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左右。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 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 厂商 实名认证规定 防沉迷系统基本原则 网易、 暴雪 ‎(1)创建游戏通行证必须输入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 健康时间(3小时以下)不作限制;疲劳时间(3-5小时)游戏收益[注]下降为50%;不健康时间(5小时以上)游戏收益为0。‎ 王者 荣耀 (腾讯)‎ ‎(1)实名认证流程同上。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对应措施分未满12周岁、及13-18周岁两档。未实名认证的被默认为12周岁以下。‎ ‎(1)每日此类账号累计登录游戏时长:12周岁及以下用户不可超过1小时;13-18周岁用户不可超过2小时。 (2)所有未满18周岁用户,家长可以在“成长守护平台”关联账号,查询其游戏记录,自主设置游戏时间、消费额度,可以一键禁止子女继续游戏。‎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2005年的《网游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主要针对7家运营商11款游戏,要求疲劳时间收益减半,不健康游戏时间收益为零;2007年的《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针对全国所有游戏,要求必须在原有网络游戏中增加防沉迷系统;2011年的《关于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继续针对全国所有网络游戏,规定对所有游戏玩家进行实名认证,未满18岁或虚假身份的自动纳入游戏防沉迷系统。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 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 材料二: ‎ ‎《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游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的数量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统,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因为网游后台没有核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以游客身份登录的,虽然系统默认为未成年人,但仍然可以凭游客身份充值买游戏装备。 (摘编自《凤凰网: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亟须实行游戏分级制》)‎ 材料三: ‎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说,防止沉迷网游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爱好,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进行管控和限制。另一方面,作为游戏运营企业应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实名认证。社会公众以及网络平台对涉及色情暴力的游戏及时举报。同时,网络平台还应大力推荐、宣传积极向上并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 ‎“扬清是激浊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亟待扶持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绿色游戏。”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说,青少年受到网游的吸引,说明网游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需求的出口还不够。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把绿色游戏当成产业来做,并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绿色。要用运动锻炼、兴趣爱好、绿色游戏等来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摘编自《新华网:网游在和我们争时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多年前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就已经在各大游戏厂商中广泛推行。 B.当前不少成年玩家沉溺于网游,其心理成因与那些青少年玩家有某些相似之处。 C.那些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的青少年,比较容易成为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D.大力推行绿色游戏,运动锻炼等有益活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6.当前游戏防沉迷系统取得的效果欠佳,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 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三次出现“七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密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 ‎ 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 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B.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C.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D.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B.“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为太子管理车马,并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D.“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祖母在世时,他曾多次拒绝,不曾出仕。 B.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密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密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李密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 D.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 ‎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唐】杜 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 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B.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 D.“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5.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被人视为千古佳句。‎ ‎(3)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杨玉环的貌美的句子是“ , ”。‎ ‎(4)《湘夫人》中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是“ , ”。同时,这两句还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 ______,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 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_______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______;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________。 ‎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 !”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 ‎17.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重若轻 娓娓道来 暴殄天物 多姿多彩 B.登堂人室 侃侃而谈 暴殄天物 有声有色 C.举重若轻 侃侃而谈 玉石俱焚 多姿多彩 D.登堂人室 娓娓道来 玉石俱焚 有声有色 ‎18.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19.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20.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写一句结论性的话。要求:用语简练,不超过20个字。(5分)‎ 有一种诗人是痛苦的夜莺,喉咙里没有血丝便不会歌唱;有一种诗人是英勇的号手,用力时连肺腔里都拖带着血丝;有一种诗人是动情的歌者,即使唱的是欢乐之歌,心脏里也澎湃着滚烫的血液。总之,_ ___ __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____①____,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____②____: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____③____。“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二、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②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③青年人总会自觉的把“推动社会进步”视为己任。——李嘉诚 读了上述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根据材料中的一句或几句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答案 ‎1.D.“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使命”表述有误,原文最后段“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人文情怀的使命”。 2.B.“穿插引用论证”错,文章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3.D. A.“只要……就……”错,说法绝对,第一段“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B.“是印刷技术使然”错,第二段“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以偏概全;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错,第四段“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因果倒置。 4.B 根据材料一第1段的叙述,《王者荣耀》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是迫于公众压力,因此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比其他企业更为积极. 5.A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游戏防沉迷系统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行. 6.①游戏厂商为了经济利益执行不力;②不少青少年希望在网游中寻求精神寄托;③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④家庭关怀的缺失;⑤学校教育有所缺失。(任选4点即满分) 7.A B“神秘阴森”不恰当,应是古朴、幽静、优雅。故B错误。C“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错,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故C错误。D“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故 D错误。 8.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9.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情节紧凑。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 的描写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10.C. “责求”为动词,作谓语,不可断开,排除A、B;“中山王”为名词,不可断开,排除D.句子翻译为: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 11.B.“为太子管理车马”错,无此信息。 12.A.“不曾出仕”错,“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说明他曾经出仕。 13.①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 ②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母亲改嫁。 参考译文: ‎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精通《春秋左氏传》,博览五经。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州里授予从事之职,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的职位。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奉使命出使吴国,吴郡主问蜀军马有多少,回答:官家用有余,民家自用很足。吴君主跟群臣谈及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吴君主与群臣称赞他(孝)。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听他的名声,请求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招他,想跟他见面,也不前往。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武帝登基,下诏任命太子冼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赞扬其诚心侍奉,赏赐二个奴婢,下令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 ‎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担任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推广以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去世,无子,皇帝令宗子为世子继承他,不时赴丧。李密派遣部下拿着钱财,帮忙等伺候应对。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引书中记载谈到: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以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赴丧)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陇西(地名)王司马(官职名)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李密离开温县令官职,做州大中正。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降职调任汉中太守。诸王多认为他很冤屈。过了一年,辞职。年六十四死。 14.B.B项,“衣冠”应是借代。故选B。‎ 15.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壮志难酬,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16.(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7.A.(1)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者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第一空的语境有把“高深难懂”的学问“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的意思,强调把“难事”“轻松不费力”地处理的意思,不是强调学间研究的深度,故选“举重若轻”据此可以排除BD;“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活动听;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第二空强调的“不倦地”“生动地”说,不是强调“理直气壮地”说,故“娓娓道来”,据此排除C。 18.C. 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点鹤。第一个分句是前提,两个分句是结果,故此排除AD两项。B项,根据下文“才不会焚琴煮鹤”知道前面第一个表结果的分句也应该用“才”。 19.B.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准确能力。要求考生按照上下文内容,按照原文语境,结合四个选项,逐项对应。根据前文的引文内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来推断,“文章忌俗滥”‎ 是指在写文章时要讲究艺术化,要把艺术引入生活,对应“艺术走入人生”;“生活也忌俗滥”即是“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两种境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故本题选B。‎ ‎20.示例一:真正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热血生命歌唱。‎ 示例二:不是用热血生命写就的文字不能成为真正的诗。(意思对即可)‎ ‎21.①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②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③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22.三则材料侧重点不一样.第一则讲的是“青年人应有良好的志向”.第二则讲的是“青年的重要性”.第三则讲的是“青年人应推动社会进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