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蚌埠二中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 18 -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且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某一种文化传统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B. 中国文化集中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和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 C. 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是因为这些饱学之士意识到了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D.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非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五四新文学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加以作家译介的域外文学,共同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B. 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最主要的是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 C. 作者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了“盗火者”是借鉴创新,而“言必称希腊”者是全盘西化的逻辑。 D. 全文在结尾处阐明中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继承到发展,再到创新的历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摒弃儒冠儒服、三叩九拜这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才能真正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B. 中国文化要介入和回应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等历史巨变,这样能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 C. 理论家的工作是复述古人的辞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 D. - 18 - 3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人们对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及独特价值。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错在“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原文第三节中说“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该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说说人们只有意识到中国文化的这种使命感,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并没有说人们已经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属于曲解文意。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推断能力。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可知“全文在结尾处阐明中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继承到发展,再到创新的历程。”这种说法错误,中国文化并不是已经完成了这一历程。属于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曲解文意。A项错在“只有摒弃儒冠儒服、三叩九拜这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才能真正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根据原文第三节中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所以说摒弃儒冠儒服、三叩九拜这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并不能真正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点睛: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欢 林清玄 - 18 -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 18 -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 B. 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 C. 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 。 D. 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着高雅志趣的人。 5. 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 “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案】4. C 5. (1)散步,但是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2)吃饭,但是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3)约会,但是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6. (1)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2)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3)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能够洁身自好。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错在“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是为了寻找清欢,但是第一次享受到了。而根据第九节中描写圆通寺门前喧闹的景象,可知作者第二次并没有享受到清欢。 5. 试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只答“清淡的欢愉”。 - 18 - 阅读文章,重要的信息集中在(5)(6)(7)三节。第(5)节“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第(6)节“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第(7)节“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阅读这三节,文章叙说了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显然是从散步、吃饭、约会三方面认为“清欢”难享。 点睛: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标题内涵的技法有: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技法四析背景、线索。在理解标题的含义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语境意。 6. 试题分析:本题探究文章的主旨。第(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可以总结出多讲究心灵的品味,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少一些世故;能够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根据是第(14)节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 18 -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 18 -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中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重在分析《朗读者》节目的文化传统价值,材料二重在分析《朗读者》节目带来的审美艺术价值。 B. 材料二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 材料三用事实呈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无褒贬。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质朴、简练。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 18 - C. 材料一剖析了《朗读者》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材料二表达了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期盼也有质疑的态度。 D. 材料二中使用了不少网络新词,不太贴合媒体用语要规范的要求。 E. 三家媒体报道对象相同,但角度和内容各有侧重,这是为了适应读者需求。 9. 根据以上材料,如果让你策划一档文化类节目,你认为可以怎么做? 【答案】7. D 8. AB 9. 传播正能量,呼唤真情,体现文化类节目的个性特色等等。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D项“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无褒贬”错误。材料二中“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句话显然是赞扬《朗读者》的。材料三用事实呈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也有质疑的态度”错误。D.项“不太贴合媒体用语要规范的要求”错误。E项“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所以选AB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 - 18 - 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 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 - 18 -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 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 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 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汉王就率领诸侯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才投降。(2)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解析】参考译文: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天下基本平定。高祖在洛阳建都,诸侯都来称臣归附。原临江王共灌为了项羽反叛汉朝,高祖命令卢绾、刘贾率兵围攻,攻不下。被困好几个月共灌才投降,高祖在洛阳杀了他。 - 18 - 五月,汉军士兵都解甲复员归故里。各诸侯国的子弟,凡留在关中的免去十二年的赋役,回封国的免去六年的赋役,均由国家发粮食供养一年。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重点抓几个名词,名词或代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或宾语,由此在其前后断开。名词“项羽”、“有功者”、“之”“贤者”、“此”,动词在句中常作谓语。动词有“战胜”等。虚词“而”“也”,固定句式“所以”。这些都是断句的根据。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错误。应该是汜水之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汜水之阳”指汜水的北岸。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及其作品、称号、官职、爵位、谥号、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根据原文: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汉王并不是毫不谦让。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关键得分点:“引”:率领;“北”:北上;“示”:给……看。第二句关键得分点:“用”:被重用;“此所以……也” 判断句,译为这就是“……的原因”;“擒”:“被擒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 18 -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日之景。 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后,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是写一位白发老人在傍晚进入酒店赊酒喝,并且向作者吐露内心的苦闷的情形。 D.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 这首词在写春天美好景色的同时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之情。 15. 本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请赏析本词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案】14. BC 15. (1)本词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表现手法。(2)词人面对怡人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农家生活,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哀叹时光流逝及想有所作为而又不得的无奈情绪油然而生。(3)词人对明丽春景和闲适古朴村居生活的描写,恰好表现了词人有志难伸的复杂心态。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鉴赏。B项错在“一片凄凉景象”。此题可从词的上阙中找出描写的自然景物,如“雨”“群鸦”等,描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美好景色。C项错在“一位白发老人在傍晚进入酒店赊酒喝”。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并非他人。该项备选答案表述不明确。 15. 试题分析:可抓住描写景物及人物的关键词,分析其表现手法,根据营造的景物氛围来体会其情感。这首词采用了以景写人、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心情和遭遇。由注释可知,此时的词人被罢官而闲居,“春无奈”“酒”“生涯”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生涯不顺,借酒浇愁的无奈,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描写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衬自己内心的哀愁,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 18 - 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的考核。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 长沙》中用“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来表现早期革命者的踌躇满志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唱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其场面十分悲壮。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听到反动派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后的愤懑。 【答案】 (1). 书生意气 (2). 挥斥方遒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意气”“遒”“萧萧”“尤”等。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李路写文章思路来得很快,经常是看到题目后一挥而就,我们都很佩服他。 (2)自从上了高中以后,张林便积极参加各种文学社团活动,展示出自己的文学天赋,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3)市场有很多的商品质量很好,但是也有小部分商品是无良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优的商品,所以这就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 (4 ) 春分之后,天气转好,北方地区五风十雨,农作物尽情生长。 (5)在市里举办的演讲比赛中,王刚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孚众望,夺得了第一名。 (6)最近这个小区频频发生财物被盗事件,原来是某些业主粗心大意,夜不闭户造成的。 A. (1)(2)(3) B. (3)(4)(6) C. (2)(3)(5) D. (2)(4)(6)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辨析能力。“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含褒义。“可圈可点” - 18 - 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赞扬。“鱼目混珠”:指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该词语作贬义,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夜不闭户”:夜里间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4)(5)(6)不合语境,所以A项符合语境,正确。 18.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的产气。 B. 来自华西医大的团队成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人体,中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C. 近日,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关于申请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关事项的请示和关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论证报告,同意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D. 据赛诺数据调查显示,凭借出色的自拍效果,OPPOR9s已经成为目前热度最高的智能手机,稳居国内线下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项句子成分残缺。“成为”缺少宾语“国家”。B项语序不当。“首个世界上”应该为“世界上首个”。D项句式杂糅。“据赛诺数据调查显示”错误。可以去掉“据”或“显示”一词。 点睛:首先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查找病句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孩子很可爱,像个初中生。他好奇地想知道孩子的年龄,走上前垂询:“请问你贵庚?” B. 过生日时,我收到了好朋友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扉页写着四个字:挚友惠存。 C. 对于我们的鼎力相助,校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D. 我最近很忙,可是朋友却写了一篇文章请我雅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连贯,简明。“惠存” - 18 - 以物赠人,望人存留的谦词。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垂询”:垂: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询:敬词,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贵庚”是问人年龄的敬词。庚,指年龄。“鼎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感谢别人。“雅正”:规范的,典雅方正,请人指教说“请赐教”;请人校正说“请雅正”。B项C项D项属于谦敬词用错。所以B项正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转述语得体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考虑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说什么,怎样说,说的效果。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_____①,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事实上,②______,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一定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③_____,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 【答案】 (1). 我们写作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淡。 (2). 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 (3). 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 【解析】试题分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目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说:人们没有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汲取写作的灵感,写不出令人心动的东西。第①处前面有“可是”一词句意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补上“我们写作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淡。”根据“著名作家,也不一定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应在②处补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根据“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敏感。”可以在③处补上“只是他们的心灵比常人敏感。”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关联词语,它会帮助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 18 - 呼吁道德无可厚非,但别绑架道德,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这种挟持了“道德优越感”的行为,一定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也必定是以善之名的作恶。从这点上看,公众应该勇敢智慧地对道德绑架说“不”,并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判断对错。这样必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道德绑架不一定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道德绑架不一定都是以善之名的作恶。 (2). 这样不一定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一定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它们或思想深邃,或情感真挚,或文采斐然,在这些诗词或警句之中一定有你欣赏喜爱的句子。 请选择你最欣赏喜爱的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就你对它的感悟和体会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和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答案】 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要有所作为的决心;成,是为有所成就。凡学业、事业,小至应试中第、谋取官职,大到江山社稷、民族兴旺,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有志之人。 “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不是一句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这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民的“志”,它让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 18 - 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年代,义无反顾地揭反封建之旗帜而起,用无比犀利的笔去唤醒沉睡的民众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当初,热衷于自然科学的青年鲁迅,觉醒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壮的中国民众若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材料,或当麻木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拿起了笔,愿“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如此刻骨的选择,如此坚定的志向,让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昆仑。 俯首皆拾的桩桩事例无不说明了“志”对于“成”的重要。无志之人犹如置身于茫茫荒漠看不到绿洲而唯有汗竭而亡。 五岁即可“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只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后“泯然众人矣”。更有无“志”而“江郎才尽”者,比比皆是。若“仲永”“江郎”者因其才而立志,我们的祖先也许就有太多的“爱迪生”了。 然而立志易,成就难。西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僧皆有去南海之志,然,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者一瓶一钵至矣。为何?只为富者只“欲”未动,而贫者不懈努力。如此,富者只是空想,即所立之志毫无付诸行动,这般纸上谈兵,与无志者有何两样? 因为有志,小溪汇成了大海;因为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绿叶;因为有志,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我们的梦想吧,因为我们有志,并会为梦想拼搏的,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站在山顶的那个就会是我们。 【解析】审题立意:在动笔之前,首先是选题。选题的自主性很大。要对读过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有感触最优美的古代诗词,或者选择最有人生启发意义的名言警句来写,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解读的文章。如果是思想深邃的句子,就要写出思想的深度;如果是情感真挚的句子,就要写出真挚的情感产生的原因,情感深沉的表现方式;如果是文采斐然的句子,就要写出文采飞扬的原因,借用诗化语言是现实意义。不管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只有挑选欣赏的句子,写出欣赏的原因,写出对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的感悟和体会。文体要明确。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不管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只有挑选欣赏的句子,写出欣赏的原因,写出对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的感悟和体会。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