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28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 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 礼治、法治、人治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状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 部落是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 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 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3. 文中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中国有许多优良传统,请从中举出3种,并阐明其对维护现实社会良好秩序所起的作用。‎ ‎【答案】1. C 2. D ‎ - 28 -‎ ‎3. 答案示例:诚信,诚信对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市场秩序都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项,“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分析错误。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分析错误,对老子观点的分析缺少限制条件。原文第一节为“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老子的思想与孔子的观点不一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 28 -‎ 完成此题首先要确定某一优良传统,然后围绕此传统列举事例,最后阐述该传统对现实社会的意义,要注意结合当下社会现状进行阐述。如:“诚信”这一优良传统,诚信又是个性的品质,对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市场秩序都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再如:“拾金不昧”这一传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捡到后物归原主。“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看到不义的事情在发生,要勇于去制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传统,在有人遇到急难之事,伸出援助之手,才符合道义。‎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13日上午,国务委员王勇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王勇称,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保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医。方案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王勇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基金,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平台,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业和医疗费用等。‎ ‎(摘编自“澎湃新闻百家号”2018年3月13日)‎ 材料二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是我们医保工作中的意要任务。我们要当好‘孙悟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要继续打击欺许骗保,巩固高压态势。”‎ 目前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国家先后启动抗癌药准入谈判、11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以及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等措施。这些政策落地,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还需要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负责尽责。‎ - 28 -‎ 针对医保基金的犯罪屡禁不止2018年9以来,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联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食药稽查总队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深化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期间打掉涉案团伙10个,刑事拘留103人,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摘编自“央视新闻”2019年1月l3日)‎ 材料三 数据显示,2018年1~1l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18062.8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4749.9亿元。医保基金收入增速达14.9%,支出增速达19.9%,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开始试点试行。‎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原来按项目付费的时候,医生使用更多的项目,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现在按照一个病种来付费,在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了最后能够得到多少钱,相应的医生就会主动节约成本,一些不该用的药,一些不该进行的检查,他就会尽量减少。”‎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2018年跨省异地结算132万人次,是2017年的6.3倍,结算金额达到189亿,是2017年的6.7倍。今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继续扩大医疗机构异地直接结算报销的覆盖范围,对外出就业人员进一步简化手续。‎ 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还将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医疗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托底作用,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多项职能融合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优点是管理权统一,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避免过去多部门管理的衔接和落实不利等问题。‎ B. 国务院将原来分属各部委管理的“三保”职责、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医疗救助职责统一划归新组建的由其直属的国家医疗保障管理局。‎ C. 国家针对医保基金使用中出现的浪费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这些措施能否“尽显威力”,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 D. 我国的医保正面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探索新方式,将相关职责进行统一整合,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等成为医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 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有望加速开启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之路,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B. 骗保问题在医疗保险中由来已久,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强调要营造出高压态势,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C. 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推进,可以调动医生主动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D. 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在加强对医保基金监管的同时,面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研究解决对策。‎ ‎6. 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 ‎6. ①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②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态势;③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④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⑤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⑥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错。“取决于”强调的是唯一条件;文中使用的是“需要”,说明只是条件之一。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营造高压态势”错,文中是“巩固高压态势”。故选B。‎ ‎【6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材料一指出,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材料二指出,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态势;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材料三指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使医生合理使用医疗项目,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方便人民群众异地就医;⑥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一树的花开 叶子 清明谢了杏花残红,谷雨将开槐花胜雪。‎ 在“花事了”的晚春,仍会有一树一树的花开,那便是槐花。‎ 农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坳沟壑,槐树是最普通常见的树木。北方的农人爱槐树,这和榆树、桑树一样,饥饿年代,这些慷慨的草木,曾给了民间粗粝朴实的滋养。‎ 谷雨一过,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花串便挂满枝头,绿色的叶片立刻被锦簇花团淹没。它们知趣地躲在花云里,看蜂来蝶往。‎ 那白色的花如春末夏初的暖阳,开得恣意烂漫,一出场就是排山倒海的阵仗。无需羞涩含蓄,她只管热烈与张扬。曾见过有人在孤岛的万亩槐林里拍婚纱照,可再美的新娘也压不住这恣意盛放的气场。‎ 她们美得肆无忌惮,她们美得无法无天。‎ 从童年的身高仰望一棵开花的槐树,是芬芳、是甘甜,是贫寒日子里为数不多的慷慨,是清汤寡水童年里的一味零食。‎ 花刚开,就跟在比自己高的哥哥姐姐身后,看他们攀上矮墙、粪堆,踮起脚尖伸长手臂去够树枝,手触到花枝,便紧紧抓住,一边使劲往下拽,一边用另一只手把一串串的花撸下来装进口袋,或掰断一小枝扔下来,让树下的孩子们一阵哄抢。‎ 那槐花白得那么干净,揉进嘴里时,只有一丝丝甜味。但寡淡的味蕾是那么敏感和容易满足——不会忽略一丝甜味,不会遗忘一丝欢愉。‎ 须等到花期最盛的时刻,择一个晴好的天气,农人们邀两三位邻居,搬来梯子,借来铁钩、长杆,把铁钩或镰刀紧紧绑在长杆末端,做成采摘槐花的工具;女人和孩子们端出盛花的簸箕或布单,一切就准备妥当了。于是身体灵活的男人爬上一棵树,手持长杆,钩住树枝,用力一拧,听到咔吧一声脆响。断了的枝通常还挂在钩上,小树枝就抖一抖,大树枝须小心从钩上摘下,冲树下喊一句:“看着点,扔了啊!”等地上翘首企盼的孩子们一哄而散闪开了,一大枝槐花就伴着欢呼声落在了地上。‎ - 28 -‎ 女人们小心地避开树枝上的硬刺,轻轻把树枝拖到一边,摘下白色的花串,先递给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再相互打趣着把槐花一把一把撸下来,撒在旁边的簸箕里。‎ 那是童年为数不多的节日,和清明节的煮鸡蛋、二月二的炒糖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槐花,给童年开出了另一个节日。‎ 槐花收进家后,主妇们就要开始做槐花吃食了。条件好点的家庭,就会先把槐花和在面糊里,再打上一个鸡蛋搅匀,倒进平底锅里煎出金灿灿、油汪汪的槐花鸡蛋饼——犒劳出力的男人,也给孩子们解解馋。再有空闲时,会用槐花、粉条、猪肉做馅,蒸包子或包饺子。即使再穷的人家也会把槐花洒上白面上锅蒸熟,配了蒜泥蘸着尝个鲜。一时吃不完的槐花,主妇们会蒸熟晒干,等蔬菜少的冬天再拿出来用热水泡软做成各种吃食,是那个年月历久弥香的回味。‎ 记得儿时曾听母亲讲起,她小时候,在饥荒的早春,一棵槐树从发芽、长叶,到开花,一直都是人们果腹的食物。有几年,等到五月槐树开花,很多树都是只有满树雪白———叶子早已被人们一次次地扫荡光了。‎ 你能想象吗?一棵光杆司令一样的槐树,站在荒寒饥饿的早春,谷雨一到,她依然将繁盛挂满枝头,在时光里开出慷慨。她给饥荒年月的人们开出了果腹的食物,给瘦弱的生存开出延续的希望。‎ 她扎根在民间最僻静最寂寞的大地上,一年一年地灿烂绽放,再一年一年地落叶归根。伴着渐渐空离的旧居,慢慢老去的时光,她伫立在记忆深处,用一圈一圈的年轮提醒和记录着我们的疼痛和欢愉、出生和死亡。‎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我们砍下它造纸,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空洞记录下来。”纪伯伦早就看出相比树木的坚实,人类的生命显得多么空虚和浅薄。在春天,面对一棵槐树的慷慨,我们反观到自己内心的吝啬和贪婪。一棵树,比我们高大,也比我们豁达,她坚实地站在大地上,不攀援,不依附,只从贫瘠的土地中汲取微少的养分,就能一年一年地绽放,一树一树地花开。‎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们美得肆无忌惮,她们美得无法无天。”“肆无忌惮、无法无天”贬词褒用,渲染出槐花盛开时美的程度,用语贴切、新奇,富有想象力。‎ B. 钩槐花是一处场景描写,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持、钩、拧”,将钩槐花的场景描绘得如在眼前。这处场景表现了人们采摘槐花时的欢快情景。‎ C. 槐花不仅外观漂亮,还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美食。槐花的做法很多,对于孩子们来说,槐花就是丰富多彩的童年里一缕永久不息的香味。‎ - 28 -‎ D. 文本通过对纪伯伦的名言分析来收束全文,由对槐树精神的品格赞美联系到人类生命的评价,在二者的对比中深化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意。‎ ‎8. 请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文本第四段的表达效果。‎ ‎9. 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一树一树的花开”的深刻意蕴。‎ ‎【答案】7. C 8. ①比喻,“它们知趣地躲在花云里,看蜂来蝶往”,将槐花比做云层,描绘了槐花的繁盛,引人联想,将槐花想象成洁白的云朵。②拟人,“知趣地躲在”“看蜂来蝶往”赋予了槐叶人的情态,描绘了槐叶藏在“花云”背后的调皮情态,反衬出槐花的茂盛。③反复,“一嘟噜一嘟噜”,描绘了槐花挨挨挤挤的景象,渲染了槐花盛开时的繁盛之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9. ①指槐树是最常见的树木,槐树花开得多、开得美。(“恣意烂漫”“繁盛”也可)②指槐树的坚实,生命力旺盛,年年被折损,却一年一年地灿烂绽放。③指槐树的慷慨。槐树汲取微少的养分,花开后被人们折损,却年年都大方慷慨地为人们提供槐花这种美味、果腹的食物。④蕴含了作者对槐树延续人们生存希望的赞美。‎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丰富多彩的童年”分析错误,从文中“是清汤寡水童年里的一味零食”可知“丰富多彩”不符合文章内容。‎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 28 -‎ 第四段共有两句话“谷雨一过,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花串便挂满枝头,绿色的叶片立刻被锦簇花团淹没。它们知趣地躲在花云里,看蜂来蝶往。”“一嘟噜一嘟噜”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用词生动形象,描绘了槐花的形状和槐花挨挨挤挤盛开的景象,写出槐花的繁盛之态,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感受到花生命力的旺盛。“它们知趣地躲在花云里,看蜂来蝶往”,“知趣”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槐花具有人的情态,“花云”写花的茂盛,“躲”写叶的稀少;“花云”运用比喻手法,既强调了槐花的繁盛,又带给人美好的联想。这段的景物描写,既生动形象,又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之景的喜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文章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 ‎“一树一树的”指“农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坳沟壑,槐树是最普通常见的树木”;“花开”寓意着槐树生命力旺盛,“一棵槐树从发芽、长叶,到开花,一直都是人们果腹的食物。有几年,等到五月槐树开花,很多树都是只有满树雪白——叶子早已被人们一次次地扫荡光了”“一棵光杆司令一样的槐树,站在荒寒饥饿的早春,谷雨一到,她依然将繁盛挂满枝头,在时光里开出慷慨。她给饥荒年月的人们开出了果腹的食物,给瘦弱的生存开出延续的希望”“这些慷慨的草木,曾给了民间粗粝朴实的滋养”,它们无论被人们折损多少次,都依然开满花朵,慷慨地给人们滋养。“在春天,面对一棵槐树的慷慨,我们反观到自己内心的吝啬和贪婪。一棵树,比我们高大,也比我们豁达,她坚实地站在大地上,不攀援,不依附,只从贫瘠的土地中汲取微少的养分,就能一年一年地绽放,一树一树地花开”从中反映出作者对槐花的感激与赞美。‎ ‎【点睛】赏析句子的方法: ‎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 - 28 -‎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元城、南和,以廉干称。三十四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聚柘林,其党自绍兴窜,转掠杭、严、徽、宁、太平,遂犯南京,破溧水,抵宜兴。为官军所迫,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数邀击之,而柘林余贼已进据陶宅。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歼其众。副将何卿师溃,邦辅援之。以火器破贼舟,前后俘斩六百余人。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既而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会邦辅攻陶宅贼,诸营皆溃。贼退,邦辅进攻之,复败,坐夺俸。文华奏邦辅避难击易,致师后期,总督杨宜亦奏邦辅故违节制。给事中夏栻、孙浚争之,得无罪。文华还京,奏余贼且尽,而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事状,帝颇疑文华。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隆庆元年,杨博为吏部,起邦辅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进兵部右侍郎,理戎政。寻以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言修治边墙非上策,宜急练兵;兵练而后边事可议。以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掌院事。未几,转南京户部尚书。奏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奉约束。吏部因言:“往昔执政喜人悦己,属吏恃为奥援。构陷堂上官,至屈体降意,倒置名分。在外巡按御史亦曲庇进士推知,监司贤不肖出其口吻。害政无甚于此。”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邦辅累乞骸骨,不听。万历元年给由赴阙,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居三年,卒。赠太子少保。邦辅廉峻。自吴中被逮时,有司上所储俸钱,挥之去。历官四十年,家无余赀。‎ ‎《明史·崔邦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B. 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C - 28 -‎ ‎ 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D. 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邦辅,定陶人,为官廉洁刚直,做官四十年,家中没有余钱,可谓是一代清官。‎ B. 在围剿倭寇的战役中,曹邦辅亲自督战,战斗节节胜利,却受到赵文华等人的诬陷被谪戍朔州。‎ C. 曹邦辅曾被杨博任命为左副督御史,同时协助处理都察院的事物,后来进入兵部,管理军政。他认为修治边墙并非上策,紧急练兵才是边疆防御的良策。‎ D. 曹邦辅深得穆宗信任,多次请求退休都没被允许,但他仍心系皇上,即使在患病时也不忘给皇上忠告。‎ ‎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 ‎(2)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答案】10. A 11. B ‎ ‎12. (1)侍郎赵文华想窃取他们的功劳。曹邦辅的捷报先上奏皇帝,赵文华非常怨恨。(2)穆宗深深感到这些话是对的,于是贬黜了张振选,整治内外诸司,但终不能改变。(3)自认为凡是这个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是我拥有的,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之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为:赵文华因而说:“敌贼容易歼灭,督抚的人员不当,致使战败。我过去论告曹邦辅,夏木式、孙却生事诬蔑我。东南涂炭何时能解除啊。”于是逮捕拘囚曹邦辅,将他谪戍朔州。‎ 句中,“督抚”作“非人”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项。“致败”是致使失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臣”作“昔论邦辅”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 28 -‎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战斗节节胜利”分析错误,原文“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歼其众……诸营皆溃。贼退,邦辅进攻之,复败,坐夺俸”可见,前期取胜,后期失败。‎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攘:窃取;书:上书;大:十分。‎ ‎(2)然:认为……对;饬:整治;迄:最终。‎ ‎(3)以为:认为;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有异态的山水;未始:从不;怪特:奇异独特的地方。‎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 28 -‎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元城、南和知县,以廉洁干练著称。三十四年(1555)拜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寇聚集柘林。他们的党徒从绍兴逃窜转掠杭、严、徽、宁、太平,接着侵犯南京,攻破溧水,抵达宜兴。被官军追逼,逃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多次在半路上攻击他们,但柘林的余贼已经进据陶宅。曹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包围他们,佥事董邦政、把总娄宇协助剿敌。敌贼逃跑到太湖,被官军追上,并被全部歼灭。副将何卿的军队被敌人打败,曹邦辅援助他们。用火器攻破敌贼战船,前后俘歼六百多人。侍郎赵文华想窃取他们的功劳。曹邦辅的报捷之书先奏上皇帝,赵文华非常厌恨。既而赵文华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会同曹邦辅进攻陶宅的敌贼,诸路营军都被敌人击败。敌贼撤退时,曹邦辅进攻他们,又被打败,被剥夺俸禄。赵文华上奏告曹邦辅避难击易,致使战败,总督杨宜也奏曹邦辅故意违抗节制。给事中夏木式、孙为曹邦辅抗争,曹邦辅没有获罪。赵文华回到京城,上奏余贼已扫尽,而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败的情况,皇帝很怀疑赵文华。赵文华因而说:“敌贼容易歼灭,督抚的人员不当,致使战败。我过去论告曹邦辅,夏木式、孙却生事诬蔑我。东南涂炭何时能解除啊。”于是逮捕拘囚曹邦辅,将他谪戍朔州。隆庆元年(1567),杨博治理吏部,起用曹邦辅为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院事。晋官兵部右侍郎,管理军政。不久以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他说修治边墙并非上策,应当紧急练兵;兵练成之后才能谋议边事。用给事中张卤的话,召曹邦辅为右都御史,掌管院务。不久,转为南京户部尚书。上奏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听管束。吏部因而说:“过去执政喜欢别人取悦自己,属下的官吏依靠它来作为奥援。构陷朝堂上官员,以至于屈身降意,倒置名份。在外的巡按御史也曲庇进士推为知己,监司贤与不肖出自他的口吻。祸害政治没有比这更厉害的。”穆宗深深感到这些话是对的,于是贬黜张振选,整治内外诸司,但终不能改变。曹邦辅多次乞求退休,皇帝不听。万历元年(1573)获准去京师,又因病请求离去,并且说辛爱有非分的企图,应当谨慎防备他。于是引退离去。过了三年,死去。赠太子少保。曹邦辅廉洁刚直。在吴中被逮时,有司送上所储俸钱,被挥之出去。做官四十年,家里没有余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28 -‎ ‎13. 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句中的“俗”指世俗风尚,就读书人来说,“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 B. “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大厌弃。‎ C. “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 “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14. 知乎上有网友说:陶渊明的弃官归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对两首诗的理解,给该网友写一个60字左右的回复,阐明你对陶渊明弃官归隐的观点。‎ ‎【答案】13. D 14. 可支持,可反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 ‎(1)从其一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极为不满,甚至完全绝望后的一种反抗形式。(2)从其三可以看出,归隐后的劳作是十分辛苦的,陶渊明关注劳动生活,并没有逃避现实。(3)弃官归隐是陶渊明捍卫人格、不与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情操的较好的办法。(4)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5)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 28 -‎ 项,“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分析错误。态度相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应该是漫不经心;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可见,种豆是非常认真的。‎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本题的解答,可支持,可反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支持,可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陶渊明这么做实际上只是独善其身;如反对,可认为陶渊明固然有逃避官场之意,但绝无“逃避现实”之意,因为他在农事上劳作十分认真,而官场黑暗,即使不逃避,也不能有所作为。‎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学与思的关系。‎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现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采之欲遗谁 (6). 所思在远道 ‎【解析】‎ - 28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臾、舳、舻、旌、遗。‎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古诗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到处流浪时,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在于到处流浪、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 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 C. 而在于到处流浪、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 D.‎ - 28 -‎ ‎ 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17. 从内容的关联性看,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③“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③①‎ ‎18. 对上文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在于想要到达目的地却总到达不了,而又总想着家。‎ B. 人生是一场苦旅,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到达不了,想着回家而又缺心灵家园。‎ C. 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在于想到达却到不了目的地,想回头又缺回头路。‎ D. 人生是一场苦旅,人总想着奔向前方又牵挂着身后的家、家园、家乡,无所适从。‎ ‎【答案】16. D 17. B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到处流浪、走向前方时”语序不当,排除AC两项;“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语序不当,排除B项。‎ 故选D。‎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几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承接“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应是先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征程漫漫望不到家而愁,然后是回到家乡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是①“还顾望旧乡”,因为望不见然后出现在梦中,应③“家在梦中何日到”在后。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 - 28 -‎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根据“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应是“人生是一场苦旅,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到达不了,想着回家而又缺心灵家园”。分析可知,B项的提炼最恰当。‎ 故选B ‎【点睛】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19.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合于)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到则披草而坐(分开)‎ B. 文质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 开荒南野际(间) 未成一篑(土筐)‎ C. 驽马十驾(驾车) 枉用相存(问候)‎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 山川相缪(连结,盘绕)‎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迩之事父(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依依墟里烟(村落)‎ ‎【答案】C ‎【解析】‎ - 28 -‎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有误,“驽马十驾”,驾,表示时间,天、日。‎ 故选C。‎ ‎20.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吾从而师之④而耻学于师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舞幽壑之潜蛟⑧击空明兮溯流光⑨卧而梦⑩箕踞而遨 A. ①⑤/⑦/②⑩/③④⑥/⑧⑨ B. ①③⑤⑨/⑦/②⑩/④⑥/⑧‎ C. ①⑤⑨/⑦/②⑩/③④⑥/⑧ D. ①②⑤/⑥⑦/⑩/③④/⑧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不如;‎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③“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打柴;‎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朋友;‎ ‎⑦“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⑨“卧而梦”,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⑩“箕踞而遨”,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分析可知,①⑤⑨都是名词作动词;⑦是使动用法;②⑩都是名词作状语;③④⑥都是意动用法;⑧是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点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 ‎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驻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 - 28 -‎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口技》) ‎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前赤壁赋》)‎ ‎21.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中,端午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下列诗句描写端午节的是()‎ A.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B.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出自北宋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写的是端午节俗。‎ B项,“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写的是清明时节。‎ C项,“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北宋苏轼《阳关词三首中秋月》,描写中秋月圆。‎ D项,“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出自宋代宋祁的《九日置酒》,佩茱萸是重阳节习俗之一。‎ 故选A。‎ ‎22.下面是某洗衣房操作流程,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 28 -‎ ‎【答案】洗衣房首先上门收集布草,之后进行分拣,对需要预处理进行预处理,接着进行水洗、烘干、烫平,未能洗净的要返洗,然后包装好,运送到客户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洗衣房操作流程。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流程图的走向方向要符合逻辑。最后要注意要求: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连贯,要体现出语言的简洁,不要超过要求字数的上限。‎ ‎23.以下是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的原话,缺少逻辑性和条理性,令董事长很不满意,要求新任秘书修改原话,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结论先行”、“逻辑呈现”和“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假如你是其新任秘书,请根据要求,完成此次修改。‎ 董事长,刚刚杨总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明天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张总说他晚一点开会没有关系,明天晚点再开也可以,但最好别11:30之前开。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需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吧,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10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答案】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的会议,可能要改在星期五10点进行了。(结论先行)‎ 首先是会议室空档时间问题。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 其次是到会人员的时间问题。由于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首先”“其次”逻辑呈现)‎ 因此,为了保证所有人按时到场,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期五10点,您看可以吗?‎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答此题要读懂文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文段的思路脉络。‎ 本段文字应该先说结论(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会议,可能要改在星期五10点进行了),再按照“首先”“其次”等逻辑呈现(首先是会议室空档时间问题。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其次是到会人员的时间问题。由于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最后是归纳总结(因此,为了保证所有人按时到场,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期五10点,您看可以吗?)‎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四、写作(55+5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的青春是什么色彩?是白色的纯粹,黑色的黯淡,红色的炽烈,绿色的生机……还是白色的纯粹缀以绿色的生机……亦或是由黯淡的黑变成炽烈的红……‎ 请以“我的青春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诉说你的经历、志趣、梦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的青春色彩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画家,在人生的白纸上涂鸦、作画。抛开画笔,擦亮眼睛,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色彩丰富的画。‎ 我们学生的工作无异于读书写字,从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看热闹的人只认识书中的白纸黑字和偶尔出现的图画,却不知精华的所在;内行的人不仅阅读到文字背后的内涵,而且让自己品尝到学习的欢乐。‎ 语文是一本白色的书,看似清楚明白,却难懂其中奥秘;数学是一本蓝色的书,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英语是本黑色的书,表面模糊,本质却十分简单;物理是一本绿色的书,一定要仔细琢磨……打开书包,倒出课本,其实倒出一道彩虹,甚至比彩虹还要多姿多彩的一条通向知识的海洋的阳光大道。‎ - 28 -‎ 学习任务繁多,难免人困马乏,出门走走,也不失为一条妙计。将自己融入大自然,呼吸着泥土块味的空气,欣赏一个比书包大得多,精彩得多的世界,真可谓身在人间胜神仙啊!‎ 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徘徊于凉爽的树荫下,踌躇在宽阔的水塘边,聆听着大自然的语言,轻嗅着大自然清香,欣赏着大自然的色彩,我,也就“溶解”了。小路上白色的鹅卵石,树荫下青色的小草,水塘中蔚蓝的天空,路上的行人,树中的鸟群,水里的游鱼,成了一幅幅活力无限,无拘无束的彩画,超越了艺术大师的绝世之作。此时此刻,我愿意像糖消失在水中一般为大自然添一些滋味。可是,它不愿意,它变成为冰,让我无法融入几幅超凡的画卷。这块“冰”却依然能我散发热量,感染着我,让我从头到脚麻木。‎ 我无法打破那宁静的色彩,也不愿破坏那个特殊的平衡,因为我可以自由地观察画的组成部分,它们却不能。仿佛一个细微的动作,便可使那冲破宇宙的和谐的力量散失于无形。‎ 人笑着跑开了,鸟鸣着腾起了,鱼也甩起水声着翻身了。刹那间固体变成了液体,一瞬间液体又化为气体,极不稳定地四处扩散,遗留下我目不转睛地痴迷于绿树下藏着青草,碧水中映有蓝天的别致的大自然的礼物。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组合起来,竟成就了颜色,成了那些艺术家,成就了大自然。行在画中看画,别有一番情趣。‎ 颜料的色彩只是艺术家的工作,书的色彩是知识的色彩、文化色彩,而自然的色彩是生机的色彩,自由的色彩。只需要一颗充满丰富色彩的心,那么我的青春色彩做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要想正确立意,首先我们来寻找“关键词”,明确“我的青春色彩”的含义。“青春”指的是青年时期,“色彩”指各种各样的颜色,“青春色彩”是比喻的说法,指青年时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生活丰富多彩。由此可以判断出出题人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借色彩颂扬青春的精神,用精练的语言写出对青春的热爱和赞美。另外,从题目看“我的青春色彩”限定了要使用第一人称;从文体看,题干要求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抒情特色鲜明的抒情文体。考生在写作时可截取高中几个生活片断,写出高中生活的紧张而富有情趣,也借古人诗词歌赋来增加文采。 ‎ 参考立意: ‎ ‎1、青年心事当拿云;‎ - 28 -‎ ‎2、舞动青春; ‎ ‎3、青春携手梦想。‎ 参考素材:‎ ‎1、冬去春来,冰凉的寒风逐渐褪去,代替其的,是暖和的春风。草儿再也不怕冰雪的素裹,绽放出青翠的本色;溪儿再也不怕冰冻的困扰,叮咚叮咚欢快地奔跑;花儿再也不怕冰寒的汹涌,于是就有了春天的百花争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们在不断的循环。‎ ‎2、每每看到这些美妙的景色,多数人在赞叹,而我却颦蛾。伴着时间的流失,我的青春也在逐渐消逝。如何,才能捕捉到这些快要迷逝的风景呢?多少诗人赞美青春,如白雪纯洁,如夕阳灿烂,如彩虹绚丽,可我却无法将这些洁白、浪漫、美丽载入自己的画册。我的青春画册宛如黑色。‎ ‎3、早晨,海边弥漫着深深的白雾,如云朵朵缭绕。在海边沙滩,和煦的海风撩起我丝丝青丝。我就静静地站立在这“白云”之间,聆听着海浪的伴奏。突然耳边传来孩童稚嫩的笑声,似银铃般清脆。我蓦然一震,呆望着前方。‎ ‎4、在云的另一端,跑进来了一个小女孩,眼睛弯弯的,乌黑的长发随风飘扬,愉悦的笑声就是她发出的。可是陷入这白茫茫的一片,她迷惑了。‎ ‎5、其实从她的一出现,就好像有一把古老的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尘封许久的记忆盒。记忆盒里是白白的一片,一望无际。没了方向,心中的我就木讷的坐在那。孰不知,这一坐就是几年。‎ ‎6、夏日的风,徐徐的来了。人们说夏是热情的,我却说夏是美丽的。因为,纯洁的睡莲在此时盛开。淡黄的花蕾被雪白的花瓣所包围,香远益清。华丽而不庸俗,美丽而不妖艳。绽开时,就像是在水中跳着柔美的舞蹈,如从不接触世事红尘的仙子。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水中的波澜牵动着她。又如水中的女神,雪白花瓣上的水珠,一颗颗安详的躺着,欲滴可止。‎ ‎7、秋实的果,丰硕可人。枯枝落叶落在地上,没有声音,缓缓的,在无人察觉之际,飘落。落红不是无情物,我轻吟。记载着春夏的美丽,它其实拥有着最多的财富。外表虽早枯黄,但内在却是不老的彩色。‎ ‎8、捡起一片落叶,不愿打扰了它的沉睡,我轻轻托着它。一阵风吹过,带着它在空中飘扬。就让它飘落在世界的另一端,帮助那些曾经跟我一样迷茫的人。而我的青春画册,早已绚烂。‎ ‎9、技艺再高超的画家也无法用颜料描绘完青春所有的色彩;功底再深厚的作家也无法用文字形容尽青春所有的色彩;技术再精湛的歌唱家也无法用音乐呈现出所有青春的色彩。它,如此色彩斑斓,我只能用如此粗劣的言语,如此枯燥的文字来描绘它一丝颜色。‎ - 28 -‎ ‎10、希望之绿。老师在黑板正中央挂上了倒计时用的板,“离中考还剩XXX天”这些子如此醒目,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震慑着我们的心。于是乎,操场上没有了男生打球帅气的身影,课间没有了女生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八褂之声“,亦没有了课堂上呼呼的打酣声,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的眼睛,和课间追着老师跑,拽住老师问问题的人群。因为大家都知道。青春充满希望的绿色,只展现给为梦想不断奋斗的人看。‎ ‎11、失意之灰。在面临中考的岁月里,记不清看到过多少张忧伤木讷的脸,记不清听到过多少次痛彻心肺的抱怨,记不清,记不清我们为此掉过几次眼泪。很多时候,付出与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当我们想起长辈口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付出了就会有收获”等等话语,再看看鲜红得刺痛心灵的成绩,那种失意与不公之感笼罩着青春的天空。我们都哭了,像孩子迷路般无助地哭了,而彼此都说不出只言片语来互相安慰、勉励,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真的努力了,却没能扬起胜利的旌旗。‎ ‎12、收获之金。多数的我们,最终是满载而归的。当我们卸下扛了一年的重担,离开考场。当我们知道了成绩,高兴地拍手欢呼,当我们紧握着用汗水、泪水换来的录取通知书踏进新的学校。秋的落叶铺满地面,我们满脸笑意地菜撷田间的瓜果,回望过去一年来的辛勤耕作,我们都笑着说:“真的,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13、忧伤之蓝。凝望着一张张陌生的脸孔,不知哪来的害怕涌上心头,只是这次,再没有人可以诉说。我们哭了,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坐在同一间教室,和同样的人畅谈梦想,携手向前。我们笑着走出母校,我们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以在校生的身份离开校园,而当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又哭着回来,但是这一次,母校没有用温暖的臂膀接纳我们,而是一脚把我们踢出校门:“孩子,你们长大,不是初中生了。”我看着身上改变了的校服,才发现,时间变了,我也变了,才发现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些,而且没有人会给我重来的机会。‎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写作记叙文需要把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本题需要截取生活中的多个片段,叙事、写景要条理清楚,要安排好详略。为了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需要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结构上,要善于使用伏笔和照应。‎ - 28 -‎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