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3分 A.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3.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 ③ 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 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 “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5.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6. 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 A [解析] “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分析错误,主观臆测,曲解文意。 5. 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2分,意思对即可)理解:黄昏时分,古寺人迹萧然,远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的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1分)①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②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③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分析部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 课内文言文 9分 7.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分组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①死生亦大矣 ②所以游目骋怀 ③一死生为虚诞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⑧群贤毕至 ⑨顺流而东也 A.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 B. 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⑨/⑧ D. ①⑧/②⑨/③④⑤/⑥⑦ 7.【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①“大”形容词做名词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②“游”使动用法,使……纵展,⑤“舞”使动用法,使……起舞/③“一”意动用法,把生和死等同,④“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⑥“舍”名词做动词,建造屋舍,⑦“名”名词做动词,命名,⑨“东”名词做动词,向东行驶。故答案选B。 8.下列各项从特殊句式角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客有吹洞箫者 高余冠之岌岌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不吾知其亦已兮 C. 为仲卿母所遣 府吏见丁宁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此余之所得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8.【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辨识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选项A,“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式。选项B,“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做宾语;“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词“何”做宾语;“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选项C,“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式;“府吏见丁宁”宾语前置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式。选项D,“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故答案选B。 9.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 B .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C .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②转头向户里,新见愁煎迫 9.B。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可译作“他 A.前一个“因”,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连词,因此; C.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相当于 “而”;D.前一个“见”,动词,见面;后一个“见”,介词表被动。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1分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B.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C.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D.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11.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C.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4分) (2)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4分) (3)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店。《荆轲刺秦王》(4) 答案: 10答案:C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11.D 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C选项。 12.C C 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13.(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3)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9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4. 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 . 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D .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答案】14. A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A,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理解有误。上下句内容反了。故答案选A。 15.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遗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17.下面各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3分 A. 稽(qí)首 形骸(hái) 干(gàn)禄 自怨自艾( yì) B. 应和(hé) 勖(xù)勉 桂棹(zhào) 义愤填膺(yīn) C. 塞(sè)责 琅玡(yé) 酾(shī)酒 山川相缪(liáo) D. 舳舻(lú) 蜉蝣(yú) 商榷(qiè) 窈窕(tiáo)之章 【答案】C 【解析】 选项A,稽(qǐ)首、干(gān)禄;选项B,应和(hè)、义愤填膺(yīng);选项C,琅玡(yá);选项D,蜉蝣(yóu)、商榷(què)、窈窕(tiǎo)之章。故答案选C。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3分 A. 肆业 砥砺 开诚布公 责无旁贷 B. 绿洲 斑驳 销声匿迹 汗流夹背 C. 造诣 葳蕤 锋芒必露 浅尝辄止 D. 冶游 攀援 道貌岸然 急不暇择 【答案】D 【解析】 选项A,肆业——肄业;选项B,汗流夹背——汗流浃背;选项C,锋芒必露——锋芒毕露。故答案选D。 1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有人以为四川产的绿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那些进口饮料。 B.在这次“阳光体育活动”中,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耳提面命,亲自示范动作,使我们班在集体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雄起”这个词并不是重庆人最早喊出来的,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火爆的成都人。 D.电视连续剧《琅琊榜》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答案.B。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指人。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用在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此处恰当。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多用作贬义。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中文化衫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一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数量不多。 B.《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轰动文坛。从此,虽然中国的艺术界少了一位画家,却多了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C.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D. 古龙已作古,金庸已归寂,他们给读者留下了无数艺术精品,无疑是中国文学宝库中可观的遗产。 答案:C A.句式杂糅,应将“大多是以高一的师生为主”改为“大多是高一的师生”或“以高一的师生为主”。 B.“虽然”应放到“中国的艺术界”之后。 D.偷换主语,“无疑是中国文学宝库中可观的遗产”的主语应该是“艺术精品”。 2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壁”。“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C.《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为“春秋三传”之ー,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 D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C。《左传》的“传”是“解释”的意思.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夫君——她曾因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 而甘做“灶下婢”,① 。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 她翻译的作品,② 。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无论际遇如何,无论外界如何喧,③ ,笔耕不辍,这才有了 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22. 示例:①而在于她自身所取得的成就 ②早已载入文化史册(只要谈到作品很优秀便可) ③她都淡然处之(或者谈到坚持)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讲“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立意参考(1)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传统的形式更有仪式感,不能丢。(3)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4)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