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题

应 县 一 中 高 二 年 级 月 考 一 ‎ 语 文 试 题 2018.9‎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杨秀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光①‎ ‎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竞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③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竞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 ‎【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③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小说在陈士成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其实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5.小说以“白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6.有人说,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流泪的滕王阁 ‎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浮沉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 注 ]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悼。‎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8.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①风 。年十七,从英征而番,义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金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②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幹孟来迎。不应。‎ 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幹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注】①沐英,太祖朱元璋养子。②越嶲(xī),郡名,治所在邛都,管辖云南、四川等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人的表字。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谥,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D.祠,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堂。祠在文中就是庙堂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他因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调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15.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 ,--------------------。”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 (3) ‎《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B.据报道,目前上汽已经派遣相关人员进驻烟台车身厂进行接收准备工作,国产蓝龙轿车很快就会全面推向市场,山东大宇即将“咸鱼翻身”。‎ C.翠翠的心情坏到了极点。虽然爷爷给她准备了漂亮衣服和最爱吃的饭菜,可她恶衣恶食,一点兴致也没有。‎ D.在《哈利· 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家文化部已正式同意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并由绍兴市政府承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标志着绍兴公祭大禹陵典礼将升格为国家级祭舆。‎ B.要努力培养、发现和宣传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激励干部,树立榜样,展示干部队伍的主体形象。‎ C.法国外交部长布拉齐2007年3月2日说,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已经对于制裁伊朗的联合国新决议草案框架达成一致意见。‎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拼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 亿吨大关 ‎ A .④⑥②⑤③① B .④⑤③⑥①② ‎ C .⑤①⑥④③② D .⑤④③⑥②① ‎ ‎20.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边城》分别刻画了林冲和翠翠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6分)‎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翠翠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四、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夏天,某单位组织了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的文具和书本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意外收到了一张用嫩稚笔迹写下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下面的话——‎ 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你们以后给我们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高二月一语文答案2018.9‎ ‎1.A(B项,原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项,原文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2. B(应为“‘点’为荀子的言论,‘面’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C(“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 ‎4.C(C项“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分析错误,从文章主题来看,主要是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因此没考中的原因应是科举制度的黑暗,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5.①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主要描写内容。小说就是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的。②小说以“白光”隐喻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而陈士成连考16次未中,并最终因追求这种功名利禄而死,从而以其为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6.陈士成与孔乙己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他们都热衷于封建科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受科举制度之害而不觉悟。(2分)但两人又有不同,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从未放弃过功名,他总想着通过科考赢功名,光宗耀祖,渴慕名利(2分而孔乙己则迂腐不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2分) ‎ ‎7.AD(B错在“忧郁伤感”,当时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精神;C“哀悼”错;E“人生无常”应为“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惜”) (4分)‎ ‎8.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4分)‎ ‎9.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4分)‎ ‎10.B(原文标点: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11.C(谥号有褒有贬)‎ ‎12.D(“在家乡”错,应是在镇守地七年)‎ ‎13.(1)皇上曾命他审查烈山囚犯,又命他到蔚州审试叛党,所释放的各有数百人。(得分点:“录”“鞫”“开释”各1分,句意2分)‎ ‎(2)阿资逃进山谷中,沐春暗中结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建立营垒断绝他运粮的道路。(得分点“亡”阴结”树垒”各1分,句意2分)‎ ‎14 D“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有误,王维在唐,袁安在汉,是借袁安说诗题中 “胡居士” 的特点,表达出对胡居士深切的关怀。这就应了诗题“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试题分析: 15“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已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题干中沈德潜的话即是要证明的论点,而论据就是“隔牖风惊竹”这五个字。首先要分析这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为何意(这是侧面描写,以“风惊竹”写雪之大),然后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16.(1)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7.C.恶衣恶食:形容生活非常俭朴,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未可厚非: 厚非:过分责难、责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咸鱼翻身”指短时间内处境由坏变好。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18.A B“培养、发现和宣传”语序不当;C介词误用,“对于”换为“就”;D、成分残缺,在“最”字前加“以”。‎ ‎19. 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④应该紧跟在“中国多年来”之后,以更好的与上文照应;⑤是具体的做法,引出③这一结果,⑥应该在③之后,因此选B。‎ ‎20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应用文的基本能力.‎ 解答 ①“产生”与后面宾语“洪水”搭配不当,应该改成“遭遇”,也表达一种不幸; ②“经受”表明一种承受,而洪水属于一种天灾,这表明老百姓是无端遭受的损失,应该将“经受”改为“蒙受”或“遭受”; ③整个句子缺少主语成分,应该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使”,或者将“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 ④“度过”指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如“度过春节”,“度过假期”,“度过困难时期”,“度过少年时光”等等;“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渡过大河”,“渡过大海”,“渡过难关”等等.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的衣衫,表现了对眷恋不舍的深情.这里是老百姓克服苦难,应该是“渡过”. ⑤“请到”有一定程度上的命令与要求,此处应该写成“请与”‎ ‎. 答案: ①“产生”改为“遭遇”; ②“经受”改为“蒙受”或“遭受”; ③“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使”); ④“度过”改为“渡过”;  ⑤“请到”改为“请与”.(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四处给4分,答对五处给6 分.)‎ ‎21.(1)武艺高强、扶危救困、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梁山英雄 ‎(2)美丽、善良、至纯至真、调皮、活泼、对爱情刚刚觉醒的青春少女 参考译文:‎ 沐春,字景春、文韬武略有他父亲的风范。十七岁,跟从沐英征讨西番,又跟从征讨云南,跟从征讨平定江西贼,都作先锋。累积功劳授任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皇上先试用,皇上说:“这孩子,是我家人,不需要试用。”于是就授任实职。皇上曾命他审查烈山囚犯,又命他到蔚州审讯叛党,所释放的各有数百人。沐英去世,皇上命沐春继承爵位,镇守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叛乱,朝廷派翟能讨伐平定它。第二年,平定越蒿蛮,设立澜沧卫。这年冬,阿资又叛乱,沐春与何福讨伐阿资。沐春说:“此贼多年逃避诛罚,凭与各土族酋长有姻亲关系,辗转逃亡藏匿。现在征发各酋长都从军,牵制他们,并多设立营堡,控制他们的出入,投降是必定的。”于是急趋越州,分道迫近城池,在路旁埋伏精兵,用赢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阿资逃进山谷中,沐春暗中结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建立营垒断绝他运粮的道路。贼兵困窘得很。不久,出其不意直捣其老巢,于是擒获阿资,并诛杀同伙二百四十人。越州于是平定。广南酋长侬贞佑纠集同伙蛮族抗拒官军,沐春击破并擒获他,俘获斩首数以千计。宁远酋长刀拜烂依仗交阯不顺从命令,派阿福征讨降服了他。‎ 洪武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被其下属刀幹盂驱逐,来投奔沐春。沐春带他一起上朝,受领皇上方略大计,‎ 于是拜授沐春为征虏前将军,率何福、徐凯征讨刀幹孟。先用兵送思伦发到金齿,命令刀幹孟来迎接。刀幹孟没有理会。沐春就选兵卒五千,命何福与瞿能率领,翻越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贼兵,斩杀其头领刀名孟。沐森回军攻击景罕寨。贼兵凭借高处坚守,官军粮草将尽,何福告急。沐春率五百骑兵救援何福,夜渡怒江,晨抵塞前,下令骑兵驰骋,扬尘蔽天。贼兵大惊溃逃。沐春乘胜攻击崆峒寨,贼兵也溃逃。先后投降七万人。将士要亲他们,沐春不同意。刀幹孟乞求投降,皇帝不许可,命沐春总领滇、黔、蜀兵攻打他。没等到发兵沐春就去世了,时年三十六岁。谥号惠襄。‎ 沐春在镇守地七年,大兴屯田事业,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掘铁池河,灌溉宜良干涸农田几万亩,人民恢复生产的有五千多户,这些人为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