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学案

高考语文专项阅读: 教学资源网 新闻阅读 学案 考纲解读 ‎ 本考点着重考查对新闻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 ‎ 一是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新闻作品中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概念和功能,准确分析新闻的构成要素和具体含义,如对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内容要求的掌握和分析运用等。‎ 二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够评价新闻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把握各类新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评价新闻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新闻中的某种特色作出思考和判断等。‎ ‎ 三是探究实践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的深层意蕴;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能够掌握几种主要的新闻作品的写作技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新闻作品,如消息、短评、特写等。‎ ‎ 对新闻的考查,以往的高考试题主要是通过一些语言运用题目如压缩语段等来进行。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的研究和思考,对新闻的考查方向主要包括: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把握;对新闻中关键信息的筛选;对新闻文本结构的把握;对新闻写作技巧的鉴赏;对新闻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评价等等。‎ 知识梳理 一、新闻定义及分类:‎ 新闻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实的一种文体。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二、新闻的文体特点: ‎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 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 ‎3.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 ‎3.消息的定义:‎ 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 ‎4.消息的要素:‎ ‎(1)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 “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何事”(what) “何故”(why)。 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 ‎(2)阅读中新闻五要素的作用:‎ ‎①.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②.展示事件发生的背景 ‎③.凸现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突出中心 ‎④.揭示新闻的主题 ‎(3)消息的特点 :‎ ‎①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②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③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④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 ‎    典型例题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山东卷)‎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路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主要作用: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属于导语部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的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 “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意思队即可)‎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山东卷)‎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 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 。大夫,靠你了。”‎ ‎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 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楚,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② 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解析:(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3)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2分),并及时把它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2分)。‎ ‎(只要能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两个得分点,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 解析:“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1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1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分)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1分)‎ 解析: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又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期间)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解析:(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 规律总结 一、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 ‎ 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 ‎ 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 ‎ 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 ‎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阅读要求:阅读时抓住文本的关键句子,例如首句、结句、过渡句, 把握表明观点的议论性语句,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读懂画线的句子并关注与之相关的句子。‎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 这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包含以下几点:‎ ‎1.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这与其它文体一致。‎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文本的特色往往是指文本送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阅读时要注意。‎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一个新闻往往有几个角度,几组关系: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文本中人物的角度,人物之间关系、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二、阅读注意问题:‎ ‎1.阅读任何文本,首先要读懂文本,其次要明确题干要求。‎ ‎2.在阅读时一定要在文本中画出关键句子(中心句、过度句、总结性语句、转折性语句等)。‎ ‎3.答题要简明、扼要,能够分点作答的,尽量分点作答,能够用文中语句作答的,一定要用文中语句作答。‎ 三、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指津 ‎1. 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突出这种真实性,写作者往往会从三方面考量:一是使用准确数据,二是 客观反映新闻现场,三是还原采访经过。明乎此,考生即可较好的解答该类题型。如“这则消息行文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考查学生对新闻材料真实性及其作用的理解。  2. 研究新闻主体的时效性.‎ 新闻报导讲究事实主体的时效性,而及时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正是纪实类作品价值之所在。众所周知,记者总是抢先以真、短、快的方式告知受众第一手有价值的事实,那么包括考生在内的受众也要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迅速捕捉基本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 ‎3. 体会新闻凸显的时代精神    任何一则新闻都负载着贴合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的特殊使命,考纲又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别纳入能力层级E和F,足见考生在考试答题时对时代特点葆有高度敏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4. 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让事实说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规则,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这就对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考生若在答题时把握了所给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含义,注意了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炼性,则极易夺得高分。‎ ‎5.了解新闻手法的巧妙性    新闻虽属实用文体,但也少不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访谈与通讯,离不开巧妙的艺术技巧,比如提问方式和细节描写就涉及相当程度的智慧。只不过相比文学作品,其手法运用显得隐蔽一些,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从而根据文章特点迅速找到该手法的“藏身点”,进行内容与表达效果上的剖析。2007年广州一模卷《中国天然气之父》第二题“你认为本文提问质量如何”,《当代毕升》(出处同前)第二题“简析本通讯细节描写特色”,就带给考生不少启示。 6.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处理    以真、短、快见长的新闻在材料的详略得当与谋篇布局的缜密有序上下足了工夫。怎样摆好详略位置才能让文章视野更开阔、问题更具普遍意义、大众更易关注和接受,这是新闻工作者与考生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 钱伟长:矮个子的“科学巨人”‎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2010年7月30日辞世,享年98岁。‎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 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1931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以上。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归心似箭为报国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 ‎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噩梦醒来是早晨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 正当钱伟长雄心勃勃地攀登新高峰的时候,一场历时20余年的苦难落到了他的头上。他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极不合理的待遇。“文革”期间,虽然缺乏起码的工作条件,但钱伟长以非凡的毅力,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其中不少很有实用价值,也是前人所未知的。‎ ‎…………‎ ‎1983年,70高龄的钱伟长以年轻人般的活力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我没有休闲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不胡思乱思,所以我身体健康。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我睡眠时间不长,但睡眠效率很高。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休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请简要赏析这篇通讯的总标题。(4分)‎ ‎   “矮个子”指他的身高很矮(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科学巨人”指他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分)两相对比形成巨大反差,(1分)生动而有意蕴。(1分)确切、精炼的概括了人物特征。(1分)‎ ‎20.请分段简述钱伟长的人生历程(不必涉及具体时间)。(4分)‎ ‎   ①钱伟长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②少年时代进入清华物理系学习。③大学毕业后去欧美留学,在国外跟随名师学习。④抗战胜利后回国工作,生活艰辛却拒不赴美。⑤解放后,积极工作,成绩斐然。⑥“文革”期间坚持工作,取得成就。⑦改革开放后,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21.钱伟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评述。(5分)‎ ‎(1)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①在祖国被列强欺辱之时选择弃文从理。②在生活艰辛时拒绝赴美工作。③在被错划“右派”时潜心钻研,取得成就。 (2)他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①尽管身材矮小,但却通过努力成为运动健将。②入清华物理系时,分数太低,但却凭着惊人的毅力完成学业,受到老师的肯定。‎ ‎(概括人物性格要两点以上方可得满分。其它性格特点言之有理亦可。概括性格不需要引用原文,分析要结合文本提炼概括。)‎ ‎22.从钱伟长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一一列出。(5分) ‎ 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18分)‎ 港人的骄傲 祖国的英雄 ‎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间“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 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 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诚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为人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黄福荣知道后义不容辞,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 ‎2001年,38岁的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作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 ‎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 命运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地震。‎ 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缠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姐姐在丝绸之路、云南及四川等地多次背囊旅行也影响到他的志趣。黄福荣有着丰富的义工经历,屡次前往西部青海、西藏、四川的偏远落后地区。他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热诚关爱。‎ 阿福做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 ‎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 ‎ (选自‎2010年4月19日人民网,记者 李海元 刘韬)‎ ‎1.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1)第一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是点题(或扣题),二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领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第一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一是高度评价黄福荣的事迹,二是表达对黄福荣的崇敬之情。 (共4分,每条2分,每个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一下黄福荣做过哪些义举?(4分)‎ ‎1991年放下工作为华东水灾四处向司机筹款;2002年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或“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为中华骨髓库募捐宣传”);2008年汶川地震时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而辛勤工作;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 ‎3.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德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黄福荣可贵品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的影响——父亲往日的教导及尽力助人的榜样;榜样的影响——隋继国事迹的感召;他自己心底对人的热诚关爱。‎ ‎4.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发?(5分)‎ 文章共有三处引用阿福的好友和被他帮助的人对他的评价,通过别人对阿福的评价,属于侧面描写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能表现阿福奉献精神的可贵。(2分)‎ 启发如下:(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效果会更好;(2)用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更能体现真实性原则;(3)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积累,尤其是人物语言方面的积累。(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       ‎ ‎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下,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它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               ‎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19.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3分)‎ 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 ‎20.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     专家解读“奔月”神话(2分)“嫦娥”寄托探月梦想。(2分)(4分)‎ ‎21.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5分)‎ ‎    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1分),他笔下的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2分);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2分)。(共5分)‎ ‎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6分)‎ 示例:千百年中华民族来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自豪感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肋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    (结合文段信息3分,语言通顺3分,共6分)‎ 二、阅读下面新闻,完成1—4题 ‎《纽约时报》‎7月2日电讯   这个周末,中国开通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总长度710多英里的青藏铁路蜿蜒穿越连绵起伏的青藏高原,最后抵达藏传佛教的圣城拉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周六出席了在格尔木举行的盛大的通车典礼,格尔木是青藏铁路的起点。这是人类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其最高路段海拔超过了‎16000英尺,比法国的勃朗峰(Mont Blanc)还高。   青藏铁路的总造价约41亿美元,整个工程历时十几年的时间。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中国开发辽阔西部的里程碑,青藏铁路不仅会带来大批游客,也将为西藏带来繁荣和财富。中国政府一直都把青藏铁路看做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官方预期青藏铁路的建成将使到拉萨的游客人数增加一倍,更为重要的是,进藏物资的运输费用将因此减少四分之三。   中国铁道部青藏办常务副主任朱振升在上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对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来说是一个重大好消息。”他说:“铁路为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渠道,青藏铁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希望。”‎ ‎   早在毛泽东时期,青藏铁路建设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毛泽东就提议将铁路延伸到西藏境内,1984年,青藏铁路青海段西宁至格尔木建成通车。但格尔木至拉萨段由于种种原因被耽搁下来,最主要的是地理环境过于恶劣。这段总长度‎710英里的铁路不仅要穿越青藏高原,而且还要克服高原缺氧和永冻土等难题。建设青藏铁路的计划在2001年获得了重生,那一年中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在永冻土地段设计了桥梁,坚固的水泥桥墩深深地埋在永冻土层里,克服了路基不稳定的难题。   加拿大Bombardier Inc公司为青藏铁路专门设计了带自动供氧系统的车厢,这是飞机上采用的技术。自动供氧系统能够随时增加车厢内的氧气供应并调整车厢内空气压力,这样可以减少旅客因高原缺氧而产生的不适反应。   第一列北京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周六正式启程,这一天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中国官方媒体为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已经进行了连续数周的宣传。在这趟首发列车上,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和劳动模范。除此之外,还有40名外国媒体记者幸运地成为了首趟进藏列车的乘客。   尽管官方公布的总造价约为41亿美元,但青藏铁路的意义很难用经济上的指标来衡量。显然,对中国政府来说,青藏铁路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与运送人员和物资比起来,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才是青藏铁路最大的使命。2005年西藏自治区GDP产值为31.2亿美元,因此依靠当地政府收入完全支付青藏铁路建设费用的话恐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假设,事实上这样的假设并不可能发生。‎ ‎1.请给这则新闻分别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和副标题。(4分)‎ 标 题    最后一站:拉萨(2分)     ‎ 副标题    青藏铁路把西藏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2分)  ‎ ‎2.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4分)‎ 青藏铁路海拔高、地埋环境恶劣,(1分)要克服高原缺氧和永冻土等难题(1分),‎ 总造价高,工程历时长(1分)‎ ‎3.第六段作者谈起青藏铁路建设计划的产生及实施历程的目的是什么?(4分)‎ 突出青藏铁路建设的难度之大,表明中国政府很早就有建设青藏铁路的打算并一直重视青藏铁路的建设问题。‎ ‎4.歌手韩红的《天路》有这样一句歌词:“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请结合这则新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这道题应当从青藏铁路给西藏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入手回答。(至少要答出三个要点,共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