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六县(市)期中联考 语 文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至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多次危机,其中危机之一就是书写效率低下。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极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写。春秋战国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汉字早期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遇到危机,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当时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潦草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例如青川木牍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隶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宇”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隶书,但还带有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隶书发展成熟。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古今汉字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很多字都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指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结果他解释“为”是“母猴也”,说猴子喜欢用手抓,不断在动,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隶书以后,“为”字一点也看不出和大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关。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楷书等,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 28 - 隶书写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楷书。楷书的定型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 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古文字到隶书再到楷书完成了古今转变。这一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到隶书以后汉字就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虽然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但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摘编自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 B. 隶书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期它的成熟是以牺牲汉字的形象性为代价的。 C. “为”的本意指用手牵着大象,后来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 D. 隶书追求书写美观而影响了书写的效率,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基本上按照“古文字一隶书一楷书”这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来写,层次清晰。 B.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 C. 文章既有周密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史料如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作支撑,有说服力。 D. 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书写效率低下的难题,但通过字形的演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B. 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简化了字形,但降低了小篆的象形程度。 C.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形体是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繁杂到简单的规律演变的。 D.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消减了汉字的形象性,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 28 - A项,“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错,由原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宇’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可知,秦始皇规定使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 C项,“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错,由原文“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可知,“母猴”“动”等意思是许慎对“为”的意思的误解,和“字体的变化”没有关系; D项,“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错,文中没有“淡化了字形的美感”的表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 D项,“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错,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的是古今汉字的结构完全不同这一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D项,“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错。从原文信息来看,牺牲汉字的形象性并没有影响到后来汉字的发展。 故选D。 【点睛】对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8 - 材料一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即时学习、碎片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进一步颠覆了以“教”为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非系统学习被纳入学习的范畴。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承担的任务发生了诸多转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受到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同时,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除了传统的学科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数字化胜任力、信息化胜任力、基于技术的教学能力等,教师角色的内涵空前扩大。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狭义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挑战。首先,教育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在校时间,教育时间从学生在校时间溢出,扩张到校外时间、闲暇时间;其次,教育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由学校扩张到了家庭、博物馆、社区乃至赛博空间。教育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互联网教育机构的发展使狭义的“学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移动学习、在线教育等内涵被融合进“学校”概念的内涵中。 可以说,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摘编自顾明远《“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谭维智《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斐然,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2019年国家投入资金达3318亿元。这些资金支出情况如下表: 2019年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支出占比 - 28 -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变革,但科学技术自从被人类创造开始,就暗含风险成分。因此,教育需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变革,更需警惕“信息技术异化”的风险。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集中表现为: 一是信息技术以其“用”控制着教育,弱化教育的复杂性。所谓“用”主要指向于呈现教育内容的媒体手段。信息技术被带入教育之中,人们就会试图将任何教育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技术化手段,教育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教育工具和手段。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评、测、管等各个方面都将被格式化和工具化,作为一种认知性与技术性、人际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伦理性共存的综合活动,教育的复杂性不断被弱化,学生的心智与思维趋向线性化和机械化。 二是信息技术以其“艺”规约着教育,教育日趋程式化。信息技术之“艺”通过重构教师的教学策略,塑造教师的教学模式,形成统一的教育内容、固定的教育程序,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统一标准的规范化个体,使教育变成形式化、重复化、简单化的程序,缺乏深度,崇尚效率。 三是信息技术以其“道”侵入教育,遮蔽教育的生命意义。信息技术之“道”对教育的影响最终将作用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者从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转向片面关注教学的效率和策略,原本预想的通过技术的运用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最终却阻碍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带来“技术凸显,生命凹陷”的畸形发展。 (摘编自朱德全《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是以“教”为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如今这种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而被改变。 - 28 - B.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学校教育从狭义走向广义,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无处、无时不在。 C.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有力,投入巨大。2019年投入资金支出占比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在线教育、教育大数据、教育云平台。 D. 教育是一种认知性与技术性、人际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伦理性共存的综合活动,如果其复杂性被弱化,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育空间更加宽广,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如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等。 B. 虽然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育方法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变化,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本质不能变。 C. 科学技术自从被人类创造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它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会给教育带来诸多风险。 D. 教师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将会弱化,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 6.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除传统的学科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②遵循教育本质,坚守立德树人的职责。③不唯技术是从,克服“技术异化”的缺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错,原文只是说“教育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并没有比较学校空间和校外空间哪一个“主要”。 故选B。 【5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看是选正确还是错误,是选一项还是两项。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 D项,“教师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将会弱化”错,虽然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革命,但教育的本质没有变,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而且教育技术只是“技”,据材料三可知,会有“技术异化”的风险,因此依然需要强化教师的作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核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信息主要分布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 由材料一“除了传统的学科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数字化胜任力、信息化胜任力、基于技术的教学能力”等信息,可概括出“除传统的学科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由材料一“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等信息,可概括出“遵循教育本质,坚守立德树人的职责”;由材料三“教育需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变革,更需警惕‘信息技术异化’的风险”等信息,可概括出“不唯技术是从,克服‘技术异化’的缺陷”。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水,一滴泪 〔法〕雨果 观众看见四名捕快分立在耻辱柱四角,料想到快行刑了。凶相毕露的石柱绞刑架,干瘪瘪,赤裸裸。 犯人终于来了,他被绳子和皮条牢牢地绑在耻辱柱的转盘上面。这时广场爆发一阵震天响的嘘声,混杂着狂笑声、欢呼声。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那就是卡西莫多。 - 28 - 昨天同样在这广场,万众一齐向他欢呼致敬,拥立他为愚人教皇,而今天他竟成了耻辱柱上的囚犯! 任何反抗都是不可能的,捆绑毫不容情而坚实,皮条和铁链直陷入皮肉里。卡西莫多流露出白痴般的惊愕表情,任凭别人摆布。他不时喘着粗气,像绑在屠夫大车上的小牛,脑袋耷拉在车沿上摇来晃去。 观众一看到卡西莫多赤裸的驼背、鸡胸、满是老茧和毛茸茸的两肩,不由一阵狂笑。这时,弗罗洛高声叫道:“先生们,太太们,马上就要鞭打我哥哥若札副主教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个东方建筑艺术的怪物,你们看,他的脊背是圆盖,双脚是弯曲的柱子!” 话音刚落,人群哈哈大笑,尤其是孩子们和姑娘们。 旋转的轮盘把卡西莫多的驼峰送到刽子手皮埃拉老爷面前。皮埃拉老爷右手悬着一根皮鞭,油光闪亮,尽是疙瘩,末端有一些金属爪。他抬起右臂,细长的皮条犹如一条毒蛇,在空中发出嘶嘶的刺耳声,死命地抽打在那可怜虫的肩上。 卡西莫多脸上肌肉一阵猛烈抽搐,痛得摇头摆尾。皮鞭雨点般落下,卡西莫多顿时鲜血直冒,黝黑的肩背上淌出一道道血丝。皮条在空中挥动时,血滴四溅。卡西莫多精疲力竭,一头栽倒,表情由惊愕变成了苦楚和沮丧。他闭起那只独眼,脑袋一下子垂到胸前,仿佛断了气。 看见他酷刑后惨不忍睹的境况,大家非但不可怜他,反更增添几分乐趣,怨恨更加刻毒了。 “呸!聋子!驼背!独眼!丑八怪!” 咒骂如倾盆大雨,诅咒声、笑声、嘘声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石块在纷飞。 卡西莫多虽耳聋,却看得一清二楚。他用威吓的目光缓慢地傲视人群,不顾绳捆索绑,狂怒挣动。嘲笑辱写声越来越凶狠了。绝望,愤怒,仇恨,为这张奇丑的脸孔罩上一层阴云,越来越阴暗,眼中遂迸发出万道闪电。 此时,一个教士穿过人群走来,卡西莫多脸上顿时和颜悦色起来,浮现出一种奇怪的微笑,充满了宽容、温柔和深情,仿佛是一位救星降临。可是能看清犯人是谁时,教士立即低下眼睛猛然折回马上溜掉了,仿佛怕丑八怪提出什么请求急于要脱身似的。这个教士正是克洛德副主教。 霍然间,他不顾身上戴着镣铐,又一次拼命挣扎,竟打破沉默,嗓门嘶哑而又凶狠“水!” 周遭应声而起的只是一片冷嘲热讽,再没有别的声音。人群中即便有人大发善心,弥漫在柱旁的羞耻偏见也足以使善良的人却步。 - 28 - 卡西莫多环视人群,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水!” 又只是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普斯潘掷过去一块在阴沟里浸过的抹布。“算是我欠你的人情!” 有个女人扔去一个石块:“看你还敢不敢深夜敲那丧门钟把我们都闹醒!” 一个跛脚嚎叫着用拐杖打他:“看你还敢不敢从圣母院钟楼顶上向我们施展魔法!” 一个汉子把一只破瓦罐朝他胸脯扔去:“就因为你从我老婆跟前走过,她才生了一个双脑袋的崽子!” “还有我的猫下了一只长着六个脚的猫崽!”一个老太婆捡来一块瓦片朝他砸去。 “水!”卡西莫多上气不接下气,叫了第三遍。 正在这关头,人群中突然闪开一条路,一个少女,身边领着一只金色特角的小白山羊,手中拿着一只巴斯克手鼓。 卡西莫多那只眼睛立时亮了。这正是昨夜他千方百计想要抢走的那个吉卜赛女郎。他脑子里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正是因为这起袭击事件,此刻才受到惩罚的。其实绝非如此,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只因为他倒霉是个聋子。他毫不怀疑,这个吉卜赛姑娘也是来报仇的。他愤怒与悔恨交加。 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默默走近那个扭动着身子妄图避开她的罪人,然后从腰带上轻轻地解下一个水壶,轻轻地将水壶送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唇边。 这时,只见他那只干涸、焦灼的眼睛里,滚动着一大滴泪珠,然后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 他竟忘记了喝水。女郎不耐烦地噘起小嘴,脸带笑容,把水壶紧紧地靠在卡西莫多张开的嘴上,他实在渴得口干舌焦,一口接一口地喝着。 这样一个纯真、妩媚、娇艳而又纤弱的女子,竟这样诚心诚意地跑来援救一个惨遭横祸、奇丑无比的家伙,这或许是世上感人肺腑的一幕了。 所有的民众无不为之感动,一齐鼓掌高呼:“妙极了!妙极了!” 恰在这个时候,隐修女从地洞的窗口上望见站在耻辱柱台上的女郎,刻毒地诅咒着:“你该千刀万剐!千刀万剐!” (节选自《巴黎圣母院》,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节标题“一滴水,一滴泪”含义隽永,因为爱斯梅拉达充满人性关爱的“一滴水”,才有了卡西莫多感激的“一滴泪”,体现了仁爱善良的感召力。 - 28 - B. 第六段加点字“尤其”二字耐人寻味,孩子姑娘本应是善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里却比其他人笑得格外厉害,体现出雨果对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 C. 跛脚、汉子、老太婆对卡西莫多施暴的理由读来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却又引人深思,写出了狂热、喧嚣的环境对人们行为、理智的影响。 D. 节选部分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整部作品美丑对照的表现手法,爱斯梅拉达的美好善良映衬出恶行的丑陋;卡西莫多貌丑心善,也映衬出克洛德的虚伪。 8. 文中画波浪线处,卡西莫多三次喊水喝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概括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9. 作为一个群体,本文中雨果笔下的“观众”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看客”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相关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第一次:愤懑、失望,对克洛德副主教躲避自己,不施以援手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悲伤、哀求,希望人们能有一点怜悯之心给予些许慰藉;③第三次:绝望、迷惘,对人群的恶毒、残忍而感到绝望。 9. 相同点:①地位卑微,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底层人物;②冷漠自私残忍,空虚无聊,缺乏同情心,热衷于欣赏他人的痛苦;③头脑麻木,盲从迷信,容易被他人的煽动等外在力量摆布。 不同点:①雨果笔下“观众”直接参与了对卡西莫多的羞辱并施以暴力;而《孔乙己》中的“看客”往往是邪恶的帮凶,间接伤害主人公。②雨果笔下的“观众”最后为爱斯梅拉达善行所感动,怜悯之心被唤醒;而《孔乙己》中的“看客”始终处于冷漠麻木的状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体现出雨果对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分析不正确。原文中“人群哈哈大笑,尤其是孩子们和姑娘们”,反映出孩子、姑娘的无知,并不能反映出“雨果对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而且从后文人们目睹爱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后的反应来看,雨果对人性是充满热忱和信心的。 故选B - 28 - 【8题详解】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卡西莫多三次喊水喝的心理有何不同”,考生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确定每个句子的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分别分析每个句子反映出卡西莫多怎样的心理,然后归纳得出答案。 第一个句子是“霍然间,他不顾身上戴着镣铐,又一次拼命挣扎,竟打破沉默,嗓门嘶哑而又凶狠‘水!’” 这个句子的上文写的是卡西莫多看到克洛德副主教走过来“仿佛是一位救星降临”,可是克洛德副主教在看清楚卡西莫多之后却马上溜掉了,“仿佛怕丑八怪提出什么请求急于要脱身似的”,于是卡西莫多拼命地挣扎喊叫,表明卡西莫多此时心中对克洛德副主教充满愤懑和失望。 第二个句子是“卡西莫多环视人群,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水!’”这里的“水”是卡西莫多对围观的人喊的,由上文可知,围观的人对卡西莫多冷嘲热讽,此时卡西莫多的声音“更加令人心碎”,可见他的内心是悲伤的,他在哀求,他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一点点同情和怜悯。 第三个句子是“‘水!’卡西莫多上气不接下气,叫了第三遍”,这里的“水”仍是卡西莫多对围观的人喊的,由上文可知,围观的人不仅没有给卡西莫多水喝,反而恶毒残忍地对待他,有人向他扔抹布,有人向他扔石块,有人用拐杖打他,还有人用破罐子、瓦片砸他,这种情况下卡西莫多“上气不接下气”叫了声“水”,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感到了绝望和迷惘。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比较本文中雨果笔下的“观众”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看客”的异同,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本文,总结雨果笔下“观众”的特点,再回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描写“看客”的内容,总结出“看客”的特点,再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 28 - 从本文来看,“观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开始的时候观众们对卡西莫多是残忍的,看到卡西莫多被绑在耻辱柱的转盘上,“广场爆发一阵震天响的嘘声,混杂着狂笑声、欢呼声”“看见他酷刑后惨不忍睹的境况,大家非但不可怜他,反更增添几分乐趣,怨恨更加刻毒了”,他们不仅观看卡西莫多受到处罚,还直接羞辱卡西莫多,亲自动手向卡西莫多扔石块,砸瓦片,由这些言行可以看出这些“观众”冷漠残忍自私,热衷于欣赏他人的痛苦,而且头脑麻木,容易被他人煽动。但是当爱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喝,卡西莫多感动流泪之后,“所有的民众无不为之感动,一齐鼓掌高呼:‘妙极了!妙极了!’”表明“观众”被感动了,他们的怜悯之心被唤醒了。 再看《孔乙己》中的“看客”,他们不同情孔乙己的遭遇,残忍地嘲笑、讽刺孔乙己的“新伤疤”,讥笑他没捞到半个秀才,总是拿孔乙己的落魄不幸取乐。他们出身低微,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灵魂麻木、人性扭曲、生活悲苦、思想落后,他们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他们是自私的,他们冷漠、麻木、迷信,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做事盲从。与雨果笔下的“观众”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邪恶的帮凶,间接伤害主人公,而且一直处于麻木状态,最终也没有被唤醒。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小说阅读中的选择题一般具有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按行高州,谋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落。忠曰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安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从征泷水瑶有功,增俸一秩。洮、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乃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陕西数苦兵,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军法从事。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陕西风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四年,满俊反。都指挥邢端等御之,败绩。不再月,众至二万,关中震动。乃命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之。师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复大败。忠遂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战,斩获多。汪直开西ㄏ - 28 - ,恣横,忠屡遭侮不能堪。会大学士商辂等劾直,忠亦倡九卿劾之。奏留中,而西厂遂罢,直深恨之。未几,西厂复设,直以昊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忠抗辩不少屈。然众知出直意,无敢为之白者,竟斥为民。直败,复官,致仕。家居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乃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选自《明史·项忠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B. 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C. 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D. 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员外郎,官名,明代沿用前代制度,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的正、副主官。 B. 庙堂,指代“朝廷”,本文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意思相同。 C. 答策,指各级政府选拔人才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问题,要求应选者作出对答。 D.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直接管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忠用兵慎重,力求避免滥杀。洮州、岷州羌人反叛,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后,采用不战而屈之兵的战术,促使叛乱羌人全部投降,从而避免了滥杀。 B. 项忠为民着想,深受百姓尊崇。为解决西安饮用水问题,项忠开渠引水;又疏通郑、白两条渠河来解决泾阳等五县农田灌溉问题,百姓为此建祠祭祀。 C. 项忠善于建言,屡次建立战功。他提出了化解陕西苦于兵事之策,但最终因皇帝的因循守旧而未被采纳;他在出征泷水瑶和平定满俊叛乱都建有战功。 D. 项忠遭受侮辱,受审抗辩不屈。项忠不堪汪直的侮辱,抓住时机发动九卿弹劾汪直;后来遭汪直及其同党的报复而受审,但项忠大声争辩,毫不屈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 (2)未几,西厂复设,直以吴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羌人的目的在于抢劫掠夺,全部杀死则伤害仁义,匆忙安抚则有损威严,请听任我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 28 - (2)不久,西厂又恢复设置,汪直用吴绶为心腹,吴绶心怀前恨,更加急切地探察项忠的差错(以便寻求报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携家理”意为“携带家眷的道理”,做“无”的宾语,“携家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所俘获”是所字结构,应与前面“讯”组成动宾短语,故“讯所俘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果然”独立成句,意为“果然这样”,“尽”作“释之”的状语,“尽释之”不能断开,排除C项。 画线句子的大意为:“贼没有携带家眷的道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战事完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 故选D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指各级政府选拔人才时”错误,应是指“指朝廷选拔人才时”,而非“各级政府”。 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但最终因皇帝的因循守旧而未被采纳”与原文内容不符。从原文“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可知,项忠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但是因为主管部门恪守成规而没有被采用。 故选C项。 - 28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志”,目的;“劫掠”,抢劫掠夺;“诛”,杀死;“伤仁”,伤害仁义;“遽”,匆忙;“不威”,有损威严;“听”,听任;“便宜从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2)“未几”,不久;“腹心”,心腹;“挟”,怀着;“憾”,恨;“伺”,探察。 【点睛】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8 -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景泰年间,由郎中调升广东副使。巡视高州时,接到秘密报告称有贼携带男女数百人劫掠村庄。项忠说:“贼没有携带家眷的道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战事完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项忠因跟随出征泷水瑶有功,增加一级俸禄。洮州、岷州两地羌人反叛,项忠上疏说:“羌人的目的在于抢劫掠夺,全部诛杀则伤害仁义,匆忙安抚则有损威严,请听任我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朝廷批复同意。项忠就发兵占据险要地方,扬言要进军讨伐,反叛羌人全部投降。西安水含盐碱太多不能饮用,为此项忠开凿龙首渠到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通郑、白两条渠河,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的田七万余顷,百姓建立祠堂祭祀他。陕西经常受到战争骚扰,成化元年,项忠进言道:“三边大将遇敌停留不前,虽然说是因为胆怯,也是将领的权力太轻所致。士兵畏惧敌人而不害怕自己的将领,因此每次打仗总不能克敌制胜,应该授予将领拥有依照军法严厉处置的权力。朝廷选拔将才,时间超过一年也听不到有人应诏。陕西民风强悍,自古就多名将,岂能说没有将才,仅仅受阻于不能应对策问罢了。”明宪宗认为他说得对,然而主管部门恪守成规没有采用他的意见。成化四年,满俊反叛。都指挥邢端等与满俊交战,被打败。不到二个月,满俊众至二万,关中为此震动。朝廷就命项忠为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率领京营以及陕西四镇的军队讨伐满俊。军队还未行动,巡抚陈价等先率领三万军队前往讨伐,又被打得大败。项忠就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兵七路,抵达石城下,与满军交战,杀死和俘虏很多敌人。汪直开设西厂,放肆蛮横,项忠屡次遭到汪直的侮辱而无法忍受,正好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项忠也带头发动九卿弹劾汪直,皇帝将弹劾汪直的奏章留在宫中不加处理,但是西厂还是停办了,汪直心中十分怨恨项忠等人。不久,西厂又恢复设置,汪直用吴绶为心腹,吴绶心怀前恨,更加急切地探察项忠的差错(以便寻求报复)。宪宗下诏由法司会同锦衣卫在朝廷审讯,项忠大声争辩毫不屈服。然而众人知道这一切出自汪直的意思,无人敢为他辩白,竟将项忠削职为民。汪直垮台后,项忠恢复官职,后辞官回乡。在家居住了二十六年,到弘治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追授太子太保,谥号襄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②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②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称颂太平盛世时代人们纷纷出山应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五、六句是诗人安慰綦毋潜:这次虽未中第,但选择科举之路并非错误。 C. 七、八句写诗人劝慰綦毋潜暂时回家,九、十句描述置酒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D. 最后两句告诉綦毋潜这次落第只是偶然现象,意在激励他切勿灰心丧气。 15. 诗中划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14. A 15. ①十一、十二句,想象(虚写)。想象綦毋潜将驾驶小船南下回到家中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②十三、十四句,借景抒情。描写远山树木遮盖友人身影,夕阳辉映着孤城的景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 - 28 -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理解有误。整首诗情感复杂,但主要情感并非“称赞”,而是对綦毋潜科举落榜的劝慰和激励,故开头四句并不能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 本题考查的画线句子有两处,第一处为“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诗句的意思是“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是诗人在设想綦毋潜驾驶小船南下回到家中的情景,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手法上来看,这两句是想象的内容,是虚写。 第二处画线句子为“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诗句的意思是“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从内容上来看是写景,描写了綦毋潜返乡时的沿途风光,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要像前圣所看重的那样,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 - 28 - (2)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久住浔阳城而感到低洼潮湿,看到竹木丛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伏清白以死直兮 (2). 固前圣之所厚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水中藻、荇交横 (5). 住近湓江地低湿 (6). 黄芦苦竹绕宅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伏、固、庭、藻、荇、湓、芦、绕。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备考中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带走了大量用户与广告,这使传统媒体面临极大的挑战。移动化、个性化与_______成为用户媒介使用的首要需求,图像化也成为媒介消费的重要符号表征,而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则因此___________大量用户。此外,内容生产的_________和形式单一也是传统媒体用户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改革都__________。 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主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智能化改革。如新华社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多种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传播功能。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AI合成主播”,(__________)。在未来,这两个智能平台还将成为公共性的内容生产、聚合与分发的平台,有利于媒体融合与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媒体生态的智能革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互动性 流失 滞后 迫在眉睫 B. 互动性 流逝 落后 迫不及待 C. 互助性 流失 落后 迫在眉睫 - 28 - D. 互助性 流逝 滞后 迫不及待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新闻领域创新了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 B. 在新闻领域实现了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创新 C. 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创新在新闻领域得以实现 D. 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在新闻领域得到创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多种传播功能。 B.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供多种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智能传播功能。 C.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供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多种智能传播功能。 D. 不仅能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环节还能提高用户画像、版权保护及智能会话等多种智能传播功能。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基本意思,从以下几个角度辨析: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1)互助性:互相帮助的性质。互动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性。根据“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用户”与“媒体”之间应该是“互动”,而非“互助”,故应选“互动性”。 (2)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从适应范围上看,“流失”适用于人,而“流逝”则适用于“时间”等,故应选“流失”。 - 28 - (3)滞后:(事物)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落后:在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工作进度迟缓,落在原定计划的后面;发展水平较低,不进步。从两个近义词的适用范围来看,“滞后”偏重于“事物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而“落后”则偏重于“工作进度落在原定计划的后面”,文段中说的是内容的生产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应选“滞后”。 (4)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文段中说的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改革”非常紧迫,应选“迫在眉睫”。 故选A项。 【18题详解】 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 本题从主语一致性的角度来看,C项主语“创新”和D项主语“合成”均与前一句“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AI合成主播’”的主语不一致,造成句子不连贯。故应排除C、D两项。 再比较A、B两项,A项“创新了……的合成”与正确选项“实现了……合成的创新”表述重点不同,A项强调的是“合成”,B项强调的是“创新”,从整个文段来看,应强调“创新”,故排除A项。 故选B项。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原文划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二是搭配不当,“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 A项,“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 B项,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 C项,修改正确。 D项,“提高……功能”不能搭配,应改为“提供……功能”;语序不当,“多种”应置于“等”后面。 故选C项。 - 28 -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围绕食物胆固醇,专家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极其有害、不能吃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好东西,不能不吃。其实,①________。医学调查发现,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不仅是身体的结构成分之一,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过分忌食含胆固醇的食物,容易造成贫血,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不过,②_________,会使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③________,也能有益健康。 【答案】 (1). 两种观点都未免片面 (2). 过量摄入也不利于健康 (3). 适量摄入既能满足食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再次注意逻辑事理,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呼应,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本题所给材料谈的是食物胆固醇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①处,上文列出了专家对食物胆固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下文分别分析了食物胆固醇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说明上文的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故此处应填“两种观点都未免片面”一类的内容。②处,上文说忌食含胆固醇食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用“不过”进行转折,下文说的是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此处应填“过量摄入也不利于健康”一类的内容。③处,上文有“因此”,表明此处应填总结性的句子,再结合下文“也能有益健康”,可知应填“适量摄入既能满足食欲”一类的内容。 21.下面是某市提供的疫情防控“居家隔离流程图”,请用简要文字介绍隔离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个字。 - 28 - 【答案】对居家隔离人员做好规范隔离防控工作,落实单人单间;设置警戒标识并发放告知书,隔离点周边区域每天至少消毒1次;医务人员随访并每天早晚测量体温。隔离期限为14天,期满无异常,经医护人员确认同意后方可解除隔离;对异常人员应及时报告并移送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试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组织答案。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 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居家隔离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规范隔离防控,落实单人单间”,接着是“设置警戒标识,发放告知书,隔离点周边区域每天消毒”,然后是“医务人员随访并每天早晚测量体温”。由图表来看,隔离结束之后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隔离14天后无异常”,可以“经医护人员确认”“解除隔离”;另一种情况是隔离14天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移送定点医疗机构救治”。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没有/特别的人要哀悼,尽管一定有/许多,许多我不认识的人正慢慢地/归于尘土,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做过什么,/或还有什么没做。对于他们,我悲痛,/不偏不火,无法欺骗。 …… 仅仅因为他们是人,我敬重。 ——伊丽莎白·詹宁斯《纪念那些我不认识的人》 - 28 - 材料二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新华社 材料三所谓“至高性”,就是认定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绝对性,它高于一切价值,它本身就是目的,一切与之相违背的价值,都应该受到质疑……人可以为了信仰而献出生命,这次抗灾(注:汶川大地震)中就有这样的牺牲,献身者应该为我们所崇敬。 ——钱理群《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涵、联系实际,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读后感,在学校文学社举办的“沉重的时刻”主题论坛交流。 ②请结合材料二、三,写一篇发言稿,在2020年4月4日网上主题班会上发言。 ③请结合材料一、二、三,以“华春”的身份,给18年后的高三毕业班同学写一封信,谈谈2020年高中毕业前夕那段别样的生活带给你的思考和影响。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场合;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向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 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 你们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向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 2020年3月5日,媒体发布了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防疫先进的通知:113个集体、472位同志受表彰;追授徐辉、刘智明、李文亮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34名同志是在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 当疫情来袭,面对一个个特殊的患者,李文亮凭借自己多年从医的经验,无比强大敏感的职业嗅觉、勇敢而坚强的职业担当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于2019年12月30日小范围发布了“华南海鲜水果市场发现7例SARS”,从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吹响了警觉的哨声。 - 28 - 李文亮不仅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而且他昼夜奋战在救护的最前线。他在抢救病人而不幸感染病毒后,继续坚持工作。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与死,想到的是“等我病好了我就会上一线,现在疫情还在扩散,我不想当逃兵”。这体现了战疫群体里英雄的乐观与顽强。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李文亮和众多的医务工作者都是含着泪水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是永恒铭刻在人们心间的新时代的伟大英雄。 古语说的好: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想说,英雄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医者仁心、大公无私的担当与作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而这种情怀,是来自于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还来自于他们心中那份火辣辣的炽热的爱。 从来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有当人的善良与使命担当完美融合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李文亮就是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腹有良谋、胸怀大志的我们伟大新时代的英雄! 如果说,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那么这些在危急的战役中,带给我们永远幸福与光明的群英,他们理应得到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理解、爱戴与尊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文亮们以身殉职,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精神崇高而伟大,他们的品格无私而高尚,更值得我们怀念、敬仰与尊重。 从这些为了抗击疫情而献身的英雄们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奋战的伟大精神,看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以及始终秉承的救死扶伤精神,看到了中华优秀儿女的道德良知和职业担当精神,他们都是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大疫无情,但英雄浩气长存,让世人动容。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让我们世代传扬他们的名字和精神,向他们致敬!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作文的特点。这类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明确任务,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 28 -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选自伊丽莎白·詹宁斯的诗《纪念那些我不认识的人》,表达的是对逝去的生命的敬重;材料二选自新华社的新闻,表达了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之情;材料三选自钱理群《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一文,表达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对为信仰而献出生命者的崇敬之情。综合来看,三则材料核心观点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再来看所给任务,任务一要求结合材料一写一篇读后感,在学校文学社举办的“沉重的时刻”主题论坛交流。不仅限定了文体形式为读后感,也规定了文章内容要围绕“深重时刻”展开。如选择任务一写作,考生可以以疫情为切入口,表达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和珍爱生命的意义,还要注意读后感的格式要求。 任务二要求结合材料二、三,写一篇发言稿,在2020年4月4日网上主题班会上发言。首先说材料二材料三的张力在于,灾难无情,灾难中展现出呵护生命的崇高精神值得敬仰。生命只有一次,但如何对待生命却值得每个人思考。苦难中理解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这就灾难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这一任务一方面限定了作文形式为发言稿,另一方面,也告诉考生,这篇文章写作时需要紧扣对生命的尊重展开,表达对为呵护生命而牺牲的人的崇敬之情。 任务三要求结合材料一、二、三,以“华春”的身份,给18年后的高三毕业班同学写一封信,谈谈2020年高中毕业前夕那段别样的生活带给你的思考和影响。这一任务一方面限定了文体形式是书信体;另一方面,三则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对生命的尊重,因此考生作文内容应围绕“尊重生命”展开,并且要将“尊重生命”与2020年高考考生这一特殊身份结合起来,从2020年高考考生的角度写出对“尊重生命”的理解,如,表达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对为呵护生命而牺牲的人的崇敬,或者写出灾难给我们的启迪,表现疫情中的担当与责任心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任务要求的是“给18年后的高三毕业班同学写一封信”,考生还应在作文中表达出对18年后毕业班同学的勉励与期待之意。 题目要求考生从所给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备考情况,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来写即可。 立意角度参考: 任务一:尊重生命,致敬“最美逆行者”;悼念逝者,珍爱生命;等。 任务二:生命无价,为信仰而献出生命的精神令人敬仰;珍爱生命,致敬为抗疫献出生命的英雄;等等。 任务三:大疫当前才知生命可贵,珍爱生命奉献一生;敬重生命,做有担当的青年;等等。 - 28 - 素材: 1.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疫情之下感动人心的事例比比皆是,担心弄花护目镜,强忍泪水不哭的90后护士朱海秀;行走不便,依旧坚守岗位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哭过之后,一如既往奋战在前线的医生胡明;为节省防护服,值班期间只吃一顿饭、只上一次厕所的医护人员等等。 2. 2020年2月18日,武汉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智明同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经全力救治无效,于当日上午10时54分,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去世,享年51岁。 3.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河北的抗疫一线已有31位“战士”离开了我们。他们中有基层干部,有民警辅警,有村医,也有志愿者。他们都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战斗至最后一刻。这些你不熟悉的名字,这些你未见过的面容,用生命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4.3月5日媒体发布了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防疫先进:113个集体、472位同志受表彰;追授徐辉、刘智明、李文亮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34名同志是在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我们理应记住他们的名字,为他们唱一首战役必胜的赞歌! 行文结构: 本题选择任务二,可围绕“向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这一主题展开写作。开头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写出称呼,明确发言的题目,提出观点“向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接着举吹哨人李文亮等人的例子,简述他们的事迹,表达敬意;然后分析李文亮等人牺牲的意义,赞美他们的奉献精神,赞美他们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证明观点;最后再次揭示主题。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明确任务,本题给出了三个任务,考生就需要仔细阅读所给任务,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和备考时的准备情况选定任务。第三步,根据任务确定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依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考生可结合所给任务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 - 28 -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