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厦门六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 12 月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时间:2020/12/9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 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 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 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 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 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 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 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 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 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 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 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 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 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 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 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 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 的事。 B.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 的影响。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 附加意味。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 像过去那么紧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 小说艺术的发展。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 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 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 能消亡。 3.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一般存在场面描写,如雨果的《炮兽》中人与大炮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 的场面描写。 B.现代主义小说家会以人物的心灵或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如《墙上的斑点》即以意识的流动作为 中心结构。 C.现代主义小说常抽象概括出有象征意味人物《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是就是这种类型化人物。 D.《桥边的老人》小说以“我”为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 真实感,亲切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6 题。 花奶奶 红酒 花奶奶婆家娘家都不姓花,可妞子非叫她花奶奶。谁让她头上老戴朵红灿灿的花呢。 花奶奶住在山那边,妞子说,离城有八百里吧?妞子说的八百里就是很远很远的意思。 一放假,妞子就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里。山里真好!有满坡的野花,黄色珠珠花、紫色铃铛花,还有花奶奶头 上的红绒花。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 山里人说的唱曲儿不是咿咿呀呀的真唱,是念;曲儿也不是跌宕有致的调儿,是乡谣,一句一句合辙押韵。花 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 门前有棵木槿花树,花奶奶搂着妞子坐在树下,一阵清风掠过,那些花儿轻舒腰肢,摆动个不停。花奶奶眯眼 望着满树的花朵,不知想些什么。妞子说,花奶奶,唱曲儿吧?花奶奶扯着妞子的羊角辫,脆脆地唱:木槿花下有 一家,姐妹三人会扎花。大姐扎的红牡丹,二姐会扎由菊花。剩下三姐没啥扎,搬起纺车纺棉花。线儿细细织成布, 布上开满木槿花。妞子说,我也要穿开满木槿花的大花袄!花奶奶就笑,笑得头上那朵红绒花颤颤巍巍就像树上被 风抚摸过的木槿花一样。 很多时候,妞子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缠磨着花奶奶,看她飞针走线,扎花绣朵。累了,就倒在花奶奶 怀里,她揽过妞子,轻轻拍着唱着:妞子睡,妞子睡,奶奶去地掐麦穗。掐一篮,煮一锅,妞子吃了不撒泼……妞 子在曲儿中酣然入睡,做了多少甜蜜的梦,妞子掰着嫩嫩的手指,数了又数,数不过来。 妞子眼中的花奶奶和其他奶奶们不同,那些奶奶的头上没有红灿灿的花,家里都有爷爷有叔叔姑姑。花奶奶家 什么都没有,就她一个。 独个儿过日子的花奶奶一点都不愿闲着,针线筐里有永远也补不完的烂衣破袜。每逢这时,妞子就会安静地坐 在旁边,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花奶奶不时地将针插入浓密乌黑的头发里篦一下,又篦一下,然后停下来, 抿嘴一笑,从针线筐里摸出俩杏递给妞子:小小青杏尝个鲜,二月果子涩巴酸,三月樱桃搁暑天,四月李子甜又酸, 五月石榴疙瘩瘩,六月葡萄一串串……妞子说以后还有啥好吃的?花奶奶说好东西不能多,等下半年再唱曲儿给你。 妞子乐得对准手中的杏猛咬一口,酸得眼睛鼻子皱成一团。于是,花奶奶就扑在膝盖上笑,笑得直不起腰,惊得木 槿树上的花蝴蝶急急忙忙扇动着翅膀溜走了。 有花奶奶为啥没花爷爷?这事儿一直困扰着妞子。 妞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翻跟头,翻累了,就睡。隐隐约约听见有抽泣声,妞子翻个身,嘴里含糊不清 地叫了声花奶奶,那抽泣声倏地没了。 太阳透过窗棂柔柔地洒进来,妞子把两个绣花枕头并排摆在床上玩过家家,轻轻地拍打着枕头娃娃,拍着拍着, 惊讶地说,花奶奶,我的枕头娃娃哭了!那枕头足有半截都是湿的。 清澈的小溪从花奶奶家门前欢快地流过,打村东头洼地那儿汇集成一片宽阔的水面,偶尔会有一两只白色大鸟 单腿立在水中,尖尖的嘴巴不时地从水中寻食小鱼小虾,村里人把这个地方叫东场。 花奶奶常带妞子到东场,靠着老榆树,不笑也不唱曲儿,目光追逐着那些大鸟。妞子拉着花奶奶的胳膊激动不 已地问那是啥?花奶奶一手拽着妞子的小辫儿一手刮着妞子的鼻尖儿说它叫长脖子老等。等啥?花奶奶的目光就黯 淡了,伸手把头上的绒花取下,翻过来倒过去地看,轻叹一声,半晌才说: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 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花奶奶一脸心事。 一只小母鸡从后园溜达着出来了,花奶奶说小母鸡也会唱曲儿,咯咯嗒,找婆家。妞子饶舌地问花奶奶的婆家 在哪?花奶奶说傻女子,这儿就是我婆家。妞子又想起那个困扰她很久的话题,有花奶奶就一定会有花爷爷,花爷 爷在哪?花奶奶不言语了。妞子越发糊涂,坐在大门口那棵核桃树下,双手支着下巴,呆呆地望着不远处那条小溪 里一群鸭子在嬉戏,听着崖头上放牛郎大大咧咧的吆喝声,想啊想啊想得头疼…… 六月葡萄一串串的季节,妞子带着她的《新编童痴一弄》和十二朵红灿灿的绒花回到山沟,一心想着把这本新 书送给花奶奶。花奶奶的曲儿给了她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柴门轻掩,荒草满院。 妞子赶到东场,水面还是那个水面,却不见了老等的踪影。 花奶奶——妞子对着水面大喊。 她打开那本收集了四百多首乡谣的书,说花奶奶,我给您唱曲儿,您听好了: 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 妞子泪流满面。 (选自《广西文学》2010 年第 6 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山里真好!”不仅是称赞山中景色优美,更表达了妞子对山中景色和生活的热爱,对花奶奶的依恋。 B.“雕花大木床”“长脖子老等”“红绒花”等细节描写,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对花奶奶身世和遭遇的猜想。 C.妞子迫不及待地想把新书送给花奶奶,既表现了花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突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主题。 D.小说结尾部分,柴门和水面依旧,花奶奶和“老等”不再,表现了妞子内心的惆怅和对花奶奶的思念之情。 5.文中多处写到花奶奶“唱曲”,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6.本文主要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5 分) (二)课内阅读(7-8,共 5 分) 断掉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这段铁链不知怎样卷在炮尾圆柄的螺丝钉上面。铁链的一端扣在炮架上,另 一端不受什么束缚,绕着打炮疯狂地旋转,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螺丝钉像一一只握紧的手抓住铁链,这条 铁链用皮鞭似的抽击,加强了撞城槌的撞击,它在大炮周围造成一一阵可怕的旋风,它是握在一只铜手里的铁鞭。 这条铁链把这场斗争弄得更复杂了。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 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 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 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袋伪钞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一块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一根桠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大炮颠 踬了一下。炮手也抓住这个难逢的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大炮有点倾斜。汉子拿着铁棍使劲往上抬,意在使它翻一个身。这只庞然大物倒下来了,声音像一口大钟跌下 地来那么响,汉子浑身冒汗,用尽力气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倒的怪物的青铜脖子上。 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 7.节选的人兽大战片段中场景描写的作用。(3 分) 8.选段中主要运用 、 手法刻画人物形象。(2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9-15 题。(本题共 7 小题,26 分)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子,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破贼,矢 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长史到遁、司马诸 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 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 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 袭之,自此山夷震服。永明二年,征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 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 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 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 即取于前烧除之。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 岂足介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盆城。 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 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9.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丰城 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宰杀 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并部署偷袭大度 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严加 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 1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3 分) (二)课外诗歌鉴赏 自咏示客 陆游元曾丁忧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 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 分) 四、情境默写(9 分) 18.(1)《劝学》中,“ , ”是说人只有经过广泛的学 习并且经常反省,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2)《赤壁赋》中的“ , ”这两句从不变的角度,描 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 3 ) 庄 子 在 《 逍 遥 游 》 中 写 到 , 宋 荣 子 能 判 定 内 外 荣 辱 的 界 限 的 关 系 “ , ”。 ( 4 )《 氓 》 中 女 主 人 公 婚 后 生 活 贫 苦 , 但 她 三 年 如 一 日 , 甘 贫 操 劳 , “ , ”。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的美德。 ( 5 ) 韩 愈 在 《 师 说 》 中 以 孔 子 的 言 行 为 例 , 阐 明 了 能 者 为 师 的 道 理 , 再 次 佐 证 了 前 文 “ , ”这一择师标准的观点。 (6)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描绘了行人在蜀 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7)3 李白在《蜀道难》“ , ”用“五丁开山”这一 神话传说为文章增添了浪漫气息。 ( 8 )《 离 骚 》 中 屈 原 通 过 整 理 自 己 的 帽 子 和 佩 带 表 明 要 使 自 己 品 格 更 加 高 洁 的 两 句 是 “ , ”。 ( 9 ) 表 明 作 者 保 持 清 白 为 正 道 而 死 , 本 来 也 是 以 古 圣 贤 为 榜 样 的 两 句 “ , ”。 五、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3 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 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 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吸引着大批中 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 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 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 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9.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 分)( ) A.喜闻乐见 B.老少皆宜 C.炉火纯青 D.不一而足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自 1984 年开始,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自 1984 年开始,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 C.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 36 届国际风筝节 D.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的国际风筝节 21.比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放飞时百哨齐鸣,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语义没有很大变化,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为什么?(3 分) 六、作文(60 分) 22.被评为“企业工匠”的钥工刘师傅说:“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于我来说,就是一辈子只一件事。干一行、爱 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有人引用名言阐释工匠精神: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埋首工作,不知不觉中深耕 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炼心性,提升灵魂。 ----稻盛和夫《干法》 以上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怎样理解工匠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理解?请在主题 班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厦门六中高二 12 月考试答案 1.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 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 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而 不是“人们”范围扩大:现代小说重视讲故事的方式。 2.B 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 来”,第四段“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 3.《战争与和平》不是现代主义小说,培莎不是类型化人物。 4.C “也突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妞子回到乡下,“一心想着把这本新书送给 花奶奶”,却再也见不到花奶奶的时候,“妞子泪流满面”,既表现了花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表现出妞子 见不到花奶奶的悲伤和对花奶奶的想念,体现了对花奶的深厚感情。 5.①从情节上看,唱曲是线索,串联起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伟音结构完: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唱 曲是花奶奶的爱好,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慈爱、对往昔恋情的难以割舍,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曲 子是花奶奶情感和生命的载体,体现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了小说内涵(曲子是民谣,表现了质朴自然的人情, 体现作者对山里人情美的歌颂:花奶奶的乡谣孕育了妞子对文学的喜爱,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④从 艺术效果上看:曲子内容暗示了花奶的命运经历,增强人物命运的神秘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用曲子歌词让 小说叙述错落有致,增强了文学性和抒情性。(每点 2 分,任意答对 3 点 6 分。) 6.①儿童视角,制造悬念,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引发读者对花奶奶人生命运的猜想,丰富了花奶奶的个性特 征;②以儿童视角写花奶奶热爱生活、勤劳慈爱满怀心事,使小说富有诗意,淡化了悲剧内容:③从妞子长大后的成 人视角反观过去的人和事,能够重新认识理解花奶奶,丰富小说的意蕴,深化主主旨。④省下很多笔墨,使叙述更 简洁。 7.(1)渲染紧张气氛,炮兽仍在肆虐 (2)引导人物出场,引出朗德纳克出场(3)衬托人物性格,情况的严峻更衬托出将军的沉着机智勇敢 8.对比衬托 动作描写 9.A【试题分析】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有两处设置迷惑性选项。第一处关键在于判断“乌榜村”是划 到前一句,还是划到后一句。根据语境“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 官军继至”可知陈显达起兵是反对昏君,对抗朝廷,所以骑官是朝廷所派,不可能是一个小地方“乌榜村”的骑官, 所以“乌榜村”不能修饰骑官,应划到前一句,为陈显达兵败退走之地。第二处关键在于判断是“骑官赵潭注架刺 落马,斩之篱侧”还是“骑官赵潭注槊刺,落马斩之”。这一处比较容易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果断为“骑官赵潭 注槊刺,落马斩之”,剩下的部分就是“篱侧血涌篱”,不成一句话,所以这种断句法是错误的:语法或语感好的同 学也可以直接断出,因为“斩之篱侧”省略了“于”字,补充出“于”应该是“斩之(于)篱侧”,动词和地点之 间省略“于”字是文言文中非常常见的语法结构。 10.D 因为原文中的“导从”是陈显达所用,不是帝王专用。所以选择 D 项 11.C 是獠帅杀了陈显达所派的使者。 12.国子监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13.D 皇帝在位可能有多个年号 14.(1)陈显达一直在朝廷外任职,经历了高帝的逝世。等见到武帝,流下眼泪悲伤哽咽。 (“忧”“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皇上想要将高帝、武帝的子孙全部铲除,委婉地向陈显达询问,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哪里值得忧虑。” (“”“微”“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5.(1)每次升迁他都流露出惭愧恐惧的神色(2)车子腐坏,随从都用赢弱的,仪仗都用小的(3)常训诫儿 子不要富贵恃人,得知儿子乘坐精美的牛车,穿着华丽的服饰,很不高兴(4)儿子陈休尚被任命为郢府主簿烧毁他 携带的麈尾蝇拂(一点 1 分) 16.C(C 项,颔联是直抒胸臆) 17.(1)表达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不满。运用用典的手法,用韩愈的“箝纸尾”写出官场的黑暗。 (2)表达对清白节操的坚守。用来客劝我糊涂,反衬诗人的清白。 (3)表达归隐的愿望。“君知否”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游历“庐山 古涧藤”借景抒情,抒写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 18.(1)君了博学而只参省乎已,则知而行无过矣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6)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9.D C 项,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前面由“不断”修饰,而“完美”境界应该只有 一个,因此该词不符合语境。 20.B “吸引观赏和竞技”的主语应该是“国际风筝节”,CD 两项主语是“山东潍坊”,与后句无法搭配,排 除;A 项,“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作“举办”的宾语,无法同时作后句的主语,同时“已经连续”缺主语,排除。 故选 B。 21.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运用比喻的手法;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 共同演奏,二者相似;显得更加形象生动。③“具有独特的魅力”写出了百哨齐鸣的效果,照应后文“增加趣味性”。 参考译文: 陈显达,是南彭城人。在宋做官,凭借军功被封为彭泽县子,跟着太祖在新亭垒讨伐桂阳王刘休范贼军,在宣 阳津阳门作战,大败敌军,一只流矢射中了陈显达的左眼,箭头一直拔不出来。战事平定后,被封为丰城县侯,两 次升迁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陈显达派兵支援朝廷,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对陈显达说:“沈攸之 拥有百万人马,胜负的情况不明,不如保卫境土聚集人马,分派送信的人,暗地里交往。”陈显达在座前亲手斩了他 们,送表章说明心向太祖萧道成。太祖即位时,陈显达升为中护军。御家厨房不屠宰牲口,陈显达献上一盘蒸熟的 熊肉,皇上就用来下饭。后来被任命为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为镇西将军。益州山地形势险要,人们大 多不服从朝廷。大度獠人,前前后后的几任刺史都不能制服他们,陈显达派遣官差去催缴田赋捐税,獠族首领说: “长着两只眼睛的刺史都不敢要我缴纳租调,何况这个独眼刺史”于是,杀掉了陈显达派去的官差。陈显达分别安 排将领官吏,声称出去打猎,夜里,突然发动袭击,从此山地少数民族震惊服从。永明二年召为侍中、护军将军。 陈显达总是在外地任职,经过太祖驾崩,到他见到世祖时,流泪痛哭,皇上也哭,心里很赞许他。永明八年,担任 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陈显达谦逊厚道有计谋,自以为自己出身寒微,却担任这么显要的官职,所以,每次升官 时,他都面带恐惧,表情羞愧。由十几个孩子,告诫他们说:“我原本没有这个志向,不要依仗自己富贵尊荣而欺凌 他人!”家里豪富后,他的儿子们和王敬则的众儿子,都驾着精美的牛车,穿着漂亮的衣服装饰。陈显达知道这一情 况后不高兴。等到儿子陈休尚担任郢府主薄,到九江拜别,陈显达说:“凡是生活奢侈的很少有不败的,尘尾扇之类 的东西是王谢家那样的人使用的东西,你们不要追求这些自我放逐。”就拿过来烧掉了。他恬淡谦逊大多这样。明帝 (高宗)即位,升太尉,改封为鄱阳郡公。高宗想全部除掉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众孙子(时高、武子孙犹有十 王),暗示着问陈显达,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怎么值得担忧?”皇上才不实行。陈显达在建武时期心里感到不安, 自己深深收敛行迹,乘着破旧的车子,引路的仪仗,都用弱小的人陈显达以年纪大为由,告请辞职,没得到批准。 后来担任江州刺史,镇守盆城。东昏侯即位,陈显达听说京师大臣大量被杀戮,又谣传会派兵攻打江州。陈显达怕 遭祸,在十一月十五日起兵。朝廷军队连续到达,陈显达抵抗不住,退走到西州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 马下,在篱笆旁斩了,血涌出溅上篱笆。这年他七十三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