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抗击新冠病毒”线上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抗击新冠病毒”线上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石榴高级中学“抗击新冠病毒”线上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 ,以及对多元文化的 心态 ,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 了。‎ A. 体制 宽容 海市蜃楼 B. 机制 包容 痴人说梦 C. 体制 包容 海市蜃楼 D. 机制 宽容 痴人说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分析可知:“体制”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处形容“论争”,不属于机关单位,应该用“机制”。“宽容”包括待人、接物,容别人所不容,解别人所不能解。“包容”指容纳;宽容大度。这里形容“心态”,应该是“包容”。“海市蜃楼”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痴人说梦”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本处形容“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胡言乱语了。应该用“痴人说梦”。‎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A. ①③⑤②④⑥ B. ①③⑤②⑥④ C. ①⑤⑥③②④ D. ⑤①③⑥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明确诗句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本题中,①对应的是“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②“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对应的是“中秋”,农历八月十五。③“端阳”“汨罗”对应的是“端午节”‎ - 24 -‎ ‎,农历五月初五。④“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⑤“元夜”“灯火”对应的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⑥“中元”对应的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故按按照时间排序为⑤①③⑥②④,故选D。‎ ‎3.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 A.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陶)‎ B. 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唐·李商隐)‎ C. 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宋·曹勋)‎ D. 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宋·林光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A,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选项B,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选项C,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十五岁。选项D,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故答案选D。‎ ‎4.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5 月28日,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这个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8.47亿元的综合改造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届时,新宁广场及周边地区停车难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 据了解,新宁广场综合停车场项目位于新宁广场北侧地下,建设内容包括广场改造、地下停车场、地下车行通道、人行过街通道、商业区、人防工程及未来轻轨站点预留等。停车场项目工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下停车场改造和绿地改造工程,计划将在年内完成主体施工,明年6月以前完成绿地改造;第二阶段为通道建设,该建设将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内完成。‎ A. 新宁广场停车场工程开工 B. 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 C. 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5月28日开工 - 24 -‎ D. 新宁广场停车场项目工期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闻标题的提炼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 A项,没有指出是公共停车场,标题内容不完善。选项拟写标题不恰当。‎ B项,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选项拟写标题恰当。‎ C项,新闻标题要求简洁易懂,写上5月28日使标题变得不简洁。选项拟写标题不恰当。‎ D项,项目工期分两个阶段是新闻中一部分,不是新闻的主要内容。选项拟写标题不恰当。‎ 故选B。‎ ‎【点睛】拟写新闻标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注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覆 - 24 -‎ 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 ‎【注】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帅师讨焉 帅:率领 B. 俾其薄俸也 俾:使,让 C. 蛮覆而败之 覆:遮盖 D. 殆非人也   殆:几乎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即堂兄弟的儿子。‎ B. 孤子: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C. 乡曲:思乡的曲子,如《杨柳曲》《梅花落》等。‎ D. 鞭弭:马鞭和弓;执鞭弭,意指在部队建功立业。‎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8. 结合全文,概括两件感恩回报的事情。‎ ‎【答案】5. C 6. C ‎ ‎7. (1)郭仲翔很有才干能力,(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2)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墓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 ‎ ‎8. 吴保安倾家赎回郭仲翔;郭仲翔厚葬吴保安并为之守丧三年。‎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覆:翻转。‎ ‎【6题详解】‎ 试题分析:乡曲,即乡里。‎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乡曲,即乡里。‎ - 24 -‎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干用”译为“有才干”亦可;“庐”译为“建造了一座庐舍”亦可;“行服”译为“守孝”亦可;“德保安不已”译为“感激吴保安从未停止”也算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吴保安字永固,是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县尉。他的同乡郭仲翔,是郭元振的侄子。郭仲翔很有才学,郭元振想帮他扬名并当官。‎ 适逢南方的少数民族作乱,朝廷派李蒙为姚州都督,率领军队讨伐。李蒙出发前向郭元振辞行。郭元振于是引荐郭仲翔,对李蒙说:“(这是)我过世弟弟的孩子,还没有功名。你姑且带着他前往,如能杀敌立功,我在朝中担任官职,会引进推荐他,使他获得微薄的俸禄。”李蒙答应了。郭仲翔很有才干,(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 ‎(郭仲翔)到达蜀地以后,吴保安寄信给他说:“有幸跟您同乡,却从来没有见过面,不过我心中一直很钦慕敬仰您。听说您是一个为别人的忧愁着急的人,如果不忘同乡的情分,突然给我特殊的眷顾,让我能够拿着马鞭和弓箭,在部队建功立业。这是您对我像大山一样的恩情,也是我永志不忘的时刻。”‎ 郭仲翔接到吴保安的信后,深有感触,就向李蒙将军进言,征召任用他作管记。(吴保安)还没报到敌人就反扑逼近,李蒙将军赶到姚州,与敌兵交战,打败了他们。(又)乘胜深入追击,不料敌人翻转回来打败了他。李蒙将军战死,军队被消灭,郭仲翔也成了俘虏。蛮夷贪图汉人的财物,那些被俘虏的士兵,都让他们跟家里通信,让家人用财物赎回。吴保安赶到姚州,正好遇到军队战败,便滞留没能回去。郭仲翔被蛮夷关押期间,给吴保安写信说:“永固你近来还好吧。不久前承蒙接到你的来信还没来得及回复,恰逢军队已经出发。我们长驱直入敌阵,结果遭逢溃败。我现在身处困境,力气用尽毫无办法。蛮地的习惯是羁押拘留(俘虏),允许亲友来赎买,必须拿一千匹绢。请你早一点报告给我伯父。最好按时过来,能够赎我回去。能使我流亡的魂魄得到复归,死里逃生,唯有指望你了。当时郭元振已经去世,吴保安就回复他,答应赎买郭仲翔,于是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凑足一千匹绢,赎回了郭仲翔。‎ - 24 -‎ 接近二百天后,郭仲翔才回到姚州。他形体面容憔悴,几乎没有人样了。(这时)才与吴保安相互认识,两人边说边哭。郭仲翔回到家里,离开亲人已有十五年了。后来因为有功回到京城,被任命为蔚州录事参军,就将母亲接到蔚州。郭仲翔到蜀地寻访吴保安,可是吴保安与他的妻子都已经去世了。于是郭仲翔花尽家产二十万钱,厚葬了吴保安,还立了一块石碑刻字颂扬他的美德。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9. 两首诗都对夏雨的特点作了穷形尽相的描写,诗中表现出的夏雨的特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请概括。‎ ‎10. 《溪上遇雨》一诗中,“坐看”和“忽惊”两词颇有意味,请分析。‎ ‎【答案】9. 相同:来速疾,来势猛,去得快。不同:崔诗中夏雨还有雨脚不定的特点。(或:苏诗中夏雨有时间上瞬息变化的特点,崔诗中夏雨还有空间上瞬息变化的特点。回答到崔诗夏雨有空间上的变化就得满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晴来那边雨,等等,意对即可。) ‎ ‎10. “坐看”写隔山看雨的从容之态;“忽惊”表现夏雨突袭的慌乱;诗人通过“遇雨”者动作、表情的变化,侧面烘托出夏雨瞬息变化难以预料的特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首诗都对夏雨的特点作了穷形尽相的描写,诗中表现出的夏雨的特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请概括”,然后找出两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夏雨特点的内容,接着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先看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描绘出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可见这雨来的快、猛,去的也快。‎ - 24 -‎ 再看第二首,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 最后分析两首诗中夏雨的异同,如相同的都是来速疾,来势猛,去得快,不同之处是第二首中还展现出夏雨的雨脚不定的特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溪上遇雨》一诗中,‘坐看’和‘忽惊’两词颇有意味,请分析”,然后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再看词语的表达效果。‎ ‎“坐看黑云衔猛雨”的“坐看”是人物的动作,也是人物观看夏雨的情态,“坐看”的景是“黑云”“猛雨”,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从容;“忽惊云雨在头上”的“忽惊”是人物的心理,“惊”的原因是“云雨在头上”,可见夏雨的来势之突然,而“惊”展现出的人物面对夏雨突袭的慌乱;连接两处内容,既可以看出人物当时的心理,也可以侧面展现出夏雨变化之难以预料。‎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 (毛泽东《和柳亚子》)‎ ‎【答案】 (1). 蟪蛄不知春秋 (2). 汩余若将不及兮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苔痕上阶绿 (5). 只是当时已惘然 (6). 凌万顷之茫然 (7). 力行近乎仁 (8). 风物长宜放眼量 ‎【解析】‎ - 24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蟪、蛄、惘、汩。‎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靳彝甫 汪曾祺 靳彝甫家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他是靠卖画吃饭的。‎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 24 -‎ 这一年,靳彝甫捉到一只蟹壳青蟋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每天有人提了几罐蟋蟀来斗。都不是对手,而且都只是一个回合就分胜负。于是有人怂恿他到兴化去。兴化养蟋蟀之风很盛,每年秋天有一个斗蟋蟀的集会。靳彝甫被人们说得心动了。从小玩到大的两位老友王瘦吾、陶虎臣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和赌本,他就带了几罐蟋蟀,搭船走了。‎ 没想到,这只蟋蟀给他赢了四十块钱。——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两个月的薪水!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会。”‎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既然如此,匋民绝不夺人之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买卖不成,季匋民倒也没有不高兴。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画稿。他看了靳彝甫的画,说:“你的画,家学渊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变!山水,暂时不要画。你见过多少真山真水?要越过唐伯虎,直追两宋南唐。”他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展览会。‎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这都是他没有想到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两家去。‎ - 24 -‎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岁寒三友》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靳彝甫靠卖画吃饭,虽要投合顾客不同的兴趣,但是他自己喜欢画些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不像生意人,却像心境如水的高雅隐士。‎ B. 天井布置得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样,四时生活充实,有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有一起长大的老友,可见靳彝甫生活得有滋有味。‎ C. 靳季二人虽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写季匋民容光焕发,衣着质料讲究,是为了与靳彝甫构成对比,突出季匋民处境优渥,为人精明。‎ D. 汪曾祺小说以直叙为主,用平淡的语调叙述普通人的琐碎生活,表现平凡人物的人生态度,语言简洁平淡却意蕴丰富,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13. 请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从作画有自己喜好,不为赚钱盈利看出他不贪钱财,有文人风骨:从他将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卖掉接济老友看出他珍视友情,重义轻利。 ‎ ‎14. “外面,正下着大雪”表明季节是寒冬,寓示着三位好友艰难的境况,犹如生活在寒冬里;天气之寒反衬出人心之热,表现了主人公靳彝甫珍视友情,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三位老友在岁寒逼人、人生艰难的境况中相互接济,共度时艰,传达了珍贵友情的温暖,赞美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性光辉;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 ‎【解析】‎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对比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季匋民,且表现季匋民的为人精明也不恰当,文章的主人公是“靳彝甫”,这一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靳彝甫虽处境不佳也不愿卖掉田黄石章,表现靳彝甫对田黄石章的喜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友人;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从他作画的喜好“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和不愿意轻易卖出田黄石可以看出他有文人风骨;从他对友人的态度来看,他为了帮助两位友人把自己真爱的田黄石给卖了,这表现出他对友情的重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考生“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考生找到画线句,理解画线句的意思,再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从内容、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 24 -‎ ‎“外面,正下着大雪”是小说的结尾,这是写景的句子,“下着大雪”是自然环境描写,表面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寒冬,结合上文“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可知,深层意思则是表明三人的生活处境如同寒冬,这是内容上的效果;“外面,下着大雪”可见天气之寒冷,而室内“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友人之间却是暖意融融,以天气的寒冷来反衬人心之暖,凸显主人公珍视友情,重义轻利的品质,这是人物形象上的效果;外面寒意逼人,三人生活处境也是如此艰难,但三人的友情却是让人感动,以此收尾,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性光辉的赞美,这是主旨上的效果;结尾是写景的句子,这属于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这是结尾的艺术效果。‎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制造了如此多的“短命”建筑物 王立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建筑业迎来发展高峰期,与此同时,大多数堿市建设却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为缓解堿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造的许多建筑,因规划、设计时缺乏发展眼光,成为今天城市发展的障得物,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同时,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市区珍贵土地被建筑垃圾侵占,使居民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然而,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并没有使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清醒。在各方面利益的驱动下,体量庞大而寿命短暂的新建筑仍在不断建成。‎ 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也就是说,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成就和精神特质,通过空间反映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思想。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然而现实是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被商业利益改变。今天的建筑没有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而成为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的见证。‎ - 24 -‎ 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设计方案。设计师常常粗暴地将流行的或所谓的成熟的模式引λ设计,而相似或雷同的设计使堿市建筑失去了个性。一些设计师为了使建筑在降低造价后不失花哨,将更多的工夫放在建筑外形的设计上,给建筑强加一些与建筑结构完全无关的造型和与材料肌理美感相悖的艳俗色彩,使建筑造型奇异,华而不实。这些造型奇异的建筑不仅用起来不方便,还因为难维修、难清洁而增加居民的使用成本,自然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平庸的建筑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逐渐消亡。而伟大的建筑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的结晶,在任何时代都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它们会变旧但永远不会过时,一些坚美观的旧建筑被有效地改造利用,如坐落于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其前身是竣工于1900年的奥塞火车站。二战前该站被弃用,20世纪60年代巴黎市政府开始讨论其被重新利用的可能性,1986年,经过成功改造的奥塞博物馆落成,展现出新的活力。在中国,长城不再用来抵御外来的袭击却不失其雄伟,敦煌石窟不再接受善男信女的朝拜亦不失其绚丽。伟大的建筑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并长久地存在下去。‎ 我们应努力将城市建筑打造成时代的艺术品,使它们长久地存在下去。在将来,那些成为古老的建筑奇迹的建筑会向人们展示我们非凡的创造力和这个时代的文明,给他们带去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缓解我国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的一些建筑如今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与这些建筑的规划密切相关。‎ B. 人们能运用最新的技术构筑建筑,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要将时代意志融入建筑难度很大。‎ C. 一座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见证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是人类一笔重要的财富。‎ D.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伟大的建筑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感和神圣感并未被岁月磨蚀。‎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不走出这一怪圈,城市难以高质量发展。‎ B.‎ - 24 -‎ ‎ 考察项目场地是建筑设计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做这项工作,他就难以做出最符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设计。‎ C. 奥塞火车站被弃用长达数十年,在这期间,巴黎市政府进行了多次将其重新利用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D. 我们不应将建筑仅仅视为实用性的物件,还应将其视为时代艺术品,精心打造,这样才可能创造出建筑奇迹。‎ ‎17. 要减少“短命”建筑物产生的概率,相关方该怎么做?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B 16. B ‎ ‎17. 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从开发商来说,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要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从建筑师来说,要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设计出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的建筑。‎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项,“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要将时代意志融入建筑难度很大”错误,无中生有,第二段相关信息只是“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如果不做这项工作,他就难以做出最符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设计”错误,根据第三段“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设计方案”,太片面。‎ 故选B。‎ ‎【17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本题,根据第二段“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成就和精神特质,通过空间反映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思想”“应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即从政府部门分析,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然而现实是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被商业利益改变。今天的建筑没有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而成为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的见证”,从开发商的角度分析,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要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第三段“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设计方案”,第四段“而伟大的建筑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的结晶,在任何时代都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从建筑师的角度分析,要设计出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的建筑。‎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0)已正式将源自中国武汉的引发此轮肺炎的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武汉市卫健委于昨天凌晨在通报17日0时至24时,又新增1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同时,承认此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给防控传播带来了困难。‎ ‎(光明网)‎ 材料二:‎ - 24 -‎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要全力救治患者,尽快查明病毒感染和传播原因,加强病例监测,规范处置流程,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各相关部门和地方要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完善应对方案,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加快查明病毒源头和感染、传播等机理,及时客观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做好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地方做好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湖北省等有关地方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何为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帝王的皇冠,因此得名“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人传人?‎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表示,已确认出现人传人的传染,也证实了有医务人员感染。‎ 如何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此次疫情是如何产生的?‎ 钟南山认为,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跟武汉海鲜市场(华南海鲜市场)关系很密切。这个所谓的海鲜市场有很多野生动物,有关部门关闭该市场以后,还是陆续出现了感染的病例。同时,大概在全国四、五个省市,以及国外都发现相关病例,几乎都跟武汉有关系。‎ 各个城市如何做好联防联控?‎ - 24 -‎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建议,武汉要把疫情、病人感染者控制住,尽快防止向其他地方扩散。其他各省市的病人要切实地发现,有不舒服、有症状、有接触者,要到相关的门诊去检测,检测以后及时地发现、隔离。在其他地区发现患者后,不但要对患者进行隔离,跟患者接触的病人也要按要求隔离。这样把有限的传染源控制住,就不会引起大规模的扩散。‎ ‎(选自1月21日新华网《远离新型冠状病毒这些知识要谨记》)‎ 材料三:‎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全国确诊病例分布及疫情实时监控( 18 )-1.27 )‎ ‎18. 下列对材料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截止到1月28日,我国确诊人数不断增长,治愈人数极少。‎ B. 大年初三的疑似增长率较大年初二相比稍有提升,确诊人数也在增多。‎ C. 从全国来看,西藏至2020年1月28日尚无确诊病例。‎ D. 南方疫情普遍要比北方严重,其中湖北最严重,已经超过了1000 人确诊患新型肺炎。‎ ‎19.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截至目前,尚未找到2019-nCoV的传染来源,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 B.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疫情高度重视,采取了有效措施,并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C. 钟南山院士认为疫情与华南海鲜市场中的野生动物有紧密联系,李兰娟院士建议要将各省市有不舒服症状的患者及时发现、隔离。‎ 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症状为发热、乏力、干咳,轻微患者也许不会发热,同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0. 三则材料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D ‎ ‎20.‎ - 24 -‎ ‎ 同:都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议论。异:①出发点不同,理论方向不同。如材料一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材料二是对百姓的宣传、远离病毒,材料三是疫情人数的变化,反应全国病情走势。②材料体裁不同,如材料三是图像。‎ ‎【解析】‎ ‎【分析】‎ 都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议论。异:①出发点不同,理论方向不同。如材料一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材料二是对百姓的宣传、远离病毒,材料三是疫情人数的变化,反应全国病情走势。②材料体裁不同,如材料三是图像。‎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大年初三的疑似增长率较大年初二相比稍有提升”错误,看图标是直线上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截至目前”错误,目前,指代不明,材料一“武汉市卫健委于昨天凌晨在通报17日0时至24时,又新增1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同时,承认此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给防控传播带来了困难。” ‎ B项,“并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错误,材料二“湖北省等有关地方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可知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这是地方政府职责。‎ C项,“各省市有不舒服症状的患者及时发现、隔离”错误,材料二“有不舒服、有症状、有接触者”,不能凡是不舒服都要隔离。‎ 故选D。‎ ‎【20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相同点都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议论。不同点,材料一“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0)已正式将源自中国武汉的引发此轮肺炎的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材料二“何为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人传人”“如何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此次疫情是如何产生的”“各个城市如何做好联防联控”,材料三是图表,可知出发点不同,理论方向不同。如材料一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材料二是对百姓的宣传、远离病毒,材料三是疫情人数的变化,反应全国病情走势。‎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答案】例文:‎ 感恩粮食,感谢光阴 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 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 像兄弟,人和庄稼永远不缺话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的事也是庄稼的事。哪怕什么都不说,就默默抽根烟,眼睛和露珠上也一样心有灵犀地星星闪闪。人要回家了,不忘抚摸着庄稼,把脉时光,和他们约定好,待到芒种或秋分,就接他们回去。‎ 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 - 24 -‎ 庄稼成熟了,也老了,到了回家的时间。和人一样,他们抛弃身外物,换个身份,被亲切地唤作“粮食”:米良,人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终于可以与人相濡以沫了。爷爷喜欢睡在新收的粮食上,眯着眼,吧嗒吧嗒地抽烟。烟火像星辰,发须像草木,肋骨像山川,随呼吸起伏的胸脯像海洋。父亲也是,一躺良久。他们虔诚、宁静而幸福,恍若去了另一个时空。我也躺过,但很快就跳下来——被粮食硌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父亲睥睨我一眼:粮食认生!你是城里人,脚底板没一点土,他们当然拿你当外人。但我打小和他们一块长大的呀!是发小,虽算不上至交,起码也是故交吧?父亲拿筷子敲我的碗:有你这么糟蹋故交的吗?我狡辩:不就撒点剩饭嘛,正好喂蝼蚁、家禽。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你这,是不尊重、不孝顺!你们城里人呀,就是忘本!‎ 像儿时那样,父亲拿过我的碗,把剩饭扒到他碗里。他轻缓地嚼着,神色平静,不像在吃饭,倒像在唠家常。那些粮食恍若也有生命,父亲敬若神明、祖先,容不得丝毫亵渎。原来,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父亲咀嚼的是粮食,也是时光。春天,阳光打开胚芽的门栓,粮食比人起得更早,更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雨水、露珠、风、虫鸣、黑夜……这些共同的往事,粮食都一粒粒帮人记着。父亲一口口咀嚼,时光一截截后退,从我的童年,到父亲的童年,到爷爷的童年,到人类的童年……‎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 24 -‎ ‎【审题】此作文考查话题类材料作文“粮食”,延续了江苏卷传统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着重强调考生关注日常生活,体悟生活。材料前两句话,是关于“粮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粮食”的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第三句话是对前两句话的引申,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粮食更与土地、农业生产方式、自然馈赠联系紧密,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材料中的表述看似围绕“粮食”展开,切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写作时可以扩大视野,提升层次。材料将“粮食”与“神明”“生命”“时光”挂钩,引导考生表达对粮食的“感恩”和“敬畏”。‎ 参考立意:(1)粮食与生命:赋予粮食饱满的灵魂和生命,以粮食作为隐喻,讴歌像粮食一样生生世世守卫着自己家园的“英雄”。(2)粮食与时光:强调人和粮食间的情感联系,人在咀嚼粮食过程中,也有对时光的感慨。从咀嚼粮食中获得的闲适恬淡、明亮欢快的心态,扫除时光中的孤独与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鏹。(3)粮食与故土:叙述人与乡土间的情怀,表达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4)粮食与感恩、温暖:人与粮食同行,感恩自然,引发对过去乡村宁静生活与美好人情的珍贵回忆。(5)粮食与敬畏:体现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尊重,引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6)粮食与人性美:孕育着生机和希望的粮食是土地的主人,它们受雨露滋润,得天地精华,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见证了乡土生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主题“粮食——神明——敬重”。开头可以写粮食本为食用,所谓“敬若神明,不容亵渎”,就是认真地吃,敬重粮食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珍惜食物,是出于对生存资源的忧虑,本质还是人类的自爱;粮食仅通于口腹,要把粮食进行由惜到敬的升华,赋予神性;对粮食的敬重,不在粮食作为食物的本质属性,而在于人与粮食发生关系时(主要是“吃”,又不止于“吃”),所产生的生命感和时间感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如“与粮食同行”“激起那一份对于粮食,对于大地深沉的衷情”。‎ ‎【素材】“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韩非子·难一》中提到“社稷”,即为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国家的根基就是土地与粮食,上至天子,下到布衣,无不敬奉社稷。‎ ‎“粮食有生命,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揆诸今日,直播平台上,各类饕餮美食,珍馐美馔,异彩纷呈。“大胃王”依靠催吐假装拥有海量食量,烹饪播主浮夸料理,浪费成吨粮食搏人眼球。他们中不知凡几体味过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躬耕之辛,寥寥可数饱含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耕种希冀。‎ 粮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一粒粮食的生长荣枯恰似一个人的一生荏苒变迁。同时,粮食也用小小身躯刻写不朽华章,他们钻进《诗经》那些“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句中,就成了“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他们走近弘博丽雅的《楚辞》就成了“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们成为厚重的意象,延绵千古,历久弥新。‎ - 24 -‎ 人与粮食的相遇,不是简单的利用关系,更是一曲生命与生命相遇碰撞敲击出的赞歌,粮食养育数以京计的血肉之躯,而这躯壳最终腐在大地里,滋养了数以京计的粮食。历史厚重的风从千万年前穿凿而来,定格在一个进食者的餐桌上,筷箸触碰到唇间,一种震颤像清溪淌遍全身。‎ ‎“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生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生长成的,那凝聚在饱满果实身上的精神与力量,是源于时光的沉淀,它甚至不是某一年岁的积累,而是粮食与人类相伴的历程中进化形成的充盈与强健。我们咀嚼着耐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回味着沉淀在这粮食身上积聚的精神。‎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这一句有着递进的关系,人种植粮食是一个漫长的不能怠惰的过程,满怀艰辛,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培育出粮食。品尝粮食,回味其中的甘甜,有着充实和满足,有着庄稼人带来的那一份温暖与贴心。有感恩,感恩那个兢兢业业耕作的人,感恩那个夙兴夜寐炊烹的人,感恩那些不虞回报付出的人。果实来之不易,又怎能轻易践踏,始终对粮食有敬畏之情,这是根植在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人和大地之间的联系,人和庄稼之间的关联,无不激起现代人的“乡愁”,激起现代人的原乡情绪,激起那一份对于粮食,对于大地深沉的衷情。‎ 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 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   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 爱情的伟大在于互相成全,粮食成全了人类,人类亦成全了粮食。君不见,小麦成了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植物。若从生物延续DNA的最高生命意志来看,究竟是我们征服了粮食,还是粮食驯化了人类?一万年前的那次惊世触电,是人类的痴心狂想,还是粮食女神的精心算计?‎ - 24 -‎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