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8-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8-04)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出题人:张利群 审题人:周丹 试题说明:‎ ‎1.本试题满分150 分,答题时间150 分钟。 ‎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这两类人的身上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后,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变身成了“生活禅”。 ‎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更是时常出现。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分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结构谨严。 ‎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只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 B.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在艺术上追求精美,在生活上追求情理。 ‎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精神在艺术呈现“侏儒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可谓一种空谷幽兰式的生命绝响。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4~6小题。(共14分) ‎ 犁的情结 高维生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第2页 共5 页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一望无边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人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是潜入内心深处的。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仅看他出不出力,更要看他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 ‎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而是因它的耐苦、执着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一旁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 ‎2004年的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那一夜,我没睡好觉,坐在火车上,回乡路上的想念消失殆尽。有故乡,而没家的人,注定是一个漂泊者。 ‎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新生的叶子,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鸟儿唤醒了我的记忆,消除了我郁积的烦躁。凸起的山冈,挡住了外面热闹的世界。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铛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了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腰弓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一定的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是个男老师,瘦高的个子,灰色的中山装,脚下穿一双解放鞋。他是工农兵大学生,下过乡,对农村生活有狂热的情结。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 他们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没经北方风雪的磨炼,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一样,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他们急得不停地拍打着牛身。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掺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时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间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 ‎4.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 B 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一旁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 C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 ‎ D 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 ‎5.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5分) ‎ ‎6.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犁”的深刻内涵?(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2分) ‎ 材料一 ‎ ‎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在12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的475所孔子学院,成为世界与中国增进认知与理解的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 ‎ 但随着一些国家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到期,出现了部分合作大学取消续约的情况。此次斯德哥尔摩大学终止合作的决定,引发诸多联想;加之此前美国一些大学与孔子学院不再续约的先例,更是让舆论浮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 ‎ 如能深入了解孔子学院的内在机理,相信这种误解会少得多。 ‎ 据《孔子学院章程》,由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首先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经总部批准后,采取中外合作方式合作办学。学院设在外方大学内,中方院长仅负责对汉语老师、志愿者以及与国内的联系等事务性工作,并配合好外方工作。 ‎ 不论在具体的学院运作中,还是在学院对外方大学的影响力方面,孔子学院都不具备影响甚至限制对方大学学术自由的能力。而且,孔子学院作为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是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注重平等协作,鼓励创新,而非钳制学术自由。‎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第3页 共5 页 孔子学院的领导机构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某些国家强调孔子学院有政府官方背景,担心其在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 由于总部提供相应资金、师资及管理方面的支持,所以便会被某些舆论误解,而国外相关机构推波助澜,将此误读放大化,认为中国人非常清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不仅是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从而对孔子学院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 不过,孔子学院总部对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必然要进行深刻反思,须激发并持续保持国外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的因子,教学中要有“大文化观”。实事求是的讲,当代中国能让世界为之一亮的文化符号还很少,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经典艺术与很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时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此外,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及合作模式等都是需要认真总结的。 ‎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相信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会赢得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到那时,也许世界对它依然少不了质疑,但是“果断点赞”一定会更多。 ‎ ‎(节选自《中新》转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改) ‎ 材料二 ‎ 孔子学院是个文化超市,必须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用更好的教材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国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至今没有推出一本可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等相当的代表教材。《论语》至今还未找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翻译并获得外国人认可的译本。 ‎ 据悉,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孔子学院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授的课程几乎全凭教师自己安排,其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这意味着选这门课程要完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这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此外就是教师的问题,国家汉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派向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师大多是从国内各大学抽调的,师资力量的缺口非常大,而从国内抽调的教师质量也很不整齐,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语言老师只能教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却了解不多。 ‎ ‎(节选自《东方早报》) ‎ 材料三 ‎ ‎《社会观察》: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和交流过程中,有无理解上的困难?国外能否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 ‎ 许琳:文化的差异的确是存在的。比如我们的教材里有一些成语教学,外国学生就很难理解“愚公移山”,他们就问,为什么一定要挖那个山呢?还有说到古时候的孝道,说是守孝三年,他们又会问为什么要守着呀,人老了死去是自然规律呀等。确实文化是有差异的。 ‎ 斯坦福大学曾说他们设立孔子学院是“为了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他们觉得中国有重要意义,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全局,要懂得中国的语言,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我们并没有想强加给谁什么。我们认为,我们出去教授中文也好,传播中国文化也好,不是要改变对方,一定要对方按照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文化去考虑;而是双方交流,相互了解对方,在实践中调整。如果通过孔子学院,海外对中国有了比较真实的了解;我们也通过交流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达到双赢,那是最好的。 ‎ ‎(节选自《社会观察》对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的《访谈录》) ‎ 材料四 ‎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在合作模式上,以“和”取胜;在传播过程中,以“和”感人。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 ‎ ‎“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 ‎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说,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 孔子学院这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悄然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态。 ‎ ‎(节选自《人民日报》) ‎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中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出现合作协议到期取消续约的情况而引发舆论浮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从而对孔子学院造成负面影响。 ‎ B. 材料二中孔子学院遇到的困难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师资缺口大,文化素养不够。 ‎ C. ‎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学院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 ‎ D. 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行为会干扰甚至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担心孔子学院会在所在国大学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或者达到诸多目的而终止合作。 ‎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斯坦福大学认为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有重要意义的中国,要懂得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就必须设立孔子学院。 ‎ B.《论语》应该成为孔子学院标志性的教材,就像《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分别成为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外提斯学院的代表性教材一样。 ‎ C.中国很少有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包含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等经典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这是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时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 D.孔子学院既是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也是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交流平台。 ‎ E.孔子学院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极大影响了世界文化生态。 ‎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你试着概括一下孔子学院可以在哪几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共19分) ‎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书,外典兵马,踵故选置从事中郎与参谋议,奏请隆为从事中郎,迁谏大夫。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①,以镇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 ‎ 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一出少府②。盖不以本藏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今贤乃便僻弄臣,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挈国威器共其家备。武兵设于弄臣,非所以示四方也。臣请收还武库。”上不说。 ‎ 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贾贱,请更平直。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交让之礼兴,则虞芮之讼息。隆位九卿,既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③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举措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 ‎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 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冯太后狱冤陷无辜。隆免官,徙合浦。 ‎ ‎(选自《汉书》,有删改) ‎ ‎【注】①国邸:汉代诸侯王为朝觐而在京城设立的住所。②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家手工业制造。③永信宫:代指傅太后。 ‎ ‎10.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 B.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 C.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 D.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位,就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也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 ‎ B.《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 C.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 D.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毋将隆受他人赏识,步入仕途。王音想选拔从事中郎,认为毋将隆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奏请皇上任命毋将隆担任从事中郎。 ‎ B.毋将隆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汉哀帝把武库中的兵器送给董贤,毋将隆认为武库兵器只能为国家公用,请求哀帝收回这些兵器。 ‎ C.毋将隆不畏权势,反对太后低价购买官婢。毋将隆认为傅太后低价收买婢女不对,上书皇上请求公平买卖,结果招来皇上指责。 ‎ D.毋将隆得罪权贵,导致官场不顺。毋将隆因不愿意和王莽交往而招嫉恨,先是被贬为沛郡都尉,后又被罢免官职,流放合浦。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5分) ‎ ‎(2)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冯太后狱冤陷无辜。(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共11分) ‎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②。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③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两人是“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②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③指潼关。 ‎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朝闻游子唱离歌”说的是魏万的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 B.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写“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句的诗意是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 C.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关城树色催寒近”中“催”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 D.“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虚写长安,意思是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实写长安,这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E.这首诗写了落地的寒霜透出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感到悲凉,这些景色构成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 ‎(1)《论语》中曾子强调,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其中强调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一句是 ‎ ‎。 ‎ ‎(2)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语句是 , 。 ‎ ‎(3)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许多走红的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 ‎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 ‎③ 姚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很多人也如过江之鲫,投身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活动中去。 ‎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 ‎⑤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更忐忑。” ‎ ‎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会晤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多的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黃钟大吕,言犹在耳。 ‎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 B.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了直-19E出口型武装直升机近日首飞成功,这展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新成就,展现了中国军工制造的实力。 ‎ C.“营改增”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对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完善我国税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D.我们的很多地方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能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取决于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 ‎19.下面是王铭在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所做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有些内容多余,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我叫王铭,今年18岁,来自××中学。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③我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著精神。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能在朋友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⑥××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心仪已久的名校。⑦我的家乡××××,濒江临海,物阜民丰,欢迎老师有时间前来做客。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 A.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多余的句子是③⑦ ‎ B.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多余的句子是⑥⑦ ‎ C.不得体的句子是③④⑧,多余的句子是⑤⑦ ‎ D.不得体的句子是④⑥⑦,多余的句子是③⑤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鸡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说文解字》说它是“知时畜也”。“知时畜”指的是① ,所以我国一直有“雄鸡报晓”的说法。雄鸡报晓又称“金鸡报晓”,这是因为作为十二生肖的鸡,② ,“酉”按阴阳五行属“金”,于是便产生了“金鸡”一说。任何动物的本能原本无所谓好坏,但自从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的两名门客装鸡扮狗,偷盗狐裘,骗开城门之后,③ 便成了人们对没什么大本事或偷偷摸摸做事的人的一种讥讽与轻蔑。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丧”是互联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卑微到自贬的地步。“丧”是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上活跃度越高,也就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互联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所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民越“丧”。 ‎ ‎①上活跃度越高不一定会越多地使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 ‎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 先秦诸子思想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语文月考答案 ‎1.A(B不是两类人,C极端成分得到淡化,D不是时常出现) ‎ ‎2.C(引用罗素承上启下) ‎ ‎3.B(中国文化的源头一直保持„„) ‎ ‎4、D (A“对‘犁的消失’的伤感”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此意。B 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一旁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错,写它被闲置遗忘是突出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C“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有误,只是体现上海知青闹出笑话的很多趣事。) ‎ ‎5.(1)耕地农人: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翻耕的泥土像开放的花儿。 ‎ ‎(2)鲁北平原村里人家:全家齐上阵,套绳搭肩,弯腰躬身,汗湿衣服,滴落泥土。 ‎ ‎(3)上海知青:大声喊“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不停地拍打牛身,牛却慢慢倒刍。 ‎ ‎(4)男教师:吆喝着牛,牛听话地拉犁向前,犁翻开了土地。 ‎ ‎(5)“我们”:犁在手中不听使唤,牛走走停停;“我”扶犁时东摇西晃。 ‎ ‎6. (1)犁象征着家乡人朴实而勤劳的内在本质。 ‎ ‎(2)犁象征着家乡人和远方游子对土地的珍爱和眷恋。 ‎ ‎(3)犁代表着家乡人对金秋丰收的希冀和幸福未来的向往,记录着作者对故乡的祝愿。 ‎ ‎7C (“孔子学院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说法错误,原文是“相信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会赢得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是一种期望,选项说成了现实。) ‎ ‎8BD (C项原文有“当代中国”,A项条件与结果牵强“就必须”绝对了,E项“极大影响了”稍过了。) ‎ ‎9.①把握好大局:认真总结并改进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及合作模式等。 ‎ ‎②练好自身功: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因子,教学中要有“大文化观”,以激发对孔子学院的兴趣;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一《论语》教材和教学大纲,突破课程及其学分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认可的瓶颈。 ‎ ‎③加强双方交流:第一,保持国外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第二,相互了解对方,在实践中调整,传承中华文化。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 ‎ ‎④保持民族特色:以孔子为典范,以孔子思想为精髓,以孔子学院为种子影响世界文化生态。(答出两点即可满分,不概括酌情扣分) ‎ ‎10.D ‎ ‎11.B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 ‎12.D “被贬为沛郡都尉”不是因为得罪王莽。 ‎ ‎13.(1)那以后皇上终于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升任冀州牧、颖川太守.(5分) ‎ ‎(2)哀帝去世后,王莽当政,让大司徒孔光告发毋将隆从前担任冀州牧时审理冯太后的案子,冤屈和陷害了没有罪过的人。(5分) ‎ 参考译文: ‎ 毋将隆字君房,是东海兰陵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在朝内掌管尚书事务,在朝外统率兵马,沿袭旧例挑选设置从事中郎参加讨论决策,就上奏请求让毋将隆担任从事中郎,后升任谏大夫.成帝末年,毋将隆递上密封的奏章说:“古时候选拔诸侯进入朝廷担任公卿,藉以褒扬功德,应该征召定陶王,让他住在驻京公馆里,藉以镇抚天下.”那以后皇上终于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升任冀州牧、颖川太守.哀帝即位后,毋将隆因为考核成绩优异而当上了京兆尹,后又提升为执金吾.当时侍中董贤正受到宠幸,‎ 皇上派中黄门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前后共有十批,送到董贤家里.毋将隆上奏章说:“武库里的兵器,是天下公用的,是为国家武备而设,它的修理和制造,所需经费都出自大司农.大司农的经费即使是皇上的车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销,皇上的供养和犒赏,都从少府支出.原因就在于不能把根本性的经济储备拿来作不重要的开支,不能把百姓的财力用作浮华的花费,从而分别公和私,表示正道.古时候诸侯方伯可以独立掌握征讨的大权,帝王才赐给斧钺.汉家边境的官吏,本职在于抵抗敌人,所以也赐给他们武库里的兵器,都是担任这样的职守然后接受这些武器.《春秋》之义,卿大夫家不许收藏铠甲,这是用来抑制臣下的威势,消减私人势力.如今董贤是惯于逢迎皇上的弄臣,皇上您却把天下公用的东西分给他们私人,拿表示国家威严的器物供给他们私家备用.武器设于弄臣家,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天下的.我请求您收还武器.”皇上很不高兴.不久,傅太后派谒者去买一些官用婢女,用很低的价钱买到,又买了执金吾的官用婢女八名.毋将隆上奏说价钱太低,请求改为公平的价格.皇上于是下令给丞相、御史大夫说:“互相谦让的礼节盛行,那么像虞芮两国那样的诉讼自然平息.毋将隆位列九卿,既没有能力匡正朝廷的处置不当之处,却反而奏请和永信宫争执买卖价钱的高低,公布上奏内容,没有人不知道了.他的行动举止不合义理,沽名钓誉的风气从此开始,无法昭示百官,伤风败俗.”因为毋将隆先前有安定国家的论策,所以仅降为沛郡都尉,后又升任南郡太守.王莽年轻时,很想与毋将隆交朋友,毋将隆不怎么趋附他.哀帝去世后,王莽当政,让大司徒孔光告发毋将隆从前担任冀州牧时处理冯太后的案子,冤屈和陷害了没有罪过的人, 毋将隆被免了宫,流放到合浦.‎ ‎14BD (B“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昨夜微霜初渡河”,“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朝闻游子唱离歌”。D“行乐处”是虚写长安。) ‎ ‎15 (1)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 ‎(2)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 ‎ ‎(3)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 全诗赏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 ‎,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语文月考答案 第2页 共2页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 ‎16.(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C(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本句中用来指文章,使用对象错误。②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句意.③过江之鲫: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含贬义。此处褒贬失当。④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本句使用正确。⑤不虞之誉,意想不到的赞扬。“不虞”本身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属语义重复。”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符合语境) ‎ ‎18.D(A“减少„„门槛”搭配不当,B第一个分句结构杂糅,C“解决”缺少宾语中心语) ‎ ‎19.A(③所表达的意思与②有重复之嫌;⑦与“自我介绍”无关。所以③⑦句多余。②“建树”指“不朽的功勋”或“重大的成就”,夸大其词;⑤“鼎力”指别人对自己,用错对象;⑧“慧眼识金”,将自己比作“金”,属于自夸。) ‎ ‎20.①公鸡(雄鸡)在黎明(早上)打鸣(啼叫)的生物特性 ②按天干地支对应的是“酉” ③‎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 ‎ ‎21.② 互联语境生产的不一定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 ‎ ‎③越发达的大城市民不一定越“丧” ‎ ‎22.‎ 立意分析: ‎ 六个名句中包含了(1)推己及人(2)善于自省、宽厚待人(3)正确看待义与利(4)于任何环境中不改变的真我品格,做有骨气的顶天立地之人(5)关爱他人,和谐社会(6)正视自己,自知自省等丰富内涵,涉及自身品格的培养的方方面面,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 ‎ 题目要求选取两句到三句,实则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充分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组合如(1)(5)可探究推己及人、宽容与关爱他人,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如(3)(4)可探讨社会责任的担当——义与个人私利——利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可(3)(4)(6)探讨个人境界的全面提升;如(2)(3)可探讨人要有自知之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断反省;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