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西 城 区 2019-2020高 三 模 拟 测 试 语 文 2020.6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28 -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二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它将陆地、湿地、湖泊、海洋连接在一起,也将诸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流动过程中,河流与所接触的土壤以及其他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溶解在水中的多种矿物质,为各种水生生物输送了必要的营养。水藻、浮游生物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在河流中繁殖生长,互为依存,数量与种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一些通往大海的河流,还会定期迎送一些到内陆河流产卵繁殖的海洋生物。 蜿蜒流淌的河流是大地上靓丽的风景。河流中的生命自然流转,各种物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水体自净;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大雨冲刷过的河流也会变得更加清澈妩媚。然而,有些地方将自然河道截弯裁直,用水泥和砖石铺满两岸与河床。这种笔直坚硬的河段看上去仿佛有一种“整齐美”,却会导致河水在短时间内变臭。原因在于,河流经过弯曲的河岸,会加大冲刷力度,增进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净。所谓的“整齐美”,实际上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 对人类而言,河流能够提供的便利不一而足。诸如饮用、灌溉、捕鱼、养殖、清洁、运输、防御等。人们将河流上游的木材连成木排、竹排,借助河流运到中下游;在河流上筑坝发电,在河床上采沙挖泥。可是正因这些便利,河流两岸的森林最先被砍伐;许多陆生动、植物的原始栖息地因筑坝而被淹没,一些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被截断;大规模采沙挖泥则破坏了河床和河道,对鱼类产卵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取材于朱永杰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三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于河流生态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河流成为原料运输、商贸货运、人员往来的重要航道,河流对人类的意义愈加重要。然而,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 1970年前后,航运功能逐渐衰退的新加坡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改造排水系统、重新安顿沿河贫民、清理河床垃圾等。经过十几年治理,河水还清,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产卵;经过改造的新加坡河沿线丰富的城市界面与特色片区,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 28 - 圣安东尼奥河是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母亲河,其流经市中心马蹄形的“大弯曲”河道在雨季经常泛滥。1921年,在遭遇一场严重洪灾后,人们对是否保留“大弯曲”河道产生了激烈争论,最终河道得以保留。1929年,青年建筑师罗伯特·哈格曼提出建设滨水步道,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与河流的自然之美都应当被保留”。1998年,圣安东尼奥市启动河流改善工程,通过保持岸线的自然形态、植被覆盖、加固树根土壤等生态工程方法,有效减少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2014年,圣安东尼奥沿河建成了全美最大的滨河公园,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汇入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东端的杨浦滨江,沿江曾经密布几十家工厂,此外还有工业码头、远洋鱼货市场,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厂房多数废弃,不仅不能发挥生产效用,还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附近一些居民“临江不见江”。2015年,上海启动滨江改造工程,通过水岸生态系统修复、营造亲水景观、废弃厂房再利用等方法,重建人与河流的亲善关系。2019年9月,改造后的5.5公里岸线向公众开放。市民在沿江步道上或漫步,或健身,或参观沿岸的工业遗址,或凭栏欣赏清流涤岸、水光天色。昔日封闭的工业生产岸线,由此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生活岸线。 (取材于陈泳、邓艳、章明等作者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 B. 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影响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C. 连年的洪涝灾害,最终造成了玛雅文明的分崩离析。 D. 兴水利除水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拦截岷江水流 B. 奠定防洪基础 C. 扩大灌溉面积 D. 造福当地民众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 B. 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 C. 河流既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又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D.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利用程度有显著提高。 B. 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表明污染治理已经出现成效。 - 28 - C. 在圣安东尼奥河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美。 D. 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重建了市民与黄浦江的亲善关系。 5.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泽时应当如何善待河流。 【答案】1. C 2. A 3. B 4. D 5. ①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②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③适度开发,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连年的洪涝灾害”错,根据材料一“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可知,造成玛雅文明分崩离析的原因是干旱。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A项,根据材料一“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可知,都江堰将岷江分流,并非截流。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项,“河岸上”应改为“河流中”,根据材料二“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可知。 故选B。 - 28 -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D项,“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错,根据材料三可知,应为“废弃厂房再利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其次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答题关键词是“善待”,三段材料都提出一些人与河流不和谐的例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段材料各概括一点即可。材料一论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的关系,举都江堰的成功例子,启发我们改造河流应顺应自然。材料二论述人类对河流的不合理改造,“截弯裁直”等行为,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材料三论述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再举新加坡河、圣安东尼奥河以及黄埔江的成功治理,启发我们要适度开发,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 28 -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 相:辅佐。 B. 大暑而疾驰 疾:快速。 C. 宰夫和之 和:调和。 D. 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 非据孰敢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 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 28 - D.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 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 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 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 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答案】6. D 7. C 8. A 9. C 10. 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D项,错误。干:违背情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对。 B项,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连词,来。 C项,相同。两个“而”:连词,表修饰,无意义。 D项,不同。第一个“之”: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助词,的。 故选C。 【8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A项,错误。应为:“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错。从原文“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可以看出,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相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会翻译文本,然后还需要寻找信息源提取文中信息,并筛选整合,与选项细致对照,以便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来。 从第一则文言文看,“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指的是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可以看出,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综上,只关注个人得失,一味迎合君主,对国家没好处,这就是同。 - 28 - 从材料二“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以得知,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从中可以得知,要注重国家利益,不要一味迎合国君说法,要调和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发展。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亡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出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 28 -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遄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别。和就好比做羹。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一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一样。” (二)(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①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②,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①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②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问: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第二问: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解析】 【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本题考查《论语》,要求依据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概括。考生首先仔细理解《论语》中提供的三段文字。第一问要求依据公明贾的回答,分析公叔文子的为人处事。孔子向公明贾问有关公叔文子的情况,问公叔文子是否不说话、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是该说的时侯说,这说明公叔文子待人接物方面,应对有分寸感;高兴了就笑,说明他举止仪态很得体;该取的时侯就取,说明他取舍恰当。第二问要求回答,“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公叔文子很了不起,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文子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所有的人都对其“不厌”。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人缘。孔子对公明贾所说的公叔文子待人接物能恰到好处表示惊讶,因为公叔文子对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而公叔文子表现出来的不偏不倚,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正符合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②帝乡:指长安。 12.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 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 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 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 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A.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雨晴》) C.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D.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 【答案】12. B 13. C 14. - 28 - 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解析】 【12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颔联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错,颔联的意思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春浅香寒蝶未游”的意思是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A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诗人借“戏蝶”和“娇莺”传达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B - 28 - 项,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C项,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时节;“满园”极言菊花之多;“栽”字本身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诗人借菊花“满院栽”但是“蝶难来”,传达了惋惜和不平之情。 D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综合上面的内容分析,只有C项中的“蝶”和“春浅香寒蝶未游”的“蝶”形象特点相似。《途中见杏花》中,因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所以“蝶未游”,诗人借杏花托兴,借“蝶未游”传达出了“一枝红杏”孤寂之感。暗指自己满怀流离之感、身世之悲。《题菊花》中,诗人认为“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所以“蝶难来”。实际是借菊花“满院栽”但是“蝶难来”传达出对现实的惋惜和不平。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该题,叶诗应当从“关”和“出”分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 28 - 吴诗应当从“一枝”和“独愁”分析,“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再结合“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上面唐诗中的“行人”指漂泊在外的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写到了“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②杜牧多有伤时悯事之作,他在《泊秦淮》中写道:“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陶渊明这样写田园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果想要引用两句古诗文勉励自己乐观去面对,这两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郁孤台下清江水 (2). 中间多少行人泪 (3). 烟笼寒水月笼沙 (4). 商女不知亡国恨 (5). 云无心以出岫 (6). 鸟倦飞而知还 (7). 莫听穿林打叶声 (8). 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郁孤、笼、岫、妨、啸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点睛】名句默写注意事项: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其中要求必背的古诗文篇目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4. - 28 - 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风吹端午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 28 -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 28 - 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密密匝匝:指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菖蒲、粽叶等各种植物的清香。 B. 郁郁葱葱: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艾草到处都是,生命力旺盛。 C. 水滴石穿: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 D. 一气呵成:指奶奶包粽子时的手法极为娴熟,粽子包得又快又好。 17.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 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 C. 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 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 18. 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 19. 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A 18. 细腻的描写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清新怡人,诗情画意的语言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 19. ①勤劳能干: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②善良慈爱:疼爱孩子;荒年给邻居家送粽子,帮助彭奶奶一家。③从容智慧:深谙自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施恩却不图回报。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重点阅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和前后相关语境,捕捉该词语的含义。 C项,“水滴石穿: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这个“它们”是指艾火,水滴石穿,是说艾火不停地熏烤病灶处。并且这个成语只体现过程,并不必然包括结果一定是能治好。因此“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也不对。 - 28 - 故选C。 【1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艾草形似宝剑”赏析有误。文中说“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可知,“青绿的宝剑”说的是菖蒲。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领悟作品的主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从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传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本题画线的句子是“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句中“轻挪它的脚”“撞了一个满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包粽子时温暖的感受。整体看,这句是描写当时清新令人舒适的环境,语言优美,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包粽子时的美好画面,渲染出家人在一起和睦、相亲相爱的氛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散文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既要抓住正面描写,比如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等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内容,还有侧面描写,包括正衬、反衬等。另外还有关注文中是否有直接评价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本文要求概括并分析奶奶这个形象的特点。作答时,要有要有形容词概括人物特点,还要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文中写奶奶做豆豉,“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准备包粽子“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奶奶不停忙碌的这些情节都能她的勤劳能干。奶奶亲手做豆豉包粽子给我们吃,我得了疥疮,她心疼我,亲自煮艾叶帮我治病,表明奶奶疼爱孩子; - 28 - 奶奶不光疼爱我们,每到端午,她还包粽子送给生活艰难的彭奶奶一家,这能表明奶奶的善良慈爱。奶奶能想到用艾叶煮水给治疥疮,熏艾叶来治她的风湿腿,这些都能表明她是个有智慧的老人。当我告诉奶奶,我们当年帮助过的人现在对我们很冷情,我愤愤不平时,奶奶说,“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也能表明她是个有智慧的老人,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点睛】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的题目,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内容,人物,作品主旨,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环境背景,文中所的人和事,领悟散文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须细心和耐心。 (二)(4分) 20.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节选内容,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到:“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注】《会真记》: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元代王实甫据其改编为杂剧《西厢记》。 节选文字是如何表现宝黛之间的微妙情感的?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简要分析。 【答案】环境描写:节选文字通过描绘落花流水等春景,烘托了宝黛共读画面的美好,暗示出两个人志趣相投的情感基础。人物描写:节选文字借刻画宝黛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宝黛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显示出宝黛从两小无猜到爱情萌发的情感变化。 【解析】 - 28 -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小说类题目,离不开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分析写作技巧,要看所写的具体内容,如涉及到人物,就要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如有环境,则要考虑环境描写的手法以及环境衬托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节选文字是如何表现宝黛之间的微妙情感的,节选文字借“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的环境描写,营造了温馨淡雅的氛围;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此时宝玉的想法和黛玉一致,烘托出宝黛二人情感的和谐,“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也体现了他们兴趣相投,爱好相似。“宝玉听了喜不自禁”“慌的藏之不迭”“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等动作语言的描写透漏出宝玉对黛玉的喜爱之情。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语言基础运用 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形成一种浪漫而随意的“水岸气息”。(甲)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线条如水般流畅。(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这些空间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欣赏海景步道的长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在晴朗的日子里,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 21. 将下面句子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好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21. A 22. 参考答案: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 28 - 根据“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可知,此句应填在“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前面,根据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介绍房屋的整体结构。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原句“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的问题是缺少主语,由前面可知,此处描绘的是“依海而建的房屋”与周围的环境相映衬,故应改为“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 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3.学校图书馆新增的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即将向全体同学开放。请从管理员角度为这间电子阅览室拟定一则开放启事。150字左右。 【答案】例文: 学校电子音像阅览室开放启事 学校图书馆新增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将于下周一向全体同学开放,请同学们相互转告。 电子音像阅览室规则: 一、凭本人学生证办理阅览手续。 三、爱护视听设备,不得随便拆、装、调试器具设备。 三、阅览中发现问题和故障,应及时报告。 五、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卫生。 管理员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 - 28 -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本次要求考生从管理员角度为学校图书馆新增的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拟定一则开放启事。考生要明确启事这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这种应用文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写明启事的名称,这主要由启事的内容决定,如内容是征文,则名称写明“征文启事”。名称字体应大于正文字体,居中排、写。二是具体内容,即要向大家说明的情况。三是启事者的落款和启事日期。特点是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实用性、随意性的特点。本则启事要写清开放事由,开放的时间及同学阅览时要遵守的规则,这是本则应用文写作时的主体部分。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用语得体。 24.②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的传说或亲身经历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自选角度描写一个与中秋主题相关的场景。150字左右。 【答案】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火肉月饼……还放着各种糖果。月亮渐渐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圆月仿佛像一个大月饼,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奶奶开始为我们讲起了许多神话故事。听听奶奶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进入了角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首先应明确题目要求: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的传说或亲身经历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自选角度描写一个与中秋主题相关的场景。找到写作的主题,注意结合“中秋的传说或亲身经历会”,写一个与“中秋主题”相关的场景,不要脱离主题。同时注意字数限制,控制在“150字左右”。 大街上、马路上,一股又一股的红流分别流向东、西、南、北。人们手中的灯笼所发出的光照遍这片土地,中秋之月,照遍天涯海角,照遍全国的每个角落!屋檐下,几盏大红宫灯照亮了乡间小巷,几盏大红宫灯就代表人们心中的那份欢乐。你瞧!连秋蝉也不甘示弱,趴在树上唱着歌:“秋月多美丽,知了,知了。”就在这时,大小朋友们也不由自主地唱起《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来,这歌声动听极了! 25.在选考的文学名著中任选一部,就书中的一个情节片段作简要复述,简要谈谈你对这一情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认识。150字左右。 【答案】《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香菱向林黛玉等人学习作诗时非常勤奋,有时候到了深夜也不休息,仔细研读前人诗作,并且勤于尝试,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情节很有现实意义。我们作为学生,也就更应该有香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提供记忆小窍门:(1)注重平时知识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2)分类法,按中国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和外国四类整理记忆。(3)形成知识记忆网络,如作家——篇名——名句,关联记忆,形成知识网。(4)表格法,即列表对照,强化记忆。 - 28 - 本题,题干要求就书中的一个情节片段作简要复述,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名著中的一个熟悉的情节,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语言流畅,讲述清楚明了。然后谈谈对这一情节的现实意义。这一点需要联系社会现实,尤其是自身经历,结合情节内容进行分析,所写的体会一定根据情节内容生发的。表述的时候注意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6.请以“实干和虚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实干和虚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伟大中国梦时所强调的。作为肩负祖国未来的青年,我们要本着踏实的精神,奋发进取,凭着实干和虚心,成就梦想。 虚心接受,转变为自己进步的动力,才能成就完美自我。 唯有实干和虚心,方能建设美丽富强之国。也许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说: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那他就穷定了。我不敢判定这句话绝对的正确,但我想说除了梦想,更重要的是实干。实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一样不是靠着实干精神实现的?看看那些不畏艰险的共产党人,在历史的激流中,勇挑保卫祖国的重担,在雪山,在草地,在泥泞沼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都有他们坚实毅挺的身影,伴着夕阳闪闪发光。张朝阳、史玉柱、马云这些知名的企业家,哪个不是不是凭着摸爬滚打的实干精神,只争朝夕,创造新一代的神话。天津东方白鹤中毒死亡,江西猕猴遭猎杀,广西东兴的野味生意旺盛,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纸上谈兵,和谐之路需要政府本着实干和虚心精神,才能创造美丽中国梦,唯有实干和虚心才能成就梦想。 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铸就梦想 - 28 - 天空。所谓的“实”,即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玛利雅曾说:“除非你来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现实中的我们大都是抱着梦想的空罐子,脱离实际,天马行空,没有具体的规划。殊不知实干需要科学理性地去定位思考,需要成熟冷静地去面对审视,更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突破。正是这执着实干的精神,虚心接受,有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大师;正是这最朴实的实干与付出,虚心接受,有了红遍大江南北的草根名人大衣哥;正是这一个劲儿追根到底的实干,虚心接受,才有了亿万不平凡的中国梦……坚守实干,成就梦想。 脱离了实干和虚心,梦想就是划落天机的流星雨,美丽却转瞬即逝。赵国的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最后是四十万将是全军覆没,自己倒成了后人列举反面教材的“楷模”。没有切实的行动,知识独坐帷帐,只手畅谈未来的美好,只会葬送了梦想。 为梦想插上实干和虚心的翅膀,让梦想不再是一闪而过的只言片语,彰扬实干和虚心精神。实干和虚心,成就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请以“实干和虚心”为题,为命题作文。“实干”,意思是实在的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实干,只有实干,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实干是一种责任意识等。“虚心”,常见的意思有谦虚,不自满;一心向往;虚情假意;心虚等。虚心接受,不断提升自我。题干要求写议论文,需要注意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来阐述等。 参考立意:虚心学习,实干成就梦想;做一个虚心、实干的人;虚心和实干,成就完美人生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如“要本着踏实的精神,奋发进取,凭着实干,成就梦想”“虚心学习,并为之奋斗,只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怀有梦想,虚心学习,并为之奋斗,方能建设美丽富强之国;虚心,埋头苦干,铸就梦想的天空等。最后可以写自己怎么做或感悟,如“脱离了实干、虚心,梦想就是划落天机的流星雨,美丽却转瞬即逝”“用切实的行动,虚心接受,成就梦想”等。 【素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都体现了虚心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 - 28 - 不去实干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有人站在河边,想要有鱼,自己不去钓,梦想着鱼可以自己进入自己的渔网里,结果一无所获。这就是临渊羡鱼的结果,只是有想法,而不实干,也没有用,仲永五岁时便能即兴作诗,出口成章,乡人无不对他大加赞赏,他的父亲更是引以为豪,仲永胸怀大志,年少誓当一朝丞相,但父子二人自恃才能,不为梦想努力,最终只能是众人泯然。仲永未曾为梦想而付诸行动,倘若他能在天资聪颖的基础上,加以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那他的前途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此从天才退为庸才,徒有梦想而无行动,只是纸上谈兵。 成就梦想并无捷径,他只有一条路,唯一的方法就是实干。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说明实干的重要性,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纵然天生的聪明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人成就梦想,单单是靠自己天生的聪明,他们也需要实干,付出心血与汗水。其他的因素也会有所影响,但梦想的实线终究取决于实干,实干是通向梦想之门的唯一道路。 为梦想插上实干的翅膀,让梦想不再是一闪而过的只言片语,彰扬实干精神。实干,成就梦想。 成就梦想并无捷径,他只有一条路,唯一的方法就是实干。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说明实干的重要性,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纵然天生的聪明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人成就梦想,单单是靠自己天生的聪明,他们也需要实干,付出心血与汗水。其他的因素也会有所影响,但梦想的实线终究取决于实干,实干是通向梦想之门的唯一道路。 实干成就梦想,为了梦想努力奋斗,成功会属于你的,梦想之门也会为你而打开。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27.请以“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28 -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经验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敢地去面对它。” ——题记 每一颗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古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遇到问题,也要努力地克服,并从中吸取经验,要不然,何以成参天大树?人之生命亦复如是。 每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烦恼,但是烦恼也不是不可以化解,非但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份宝贵的经验。 记得一年夏天,那时正值暑假,一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我家发生了——我要独自生活一天(或许这个消息在你们眼中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这个胆小,脆弱的小男孩,这可算得上是头等大事)。送走父母后,我一个人开始在家犯起愁来。“我该做什么呢?”我皱起眉头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半个小时后,我终于拿定主意了——我要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 于是我开始行动了。 我左手拿拖布,右手拿扫帚在家里绕来绕去,忙活了半个时辰,终于忙完了。可是当我正准备欣赏自己的杰作时,我才发现到处都是我那花生似的脚印。没办法,我只好又干了一遍。半个多时辰又过去了。身心疲惫的我如同一堆烂泥,躺在沙发上。时间飞快的流逝着,“砰”我的头砸在了茶几上,我不由得大叫了一声,可是茶几上的钟告诉我此时已经中午了,我这才知道,过度疲劳的我竟然在沙发上“昏迷”了三个小时。正当我陷入沉思时,我那不争气的肚子竟然把我拉了回来,“民以食为天”。我又赶紧开始做饭。 从未独立生活过的我在这方面很缺少经验。我用双手握住一把菜刀,狠狠地向一个土豆“劈”去,而那个土豆仿佛被我的气势吓到了,竟然几次从刀锋下溜走。我十分生气,双手各持一刀,呈围剿形向它杀去,于是它犯了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那便是跳到空中,本就怒发冲冠的我双刀呈削面式向它切去,将它在空中肢解,那是仿佛漫天花雨,一片片晶莹的“玉片”飞入油锅中,十分钟后,它便成了我克服独立生活这一烦恼的历史性鉴证人。消灭掉它时,我的肚子也已经吃饱了。 - 28 - 经过了这个烦恼后,我得到许多东西,而且我还学会了怎样去生活。它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今后,无论遇到什么烦恼,我都会去勇敢地面对他,这就是我从居家生活的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本次名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经验”,“经验”的意义是从生活中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题干明确要求文体为记叙文,考生可以记叙生活中的经历,并写出由此得出的人生感悟。 题干要求“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考生在文中至少运用到三种表达方式。 [立意] 1、经验让人成长 2、经验让人进步 3、经验让人成熟 4、经验让人获得知识 5、经验让人获得技能 [素材] 1、听了老师这一番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想当然,凭老经验,老办法,要根据事情的实际变化来解决。 2、经验固然可贵,但是思考一下,如果图有经验却没有勇气去做,那一身才能不就白白浪费了吗?那名年轻的工匠虽然不如老切割师经验丰富,但他却有那名老切割师并不具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就在年轻工匠当着商人面切开钻石的一瞬间,毫无疑问,那名年轻的工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3、成功之路如同一次漫长的马拉松赛,当我们想着那遥不可及的终点时,往往会被这巨大的困难所吓倒。可当我们不去注意那个终点,而只是用心地,稳稳地走好这一小步,在脚踏实地的走好下一小步,那么成功是不是会轻松许多呢? - 28 - 4、有时,我们不要去想那个遥不可及的终点线,而是用心地走好你面前的这一小步,再用心地走好下一步,那么,成功的领奖台或许便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而我们走向成功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5、经过这一次经验,让我知道我太胆小了,由于我的胆小不敢连续发射而错失了攻打对方的机会,才让对方有机可乘。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克服胆小,更勇敢的面对与学习。 [结构] 文章以“题记”的形式开头,“一个人有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敢地去面对它”,照应标题,点明题旨。文章前两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成长中的烦恼可以化解,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经验。然后记叙自己在家中独立生活一天的经历,先是打扫卫生,再是做饭。最后写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启发。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