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7-02)
2017届广东省清远市滨江中学第一次模拟试题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使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阔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来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忽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特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岁。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更坚定了这样的观念,也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C.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D.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属于非天才类型。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5.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6.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二) 阅读下边一篇小说,完成7~9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和一株银杏树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课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说树儿活不完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含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竟争,当然会有所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爱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女儿对话中的“亲”“快递公司”等词汇,时代感强,也符合人物身份。 B.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中上花草,既是为了变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C.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李姐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磨炼自己。 D.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E.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8.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9.小说围绕三代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於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 , ”。 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正面表达了择师的标准。 第Ⅱ卷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②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 ,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⑤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⑥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做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千年小镇——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8日圆满闭幕,与去年相比,本届大会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代表性更强,社会影响更深远。 B.许多事实表明,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是由学者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C.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感人至深,让听讲者终生难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时倾注了饱满真挚的情感造成的。 D.近年来,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几年,一些网民大力鼓噪建设“公民社会”,认为“公民社会”与“人民当家作主”一脉相承, ① 能够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为什么不能施行呢?这些人 ② 看到一个经过学术包装的概念, ③ 没有认真分析、清醒认识“公民社会”的实践后果。 ④ “公民社会”的直接政治影响就是削弱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这会使得某些宗教势力、家族势力 ⑤ 黑恶势力打着社会组织的名号抬头,最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 ⑥ ,从实践层面来看,很难说“公民社会”的主张不是别有所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B C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 ① 。中式画 框选材一般用原木,用木材本身深沉和美丽的纹理烘托映衬国画的布局与留白, ② 。特别是中式画框采用古老的榫卯结构,更具有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国画完成之后, ③ ,能够获得更高的艺术美感。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清远市清新县某小学举行“民俗文化代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专门从乡下买回两头年猪,请来村民讲述年猪习俗;同时还有专业的传统杀猪匠,宰杀年猪后,由科学老师为学生讲解年猪的身体结构。 此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对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把楚辞称为“赋”不是因为屈原的作品,而是因为其“不歌而诵”的特点。) 2.C(“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3.D(“……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推断错误。) (二) 4.D (A项,强加因果,“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和“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 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且,原文是“不 再具有权威的力量”,而“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的真正原因是阅读范围的扩大,使“我” 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 广阔的世界。B项,“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错,原文有 “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柏侥幸心理”的句子,说明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C项, “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文中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文中是说“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 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5.①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是作者接触文学的开端。②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激活了传主的农 村生活体验,为他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③在赵树理作品的影响下,作者 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这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开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 答对三点得4分) 6.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打击,他都毫不动摇。②深厚的生活 积累,广泛的读书、深入的思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③自我加压,追求超越 自我。当他看到比自己小7岁的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下定决 心超越自我,这是创作《白鹿原》并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④追求创作个性化。“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是他遵循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在《白鹿原》创作中的追求。最成功的作品 就是最具有个性的作品,这在《白鹿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答对一点给2分,答 对二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三)7.A 3分,C 2分, E 1分 8.爷爷是从农民栽培和种植果树的角度,父亲是从老总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的角度,女儿是从学生自身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角度。 9.①人物塑造上,通过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差异,有利于表现了三代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爷爷经验丰富、女儿聪明机灵、父亲沉稳深刻。 ②情节安排上,通过对一件事的认识来串联情节,使得文章情节紧凑、集中。 ③主题揭示上,通过不同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揭示了出身份阅历对人认识的影响,最后以父亲的话作结,“推树及人”,引发人才资源配置的思考,深化主题。 ④读者感受上,通过对不同认识的比较,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者也可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即得满分) 二、 10.B 11.B 12.D 13.(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 14.AE 15.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16.(1)莫笑农家腊酒浑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17.D①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 句使用不当。②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此句使用不当。③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此句使用恰当。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此处使用恰当。⑤上 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此处使用不当。⑥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 言论。此处使用恰当。 18.A (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C项,句式杂糅,或删去“造成的”。D 项,成分残缺,“形成”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风气”。) 19.C(①处,根据句意,填写“并且”“而且”“况且”均可,可排除D;③处应填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排除B;④处根据句意,“只有”不合适,排除A,选择c。) 20.①往往离不开一件精美的中式画框②使画框与国画相得益彰③装进合适的中式画 框里(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21.在教师的指导下,(2分)学生按计划完成定题、分组、调研工作,(2分)最后 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合作评价。(2分) 22.【思路分析】材料讲的是某小学的一项民俗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 育,没有纸上谈兵,而是结合一些具体的载体、形式、方法,这样势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实现教育目的。对于这则材料,可以从赞成或反对的角度看待。赞成的理由是应该让孩子 们多理解“杀猪年”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反对的理由是孩子年纪小,这样的画面太过血 腥,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从赞成的角度立意:①教育切忌纸上谈兵;②理论要联系实际;③勇敢面对现实;④ 过度保护,不利于学生成长。 从反对的角度立意:①保护孩子的心灵;②教育要选择合适的形式。 从总体的角度立意: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②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