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9级高一上学期佛山一中第一次段考语文 命题人: 李妍珺 黄学敏 陈美池 2019年10月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言基础选择(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壶觞以自酌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 C. 杀人如不能举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D. 沛公安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丰富了文言的表现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要养成积极主动积累和巩固的好习惯。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把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做一个梳理。持之以恒,定能受益匪浅,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在潜滋暗长中得到提升。当然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引”都是动词,译为“用,拿”。 B项,第一个“币”是“礼品、礼物”的意思,第二个“币”,译为“货币”。C项,第一个“举”,副词,译为“尽、完”;第二个“举”,动词,可译为“回答、应答”。D项,第一个“安”,疑问代词,译为“哪里”;第二个“安”,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难道”。 故选A。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今急而求子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 ⑤荆轲和而歌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⑦拔剑撞而破之 ⑧今日往而不反者 A. ①⑤/②⑦/④⑥/③⑧ B. 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 ②④⑦/③⑤/①/⑥⑧ D. 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可用排除法。第①、④、⑤中的“而”都表修饰。如:“夜缒而出”中的“而”就修饰烛之武出城的方式是“缒”而出,即用绳子从上往下吊而出。同样,“按剑而跽”中的“而”修饰了项王“跽”的时候是“按剑”,表示他有戒备之意。“荆轲和而歌”中的“而”,表明荆轲是和着高渐离的拍子而唱歌。②⑦中的“而”表顺承。③“劳苦而功高如此”的“而”表并列。⑥⑧两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故选D。 【点睛】注意“而”字表修饰时候,其中心词一定是动词,表修饰的部分多是方式状语。比如:“按剑而跽”中“而”字后的中心词是动词“跽”;而“按剑”是修饰“跽”的方式,在句中作状语。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使工以药淬之 D. 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通假字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通假字重在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每次学了课文要主动的进行归纳整理,并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不断温习和巩固,日积月累、勤学苦练才能在课外文言文的情景中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个字是通假字,并且通什么。具体而言本题要求选择“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通“供”,意思是“供给”。B项,“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中的“振”通“震”,译为“震惧”。D项, “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坐”通“座”,意思是“座位”。C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军氾南 ②箕踞以骂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既东封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函封之 ⑧欲止不内 A.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B. 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C. ②⑥⑦/③④⑤/①⑧ D. ③⑥⑧/⑤⑦/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①③④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三句的加点字分别可译为:“驻军”、“递眼色”、“称王”。②⑤⑦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这三句的加点字分别可译为:“像撮箕一样”、“向东边”、“用盒子(匣子)”。⑥⑧是动词活用作使动,这两句分别译为:“使……灭亡”、“使……停止”。 故选B。 5.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③群臣侍殿上者 ④何厌之有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且贰于楚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大王来何操 ⑨许君焦、瑕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 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 B. 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C. ②⑥⑦/③⑨⑤/①⑩/④⑧ D. ③⑥⑧/②④⑨/⑤⑦/①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本题要求选择“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①⑤⑩三句都是被动句,其标志分别是“见”、“为”“为所”。②⑥⑨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前两句的介宾结构比较明显,还原语序应该是“佚之狐于郑伯言”和“且于楚贰”,即对楚国有二心的意思。第⑨“许君焦、瑕”其实是“(于)焦、瑕”许君,即将“焦、瑕”二地许诺给了您。③⑦是定语后置句,即正常语序是“侍殿上之群臣”和“知其事之宾客”。④⑧是宾语前置句,两句中的“何”作为疑问代词分别前置在动词“有”和“操”之前了。 故选B。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主要记载了西周后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B. 《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C.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 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樊哙即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错在“西周后期”这个地方,应该改为“东周前期”。 故选A。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共4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秦王方还柱走 还:环绕 B.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C.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吾尝终日而思矣 9. 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 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 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 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 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10.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7. C 8. D 9. A 10. ①荆轲就此取过地图,两手捧着它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②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做这种题的答题步骤及常见方法是:(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等等。本题要求选择“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不难发现,C项,“愿大王少假借之”中的“假借”应该译为“宽容、包容”,而不是“借助”的意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第一个“乃”,连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译为“竟然”。 B项,第一个“以”,介词,译为“按照”;第二个“以”,连词,译为“用来”。 C项,第一个“因”,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因”,介词,译为“凭借”。 D项,两个“而”都表修饰,其中心词均是动词,分别是:“笑”、“思”。“而”之前的部分在句中做状语修饰动词。如:“倚柱”就是修饰“笑”的方式或状态,是靠着柱子在笑。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作品中人物形象或主要事迹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这种题适宜用排除法。他们要求选择“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A项,错在“虽屈于权势”这个地方。选项曲解了文意,结合课文我们可知荆轲是一个坦荡、刚烈的人,他慷慨渡易水是主动的、积极的,没有“屈于权势”。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①句的采分点:“既”表示动作完成,可译为“……了”;“既取”,就是“取了”或“已经取了”的意思;奉通“捧”;“发”,打开;“穷”,译为“尽头”;“见”,通假字,通“现”,译为“显现”。 第②句采分点:“逐”,追赶;“还”,通“环”,译为“环绕”;“走”,古今异义词,译为“跑”;“卒”通假字,通“猝”,译为“仓促”;“度”,名词,可译为“常态”。 【点睛】《荆轲刺秦王》节选部分译文: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 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 C. 沛公军霸上 军:军队 D. 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1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良曰:“长于臣” B. 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1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 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 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1. C 12. B 13. D 14. ①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或“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选择“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应该活用作动词,译为“驻军”。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目要求选择“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第一个“于”,介词,译为“对”;第二个“于”,介词,译为“比”。 C 项,第一个“之”,动词,译为“到,往”;第二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项, 第一个“以”,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介词,译为“因为”。 B项,两句的“为”,都是介词,译为“替、给”。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亲自迎接”这个地方,从原文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刘邦是叫张良替他把项伯请进来,而不是“亲自迎接”。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①句采分点:“游”,交游、交往;“活”,活用作使动,译为“使……活下来”;“故”,因此;“幸”,幸亏。 第②句采分点:“籍”,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登记户口”;“封”,封闭;“所以”译为“……的原因”;“他盗”,其他的盗贼;“非常”,名词,译为“意外的变故(情况)”。 【点睛】《鸿门宴》节选翻译: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善。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提点刘禅公正严明的治理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3)《三峡》中侧面烘托山势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博学而笃志, (2). 切问而近思 (3). 陟罚臧否 (4). 不宜异同 (5). 自非亭午夜分 (6). 不见曦月 (7). 士皆嗔目 (8). 发尽上指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的关键信息是“广博地学习”、“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所以应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两句,这里的“博”与“思”呼应了题干的关键信息。同时,注意“笃”的意义和书写形式。第二句的关键信息:《出师表》、赏罚分明。所以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两句。“陟”就是升迁的意思;“臧”,表扬的意思,注意与“藏”字字形的区别。第三句的关键信息:《三峡》、“侧面烘托”、“山势险峻”,显然应填“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点还是在“侧面烘托”上。注意“曦”,即“晨曦”,左边是“日”。第四句的关键点: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其实是考核学生理解侧面烘托“慷慨羽声”效果的句子,稍加理解不难填出“发尽上指冠”。 【点睛】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 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 本文节选自《陈书·韩子高传》,可见《陈书》是纪传体史书,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C. “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 “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 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C. 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 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2)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答案】16. C 17. A 18. B 19. (1)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2)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这种题适合用排除法。首先“明日”,是时间名词,单独断开;同时,要明白“子高”和“彪”是两个人。“彪”就是“张彪”。“子高与彪战”就是讲这两人交战了。所以“战”之后一定要停顿,从而排除BD两项。而“彪将申缙复降”讲的是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投降了子高。这样看来形势对张彪不利,所以张彪就逃走了,逃奔哪里了呢?——“奔松山”。也就是“奔”与之后的地名必须连在一起,从而排除了A。张彪逃走了,“浙东”就太平了。 故选C。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表述错误。因为“总角”,指未成年的人将头发扎成丫髻,不分男女的,而且指的是“少年时期”,而不是“童年时期”。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这个地方。根据原文可知,这只是文帝做的一个梦,并非现实的情况。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尝”,曾经;“危”,危险,句中可译为“险峻”;“堕”,即“坠落、掉下去”;“升”,动词活用作使动,译为“使……上升(攀登)”。 第(2)句采分点:“乃”,副词,译为“于是,就”;“麾下”,译为“部下”;分多配子高,“轻”,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轻”;“礼”,礼待; “归”,译为“归顺,归附”。 【点睛】《韩子高传》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 (共7分)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奋斗 团结 梦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2).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3).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本题在做的时候,关键是要看懂示例。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开头,然后是两个动宾短语:筑长城开运河(6个字),最后引出一种“创造精神”。所以,仿写的第一步就是形式上要像示例;第二步就是落脚点必须是某种精神。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几个能体现某种共同精神的融合在一块。不难发现“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和“脱贫困奔小康”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则体现的是一种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体现的是一种追梦精神。最后,用一些连贯的词语串连在一起就可以了。 21.下面是佛山一中高一语文段考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高一语文段考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而言本题属于流程图(框架示意图)。这种题的图文转换思路是:首先,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其次,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最后,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可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本题围绕的是“佛山一中高一语文段考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一定要确定好写作顺序。该示意图是应该由下往上看:先是“高一复习”,然后是两个子目录: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最后,用一下衔接的词语串连即可。 【点睛】流程图或图文转换,一定要重视观察的顺序,看清箭头走势。第二,图表中的信息不能重复介绍,更不能为了不超过字数,而随意减少信息。总之,信息要“不重不漏”。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而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食物。其实,除了果腹,食物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往往我们在吃一份食物,也在感受来自他人的深情厚意。一碗热汤,承载了母亲满满的爱意;一条鸡腿,隐隐透露父亲不经意的关切;一颗糖果,散发着老师鼓励的甘香;一个雪糕,默默宣示同学之间弥坚的友谊。 食物是有故事的。此刻,请闭上双眼,用心感受那最让你回味的食物,回忆那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写作要求:请以“关于食物的故事”为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请不要以话题作为标题),写作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舌尖上的温暖记忆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没错。“色香味”俱佳美食总是蛊惑着我们胃里的馋虫。最近迷上了中央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能拍得这样的活色生香,温情脉脉,除了导演的高超水平外,更主要的是这个节目讲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的东西,它是温暖的记忆。这些温暖的记忆由一个个故事构成。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也讲了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食物是连接母子、亲人、家的一个重要纽带。一碗热汤,承载了母亲满满的爱意;一条鸡腿,隐隐透露父亲不经意的关切。一颗糖果,散发着老师鼓励的甘香;一个雪糕,默默宣示同学之间弥坚的友谊。 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记忆里,飘着父亲烹饪食物的香味。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是伟大且多才多艺的。他会种花,会唱戏,会缝纫,会织衣,会享饪。父亲最擅长做大煮干丝和红烧狮子头。大煮干丝,是最最家常的一道菜,细细的干丝,配上青菜,冬笋,胡萝卜,黑木耳,火腿,虾米,用鸡汤煮开,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围着饭桌,开开心心地吃起饭来。入冬后,父亲开始忙着腌制咸肉和咸鱼。临近年末,父亲又忙着蒸馒头,年糕。整个腊月里,飘浮着腊肉香与馒头的甜香。 是的,我们时常都在念叨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飘零异乡的游子,对家有着特别深沉的记忆和无法言说的感触。食物,它架起了遥远的家和漂泊之地的桥梁。“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的乡愁几乎百分百都是停留在味蕾记忆上的。渐渐远离故乡,心中的愁绪愈加浓郁,腹中也觉得甚是空荡,倍加思念家乡的美食”,一位飘零异乡的诗人如是动情地写道。 生存、温饱、小康、四个现代化,美好的东西接踵而至。我们的食物越来越精细,但切莫忘记了昔日那些糕点、糖果、奶茶背后的温暖如“丝滑”的记忆。时代在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食物”将作为一个媒介,打通亚欧非拉美各大洲世界人民之间的心墙。世界大同,美美与共。愿未来的日子里,“食物”能带给我们更多、更温暖的记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兼话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此次作文要求以“关于食物的故事”为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首先我们来,材料的构成,第一段讲的是名人谈“食物的故事”。引用了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也讲了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第二段,讲的是食物的意义和作用。它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往往我们在吃一份食物,也在感受来自他人的深情厚意。所以,本题的重点不是谈食物的“色香味”,而是讲食物背后的故事,讲背后涌动的亲情、友情、爱情…… 【立意角度】1.从“沟通情感”的角度。我们时常都在念叨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食物是连接母子、亲人、家的一个重要纽带。一碗热汤,承载了母亲满满的爱意;一条鸡腿,隐隐透露父亲不经意的关切。一颗糖果,散发着老师鼓励的甘香;一个雪糕,默默宣示同学之间弥坚的友谊。 2.从“游子”的角度思考。飘零异乡的游子,对家有着特别深沉的记忆和无法言说的感触。食物,架起了遥远的家和漂泊之地的桥梁。可以通过叙写打工族、海外游子关于“食物”的故事,进而引出“乡愁”的话题。 3.从“美食文化”、“美食达人”、“美食地图”说开去,结构“一带一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谈谈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素材积累】1.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记录片,主要记录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通过一系列元素让观众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最终达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的意义。 2.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让暑热的心情直转清凉。离家求学的梁实秋总怀念着母亲的肉丝韭黄、冬笋木耳丝和核桃酪,因为“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3.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在讲到松茸是野生菌中的贵族这个章节时,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大雨是自然给的礼物,在付出相同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单珍卓玛更多的收获。松茸出土后,单珍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在邓诺火腿部分藏匿深山的礼物章节中,作者写道:“手工制盐的过程繁复,这让老黄对每一粒盐都珍惜有加。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像诺邓人老黄一样体会到食盐的珍贵,交通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盐成为成本极低的商品,但我们仍然认为,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特殊礼物。 4.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的乡愁几乎百分百都是停留在味蕾记忆上的。 渐渐远离故乡,心中的愁绪愈加浓郁,腹中也觉得甚是空荡,倍加思念家乡的美食。在火车摇摇晃晃的步伐中,我却在想念手抓羊肉,红烧牛肉,想念酸奶,甚至那麻辣烫也成为我想念的一部分。我是有多饿?其实不是。只是一想到以后便很难吃到这样的美食,心里就很难受。火车才驶离不到一半我便后悔了,离我的家乡越来越远啊,那内心的缺口于是再也难以弥补。我想念家乡的美食,顺势以美食代替了那乡愁。 【结构层次】本文给了有关“食物”故事的材料,同时要求以“关于食物的故事”为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关于“食物”,关于“舌尖上的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衷肠。由于文体不限,本文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散文笔法来写,融抒情、描写、议论于一炉。散文的核心是“形散而神不散”。内容上,我们可以纵论古今中外的美食,但是在“神”上,我们的重点是凸显“食物”背后是亲情、友情,是温暖的记忆,食物的背后是浓浓的乡愁和“家”的文化。时代在发展,“食物”是联系国与国之间的桥梁,能促进世界人民的和平往来。行文过程,一定要紧扣“一带一路”、国际间文明交流互鉴等来写,体现出饮食文化的大美格局、大境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