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三水实验中学高二第五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马小菊 天空的雨 ‎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 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5.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较上年增长103%,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城市场规模及带动的就业机会 交易额(亿元)‎ 分享企业带动的就业机会(人)‎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提供服务人数 其中:平台员工数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500万 ‎151万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200万 ‎2万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1855万 ‎12万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2000万 ‎341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2500万 ‎2万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256万 ‎5万 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劳动力的新流向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招工难”现象,加大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损失,也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市场经济风险。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共享经济带来的这些风险有警惕之心和防范手段。(摘编自闻效仪《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享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017年8月29日《工人日报》)‎ 材料三:共享经济给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新变革和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在煥发“第二春”。目前国内为各类共享单车生产智能锁的制造厂商的劳动者大概有1万人,而老牌自行车制造企业如今有80%以上的员工在为生产共享单车服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改变了原有的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一、排他的雇佣关系,带来了自雇型、多雇主的新就业模式,就业环境更加开放,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这种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流动。未来可能带来一部分结构性失业,但也会带来结构性就业。(摘编自孙飞等《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2018年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随着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介入市场,传统业态受到严峻挑战。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等非常注重维护各方利益,常常利用现有法律进行千预。法国自2018年开始实行载人车辆新法规:除了传统出租车外,只有经过统一培训步骤、通过考试获得载人资质者,才有权利用网上叫车平台或应旅行社等机构要求提供載客服务。舆论认为,法国这一法规是社会面临新经济形态的一种选择,也是听取各方利益诉求后推出的一项平衡措施。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各国都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中国也一样,甚至做得更好。(摘编自张洽棠《什么才是真共享?》,2018年1月25日《中国经济导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权分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资源与需求匹配,是判断经济活动是否分享经济的基本要素。‎ B.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六大领域中,知识技能领域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长迅速,带动就业能力很强。‎ C.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就成为“自雇”个体,脱离国家劳动保护网络,面临较大的市场经济风险。‎ D.法国利用法律法规干预共享经济活动,在交通出行领域,对提供载客服务者的专业资质作出了严格限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几年增速可能放缓,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B.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不仅能拓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而且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重新分配。‎ C.共享经济让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也带来风险,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手段,平衡各方利益。‎ D.共享经济冲击下,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招工难、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等问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 ‎9.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有哪些特点?劳动者如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新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 亮 持 国 名 器 视 如 己 物 向 者 公 亮 官 越 占 民 田 为 郡 守 绳 治 时 巩 父 易 占 亦 官 越 深 庇 之用 巩 私 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 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5分)‎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15.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 , ”的景色,‎ 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去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① / ②都 ③和 ④或 ⑤可 ⑥所以 B. ①无论 ②都 ③或 ④甚至 ⑤但 ⑥因此 C.①无论 ②也 ③或 ④以至 ⑤/ ⑥因此 D. ①/ ②也 ③和 ④或 ⑤但 ⑥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①   ,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   ②   。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   ③   。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21.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6分)‎ 有一种病叫“开学恐惧症”,儿童和青少年是此症的多发人群,国内有研究发现,学校恐惧症中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比例为4:3。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患者最常见的是头晕、胸闷、肚子疼等躯体症状和手抖、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然而,家长常常会忽略上面出现的症状,建议家长们,一旦发现此种症状,最好还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孩子的症状就一定会消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三水实验中学高二第五学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信息筛选】(3分)‎ B(B项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转述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二段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因为,它只能……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此处的“自然概念”就是“眼中自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转述正确。)‎ ‎2.【理解分析】(3分)‎ D(D项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转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转述正确。)‎ ‎3.【分析综合】(3分)‎ B(B项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A项对应第一段最后一句“‘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转述正确。C项对应第四段中写“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作者本人的真性情、真情感。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转述正确。D项对应最后一段,原文是“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选项中的“提高了对书法的认识”和提炼、丰富、升华三个句子是同义转换;选项中注重“点画形状”“生命意象”“心性表达”在文中第二、三、四段都有相对应的内容,理解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15分)‎ ‎4.C(A“不抱希望”“非常平静地接受了丈夫出轨的事实”错,B“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D“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太绝对)‎ ‎5.①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 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②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 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以上4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信息理解】(3分)C(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不一定就成为“自雇”个体。)‎ ‎8.【概括分析】(3分)D(共享经济的冲击并没有使实体经济企业与劳动者关系发生改变。)‎ ‎9.【分析探究】(6分)第一问:①就业机会多;②就业方式灵活;③劳动者对就业单位的依赖程度降低;④面临的劳动关系风险加大。‎ 第二问:①更新就业理念,把握就业机会;②掌握更多技能,增强适应能力;③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降低就业风险。 ‎ ‎(6分。第一问3分,答对一点1分;第二问3分,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文言断句】(3分)‎ C(三处地方断句时需注意:“名器视如己物”,“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用巩,私也”。“时”是“当时”,指曾公亮“官越”的同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断句时,要注意“一句一意、一事一断”的原则,断完句之后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一下,看看语意是否贯通。)补注:“名器”指“名号”与“车服仪制”。语本《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 ‎11.【文化常识】(3分)‎ B(“卿”字用为第二人称“你”时,表尊敬或爱意,不仅仅“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还可以用于朋友、夫妻之间,表示爱称。如:成语“卿卿我我”;卫人谓之庆卿——《史记•刺客传》;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 ‎12.【文意理解】(3分)‎ B (错在“对他失去信任”。由皇帝对滕甫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解除他的谏官职务,并不是对他失去了信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帝诏甫曰:“绘……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 ‎13.【文言翻译】(10分)‎ ‎(1)(杨绘)于是把当地耍猴的叫到公堂(法庭)里来盘问,一(讯)问,他们就招供了,兴元府的人都佩服他(断案)英明(或“聪明”)。‎ ‎(5分。与大意相关的实词“诘”、“讯”、“伏”、“服”译对得4分;“诘于庭”倒装1分。)‎ ‎(2)朝廷中央机构里的官员,都是朝廷向来用俸禄供养的人,你却不派遣他们,难道只能派这些宦官吗? ‎ ‎(5分。与大意相关的实词“素”、“遣”、“顾”、“独”译对得4分,“不之遣”倒装1分。)‎ ‎【参考译文】‎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神宗皇帝即位,诏任他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皇帝曾下诏派遣宦官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出使陕西,杨绘说:“陛下刚刚即位,天下都擦亮眼睛来关注着您的初期执政。馆阁、台省中的官员(人才济济),朝廷平素所供养这么多官员不派遣,难道独独派遣宦官吗?”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 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理解鉴赏】(3分)‎ 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3分)‎ ‎15.【分析鉴赏】(6分)‎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住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手法2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如果答“对比的手法,用过去的亲人欢聚与今日的天各一方作对比,抒发了兄弟分隔的悲伤之情”也可给分,但这不是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的,只是这两句中的对比。全诗的角度,是以虚写实的角度。看考生的表达,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名句识记】(6分)‎ ‎(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成语辨析】(3分)‎ C (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语病辨析】(3分)‎ A(B项,成分残缺,应为“提高……养老金的标准”。C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D项,句式杂糅,正确格式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 ‎19.【语意连贯】(3分)‎ B(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20.【准确连贯】(5分) ‎ ‎①但它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②第一个绝招是快速生长繁殖;③是逆向演化的。‎ ‎(5分。第①②两句各2分,第③句得1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语境逻辑,可酌情给分。)‎ ‎21.【参考答案】①“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改为“女孩比男孩略(或“稍”)多”。 ‎ ‎②“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改为“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主要原因”。‎ ‎③“孩子的症状就一定会消除”改为“孩子的症状就可能会消除”。‎ 解析:题干要求找出三处表述不够恰当的句子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考生要找出语段中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必定”“一定”“只要……就”“只有……才”等词语。如“学校恐惧症中女孩比男孩稍稍略多,比例为4:3”,“稍稍”和“略”重复,可以去掉一个;如“学习压力大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唯一”过于绝对,开学恐惧症的原因很多,“学习压力大”可能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如“一旦发现此种症状,最好还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孩子的症状就一定会消除”,“一定”过于绝对,即使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也不一定就能消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