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期中)(2017-05)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 礼,源自古代祭祀活动。祭拜天神和先祖的仪式是远古时代最重大的社会活动之一,要求遵循严格庄重的程序和范式。由此,礼逐渐发展演化成保证祭祀仪式按程序和规矩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其内在精神首先是对秩序的要求,以及对身份、地位和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体现出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共同愿望。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开始演化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规范,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从而具有了法的意义和功能。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传统贵族政治及法律秩序被打乱,客观上要求新的治理方案填补空白,所谓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应运而生。儒家鼻祖孔子以“克己复礼”为职志,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但他更关注且厌恶的是现实社会的乱象,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故治国之道在于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故有所谓的礼法之争。其实,礼、法之异,不过是社会治理方案和策略不同而已,礼重教化,法重制裁,两者大可相互调和补救。战国晚期的荀子开儒、法合流之端,完成了礼、法合一的理论构建。荀子常常礼、法并举,既将礼视为“治之始”,又说法是“治之端”,甚至干脆“礼法”连称。“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些观点的提出,意味着礼、法之争在理论上已被荀子所消解。[来源]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开启了一个以弃礼重法为手段,以国强民弱为目标的法家政治表演时代。而巍巍秦帝国短短十几年即轰然倒塌,灰飞烟灭,意味着法家政治神话的破灭。汉人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祸根之所在。贾谊说:“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汉书·贾谊传》)他认为礼可“固国家,定社稷”,礼、法各具功用,不可偏废。贾谊之论既是对荀子思想的承传,也标志着儒学的复兴。迨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定于一尊,而所谓法家则身不由己与儒家合流了。 在儒家看来,法家之律道德教化不彰,家族伦常缺位,一味严刑峻法,与儒家的明刑弼教、孝治天下相去甚远。如何将礼的精神注入法律,成为复兴后儒家的头等大事,于是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开始了:第一阶段引经决狱,借助审判活动重塑道德伦理精神;第二阶段引经注律,为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依经立法,为从立法层面实现礼律合一提供了可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法无不遵循“峻礼教之防”的原则,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既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B. 礼来源于古代祭拜天神和先祖等祭祀活动,是保证祭祀仪式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 C. 礼的内在精神既有对秩序的要求,也有对身份、地位的认定,还有对与身份地位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 D. 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逐渐演化成法律,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出于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愿望,古圣先贤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 B. 孔子一方面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另一方面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 C.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文中引用贾谊的言论,旨在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其祸根在于以商君为代表的法家过分倚重法律手段,遗弃礼仪传统,废止仁德政策。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荀子常常礼、法并举,将礼视为“治之始”,将法视为“治之端”,甚至‘礼法’连称,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意味着荀子在理论上消解了礼、法之争。 B. 法律的儒家化在经历了引经诀狱、引经注律、依经立法三个过程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峻礼教之防”,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最终完成。 C. 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上,儒、法两家,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本质相同,这为它们和衷共济提供了可能。 D. 引礼入法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不乏消极影响,但更看到其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切忌以现代理念和标准割裂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⑫屋门推开了,啊! 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⑬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很巧妙地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小说开篇写丈夫通烟嘴时将桌子弄得脏乱的情节,和摔大瓷壶、摔门离家出走的情节,正与小说通过妻子心理描写评价的丈夫性格“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相呼应。 B.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C.小说第8段展现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阶段对曾经美好恋爱往事的态度,真实再现两人感情由浓变淡,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的过程。 D.朴实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5.小说第6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6.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幸福温馨;也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悲凉落寞。你怎么看,请联系文本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12分)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黄薇 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结识钱钟书。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结婚。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并畅销。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这本翻译书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贡献。 1989年,《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钱钟书说,“实获我心”。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杨绛参加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捐赠仪式”。这是她和钱钟书在病榻前商量好的,将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以资助那些爱好读书的贫寒子弟。奖学金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镜头前,90岁的杨绛站起来,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讲述自己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坐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选自《时代人物》,2016年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坐在人生边上》) ②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夏志清,文学评论家) ③从杨绛涉足文坛开始,她坚持写作时心灵的自由表达,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的价值取向。(《杨绛:淡定背后的风华》) 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绎》)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 钱钟书准备写小说《围城》时,杨绛甘愿做“灶下婢”;《围城》将要搬上荧屏时,杨绛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片头的旁白。 B.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带着杨绛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 C. 百岁高龄时,把写的如天书一般的钱钟书的遗稿整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她襟怀坦白,协调疏通关系。 D.实现钱钟书生前遗愿,把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并且奖学金不用二人的名字。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钱钟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后,杨绛中断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陪丈夫到英国、法国游学并深入学习英语、法语,这为她后来熟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B.钱钟书认为杨绛是自己的“妻子、情人、朋友”,评价十分高,而夏志清所说的二人是对才华高、作品精并在晚年同享盛名的夫妻,其原因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 C.在钱钟书、钱瑗住院期间,杨绛要走大半个北京城分别照顾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杨绛老人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强大。 D.《坐在人生的边上》表达了杨绛看淡生死和净化灵魂的思想,反映了老年的杨绛对心如止水、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的追求,说明此时的杨绛已达到完全净化自己的目的。 E .如果忽略杨绛是知识分子,忽视她在翻译领域等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只津津乐道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或者杨绛活到了105岁等内容,就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 9.材料写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B.“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常见的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授、察、征、迁、陟、领”等。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爵位,也叫爵号,是古代皇帝对皇戚和有功劳的臣子的封赐,一般认为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深受皇帝宠爱。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曾梦见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他曾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枝岭岩下,征讨敌人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陈地,伤了左颈,发髻散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像在馆舍中辗转漂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E.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 15.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 ”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3)杜甫在《登高》里写自己饱尝国难家愁之苦,使白发日渐增多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面对身处舆论漩涡中打假专业户方舟子,公共媒体不为已甚,但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②面对高考,同学们暗下决心,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如手如足,共渡难关。 ③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④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来的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⑤地处河北偏远山区的小城民风淳朴,即使怀瑾握瑜走在偏僻的小巷里,也会平安无事。 ⑥朝鲜不顾国际舆论悍然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A. 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但几天之后,人们惊愕地认识到,这场像雄鹰展翅激越人心的俄国革命并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革命,不是一场俄国革命。 B. 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单位评出了很多先进职工成了大家的榜样。 D. 体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舞蹈《丝路霓裳》不仅是盛唐文明的永恒符号,更是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 ① 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 ② 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③ 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 ④ 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 ⑤ 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 ⑥ ,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因而 如果 甚至 如 因而 B 因为 所以 如果 以及 如果 由此观之 C 由于 因而 要是 以及 如 由此观之 D 由于 所以 要是 甚至 如果 因而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 ① 。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 ② 。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 ③ 。 20. 下面是《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有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的调查结果,请阅读图表,根据具体要求答题。(6分) (1) 根据对海外受访者的调查数据拟写一则不超过30个字的结论(2分) (2) 从海外受访者和中国受访者认知对比的角度写两则评论,不超过8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s答案:1.D(“逐渐演化成法律”错) 2.C(“法家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错) 3.B(误解过程) 4.C “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不正确 5.第⑥段写“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2分)同时,“雪下得紧’也烘托了妻子内心的复杂、烦乱、忐忑的心绪。(2分)段落最后写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了下文“恋爱”时两人情感的美好、圣洁、甜蜜。(2分) 6.我同意第一张看法“小说让人看到了幸福温馨“。 ① 小说中老夫老妻虽多次争吵,但最后都能相互反省,自动和解,说明两人还是深爱对方的,否则,不可能和解。 ② 小说中两人“恋爱“的情节,说明他们是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的,吵架不过是他们老年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吵架,更检验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 ①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特别事件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故小说让人看到了老夫老妻感情的深厚,让人感到了爱情婚姻的幸福温馨。(以上三点任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5分) 结合现实:①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吵架是很平常的事,吵架也是一种交流,不过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1分) ②老夫老妻更懂得珍惜数十年的相守,哪怕爱情削减只剩亲情,这亲情也是升级版的爱情。生活虽有磕碰但只要不离不弃,相互依靠,爱情、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永在?(2分) 我同意第二种看法。 ① 小说中尽管夫妻二人又和好,相互自省妥协退让,回归正常,但曾经的甜蜜爱情已远去,正如文中所写“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② 两人无儿无女可以依靠,也只能相依为命,然后陷入和好——吵架——和好——再吵的怪圈。 ③老夫老妻屡屡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怄气,说明老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故借吵架让死水的生活起点波澜。小说看似温馨的结局下隐藏着老年精神世界的无尽悲凉落寞。(以上三点任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5分) 结合现实:①作为老年夫妻,应该有新的生活规划,让心灵有新的依托。 ③ 多出去走走,与外界交流,不要宅在家里。 ④ 社会、子女要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要让他们有被忽视遗忘之感。[] (三点中任答对两点即得3分) 7.B 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以后” 8.CE 本题主要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等的能力。A项,“深入学习了英语、法语”于 文无据,原文中没有说杨绛此时深入学习英语和法语;后来杨绛翻译外国作品时还学 习了西班牙语。B项,“原因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错误,钱钟书的说法表达的 是对杨绛的感谢之情,而杨绛的文学作品与钱钟书的对杨绛的称赞没有关系。D项, “反映了老年的杨绛对心如止水、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的追求,说明此时的杨绛已经达 到完全净化了自己”错误,此时的杨绛已经过着心如止水的生活,不是“追求”,“完全 净化了自己”文中没有任何根据。 9.①体现了杨绛终身学习的思想。杨绛47岁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准备从原文 翻译《堂吉诃德》。②说明翻译《堂吉诃德》的恶劣环境。《堂吉诃德》的译稿经历文 革,命运多舛。③ 照应朱光潜对杨绛的评定。《堂吉诃德》翻译本作为国礼赠给西班 牙国王,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说明杨绛这本书翻译得很好。 10. 选B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11 选C 陟表示升官,领表示兼任。 12 选D “单马入陈”,陈通“阵”,敌人阵营。“一髻半落”指“头发被削掉了一半”不是散落。 13 (1)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麾下,手下、统领之下;轻、礼,轻视、礼遇,都是动词 各1分,句意3分) ( 2)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重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将士依附之者”定语后置,论进,选拔任用。各1分,句意3分) 14.DE(D项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抒情曲折委婉”有误,本词情感丰富,但抒情并不曲折,亦不委婉。) 15.①送别亲人的惆怅之情。妻子去世十年,又见其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2分)②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此时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2分)③仕途不畅的失意之情。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2分)④思念故乡的悲凉之情。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16.(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艰难苦恨繁霜鬓 17.B(①不为已甚: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合乎句意。②如手如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语境错误。③阴雨晦冥:比喻灾祸连绵。合乎句意。④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望文生义。⑤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望文生义。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合乎句意) 18.D(A.逻辑错误。B.“语文素养”是“工具”搭配不当。C.末句藕断丝连) 19.B 20.①经常被误认为就是有知和无知的区别 ②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 ③ 也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21.(1)中医、武术、饮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2分)(2)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我们应注重挖掘,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2分)②中国的科技发明、产品制造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度,我们不应妄自菲薄。(2分) 22.略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