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96-20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96-200)

‎196-200‎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96、提笔 197、沉重的漂流 198、争先恐后 199、共老 200、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 提笔 朱天文 如果那也算是创作,四岁时一个暑夜,妈妈抱我在门前看星星,见天空划过一道流星,我说:“星星多么美丽地滚下来。”可以想见当时的妈妈是如何惊诧好笑呢,以至二十年后的现在,仍屡屡向朋友们提起。‎ 家里有小孩的人知道,其实三岁五岁的儿童哪一个不是天才。我有位朋友煎蛋做早点,不小心将蛋黄流出来,叫声糟糕破了,她读幼稚园的儿子在旁说:“没关系妈咪,我们把它修好。”又有位朋友的侄子告诉我鱼缸里两条小花鱼,这条是男鱼,那条是女鱼,他认真地说:“因为女鱼穿着裙子呀。”并指出女鱼眼睛上有两弯细眉毛。每被这些小天才们惊得张口结舌,想自己亦生一个孩子,只把孩子的一句句话录下来,够出一本好书了。所以素来对婴儿与儿童只有手足无措,像他们是面法镜,照出我这个庞然蠢物。‎ 记得一回,是初春太阳煦煦的午后,家家在院里晒被褥,隔邻门口一辆红色推车里放着个女娃娃,玉琢琢一团粉人儿,自管一会儿舞拳,一会儿踢脚,一会儿又笑,简直没有半刻停滞,每一寸都是绝对灵动的。且令人羡慕极了她的眼睛,眼白透着澄净的磁蓝,是婴儿的眼睛才有的那种蓝。我看着一边却惆怅起来,心想这一刻怎么也无法永远留住了,她自己也永远不会知道的,柯达相片留下来的当然不能算是,最后是惟我看到、知道,而且,可预见她一天天长大,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 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密鼓紧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 常言,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讲惯的俗话,读到庾信《春赋》一句“影来池里,花落衫中”,照眼一亮,始觉赤子之心竟就是这样与人与物毫无一点隔膜,喊山山叫,叫水水应,众生百相如影来池中,兜兜拢拢落花又一身,原来都是自家人、自家事,多么繁丽热闹痛快啊。《史记》描述刘邦“仁而爱人”,司马迁自己亦被批评为“多爱不忍”,果然就也是没有一部历史像《史记》这样去写游侠、刺客、酷吏,写得这样好看而具有文学性了。从来我不相信仇愤或压迫的情绪可以写出好文章,便连若干人喜欢讲的救赎感或忧患意识,恐怕都嫌造作。对生命的喜悦,以及对物质世界的喜悦,正是这样的赤子之心,它不但在创作上成为不竭的泉源,也使人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亦能不忧、不惧。‎ ‎17.本文从自己的童年往事及两则小朋友的妙语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8.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何会说“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4分)‎ ‎19.“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请用一句话解释句中“写作动机”的含义。(3分)‎ ‎20.结合全文,怎样理解“赤子之心”在文中的含义及其作用?(5分)‎ 五、‎ ‎17.①表现儿童的天才的创造力,②与后文的“赤子之心”呼应,③写来亲切自然,有生活情趣。‎ ‎18.女娃娃会一天天长大,(1分)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去曾有的自然、活泼、灵动及婴儿才有的澄净的眼睛。(1分)她曾有的这美妙的一刻,不只小女孩没有记忆,没看到的人也不会知道,而这一刻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2分)‎ ‎19.作者的写作动机是留住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稍纵即逝的精彩一刻。‎ ‎20.赤子之心指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生命、万物的喜悦与热爱,保持新鲜与自然。作用是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能在生活中处变不惊,保持一份从容。‎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2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2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2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4.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5分) 现代文阅读 ‎2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2分) (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2分)‎ ‎2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2分)‎ ‎“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1分)‎ ‎(这两个词都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 23.(1) 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 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3分) (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3分)‎ ‎24、答案示例:‎ ‎“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冒险”有关,没有第一只微生物的“冒险”来到陆地上,生命就可能只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没有一只古猿大胆“冒险”,直立行走,人类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于张骞的“冒险”,才打通了文明古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哥伦布的“冒险”,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没有登山家的冒险,人类永远不能征服珠穆朗玛,没有科学家的“冒险”,很多科学之谜将永远不会揭开。‎ 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险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8.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19.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20.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选AD B文章批评的是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C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人们追求能够立即兑现的价值,而不是“更高”价值。E使用的是“归谬法”而非“反证法”‎ ‎18.(3分)答:(1)“先”与“后”曾是一种价值判断,精神上的“争先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历史原因)‎ ‎(2)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内在原因)‎ ‎(3)“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外部原因)答对一点得1分 ‎19.(6分)①答:(1)否定争先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普遍认知,指出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关注生活常态和基础。(从表面含义解释句子,说清“先进部分”与“普遍状况”,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实际上是批判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的社会认知。(从深刻意义解释句子,意思对即可。)(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②答:(1)功夫指花费的时间,工夫指具有的本事或取得的效果。本句意在说明,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花费应有的时间,一味求快是行不通的。(2)深刻道理即是:慢并不意味着落后,快也不代表着价值上的优越。(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20.(5分)答:作用:①从意思上讲:这句话意思在说明,由于人类过于“争先”,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也必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此点2分,写出“争先”与“受惩罚”的意思各一分。)‎ ‎②此句处于文章结尾位置,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的作用。(1分)借此事例,进一步地表明作者对“争先恐后”的看法;不能忽视把“争先”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基础。(2分)‎ ‎ ‎ 共老 龙应台(台湾女作家)‎ ‎①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淙淙流水旁看见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选一个角,坐了下来。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树,矮蹲蹲的,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②这三个人,平常各自忙碌。一个,经常一面开车一面上班,电话一个接一个,总是在一个红绿灯与下一个红绿灯之间做了无数个业务的交代。睡觉时,手机开着,放在枕边。另一个,天还没亮就披上白大褂开始巡房,吃饭时腰间机器一响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③可是我们决定一起出来走走。三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④然后,我就看见它了。在那一团浓郁的深绿里,藏着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我靠近树,仰头仔细看它。野鹦鹉眼睛圆滚滚地,也看着我。我们就在那杨桃树下对看。另外两个人,也悄悄走了过来。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一直到野鹦鹉将杨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哗一下飞走。‎ ‎⑤我们相视而笑,好像刚刚经过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 ‎⑥这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想必他们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想必他们也对我的奔波觉得不舍?只是,我们很少说。‎ ‎⑦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粘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⑧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一定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⑨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它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树上折断了手。‎ ‎⑩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D)(4分)‎ A.题目“共老”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指的是兄弟姐妹一起变老,共同走完漫长的人生旅程。‎ B.第一段描写公园很小,被大楼紧紧裹着,暗示出都市里人们生存环境的局促和压抑。‎ C.“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句,描绘出三个人相聚时的轻松状态。‎ D.“人生的荒漠”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忧虑。‎ E.结尾处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南美洲的雨树来表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难以割断。‎ ‎20.第②段插叙三人生活的“忙碌”,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突出兄弟姐妹相聚的难得可贵,为后文抒发兄弟姐妹“共老”之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21.结合⑤⑥段看,三人同看野鹦鹉表现出三人 彼此之间情感默契 ,也引起了他们 ‎ ‎ 彼此的关注和怜爱。 (4分)‎ ‎22.“多么奇特的关系啊”,作者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奇特在何处?(请分条陈述)(6分)‎ ‎【参考答案】①看似疏远,实则亲近。‎ ‎②面对工作和生活各自承受、抉择。‎ ‎③聚首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母。‎ ‎④交谈也不一定谈心或有所企求。‎ ‎⑤彼此珍存儿时独有的记忆。‎ ‎(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出4点得满分,答出1点不得分)‎ 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 章诒和 ‎①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②他喜欢酒,也爱抽烟。前面说,他是酒嗓,所以他不忌酒。导演吴祖光曾说:“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抽烟抽的是粗大的烈性雪茄烟,喝酒也喝烈性的白酒,而且酒量很大,饮必豪饮。”‎ ‎③程砚秋最喜欢看电影,凡有名片上演,他是从不错过。他外出喜欢穿中国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挺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是长袍一袭,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他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④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春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足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色自如,不喘气,不出汗。这凭什么呀?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⑤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血性,就一定要讲他和日本人的斗争。1937年,日军进城,北平沦陷。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飞机唱义务戏。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第二年,梅兰芳隐居香港,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满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这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迫害也就接踵而至了。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1943年的8月,当得知金仲荪夫妻患病又遇房东催逼搬家的消息,他在电话里劝金先生不要太悲观,说:“好戏还在后头,墨索里尼暂时休息,希特勒唱累了休息为时恐也不远了。”‎ ‎⑥面对种种非难,他决定息影务农。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北京海淀、青龙桥物色乡居房屋,弃艺务农。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日常生活内容。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上海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图》,预示着入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qúyú﹚衬舞身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里,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艰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天南地北地纵谈艺术,其乐陶陶。剧作家翁偶虹是他乡村居所的常客。程砚秋不止一次地提醒翁先生请多留心,遇到适合于自己演唱的材料,希望仍能编写为剧。为此,他解释道:“我现在虽然不登舞台,但是仓库里的后备物资,不能漠然视之。有朝一日,阴云消尽,我还是要为京剧服务。”‎ ‎⑦程砚秋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好友。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他既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果然,日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 ‎(选自《中华读书报·伶人往事》)‎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程砚秋身上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从他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也可略见一斑。‎ B.程砚秋常常长袍一袭,手提公文包去看电影,从一个恻面表明他个性鲜明,与人不同。‎ C.在《春闺梦》梦境的动作里和且歌且舞中,程砚秋显示出极佳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 D.写梅兰芳隐居、余毅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等是为了与程砚秋的坚毅过人之处作对比。‎ E.分赠好友的鸽子飞回家象征着程砚秋重新焕发出青春,他的京剧艺术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18体会第⑤段内容,说一说程砚秋在电话里劝金仲荪先生的话语有何妙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19文章在叙述程砚秋息影务农的过程中,是如何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一曲清歌”既写出了程砚秋动人的歌声,也写出了他如歌的人生。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展现这位表演艺术家的风采的。(6分)‎ ‎17.D E(“与……对比”说得不正确,应为“衬托出程砚秋支撑艺术舞台意志的坚毅”;即将进入新的高峰”说得不正确,原文中只有“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等语。)‎ ‎18.程砚秋劝说金仲荪先生,巧用艺术“行话”,(1分)表现了他幽默乐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2分)‎ ‎19.写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1分)但他并未忘怀舞台;﹙1分﹚到“不唱可惜呀!”的话语时,颇感欣慰;﹙1分﹚见梨园界朋友纵谈艺术(1分);提醒朋友能为他编写剧本,希望有朝一日还为京剧服务(1分)。‎ ‎20.先写程砚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2分)再写他和日本人的斗争表现了他的男子汉血性和堂堂正气;(2分)最后写他耕读时仍心系舞台,表现了他对京剧事业的无限热爱。(2分)‎ ‎ ‎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 ‎0‎ 喜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