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 三 模 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 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 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 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 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 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 26 - (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 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 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 26 -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 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 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 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 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A.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壇变轨迹清晰可见。 D.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 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 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4. 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5. 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 26 - 【答案】1. C 2. A 3. D 4. 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分析错误,从材料三第1段“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材料四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 故选A。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分析错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说明这一个条件就可以,而从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充分条件,与选项中的“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一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这就要求考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前三则材料。从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可得出: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从材料二“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可得出: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从材料二、材料三可得出: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从材料三“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可得出: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拟写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从材料四第4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段“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 26 -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于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 26 - (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 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生动,第三段划线的句子,运用哪三种手法?请赏析。 9. 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6. D 7. D 8. - 26 - ①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②运用比喻修辞,将“溪流”比喻为“哈达”,语言优美,形象的描写了激流的悠长。③运用拟人。“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描写出溪流的动态美 9. 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浏览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应该是为此感到“忧虑”。D错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步步递进,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回答此类题型,往往分三步走:第一步,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该句描写了(或突出了、表现了)什么;第三步,分析情感或结构上的作用。 “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句子“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溪流”比喻为“哈达”,语言优美,形象的描写了激流的悠长。句子“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描写出溪流的动态美。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可从内容、结构和主旨方面去分析。 “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不失时机的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升华文章的主旨。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喻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社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オ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刁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无,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日:“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 - 26 - 得一幕僚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仪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献,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谴,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盛文肃:姓盛,名度,字公量,宋仁宗时人。卒谥文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B.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C.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D.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A.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北方民间,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古代官场的惯例,下属在此日要送上祝贺。 B. 扬州,宋代的一个州,与《禹贡》中所描述的“扬州”不同。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一般认为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C. 字,指“表字”。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是有年龄、性别、含义规范的。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而且和“名”要互为表里,所以叫“表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祷于尼丘而生孔子”。 D. 庆历,年号。由汉武帝首创,至民国废止。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年号,今年是令和元年。皇帝在位期间,是可以根据实际更换年号的。武则天在位期间就用了18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26 - A. 盛文肃善于察人。原本称赞夏有章才情高雅,并摆酒招待他,后来却因看了夏有章写的诗封而断定他没有前途。 B. 夏有章受到盛文肃的款待后,以诗答谢,不料突遭冷遇,大惑不解。几年后死于国子监主簿兼郑州推官之任上。 C. 刁绎与夏有章交情深厚,亲自到盛文肃处询问“退诗”原因,得到的答复出乎意料。 D. 蒋堂眼光独到,勇于推荐人才。能从皂隶的野狠中推测出县令是一个能吏,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 13. 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喻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2)得一幕僚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14. 宋仁宗认为庞庄敏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对他大力提拔。那他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的属员要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他也不走。 (2)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内心满足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 14. 宋仁宗是通过观察庞庄敏的言行做出判断的。(1)庞庄敏作为一个低级官员,在殿上敢于大胆发言,这是自信勇气的体现。(2)庞庄敏博学多识,凸显高超的才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至客次”的意思是“到旅店住下后”,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次”后断句,排除CD,“公”做“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公”前断句,“封”做“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封”后断句,“使人谢有章曰”的意思是“让人告诉有章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曰”后断句,“无用此诗”的意思是“不用看这诗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诗”后断句,排除选项A。 故选B。 - 26 - 句子翻译: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告诉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只有男子才能有字”错误,女子在及笄后可以有字。C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可知,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由此可知是苏子美为那个县令传扬声誉,那个县令后来最终成为名臣,而不是“蒋堂”为那个县令传扬声誉,原文只是说那个县令后来最终成为名臣,并没有说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使:派。去:离去。须:一定。责:索取。左右:侍郎的属员。喻:告诉。以至:甚至。呵逐:呵斥驱赶。(2)遂:就。轻脱:轻佻。但:只管。止于此官:介词结构后置,应该为“于此官止”,就当到这个职位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人 - 26 - 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原文“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仪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可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由此可知,庞庄敏作为一个低级官员,在殿上敢于大胆发言,这是自信勇气的体现;由原文“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可知,庞庄回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放在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由此可知,庞庄敏博学多识,凸显高超的才能。宋仁宗是通过观察庞庄敏的言行做出判断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的属员要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子美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 26 - 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庄严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盛文肃屡次称赞他有才能,风度不俗,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オ款待一顿饭。”有章感激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告诉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习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有章日:“(他)原本就没开封。”刁绎又说:“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前途远大的人オ。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内心满足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 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放在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看着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 26 - 塞上曲 戴叔伦②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③。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人,当时建州女真已多次打败明军,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③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 《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须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 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这个唐代诗人基于班超爱国、思乡精神的升华。 D. 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6.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侮、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不同点:①《塞》诗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身保国的豪情。《渡》诗则由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②《渡》诗后两句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家危机四伏、强敌虎视眈眈的担忧,忧国伤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错误,《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D错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基调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 26 - 相同之处:从诗歌的情感方面,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 《渡》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塞》诗中“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是_____。《过秦论》中,贾谊则指出,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_____。 (2)陆游在《书愤》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 - 26 - (3)《蜀相》中,杜甫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愤与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融合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弊在赂秦 (2).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 早岁那知世事艰 (4). 中原北望气如山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弊”“赂”“捷”“襟”。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 26 -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B 19. 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具体写出并突出了其身心遭受的折磨,增加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我们所抱怨的生活的特点。 20. (1). ①脱下夹袍; (2).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答题前先仔细比较下原句和改变后的句子不同之处,然后再就其不同之处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原句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改变后的句子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两个句子都是表达对生活的抱怨。不同之处是,改变后的句子是中规中矩的表达,原句是将对生活的抱怨情绪放在句子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等形容负面情绪的词语单独成句,更能体现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2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要求是依据语境补写句子。补写方法: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选词造句;串读检查。解答本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如根据①处前“脱下棉袍,换上夹袍”,及其后“穿上单袍”可知,所填内容与天气的冷热变换有关,且应是由冷到热的,故①处应填“脱下夹袍”。 根据②处后“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的表述及其与下文“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的对应,可知②处所填内容与“星星的移转”有关,可填写“天上星斗的消息”。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21.下面文段有两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 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而且比较流行的只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茗,细品慢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一杯浓茶,消食健胃。喝朝茶与午茶不同,它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热茶,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内放壶,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答案】第一处,将“而且”改成“但”。(或类似词语)第二处,将“喝朝茶与午茶不同”改为“喝午茶与朝茶不同”。第三处,“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改为“清新的空气与芬芳的香茶”。第四处,“胆内放壶”改“胆放壶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 26 - 第一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子“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和“而且比较流行的只有‘朝茶’、‘午茶’、‘夜茶’”是转折关系,应该用表示转折的连词,所以应该将“而且”改成“但”。 第二处,不合逻辑。句子“喝朝茶与午茶不同,它讲究的是浓”在“午饭之后,一杯浓茶,消食健胃”之后,所以此处强调的是“午茶”与“朝茶”的不同,应该将“喝朝茶与午茶不同”改为“喝午茶与朝茶不同”。 第三处,语序不当。“和”前后的短语结构应该保持一致,“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改为“清新的空气与芬芳的香茶”。 第四处,不合逻辑。“胆内”不能“放壶”,所以应该把“胆内放壶”改“胆放壶内”。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2.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5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答案】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两个:第一,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第二,分层法,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 26 - 由材料“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可知,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由材料“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可知,这种现象80后、90后最普遍;由材料“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可知,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综合以上几点可概括出答案。 【点睛】压缩语段,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把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注意答案有字数限制。一般需要注意: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923 年梁启超就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李太白全集》等28部。 豆瓣阅读 Top250 榜单中现当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居多,《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小王子》《白夜行》《活着》《围城》等作品名列其间。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发现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是经典阅读的广度不够。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 请根据以上材料向现在的青年学生写一封强调经典阅读的倡议书。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阅读经典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 26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灿若星河。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书,是了望世界的窗口,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体味人生,可以感悟生命;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健全人格;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位;读书可以使人成长成才…… 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可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可以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可以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我们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 要品读经典。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益智明理,从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从圣贤哲理中感悟真理。阅读经典,可以震颤我们生命的琴弦,可以丰满我们人生的羽翼。 要博览群书。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博闻强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真理和谬误,才能以扎实的知识储备驾驭我们的人生。 要读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读书与做人、做事结合起来,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要终身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读出人生的充实与美丽。老师们、同学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季节,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拿起书本,投身于书海中,让崇尚读书成为我们的校园风尚,让我们的理工校园充满书香,让我们为筑梦圆梦而读书吧!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阅读铸就未来和希望。我们倡议全体青年学子立即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中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提升修养。 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民族精神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使学生们在诵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也使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更加深远。 倡议人:xxx XX年XX月XX日 【解析】 - 26 -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考生写作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本次作文明确要求向现在的青年学生写一封强调经典阅读的倡议书。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材料提供四段内容。第一段的核心内容是“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强调阅读经典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第二三段材料侧重强调一些中外的经典作品,展示给学生什么才是经典作品。第四段重点强大学生经典阅读不乐观的现状及其三点表现,经典阅读的广度不够,经典阅读浅层化,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 驱动任务是围绕“重读经典”这一主题写一封倡议书,经典阅读是指定内容,青年学生是写作对象。写作的时候需要考虑青年学生为什么要进行经典阅读;青年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怎样;青年学生怎么样能更好地进行经典阅读。倡议书是形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要写清楚发倡议的原因和目的;其次,要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要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等等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结尾要用一些富有鼓动性的语言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行文思路: 开头可以由中华民族的经典力量入手,然后强高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发出倡议,要重视经典阅读。接着分析学生在阅读经典方面要注意什么,有哪些要求。最后发出呼吁,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素材积累: 北京大学教授、诗评家谢冕说,我们处于一个匆匆忙忙的时代,不愿意动脑筋、思想浅薄的人很多。在我们悲伤失意的时候,文学和艺术会来安慰我们,让我们为一片诗意、为一片月光而活着,让我们觉得内心很丰富。但现在有这样感觉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经典,就是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 26 -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和威廉﹒莎士比亚都是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为了进一步激发我校师生的读书热情,享受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同时也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这位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我馆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将开展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活动。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一定要多读读书。”吕蒙便开始读书。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 26 -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