚洲经济在保持总体增长的强劲态势下,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 D.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占比83.1%。‎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B项,“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成分残缺,属于主语缺失,当为“我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C项,“亚洲经济在保持总体增长的强劲态势下,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亚洲经济”,而后一句“成为……区域”的主语应是“亚洲”,所以属于结构混乱中的偷换主语,应为“亚洲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的强劲态势,亚洲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D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结构混乱,选项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句杂糅到一句中,二者留其一。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26 -‎ ‎ 出租车上安装车载货架,售卖零食饮料,既可方便乘客,又可增加司机收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 我这次考得不错,所以殷切期望那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发言嘉宾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思考过,只能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正。”‎ D. 我报“社会深度“栏目将长期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参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针对语言表达是否得体设题。从题干来看,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对象来分析是否得体。题中,A项,“我们一定鼎力相助”错误,“鼎力相助”,多表现对对方帮助自己的感谢,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故错误。B项,“我……殷切期望……”错误,“殷切期望”是深厚而迫切的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句中双方是同学,使用不得体。D项,“等着”错误,征稿启事语境比较正式,“等着”相对口语化,此处应用“期待”或“等待”。故选C。‎ ‎6.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沉醉: 。有两种东西容易把人束缚: 。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觉醒: 。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改变: 。人的本能,总是追逐离开我们的东西,同时却逃避追逐我们的东西。‎ A. 一是真理,二是苦痛;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时间,二是苦难 B. 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真理,二是苦痛;一是时间,二是苦难 C. 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时间,二是苦难;一是谎言,二是欲望;一是酒精,二是名声 D. 一是时间,二是苦难;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真理,而是苦痛 ‎【答案】B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考生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借助横线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从语段来看,备选的四处内容分散在四个地方,这就降低了难度,考生可以充分运用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选择。如第一处,前面说“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沉醉”,与“醉”相关的自然是“酒精”,除了“酒精”之外还有“名声”;第二处,前面说“两种东西容易把人束缚”,“束缚”人的除了物质,还有爱情;第三处,前面说“两种东西容易让人觉醒”,能让人觉醒的除了真理就是苦痛,前者是精神上让人觉醒,后者是肉体上让人觉醒;第四处,前面说“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改变”,可以改变人的除了“时间”就是“苦难”,“时间”改变人的外在,而“苦难”改变人的内在。故选B。‎ ‎7.欣赏王祖和漫画《“好消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它的寓意。‎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画面中间是一张“庆祝‘六一’,停课一天”通知,其中落款是“某某补习班”;在通知周围是一群欢呼雀跃的儿童和两只振翅高飞的小鸟。 (2). (2)漫画揭露了当下社会中儿童课外补习负担过重的教育现状,“好消息”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扼制儿童的苦涩、悲哀,呼吁人们回归理性教育,还儿童以正常的童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看图的类型,如本题就属于漫画,然后要看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它的寓意”,这是两个问题。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描述画面内容之前,需要先看漫画由几个部分组成,然后按照顺序把所有内容叙述出来。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背景,即一张“庆祝‘六一’,停课一天” 落款是“某某补习班”的通知,第二部分是漫画的主体,即一群欢呼雀跃的儿童,第三部分是两只在孩子头顶飞翔的小鸟。考生按照顺序把这三部分内容描述出来就行。第二个问题是漫画的寓意,理解漫画的寓意,需要先抓主体或主题,主体应是这群因六一补习班放假而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六一的放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好消息”,由此可知,漫画要反映的就是当下儿童苦于各种补习班的教育现状,漫画是想要呼吁家长们,要让孩子像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成长。‎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6 -‎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根据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20%的商业内容将由机器自动产生,将有超过300万人处于“机器人老板”的领导之下。‎ 机器人甚至已经具备了文字创作能力。日本去年举行了一次小说比赛,机器人创作的小说与人类创作的小说一起通过了评委的初选。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正式出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智能媒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从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智媒”时代,算法盛行。这意味着,人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智媒”。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过去,传播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传播形态的变化。未来,进入“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更重要的是,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人在智能机器的辅助下进行传播,并且有可能变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主导传播。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因此,走向“智媒”的过程中,首先是掉队的风险。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够占据媒介载体的制高点。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后发晚至,已经给传统媒体留下了深刻教训。但是,与“智媒”时代相比,那只是步行与马车的差距。一旦在“智媒”时代掉队,那就可能是马车与飞机的差距。技术门槛提高引发的“本领恐慌”,也增加了编辑记者的“掉队”风险。在一个人工智能辅助甚至主导传播的编辑部,编辑记者的日常责任和地位都可能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特殊的技能要求。面对剧变,他们是否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引发“文化休克”?‎ 其次是偏见的风险。“智媒”和人一样,也会具有“偏见”。当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形成“信息茧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这很容易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智媒”的出现,会不会强化这种算法的偏见?‎ - 26 -‎ 再次是伦理的风险。“媒介即人的延伸”,从理论上说,人工智能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可以提升人性化的用户体验。但不应忘记,新闻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过度依赖“智能”,可能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伦理把关的缺位。更不容忽视的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突破“机器人三原则”,控制并危害人类,那就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灾难。‎ 未来难以预知,科技发明创造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世界,但是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出自谢国明《人工智能:媒体的机遇与风险》,有删改)‎ ‎8. 下列各项中对“智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智媒”时代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完成,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B. 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作为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了“智媒”;“智媒”即智能媒体,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媒体新态势。‎ C. 未来的“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皆联,万物皆媒;甚至连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由人工智能辅助甚至可能主导传播。‎ D. “智媒”会强化算法偏见,更容易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从而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 ‎9.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B. 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 C. 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一社交传播一算法推送;当下已经属于算法推送了。‎ D. 近年来,人工智能不仅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而且文字创作能力也开始超越了人类。‎ ‎10. 面对“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答案】8. C 9. B ‎ ‎10. ①努力研发新技术,掌握新本领,防止掉队;②打破偏见,不拘泥于原有认知,消除“信息茧房”;③不过度依赖“智能”,严格恪守“机器人三原则”,保证信息安全;④重视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解析】‎ - 26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各项中对‘智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题中,A项,“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肯定,原文表达为“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文中只是说“可能”。B项,“‘智媒’……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相关的表达是“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智能媒体”,选项忽略了“主要技术支撑”,可见还有别的技术支持;D项,“‘智媒’ 会强化算法偏见”错误,这一结论过于肯定,文章倒数第三段最后说的是“‘智媒’的出现,会不会强化这种算法的偏见?”。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并进行比对。题中,A项,“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错误,预测者高德纳与预测内容信息不符,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根据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20%的商业内容将由机器自动产生,将有超过300万人处于‘机器人老板’的领导之下”;C项,“当下已经属于算法推送了”错误,这一说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近年来,人工智能……而且文字创作能力也开始超越了人类”错误,原文表达是“人工智能甚至已经具备了文字创作能力”,文中举到的日本机器人和微软机器人“小冰”一方面只是个案,另一方面也谈不上超过,只能说具备了差不多与人类相同的文字创作能力。故选B。‎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面对‘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给出相应的措施。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分析“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因此,走向‘智媒’的过程中,首先是掉队的风险。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够占据媒介载体的制高点。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后发晚至,已经给传统媒体留下了深刻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要研发新的技术,谨防掉队;第六段“其次是偏见的风险。……这很容易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偏见,消除认知上的“信息茧房”;第七段“再次是伦理的风险……过度依赖‘智能’,可能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伦理把关的缺位。更不容忽视的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突破‘机器人三原则’,控制并危害人类,那就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灾难”,这要求我们可以重视“智能”,但不能过度依赖智能,要严格恪守“机器人三原则”,要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的。‎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 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 26 -‎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秦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 26 -‎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蘊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 26 -‎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11. 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提到“两根三米长的树干”?‎ ‎13. 文中呈现了一位形象特别饱满的母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4. 结合全文,探究“我”对母亲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答案】11. 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母亲到来时家里的忙碌、拥挤、热闹、有序,母亲离去后的空荡、冷清。②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 ‎12. ①树干是母亲带来的东西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母爱最形象、直接的寄托。带树干进城的艰难表现母亲的坚韧执着。②对待树干,母亲珍视和我的随意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当时的冷情与不上心以及现在的反思追悔。 ‎ ‎13. ①关爱子女。母亲不辞辛劳地带很多东西进城来看我。②勤俭能干。母亲帮我把 30 瓦的灯泡换成 15 瓦、灭蟑螂,进城前列了长清单结果只买了便宜的蔬菜,“一天之内能干完十天的事情”。③有生活情趣。虽然嫌城里的东西贵,但在买了蔬菜之后还买了带根的花苗并精心呵护,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 ‎14. ①不解、隔膜。不解母亲的行为,例如为什么带那么多行李,尤其是两根无用的树干;逛街时虽然嫌东西贵却还是买了几株花苗。隔膜表现在我与母亲离别时无话可说的尴尬。②心疼、愧疚。我随意地把树干留给房东,没有及时体会到母亲进城来看我的艰难不易和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③面对母亲,我既留恋,又矛盾纠结。结尾写尽了“我”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留恋不舍,很想要好好与她告别,但又终于不敢有所行动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冲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线句,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有什么效果。“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她”指母亲,“走”指母亲离开我家,而母亲的离开给我的感觉是“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结合上文可知,这一夸张的说法充分展现了母亲到来给我家带来的热闹、忙碌,而母亲的离开又让我的家里显得无比的冷清空荡。考生可以围绕“夸张”这一修辞进行分析。‎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提到‘两根三米长的树干’”,然后要到文中圈出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的内容,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这“树干”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文中来看,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是母亲费尽千辛万苦从乡下带给城里闺女的“晾衣杆”,母亲找了好久,又倒了几班车才把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带到女儿面前,可以说这“树干”身上凝聚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而携带树干进城的艰难过程又反映出母亲的坚韧执着;对于这样一根树干,“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母亲却是“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她不提携带的艰辛,却伤心树干的失去,“我”对待树干的态度和母亲的态度形成对比,这也为下文“我”的反思追悔做了铺垫。‎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文中呈现了一位形象特别饱满的母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题干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身份,即一位母亲,文中关于母亲的内容很多,如母亲每次来看我的时候,“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而且母亲大老远经历种种困难给我带来两根树干,这些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母亲来了之后,“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帮我灭蟑螂”“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这些内容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如“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这些内容说明母亲富有生活的情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探究‘我’对母亲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然后到文中圈出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还可以借助情节和“我”的表现来分析情感。如对于母亲每次前来都携带那么多的行李和大老远从老家给我带来两根树干当晾衣杆,“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 - 26 -‎ 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这些内容说明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这种做法;如对于母亲逛街时的表现,“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蘊县的便宜”“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这依然说明我对母亲的这些行为是不解的;如分别的时候,“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此时的我与母亲之间是隔膜的,尴尬的;当母亲问及两根树干的时候,“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此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愧疚的,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可见此时的我对母亲携带两根树干时的艰难是心疼的;离别的时候,“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这些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留恋以及内心的矛盾纠结。‎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 26 -‎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淅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地当西湖之西 当:在 B. 乘高而望之 乘:趁着 C. 而不克以为泉 克:能够 D. 自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B. 纳光景而涵烟霏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C. 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 以先国家之仇而后私仇也 D. 龙井其尤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记游龙井,作者并不限于描绘美景,借元静法师之口评议其品德:像西湖一样立场坚定,像钱塘江一样威武不屈。‎ B. 作者认为泉水是山川精气所发,钱塘一带的美景为绚丽多姿的西湖、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所诱所迫,故而不能产生泉水。‎ C. 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送他到风篁岭上并嘱咐他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写了此文。‎ D. 文章中人们对龙井是神灵之口有所怀疑,后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名闻天下。‎ - 26 -‎ ‎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答案】15. B 16. A 17. D ‎ ‎18. 菱 芡 荷 花 之 所 附 丽∕龟 鱼 鸟 虫 之 所 依 凭∕漫 衍 而 不 迫∕纡 徐 以 成 文∕阴 晴 之 中//各 有 奇 态∕而 不 可 以 言 尽 也 ‎ ‎19. ⑴(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⑵寿圣院距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B项,“乘高而望之”,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登高而望”,句中“乘”应解释为“登上”,还可以联系《氓》中句子“乘彼垝垣”来理解,如把“乘”解释为“趁着”,则与语境不合。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题中,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第二个“以”,因为。D 项,第一个“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第二个“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 - 26 -‎ 项,“后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中只说到“有大鱼泉中跃出”,并未见到真正的龙;“龙井之名也因此名闻天下”错误,原文说的是“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意思是“更加出名”。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考生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断句,先把有明显标志的地方给断出来,如“菱芡荷花之所附丽”和“龟鱼鸟虫之所依凭”的结构完全一致,可以断开这两处;“漫衍而不迫”与“纡徐以成文”的结构又是一致的,又可以断开这两处;“有”是动词,宾语是“奇态”,动宾结构,宾语后可以断开,这就可以把每一处都断开了。‎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句首添加主语“人们”;“则”,于是,就;“祷于此”,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此祷”,“于”,在,“祷”意思是“祈祷”;“其”,代词,代前面祈祷的内容;“辄”,总是;“应”,应验;“故”,所以;“以为”,认为;“居”,居住;“居之”省略介词“于”,即“居于之”。(2)中,“去”,距离;“凡”,凡是;“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的山中之人”,“于”,到,“至”,到;“取道井旁”省略介词“于”,应为“取道于井旁”,“取道”,选取经由的道路,即经过。‎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26 -‎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年间,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能够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距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此在当时更加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①,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①幽禽:词中指杜鵑。缘底事:为什么 ‎20.‎ - 26 -‎ ‎ 古人写诗作词重炼字,“残僧”的“残”写出了僧人的__________;“野”写出了寺庙的__________。‎ ‎2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情与景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答案】20. (1). “残”写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 (2). “野”则点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 ‎21. 下阕词情景交融,摇曳多姿。先以哀景写哀情,以幽禽的苦啼甚至悲啼来衬托词人被贬谪之后的悲苦内心。又用月斜西院、幽禽悲鸣营造出了野寺深夜寂寥凄清的意境,突出了词人居于是的孤寂。结尾处以乐写哀,无限好的青山,是乐景,但不在故园,耳边更有杜鹃的“不如归”,由此流露出了词人内心对宦海谪居的厌倦以及对故园的思归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形象的能力。从题干的设题的形式来看,采用的是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回归文本,结合诗歌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分析该词展现了形象什么特点。“残僧野寺相依”意思是“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诗句中以“残”来修饰“僧”,类似于“残年”,意思是“最后的”“最末的”,指人的晚年,那么此处修饰僧人,主要体现出僧人的年迈衰老;诗人以“野”来修饰“寺”,交代寺庙的所在之地,即“野”,说明寺庙的荒僻和陋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然后要到下阕中圈出写景的内容,分析景物的特点,接着分析下阕中蕴含的情感,再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描写“野寺”中的所见所闻,但心绪的苍凉、悲苦却借景物的描写较为明显地流露出来。“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这两句词以“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月斜西院愈声悲”,这是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作者实是借月斜西院、幽禽悲鸣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这是以哀景抒哀情。“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两句托出全词的主旨:这儿的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在这里实际是借鸟的啼声,表达自己“他乡虽好,不如归去”的心声,尽管这儿的山水很美,有松林竹林可供盘桓,有水有云可供观赏,但毕竟身在官场如鸟在笼中,终不如退守田园那么自由自在。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 26 -‎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直接指向“景”和“情”的关系,而“景”和“情”的关系包含以下几种:乐景衬哀情,哀景抒哀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③义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复之。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 ‎(《朱子语类·卷十三》)‎ ‎22. 材料①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限4个字)的人生态度。‎ ‎23. 《朱子语类》与孔子在主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2. 安贫乐道 ‎ ‎23. 孔子并不排斥富贵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但又认为获取富贵要有正当的方式方法,要遵循“仁义”的原则,否则就不取。《朱子语类》认为富贵是身外之物,且于身心毫无益处,故而不可求也不该求。‎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干问的是材料①体现了孔子什么样子的人生态度,要求“限4‎ - 26 -‎ 个字”,然后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进行概括。“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是说“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里体现的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意思,把握作者观点的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朱子语类》与孔子在主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分别理解《朱子语类》和《论语》中的内容,明确二者观点主张的不同。分析《论语》和《朱子语类》可知,两篇中都针对“富贵”谈看法,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朱子语类》中说“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意思是“富贵是身外的东西,求他唯恐不能,即使就得到了,在我心里没有分毫的好处”,可见《朱子语类》中认为富贵对身心没有好处,不能求也不应该求。。‎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所得到的财富与地位,对于我来说好像浮云一样。”‎ 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义理是人身心自有的,一旦失去就不知道该如何重新恢复。富贵是身外的东西,求他唯恐不能,即使就得到了,在我心里没有分毫的好处,何况不一定能得到呢?‎ ‎(四)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择4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2)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 (1). 氓之蚩蚩 (2). 抱布贸丝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疏林不做美 (6). 淡烟暮霭相遮蔽 (7). 不患寡而患不均 (8). 不患贫而患不安 (9).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10). 敝之而无憾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氓、蚩、贸、作客、繁霜鬓、疏、霭、蔽、裘、敝、憾。‎ 四、作文(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加里宁:“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 李大钊:“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遗环境,征服历史。”‎ 综合上述材料,对此你有何思考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奋斗的青春最精彩 年轻的生命最美丽,青春期的我们为未来的生活构画出了蓝图,对未来人生充满了希冀。但是,缺少奋斗的青春如同纸上谈兵。青春需奋斗,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培植理想之花。请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精彩。‎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而奋斗就是你用坚实的肩膀担起重担时所留下的脚印,记下了你的付出。奋斗之路就是你通往成功之路。乔布斯的青春充满了坎坷,但他不退缩,呕心沥血的用心奋斗,他最终成功了,成功地建立了“苹果王国”。是奋斗不止的坚持与毅力助其直登理想的高峰。然而,现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空谈人生理想,有的想当空军,有的想当音乐家……可是他们面对成长路上的荆棘时,想到辛苦的工作历程时……他们望而却步了。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坚持奋斗的毅力。奋斗之于成功,二者相辅相成,成功的花少不了奋斗的土壤的培植,更少不了你为奋斗而付出的汗水的浇灌。‎ - 26 -‎ 缺少奋斗的青春是遗憾的,亦是缺少滋味的。奋斗的青春最精彩,在于其丰富了你的人生历程,让你切身地感悟到成功的不易而倍感珍惜。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为青春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经历为他后来创立李宁远动用品公司提供了信心,虽然退役了,但执著奋斗的身影依旧在,为梦想而奋斗的信心更足。人生的另一追求之路又启程了。当孙杨为理想而奋斗时,风便有歌了,为青春而奋斗的执著助其摘夺奥运金牌。在坎坷的青春路上,是顽强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培育了我们坚忍不拔之志,以更大的信心与勇气直面人生。‎ 青春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不懈的奋斗将助你圆了最初的梦想。年轻时的莫言经常吃了上顿就顾不上了下顿,生活的困苦没能磨灭其斗志,而是奋发向上,为青春时最初的梦想而艰苦奋斗。其奋斗史亦是其后小说创作的源泉,皇天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青春是金,需要奋斗不止的毅力去磨炼。正是在数学难题上努力奋斗而钻研不止的刘路,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他的成功亦彰显了奋斗的魅力。‎ 苏子有云:“古今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人生路上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无怨无悔,为理想而奋斗!为青春梦想而执著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题干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对此你有何思考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针对所给的有关“青年”的材料来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明确文体——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然后要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审题】本次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而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青年”。第一则,“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其关键词是“奋斗”,这是从实践层面而言“青年”;第二则,“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其关键词是“事业”“志愿”,这是从理想、境界层面而言“青年”;第三则,“无‘困难’之字”“无‘障碍’之语”“跃进”“雄飞”“困难”强调的是奋斗、拼搏,这与第一则材料可联系起来看,而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强调的是独立自由,是从思想层面而言“青年”。综观以上分析,然后建立逻辑关系,可知:青年人要有理想有志向,并且还要有不为任何艰难困苦为之奋斗终身的精神和毅力,同时应具备独立自由的思想。明确了这些之后,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立意作文。最后还要注意文体上的要求,题干明确说明可以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明确文体,不能似是而非,要能体现每种文体的特点,如记叙文,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如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参考立意:奋斗成就青年风采;理想指引青年前进的方向;青年应为国,青春应有为。‎ - 26 -‎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奋斗的青春最精彩》,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借助对年轻生命的评价引出观点——奋斗的青春最精彩。正文先借助正反对比阐述奋斗之于成功的价值,接着以李宁、孙杨、莫言为例阐述奋斗之于青春的意义,从正面论证观点。结尾收束全篇,并强化观点,呼应开头和标题。‎ 素材:‎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雷锋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罗素 斗争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权德舆 因为青春,我们潇洒。青春的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看到灿烂的朝霞,可以永远有一个新的太阳;青春的我们,在久阳西下时踏上“山地”飞驰于三环路上,尽情地让风抚乱发丝的我们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踏着马路引航高歌。我们在广阔无限的田地中自由翱翔。‎ 青春是什么难道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吗难道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是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峰回路转,霹雳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 用我们的眼睛审视青春,用我们的智慧评判青春,用我们的思考矫正偏离了轨道的青春,用我们的成熟书写青春的灿烂,这是青春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们以青春的名义表达我们的思考,书写我们的烦恼,我的青春我作主!‎ 追求,我们不要后悔,不要“老大徒伤悲”,因为,我们抓紧分分秒秒,为了目标而奋进。青春,我们以夸父般的毅力,追求我们的梦,一朝又一朝,无怨无悔。‎ - 26 -‎ 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彼此关爱与尊重,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奋斗。青春充满着矛盾,但让我们学会体谅,青春充满着挫折,但让我们学会坚强。‎ 青春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伽利略十八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牛顿二十三岁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二十六岁创立相对论。青春多么的短暂,智慧却无穷。珍惜时间就是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就是拥抱未来。‎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