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叶 帆 何谓“道统”与“治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言:“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简单来说,“道统”主要指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皇皇二十四史,都体现出这种“治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然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的挑战,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基本上属于“天下所极重”的思想。儒家思想自有其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曾对“道统”比较陌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就明白“道统”事关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更是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几千年来,一个个封建王朝依据“道统”不断更迭,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一直传承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统”。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每个封建王朝以前朝覆亡为鉴,不断改进治理之术也是一种“新治统”。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制度,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 20 -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决定着传统社会的基本面,也使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极为顽固。这种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可以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可以使中国在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让我们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了近百年。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真正终结了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 下列对“道统”与“治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道统”与“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道统”主要指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 B. 不管是历代帝王,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统治的重中之重,以追求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 C.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在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D. “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使得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也很难形成冲破传统的体制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的“道统”地位也曾受到挑战,但其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诠释以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使其成为几千年里“天下所极重”的思想。 B.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对前朝治理之术的改进也是“新治统”,但其“新”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C. 从秦朝到元明清,新王朝不断取代旧王朝,但每一朝代的“新治统”都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而是对其进一步强化。 D.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根深蒂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终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和皇皇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下的封建王朝的“治统”是一脉相承的。 B. 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都表明历代帝王对“继道统”的重视。 C. - 20 - 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并没有使中国分崩离析,这和“道统”与“治统”在传统社会基本面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分不开的。 D.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成了历史包袱,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才将这沉重的包袱摆脱。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就明白……”,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每一朝代的‘新治统’……而是对其进一步强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新治统”表现为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都是进一步强化。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8月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月28日到达昆明。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 20 -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年7月17日,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著作行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材。 - 20 - 1966年8月12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尤其是1981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蔚,不可小觑。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无不尽其所能。杨任之著《诗经今译今注》前言云:“本书承前辈余冠英先生,故友李长之先生多所匡正,不胜感激。”扬州大学顾农教授曾著文纪念先生,说在学生时代写信向先生请教,余先生都回信赐教。 1995年9月2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摘自“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摘自林东海《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复校期间,余冠英曾先后主编《国文月刊》《语言与文学》等刊物,对推动当时的学术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B. 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C. 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在客观上激起了清华等高校师生的斗争激情。余冠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了人民一边,并积极处理闻一多的后事。 D. 作为一篇追忆先师的传记,本文语言淳朴、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余冠英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 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C. 上世纪50 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D. - 20 - 文章将余冠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引用传主的语言与大量名人的评论,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 E. 余冠英近90 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屈辱的“文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6. 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 【答案】4. B 5. CE 6. ①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时代,余冠英先生就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宣传爱国主义, 办杂志,发动工人罢工,查禁日货等。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清华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③践行民主、自由精神。曾用新乐府的手法作诗声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失签名拒领美援面粉等。④讲气节,为了学术事业忍辱负重。“文革”期间遭到批斗,也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⑤治学严谨,虚心请教;帮助他人,尽其所能。在整理、编写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不耻下问;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也总是热心帮助。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于文无据,文中并无明确信息,从文本中推断不出来。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B项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5. 试题分析:A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犯了任意延伸的错误,文本只是客观介绍而已。B项, “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曲解文意。D项,“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说法有误,文中议论使用很少,几乎没有用到抒情。 6. - 20 -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答题前先审题,“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要求概括他的精神品质,前一句“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限制了答题的范围的指向,即作为学人,他身上体现出的优秀的品质。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学生时代,清华园沦陷后,闻一多先生遇难后,文革”期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可以按这个顺序去筛选信息。抓住他的行为进行评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 20 -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就写了母亲的尴尬处境,并且故意交代并不是没有猪头肉可买,这为下文她和张云兰起争执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20 - 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绝大多数人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张云兰是否自己私藏了猪头,都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 母亲“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是因为她认出了那就是早上肉铺消失的猪头,这体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聪明能干的赞美。 D. 张云兰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看出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得知要调走了,就让 “我母亲”为她赶制裤子。 E. 小说表现了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因迫于生计,为人处世显得有些势利,但依然保有着人性的温暖。 8. “我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杂品店相遇的情节去掉更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7. AE 8. ①能干顾家。手巧会缝纫;为了让孩子吃得好,凌晨就去肉铺排队、连夜给张云兰赶 制裤子。 ②有生活智慧,懂得变通。会通过拉关系来换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如给邻居送假领子、给张云兰做裤子。 9. 观点一:不同意(1分)①情节上,这段文字真实、生活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人物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善良。③主题上,正面交代了人物之间矛盾的化解,更好地反映了主题。 观点二:同意(1分)①从情节看,小说情节上已经很完整了,没有必要再加入杂货店这一部分。②从艺术效果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③从主题上,以“白雪猪头”结尾,强化了意象,更好照应了题目。 【解析】 7. 试题分析:B选项中大家是怕得罪张云兰;C中“母亲不问就知道究竟的”不是猪头是哪里来,而是小兵家怎样得到的猪头;D原文中没有表示张云兰得知自己要调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错误的三个选项主要是对文本的内容理解。 8. - 20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为了让孩子吃得好,凌晨就去肉铺排队、连夜给张云兰赶制裤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能干顾家”的性格特征。 9.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发性的试题,观点不固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正大八年二月乙丑,薨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金史 张行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0 - A.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察御史,隋代始设立,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卜筮之书,它专门用来占卜命运、对事态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人对去世有多种描述,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或后之死称“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行信心系百姓,兴利除弊。担任监察御史时,建议依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交麦以作粮税,便利民众。 B. 张行信敢于直言,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只有他再三提醒皇帝若重用此人,后患无穷。胡沙虎因此被诛杀。 C. 张行信重视人才,他建议皇帝发动重臣举荐人才,加以厚待,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相报。 D. 张行信不惧权贵,排斥庸才。在他的劝谏下,鄙俗无能、不晓兵律的将领王守信、贾耐儿刚获提拔即被罢免,遇敌即溃的皇族败将讹可也被下狱治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 20 - (1)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妄图让他们加以称赞。自从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强梁”,强横凶暴。“近习”,皇帝宠幸亲近的人。 “媚结”也可译为“向……献媚”或“谄媚地结交”。) (2)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旧法将他们约束,用朝中意旨来牵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恢复国土的功业可望有成了!(“拘绳”,拘泥于成法,在此可译作“约束”。“尽”,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克复”,克敌收复。“中旨牵制”翻译时注意前面省略了介词“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然后”“若”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专门用来占卜命运”错。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胡沙虎因此被诛杀”错。胡沙虎被诛是因为其“弑逆”,即弑君谋逆,并非因张行信的进言。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13. 试题分析:(1)“强梁”,强横凶暴。“近习”,皇帝宠幸亲近的人。 “媚结”也可译为“向……献媚”或“谄媚地结交”。(2)“拘绳”,拘泥于成法,在此可译作“约束”。“尽”,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克复”,克敌收复。译出以上三个词各1分,大意2分。“中旨牵制”翻译时注意前面省略了介词“以”。 参考译文: - 20 -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迁官至铜山县令。明昌元年,因为廉政被提升为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见他。张行信便向皇帝进言两件事:一是依照旧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带土地适宜种麦,收粟时应当允许他们交纳麦子使民众便利。皇帝同意他的建议,让尚书省商议后实行。崇庆二年,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要重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君主宠爱亲信的人,妄图让他们加以称赞。自从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如今如再任用,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当胡沙虎弑君谋逆时,人们都替他担忧,而张行信坦然自若,不以为意。 胡沙虎被杀后,张行信上密封奏书主张严正刑赏之事。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请陛下让重臣各举荐所了解的人员,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见,公开褒奖,必定有舍命报国的人。以前李牧在当赵国将军时,军功爵位封赏都能自己做主,出兵进攻退守等不需听从朝中复议,因而能够北破大敌。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旧法将他们约束,用朝中意旨来牵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恢复国土的功业可望有成了!”皇帝赞许他的意见。这时刚刚提拔任用王守信、贾耐儿当将领,他们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张行信担心他们贻误国家大事,便上疏说:“《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得这样严厉。如今大兵纵横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而有智慧的人是难以胜任的。狂滥庸俗之辈,承蒙提拔,参预机要大事,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于是,皇帝把他们都罢免了。代理元帅右都监皇族讹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护粮,遇到敌军立即溃败。张行信上表奏道:“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朝廷下诏回报说:“你的意思已经清楚,讹可等人已经下狱治罪了。” 正大八年(1231)二月乙丑,死于嵩山的崇福宫,当年六十九岁。他初次游览嵩山时,曾经说:“我多想主管这座山!”后来他果然死在这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 20 - B.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C.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 这首诗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堪称妙笑,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或视听嗅结合,多种感官结合)不但赋予春水以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A“孤寂”应该为“宁静”。C“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D“淡淡的忧伤”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此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解答思路(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白话译文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歌一言三峡之长,一言猿声之哀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20 - 【答案】 (1). 猿名三声泪沾裳 (2). 地崩山摧壮士死 (3).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要注意的字。如:“峡”、“裳”、“摧”、“钩连”、“知”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 - 20 - ⑤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此题可在确认某些选项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由此成为第一座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夏冬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B.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普遍较高,鲁迅和徐志摩的工资收入就都属于“高大上”阶层,但他们如果想买辆自己的私人轿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重度雾霾,部分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一些中小学相继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在线教学系统为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D. 俗话说“言由心生”,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与群众说话的水平,根本在于心中要有群众,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第一座”不应在“奥运会”之前,应移至“获得”之前。B项“自己的私人轿车”成分赘余,去掉“自己的”或“私人”。D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是说“能否”,后面是“心中要有……”。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A项属于多层定语的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比如B项,“自己的”和“私人的”重复。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做老师之前我并未认识到,一种职业能够如此深入地参与到很多人的人生里。 ①他们是②你的学识崇拜你,③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④是因为你的开导而信任你,⑤仅仅是因为喜欢你的人生态度,⑥你都切切实实地在他们最好的年华里留下了印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倘若 因为 / 还 或者 那么 - 20 - B 无论 因为 还是 抑或 哪怕 / C 无论 由于 / 或者 即使 所以 D 一旦 因为 还是 抑或 哪怕 则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使用的试题,考生要注意作答这类试题要关注文段的内容,仔细揣摩句子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句子间的意思。同时也要辨识和对比选项中提供的词语。本题根据句式和文意,第二个空应该和下面的句式一致,所以用“因为”。根据前三个句子的句式属于并列句子,所以综合考虑要用“无论”、“还是”、“抑或”。所以答案选B。 20. 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①,就会受到惩罚。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②。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法律的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③,在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65%。 【答案】(1)如果缺少睡(2)学习效率反而降低(3)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结合后面“受到惩罚”可知,应该是缺少睡眠的结果;第二处结合前面的“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可知,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下;第三处结合前后的叙述可知,我国的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是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报名流程示意图,请把该示意图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 20 - 【答案】示例:网上注册获取账号后登陆,填写注册信息及个人详细信息,填报职位确认后等待资格审查结果。审查如果不合格,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职位重新报名;如果需要补充资料,可按要求补充完善,并重新选择原职位报名;合格就是报名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丢掉环节,尤其要注意最后三种情况的表述。此外本题的难度在于对答案字数的控制,不要超出字数要求,这就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 点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本题网上注册获取账号后登陆,填写注册信息及个人详细信息,填报职位确认后等待资格审查结果。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的一位男子,在失恋后录制的一段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因为他的地方口音,“难受,想哭”听起来像“蓝瘦,香菇”。而后,“蓝瘦,香菇”在网络走红,甚至有商家迅速抢注这四个字。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虚拟的网络世界打破了很多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且有着病毒式传播的便利。“蓝瘦,香菇”的流行,无异于一场滑稽戏。 对于上述材料的内容,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见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0 - 【答案】尊重 《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自古以来的礼尚往来中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 当然,尊重不仅仅指在礼物的馈赠上,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能够体现我们对别人的尊重之情的。应该说,互相的尊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尊重不分长幼,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力,那个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丐,不正说明尊重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吗?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给予了不同的尊重,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一个老乞丐,向一个中年人乞讨,这个中年人找遍全身也没有找到一点零钱,他感到很内疚,紧紧地握住老乞丐的手说:“老哥,我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对不起啊。” 此时此刻,泪水已模糊了老丐的双眼,从这双紧握的手和亲切的称呼中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理解与尊重,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不要用势力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应时刻牢记,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如同力学里力的相互作用一样,尊重也是相互的,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你的言行举止是你内涵修养的体现。当你对待别人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你的良好素质与形象也就随之展现在人们面前,别人当然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尊重,这一点在工作中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老板,留住员工最好的方法除了加薪以外,就是一视同仁,给予你的员工应有的尊重,这样他们在你的公司里工作才不会感到压力,才能安心的工作,刘邦不就是因为对韩信的傲慢无礼才差点丢失这千载难逢的良将吗? 相反,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为相,换来的是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竭尽毕生之力,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佳语,而刘备也因能礼贤下士受到世人的敬仰。可见尊重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尊重别人,善待别人,才是你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同样尊重你。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体现时代特色的作文题目。材料以流行语“蓝瘦,香菇”的出现为背景,并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名言表达了对当前文化精神的理解。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流行语频出,成为人们释放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娱乐化泛滥的集中表现。因此,写作时,需要透过这一现象,挖掘其产生的本质,表达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 20 -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