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1月)(2017-01)
西安中学2017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经开一中、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组集体命制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共9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饶汉祥大笔如椽 伍立扬 饶汉祥1911年末入湖北军政府,此前多不得志。自入都督府秘书室任职,为黎元洪赏识,很快晋升为秘书长,从此在北洋纷纭世象中,与之沉浮与共,堪称刎颈之交。 辛亥革命爆发,黎元洪被时势推向风口浪尖,势成骑虎。此时汉祥以其起死人肉白骨的文字向全国通电,虽说清廷大限已到,但自黎元洪七上八下的心里,有此鼓动文字,藉电波频传,各省相继独立,使其居弄潮的主动地位而避免孤立危险,给他一颗定心丸,实在是功莫大焉。 民国时期,割据势力的通电尚多采用骈俪文体,一则易使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跌宕起伏,使之更为老健多样,从而读者乐于观诵;一则尺幅兴波,俾文势连绵,含义深广,攻击对方的力量也得以加强。民初通电,本来也是打击对方的一种手段,但为着增强力量起见,总在调动当时文士的基础上,使之更为完善。 饶氏以其天才的文字质感,对典籍的渊然洞悉,对骈文高明的把握驾驭,不特举重若轻完成其幕僚作业,同时更造设出一种戴着脚镣跳舞的欣快。以其磐磐大才,将艺术的束缚和规则变为一种优势,跳得更加的淋漓尽致。在幕僚作业之外,更增一种表演的功夫,滴水不漏,起落裕如,似乎在无意识和下意识之间就完成了他的作业,随时随地在和特殊的文体彻 高三语文第 2页 共8页 夜偷欢,魅力密布字里行间。 他替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所拟的电文,舍我其谁的心态中又透着一种优游不迫。全文凡三千余言,对各省督军,先打后拉。其间,像什么军国主义、共和精神、省宪制定、联省自治等等新名词新现象罗列而推究之,至于政客与军人的窥测与倒戈,瞬间命运的颠倒,也毫不客气地批驳陈述,然后借各种军阀之口,设出种种反问,每一反问,又都顺势予以解答,达成合于他意思的命令或意见,文气婉转坚毅,口气则透着劝诱与威胁。代撰文如此体贴主人身份,言事则周密详尽,说理则深刻透彻,发语精致,细入毫芒,而所结论,却又浩茫阔大,骈体文在饶汉祥手上,真可谓闳于中而肆于外了。 1925年11月22日,饶汉祥代郭松龄作文讨伐张作霖,其作可称大开大阖,混茫而来,全文近两千字,文章前半篇幅采破局之体,摒四六交替之原则,纯用四言撑起,诸如:“名为增饷,实同罚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 遣词造句先是数落张氏罪状,扰民、窃财、纵兵,等等。其中颇有朗朗成诵的名句,譬如“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然后才说出郭松龄的无奈之举,此时再次穿插民间的危困,以及张作霖的种种不是。继而顺势抬出张学良来,说他英年踔厉,识量宏深云云,言下之意,张作霖要是识相,就应当迅速下野,灌园抱瓮,从此优游岁月,远离军政。最后是代郭松龄表决心:“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 说得是那么的恳切、深邃、正大,义气充满。 饶汉祥如椽之笔的扛鼎才力,殆为天授,实非人力可致。这一点,像极李白。而其为人,两人也极近似。大文人如李白,他和“致君舜尧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是不一样的。他所崇仰的人物,多为纵横家、能干的幕僚、游侠,像范蠡、鲁仲连、张良、谢安等等。除了功名利禄的考虑,更有一种本性驱动的不安分,痛快一时的搞事儿的冲动。 遥想当年,饶汉祥粲然文采、如椽大笔,以他纯粹典雅、劲挺峻茂的汉语语感,更当坐文章大师之正牌。文学所应承担、并持续放射者,在他那里正是饱满持久地供应之,不绝如缕。 (选自《书屋》2008年底10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骈文发展到八股文,腐朽已极,一般作家不乏发言的机会,但讥讽过度,也容易招祸引灾,所以婉曲迂回往往在其考虑之内。唯此通电一体,双方后面真正要发言的是枪炮刀剑,言论的限度简直就不成约束,且惟恐嘲讽挥斥不够。通电看似公文,实则与真正毫不足取的文牍相比,它反而因了大动干戈造成一种别样的文章。 ②军阀因种种蝇营狗苟,钩心斗角,常常兵戎相见,祸害地方。在他们战斗之前,写在纸上的攻讦文字,异常的投入、专业、确凿、起伏跌宕,仿佛是纸上另一场立体的战争,这些文字的意义,更近于文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饶汉祥从入都督府秘书室任职后,被黎元洪赏识,很快晋升为秘书长,从此在北洋纷纭世象中,与黎元洪沉浮与共,堪称刎颈之交。 B.饶汉祥清楚地看出清廷覆灭的发展大势,他用自己精彩深刻的文字,既鼓动了各省相继独立,又让自己和黎元洪避免陷于孤立。 C.民国初期割据势力的通电,多为当时文士所作,行文上跌宕起伏,读者乐于观诵,也有铺陈富丽的文采美,具有打击对手的攻击力。 D.饶汉祥的扛鼎才力与为人,都像极李白,他在北洋乱世以文笔入世,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亦有冲动和本性不安分的驱动。 5.饶汉祥的如椽大笔有什么特点?(4分) 高三语文第 3页 共8页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文学所应承担、并持续放射者”的含义?(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高三语文第 4页 共8页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D.本文语言平实清淡、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E.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8.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9.文嫂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却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仆射周惠达见而异之。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 寻除著作佐郎。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子。 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 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选自《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 10.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B.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C.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D.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相当显赫,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的官员。 B.“条式”在文中是法律条文的意思,苏绰自少博览群书,对于典故非常熟悉,所以代为拟定相关制度和法令。 C.“郎中”和“左丞”两种官职,属中央部门,“左丞”的官阶远高于“郎中”,相当于部门的副主管。 D.从文中可以看出,古代官员遴选包括荫庇制和察举制,帝王任用时,也看重真才实学。1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但他本人很有才华,被周惠达认为堪当辅佐君王的大任,也久被皇帝耳闻。 B. 苏绰为人俭朴,以天下为己任,周文帝也是诚心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先行处理,随后上报即可。 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 苏绰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13.翻译句子(5分) 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5分) 14.翻译句子(5分) 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5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5-16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①边过,花落黄陵庙②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①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②黄陵庙,在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暖”字,写出鹧鸪性喜温暖的习性,“锦翼”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B.诗人通过对鹧鸪嬉戏细节和鸣叫特点的描写,对鹧鸪的形象进行了工雕细镂的描绘,刻画传神,形象生动。 C.全诗主要是首联咏其形,后三联咏其声,但是诗人并不仅摹拟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致。 D.“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作者运用了比拟手法,写鹧鸪因人而发愁情,以游子泪下,佳人蹙眉两个细节,形象写出鹧鸪啼声的哀怨。 E. 尾联“相呼相应”,令人想象不尽,“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静悲切。 16.此诗写鹧鸪别有韵味,诗人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特别是颔联,有精妙之称,请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说自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屈原在《离骚》中也有与韩愈类似境遇的句子“ , ”。 (2)在《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 (3)在《赤壁赋》,苏轼提出观察世界的两种角度:变与不变。如果要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②对名嘴黄健翔离开央视一事,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率真激情,胸无城府;有人却认为他意气用事,缺乏职业操守。 ③教育专家就“如何打造美妙课堂”的问题坐而论道,不少一线教师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收获颇丰。 ④绝对大多数非洲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国际事务中明火执仗,主持正义,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号帮助。 ⑤古代君王或自以为圣哲,常师心自用,遂致臣下多曲意逢迎,不敢进言。 ⑥今年的秋天似乎来得很突然,刚刚还风和日丽,刹那间寒流狼奔豕突,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几度。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本次参赛的微小说充满了正义、善良、正能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艺术地表达了人生思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味道。 B.千百年来,苏州人民在享受着伍子胥、白居易等先贤名流造城、护城的成果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千古家业传承和保护下去。 C.两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D.在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不惜断腕求生。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场比赛 ① 李世石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 ② 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 ③ 想做一个棋类程序, ④ 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 ⑤ 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 ⑥ 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这一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不是 但是 以 况且 B 无论 因为 不只是 更是 / 而且 C 不用说 也 虽然 / 以此 / D 不管 所以 尽管 然而 / 并且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们通常认为, ① ,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其实后天的学习和体验有重要影响。为验证鸟类是否能通过学习来辨别筑巢材料的好坏,研究人员用草雀进行了分组比较试验, ② ,另一组则只能获得更坚硬、结实的材料。结果发现,之前使用过较软材料的草雀这次都会选择更硬的材料,而此前就使用硬材料的一组草雀并未对两种材料表现出好恶,但在完成一次筑巢后,这些草雀都对硬材料更感兴趣,这说明 ③ 。 22.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出其构图要素,并对其寓意进行简单评述。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0月,在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成长的体会出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西安中学高2017届第五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A从“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可见“逐渐走向衰微”说法错误。B“因而”强加因果。C“更似绝句律诗”于文无据。) 2.C,(从“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错误,一是“汉魏古诗‘反律化’”无中生有,二则更无“继承”的说法。) 3.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说法有误,文章中引用的诗论部分,侧重于观点陈述,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而诗句部分则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 4.【答案】B,“又让自己和黎元洪避免陷于孤立”错,根据文意只是让黎元洪免于陷入孤立。 5.【答案】①擅长骈俪文体。熟练运用各种典故。②行文滴水不漏,起落裕如。文笔酣畅淋漓。③言事周密详尽,说理深刻透彻,语句精致,细入毫芒,观点结论,浩茫阔大。(每点2分,答出3点方可满分) 6.【答案】①在纷纭世象中,慨然担起责任,用文学之力参与到时代风起云涌的变革之中。②文学应该跳出个人的悲喜愁欢,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③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文字要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和淋漓的情怀。(每点2分,答出3点方可得满分) 7.选AD 。【解析】B项,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C项,“文嫂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错,从“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一句可知。E项“巨大改变”过于夸张。 8.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2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2分)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9.相似之处:①勤劳朴质,做事认真。(2分)②温和善良,待人和气。(2分)③命运多舛,克制隐忍。(2分)不同之处:①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吃人的封建礼教造成的。②文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命运的无常造成的。(2分) 10.【答案】C 11.【答案】B 条式在这里指公文行文格式 12.【答案】D,原文中苏绰并没有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13.【译】任职一年多,太祖没有更多地了解到他。但是各部门难以决断的事务,都向苏绰咨询之后才能决定。(知、诸曹、询、定各1分,句意1分) 14.【译】苏绰向皇帝指明陈述为帝王的大道,并说明申不害韩非子学说的要义,太祖整顿衣裳端正坐好聆听,不知不觉中坐得离苏绰越来越近。(指陈、申韩、危坐、前席各1分,句意1分) 15.【答案】BD,B项,诗人对鹧鸪的形象没有工笔细致描绘,仅写其色彩与啼声;D项,比拟手法错,后面应是游子和佳人听闻鹧鸪鸣叫触发悲愁。 16.【答案】①用典营造鹧鸪悲鸣的凄凉氛围,使人产生幽思遐想。②情景交融,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形成了凄迷幽远的意境,为颈联抒情做铺垫。③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每点2分) 17.(1)余虽好修姱以靰(没有找见原字,以形似字代替,应为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8.【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①“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②胸无城府:褒义词,比喻真诚坦率,没有什么心机。③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此处褒贬不当。④明火执仗:形容明目张胆地为非作歹,毫无顾忌。不合语境。⑤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⑥狼奔豕突: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骚扰。 19.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B项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该为“保护和传承”。C项偷换主语,两孩政策应该放到“在”的后面 20.【解析】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第一处是假设,结合“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和“人类的努力”之间是因果关系;“棋类程序”和“智能计算系统”之间是递进关系,第五处应该是强调作用的更全面、强;最后一处是对前面内容的递进,综合看来B项最恰当。 21.①鸟类选择筑巢材料的能力是天生的(2分)②一组只能获得柔韧、松软的材料(1分)③草雀会自主选择更合适的筑巢材料(或“草雀更青睐于更硬的筑巢材料”)(2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把握语境非常重要。①处后面紧随的句子中涉及到后天的学习和体验,再结合后面的内容强调鸟类筑巢的特点,填出这个句子;②处与另一组作对比,不难填出其内容;③处针对对这些材料更感兴趣推断出草雀更青睐于更硬的筑巢材料。 22.答案示例: 漫画由字母“w”“i”“f”和一个被吊死在“f”上的人一起,构成无线网络“wifi”字样.警示人们,要理智看待和使用无线网络,否则会给人带来恶果.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解答图片赏析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还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自己的想当然.此题构图要素很明确三个字母和一个被吊死在“f”上的人.寓意主要抓住字母的意思和那一个吊死的人展开.作答时观点要明确. 诗歌译文: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诗歌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文言参考译文: 苏绰字令绰,武功郡人,父亲名协,官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年轻时很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计算之法。仆射周惠达见到他认为他非同一般。他的堂兄苏让由京官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周文帝问苏让:“您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还没得到周文帝的常识,但行台各部门的官员遇到疑难不决的事情,总是向他求教才作决定。对各部门发送的公文,苏绰又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拟定行款格式。行台官员都称赞他的才干。一次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答不上来,请求允许出外找人商议,于是召来苏绰,把所讲座的事情告诉他,苏绰即刻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内呈报。周文帝连声叫绝,并向他说:“是谁替你出这个主意的呢?”惠达以苏绰作答,接着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很久了呢。”不久他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周文帝与公卿去昆明池观光打鱼,走到城西的汉代仓池故地时,周文帝环顾问询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这时有人说:“苏绰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于是召来苏绰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 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大统三年,齐神武帝兵分三路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抗,只有苏绰的想法和周文帝相同 ,于是 集中兵力抵御窦泰,在潼关将他生擒了。朝廷封苏绰为美阳县伯。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认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是爱护民众就象一位慈祥的父亲,教导民众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掌握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使他疲惫不堪,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