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陵中学、丹阳高级中学、无锡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金陵中学、丹阳高级中学、无锡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初联考试卷 语文试题 命题单位:金陵中学 审核单位:丹阳高级中学 无锡一中 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 ,如何让看似 的传统亲近生活、融入日常?将经典与当下潮流巧妙结合,无疑是很好的探索方向.而今音乐与诗词重逢,流行与古典碰撞,人们因此对诗词歌賦有了更丰富、更亲近、 更深入的体验,从而带来传统文化的 升温。‎ A. 格格不入 鞭长莫及 连续 B. 大相径庭 遥不可及 持续 C. 大相径庭 鞭长莫及 持续 D. 格格不入 遥不可及 连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格格不入:意思是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语境主要讲“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已经大不相同的,选用“大相径庭”。‎ 鞭长莫及:意思是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遥不可及:意思是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东西。修饰“传统”,选用“遥不可及”。‎ 连续:一个接一个。持续:意思是延续,继续;无间隔,连续不断。修饰“升温”,选用“持续”。‎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7 -‎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 ⑥②①⑤③④ B. ⑥②⑤①④③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④⑥②⑤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围绕的是“乐观”与“悲观”的一段议论性文字。由于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的布局特点入手。选项打头的有⑥和②两种类型。如果以②为首,则与前面的不相呼应,而⑥的“这其中”可以指代前面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这句话,所以选⑥开头的类型,从而排除了CD两项。而②中的“知识”“见解”,正承接⑥,而且也从“知”过渡到了“行”。后面的⑤①承⑥②,谈论“知行”的关系,第④句是对割离知行关系的做法的概括,所以必须在第③前。从而排除了A。第③其实是总括句:强调知行合一不可分割。综合以上分析:‎ - 27 -‎ 故选B ‎【点睛】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下面四首唐诗,各描写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②偶来人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日闲。‎ ‎③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④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A. ④①②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根据诗句的意思给中国的传统节日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首先要读懂所给的诗句,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或词语,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习俗,然后根据时间顺序排列。‎ ‎①出自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是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句中“禁火”“空斋冷”可知写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 27 -‎ ‎②出自令狐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句中的“中元”指的是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③出自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句中“九月九日”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望乡”就是登高远眺,思亲怀人。‎ ‎④出自罗隐的《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香帐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句中的“婵娟”是指七夕节的月亮。“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总上,①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清明节前一天。‎ ‎②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 ‎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④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故选B。‎ ‎4.对下列图表数据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1—7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趋势图 A. 2018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每月均超过190亿美元。‎ B. 2018年以2月为参照,3到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整体增长。‎ - 27 -‎ C. 2018年1月到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同比起伏较大。‎ D. 2018年4月和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比去年有所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图表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表细节。然后分析选项的特点,找到其差异。本题中,D项,“比去年有所降低”表述不准确。根据趋势图,2018年4月和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比去年降幅较大,4月是18.4%,7月3.1%。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 ‎ - 27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 ‎5.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 诣:拜见 B. 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 具:准备 C. 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 原:赦免 D. 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喊冤闹事。‎ B. 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C. 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 D. 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8. 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 A 6. C ‎ ‎7. (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 ‎(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 ‎8. ①不畏权势,严惩草菅人命的公孙丹父子;②轻慢外戚,不巴结朝廷权贵;③执法严厉,怒杀行凶的家奴;④坚持正义,拒不向公主道歉;⑤打击恶霸,朝野莫不震栗。‎ ‎【解析】‎ - 27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诣:拜见”解释错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是三十多个丹宗族亲党,拿着兵器到府上去的意思,因此,“诣”应该“到、去”的意思。‎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理解错误,由原文“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可知,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因此,水丘岑所杀不是公主家奴,而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以闻”:“省略句,以之闻,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左转”:“贬官”;“案”:“名词作动词,追究”。第二句关键点:“唯”:“只”;“妻子”:“妻子儿女”;“一乘”:“一辆”。‎ 参考翻译:‎ ‎(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 ‎(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根据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来分析。‎ - 27 -‎ 本题,要求分析“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由“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可知,严惩公孙丹父子;由“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可知,董宣轻慢外戚,不阿谀奉承;由“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可知,严惩犯罪的家奴;由“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知,不向权贵屈服;由“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可知,董宣惩治恶霸,让豪强恶霸不寒而栗。‎ ‎【点睛】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 - 27 -‎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 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聚蚊谣①‎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②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③。‎ - 27 -‎ ‎【注】①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②利觜:尖利的嘴。③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9. 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10.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9. ①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②“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贼本性。③“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④“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 ‎10. ①“清商一来秋日晓”与前文“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②“羞尔微形饲丹鸟”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③用词精巧,情感强烈,“清商一来”“羞尔微形”等,强烈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乐观豪爽的精神气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其次,关注色调色彩,如,时令色彩、冷暖色调;再者,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最后,还需要结合事物的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本题,要求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 而动。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欷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比如,铺垫、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二是表现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三是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 - 27 -‎ 本题,最后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 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秋日晓” 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诗人政治家的乐观情怀;“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 ‎【点睛】分析鉴赏诗词中事物形象的方法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3.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6)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答案】 (1). ⑴渺沧海之一粟 (2). ⑵枯松倒挂倚绝壁 (3). ⑶官盛则近谀 (4). ⑷萧关逢候骑 (5). 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6). ⑹蝉噪林逾静 (7).‎ - 27 -‎ ‎ ⑺不知其可也 (8). ⑻位卑未敢忘忧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渺”“沧”“粟”“倚”“谀”“萧”“候”“纷吾”“噪”“逾”“卑”的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靳彝甫 汪曾祺 靳彝甫家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他是靠卖画吃饭的。‎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 - 27 -‎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这一年,靳彝甫捉到一只蟹壳青蟋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每天有人提了几罐蟋蟀来斗。都不是对手,而且都只是一个回合就分胜负。于是有人怂恿他到兴化去。兴化养蟋蟀之风很盛,每年秋天有一个斗蟋蟀的集会。靳彝甫被人们说得心动了。从小玩到大的两位老友王瘦吾、陶虎臣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和赌本,他就带了几罐蟋蟀,搭船走了。‎ 没想到,这只蟋蟀给他赢了四十块钱。——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两个月的薪水!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会。”‎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既然如此,匋民绝不夺人之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买卖不成,季匋民倒也没有不高兴。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画稿。他看了靳彝甫的画,说:“你的画,家学渊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变!山水,暂时不要画。你见过多少真山真水?要越过唐伯虎,直追两宋南唐。”他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展览会。‎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这都是他没有想到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 27 -‎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两家去。‎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岁寒三友》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靳彝甫靠卖画吃饭,虽要投合顾客不同的兴趣,但是他自己喜欢画些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不像生意人,却像心境如水的高雅隐士。‎ B. 天井布置得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样,四时生活充实,有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有一起长大的老友,可见靳彝甫生活得有滋有味。‎ C. 靳季二人虽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写季匋民容光焕发,衣着质料讲究,是为了与靳彝甫构成对比,突出季匋民处境优渥,为人精明。‎ D. 汪曾祺的小说以直叙为主,用平淡的语调叙述普通人的琐碎生活,表现平凡人物的人生态度,语言简洁平淡却意蕴丰富,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13. 请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从作画有自己喜好,不为赚钱盈利看出他不贪钱财,有文人风骨:从他将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卖掉接济老友看出他珍视友情,重义轻利。 ‎ ‎14. “外面,正下着大雪”表明季节是寒冬,寓示着三位好友艰难的境况,犹如生活在寒冬里;天气之寒反衬出人心之热,表现了主人公靳彝甫珍视友情,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三位老友在岁寒逼人、人生艰难的境况中相互接济,共度时艰,传达了珍贵友情的温暖,赞美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性光辉;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 ‎【解析】‎ - 27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对比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季匋民,且表现季匋民的为人精明也不恰当,文章的主人公是“靳彝甫”,这一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靳彝甫虽处境不佳也不愿卖掉田黄石章,表现靳彝甫对田黄石章的喜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友人;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从他作画的喜好“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和不愿意轻易卖出田黄石可以看出他有文人风骨;从他对友人的态度来看,他为了帮助两位友人把自己真爱的田黄石给卖了,这表现出他对友情的重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考生“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考生找到画线句,理解画线句的意思,再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从内容、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 27 -‎ ‎“外面,正下着大雪”是小说的结尾,这是写景的句子,“下着大雪”是自然环境描写,表面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寒冬,结合上文“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可知,深层意思则是表明三人的生活处境如同寒冬,这是内容上的效果;“外面,下着大雪”可见天气之寒冷,而室内“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友人之间却是暖意融融,以天气的寒冷来反衬人心之暖,凸显主人公珍视友情,重义轻利的品质,这是人物形象上的效果;外面寒意逼人,三人生活处境也是如此艰难,但三人的友情却是让人感动,以此收尾,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性光辉的赞美,这是主旨上的效果;结尾是写景的句子,这属于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这是结尾的艺术效果。‎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邢宇晨 ‎①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侯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 27 -‎ ‎②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③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遹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④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⑤最后是家国分界。丝蜩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以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解,带有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⑥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B. 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冷生疏的人情,不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 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载体等象征。‎ D.‎ - 27 -‎ ‎ 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的上疏,表达了怀念故土的情感,由“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 文章第②段引用唐彦谦和李白诗句,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 响。‎ C. 文章第④段指岀“阳关诗”成为唐诗中的一种类别。证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影响深远。‎ D. 文章第⑥段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 述重点。‎ ‎17.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承载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15. A 16. C ‎ ‎17. ①承载着戍边将士守卫家园、建功立业之情;‎ ‎②承载着长期戍边或从军入幕不得志者的思念怨忿之情;‎ ‎③承载着征人和亲属的思归与念归之情;‎ ‎④承载着离人间的伤离惜别之情;‎ ‎⑤承载着人们因不同分界而产生的深重的家国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错误。结合“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分析,“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扩大范围。‎ C项,“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错,应是“超越了”地理属性。‎ D项,“可见”一词理解错误,能体现“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的是“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 故选A。‎ ‎【16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证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影响深远”错误。结合“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分析,将“阳关诗”单列,主要是为了说明它的人文意义。‎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问的是“唐诗中的边关意象承载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结合“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等分析概括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少年的你》上映后,在各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均出现了“现象级”的刷屏,引发舆论对校园欺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获得多方积极评价。‎ 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市场反应。票房方面,《少年的你》上映首日破2亿元;截至10月31日,突破8亿元,居同期院线电影首位。截至10月31日,在豆瓣网电影页面,该片获得8.4分的评分;在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评分9.5分。‎ ‎《北京日报》报道,《少年的你》是在青春片的基础上,搭上了题材优势的快车。放眼全球,有关校园霸凌的创作并不少,而我们本土此前相关作品鲜见,这让《少年的你》大有开拓民的优势。‎ - 27 -‎ ‎《人民日报》刊文称,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正面介入,使影片走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悲欢小格局,让青春题材电影拥有了一定分量的现实关怀。‎ 材料二:‎ ‎《少年的你》这部经历了改档并突击宣布公映的青春片,似乎携带着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与观众对校园现实题材的渴望迎面相撞,碰出不一样的火花与思考。‎ 电影触碰到了“校园欺凌”这个题材。“校园欺凌”话题并不敏感,但真的要探讨这一现象,创作者的确要小心谨慎,不排除会有未成年观众产生效仿心理。《少年的你》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得当。同时,电影对“校园欺凌”一直持批判态度,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基调,使得影片具备了“爱的教育”的功能。“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台词,其实也是影片最大的价值观,在呈现“伤害”的同时,影片也对片中的人物乃至片外的观众,进行了一次同步的治愈。‎ 电影工作者在创作青春片时,不能用记忆的滤镜把往事全部镀上美好的颜色,更不能出于猎奇、恶趣味,将青少年脸谱化。‎ ‎《少年的你》公映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相信随着这次对两大法规修订草案的讨论,会促进“校园欺凌”问题的彻底解决得到更大一步的推进。‎ 材料三:‎ 青春片作为国产电影近年来的热门类型片,在最初的几年间商业化气息浓厚,题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青春的疼痛有余却流于表面。国产青春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一直存在种种桎梏,不同于国外青春电影关注主角的成长和心灵发展,爱情纠葛在国产青春片中一直是最为关注的题材,而爱情的呈现也一直趋于肤浅化。主题形态的单一得以窥见电影行业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近些年《七月与安生》、《过春天》、《闪光少女》、《狗十三》、《少年的你》……等青春影片所描绘的少年人面临的困境不再是空洞且毫无现实意义,对他们来说爱情不再是被赋予的必需品,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及家庭的关联成为了新的主题。在人物形象上,不仅有少男少女天真无邪的幻想,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更有无法自洽的焦虑时刻,成长的颤栗与残酷。这些优秀类型青春片,根植于现实,取材于生活,将青春成长的真实性理性克制又平铺直叙的展现开来,让人看清时代的面目,看清社会的矛盾以及被裹挟中的青少年的成长蜕变。让青春题材渐渐靠拢“真实”的本源,从小题材中洞见社会问题的大格局。‎ - 27 -‎ 谈到为什么会拍摄这部电影时,监制许月珍表示:“我们其实不是单单去呈现青春,我们更希望去讨论青春,讨论青春在社会里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导演曾国祥则表示:“我们都特别想要把这个故事拍好,想告诉像陈念、小北那样的少年,你可能总会遇到一个人或一些朋友,他们会愿意去帮你,而且你不是孤单的。”‎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不仅是小北对陈念的诺言,也是导演曾国祥对于时代和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到一部分人,让他们多一些反思与审视。我觉得,这已经是我能力之内,能做到的一点有益的贡献。”‎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少年的你》票房首日突破2亿元,截至10月31日,突破8亿元,居同期院线电影首位。‎ B. 有关校园霸凌的创作,在全球范围并不鲜见,我们本土此前少有相关作品,这让电影《少年的你》有了开拓民的优势。‎ C. 创作者在以“校园欺凌”为题材创作时,要小心谨慎、处理得当,以防止未成年观众效仿。‎ D. 电影《少年的你》在创作上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主体,使得影片具有了“爱的教育”功能。‎ ‎19.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工作者在创作青春片时,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应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产出电影,以免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 B. 国产青春片在最初的几年间大多表现青春期的爱情纠葛、少男少年天真无邪的幻想,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等内容等题材。‎ C. 电影《少年的你》收获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成功,这给予国产青春片发展的启示是不在影片中表现青春的情感而是表现青春的“残酷”。‎ D. 无论是青春片还是其它类型的电影,都应主动承担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让电影的功能不止于娱乐。‎ ‎20.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国产青春电影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答案】18. D 19. C ‎ ‎20.‎ - 27 -‎ ‎ ①拓展青春电影的题材,避免商业化和同质化现象;②体现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思与审视,从小题材中洞见社会问题的大格局;③体现“爱的教育”,传达正能量,给予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积极的影响;④在人物塑造上,避免将青少年脸谱化,关注人物的成长与心灵的发展,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⑤电影工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创作中表达对于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承担起对于时代和社会的责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电影《少年的你》在创作上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主体”中“叙事主体”表述错误,由材料二第二节“同时,电影对‘校园欺凌’一直持批判态度,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基调,……”可知,《少年的你》在创作上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基调,而不是叙述主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这给予国产青春片发展的启示是不在影片中表现青春的情感而是表现青春的‘残酷’”中“表现青春的‘残酷’”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一节“《少年的你》这部经历了改档并突击宣布公映的青春片,似乎携带着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与观众对校园现实题材的渴望迎面相撞,碰出不一样的火花与思考。”可知,《少年的你》的成功给予国产青春片的启示在于表现现实题材。‎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 27 -‎ 本题,要求提炼出“简要分析国产青春电影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根据原文相关语段提炼观点:由“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正面介入,使影片走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悲欢小格局,让青春题材电影拥有了一定分量的现实关怀。”可知,应该走出同类的现象,赋予这类题材新的内涵,让青春题材电影拥有了现实关怀;由“创作者的确要小心谨慎,不排除会有未成年观众产生效仿心理。同时,电影对‘校园欺凌’一直持批判态度,以男女主角纯粹的感情交流为叙事基调,使得影片具备了‘爱的教育’的功能。”可知,电影应该正确处理好未成年观众产生效仿心理,得影片具备了‘爱的教育’的功能;由“主题形态的单一得以窥见电影行业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可知,应当给与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由“这些优秀类型青春片,根植于现实,取材于生活,将青春成长的真实性理性克制又平铺直叙的展现开来,让人看清时代的面目,看清社会的矛盾以及被裹挟中的青少年的成长蜕变。让青春题材渐渐靠拢‘真实’的本源,从小题材中洞见社会问题的大格局。”可知,让青春题材渐渐靠拢‘真实’的本源,从小题材中洞见社会问题的大格局。由“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到一部分人,让他们多一些反思与审视。我觉得,这已经是我能力之内,能做到的一点有益的贡献。”可知,作为电影工作者应当有责任,有担当。‎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近日,彝良县诗人陈衍强一首题为《仰望天空》的诗歌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首“口语诗”不过是一种反讽,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而反对者认为,这首诗存在严重的地域歧视。‎ 材料二: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我在云南彝良/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来我家过年的想法/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随时仰望天空/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仰望天空》陈衍强 ‎【答案】例文:‎ ‎“抗疫”精神,弥足珍贵 我们作为平凡的民众,虽然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作为一个“逆行者”;不能像科研人员那样,为国“试毒”;更不能像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那样,“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替湖北祈祷,替中国祈福,相应国家政策,居家学习,关注病情,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湖北,装着国家,因为我们是祖国的一员,这就是不可或缺的“抗疫”精神。‎ - 27 -‎ 冬末春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它既为打赢这场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又必定以它的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 一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以来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各省区市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及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造了一张严防死守的天罗地网,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的防控局面。这种举国体制下的同仇敌忾、共克时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令世人动容。‎ 二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严峻疫情让很多地方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这种状态下需要有非常举措、超常规做法。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奇迹般建成并开始集中收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具有战地色彩的十余家方舱医院迅速开设,实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新创举。一声号令,迅速集结,毫无怨言、毫不犹豫,这种作风、姿态和速度让世人惊叹。‎ 三是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为顾全大局,一座千万级别人口的武汉被“封城”。这一需要巨大政治勇气的决断,展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局部的奉献是为了全局的安稳,这是一种代价,也是走好下赢“这盘大棋”的关键一招。为了疫情防控大局,14亿中国人行动起来,“宅”在家里,以一种特别方式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病毒“魔鬼”袭来,一个个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将士、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这一群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有的身患绝症,却不下火线;有的倒下了,战友同事抹去眼泪接着上;有的家人感染或病了,也无暇顾及;有的推迟婚期上“战场”;有的单车骑行找“部队”;有的夫妻双双上阵……‎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种磨难而历久弥坚。“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它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主要是讲陈衍强一首题为《仰望天空》的诗歌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材料二是陈衍强诗歌的内容,考生应该就诗歌的内容来分析陈衍强是否有民族或者地域歧视,其诗歌是否传播了正能量,我们对湖北的疫情应该持怎样的态度等方面做出思考。陈衍强诗歌的内容,有两个不应该:一是对湖北人的称呼“湖北佬”“九头鸟”有明显的偏见;二是在举国“抗疫”的时刻,其诗歌没有对同胞的半点关心,没有民族精神。考生可以从“民族精神”“团结精神”等角度来立意。‎ 立意:‎ ‎1.民族精神不可无;‎ ‎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团结一致,反对歧视。‎ 素材:‎ ‎1. 记得之前看到一名女战士奋战在抗疫一线,但是她说她还没有亲口告诉父母她现在所在的位置,因为太害怕了,害怕父母的担心以及更多。视频的最后,记者希望她可以通过这段采访给远隔万里的父母报个平安,这位“黑眼圈”女孩儿拒绝了,一边拒绝,一边后退:“我不想哭,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看到这儿,我的内心一阵,其实父母是我们的英雄,更是我们的软肋。这个世界很小,小到一个家庭的存在;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一个个家庭组成了共同的地区,共同的国家,共同的世界。‎ ‎2. 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今天我们形成了我们时代的抗疫精神。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3. “捐鄂物资”是驰援武汉最深情的告白。武汉是疫情的“重灾地”,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充满不安,急需一场深情的“告白”,让他们怦然心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大爱无疆。疫情爆发以来,湖南社会各界组织、企业机构、热心人士纷纷动员起来,一份份爱心,涓流成海。源源不断的物资、现金都对准一个方向:武汉!堆积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一份份关爱,是战胜疫情的磅礴精神动力。‎ ‎4. ‎ - 27 -‎ 其实抗疫精神,延伸在神州大地一行行逆行的脚步里,体现在一个个“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标语里,凝结在一笔笔捐款、一车车蔬菜的大爱义举里,闪耀在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坚守里!我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平凡的普通人,更是在这些灾难之下的幸存者。‎ 结构:‎ 本文对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采用了议论文的文体,用了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结构行文,首先,由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抗疫”精神不可无,然后围绕“抗疫”精神论述其内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二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三是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五是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最后总结“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它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