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必修1习题:第四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 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 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 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 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也就是说,通过 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 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 性减排”。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 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 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 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其中, 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 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束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 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 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因此,碳排放约束的第 一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约束的第二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充分发挥机制二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系统稳态下产出水平达到更高的稳态 值。 (摘编自靳祥锋、任栋《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分析普遍认为,碳排放约束将给潜在的经济增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B.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定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单位碳排放两个方面。 C.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D.两个机制分别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但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解析 A 项,表述不严密,原文说“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 不利影响”。B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不是“加大单位碳 排放”。C 项,表述颠倒,原文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了两个机制,重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 2 - B.文章开篇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引出有关碳排放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C.文章重点剖析了碳排放约束的影响途径以及如何借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D.对于碳排放约束的影响,文章首先阐释概念,再分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解析 A 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错,从文章最后两段论述看,应是 强调机制二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就有希望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B.如果在生产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就有希望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目标。 C.技术进步无止境特点使碳排放约束的效力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 D.基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领域须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解析 C 项,“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于文中无据。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材料一 2017 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与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 《国家宝藏》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 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 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 就像一股清流,让浮躁的电视节目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 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观众更加渴望找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 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被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 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的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 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 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 养。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 “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使人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国家宝藏>持续热播 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 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种釉彩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 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种釉彩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 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但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 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表示,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既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被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 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自己不仅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 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 3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 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 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 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 2017 年 12 月《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 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 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 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 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 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 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 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 范”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 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 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4.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该节目极具优雅的 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 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持续热播, 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 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易于接受。 解析原文是说《国家宝藏》“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说的是该节目播出后 的影响,不是说“该节目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答案 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 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B.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等观众对《国家宝藏》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这类 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就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C.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国家宝藏》的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D.《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 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B 项,“说明要让这类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就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 力”于文无据;C 项,“时效性”错误,“多角度引用”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D 项,《国家宝藏》 主要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和发展了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各领域”和“各个方 面”理解错误。 答案 A - 4 - 6.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解析本题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需要进行拓展。答题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 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参考答案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 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感知、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 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的原则。③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 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 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我又跑到这东北原始 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 放马,我成了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狗尾巴草一 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 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 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 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 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 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 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 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 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 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 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 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 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 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 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 5 -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 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 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 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 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 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 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一段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 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 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 描写上,都使用转述语气,简洁明快。 解析 B 项,“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理解错误,老兵离去的背影并不 沮丧,而是“我”自己的心情沮丧;同时“愧疚与同情”的理解也不正确,文中没有流露出“愧疚与同 情”的感情。C 项,指导员来看望“我”,告诉“我”放牧这些战马的目的,不仅没有让“我”精神上受到 鼓舞,反而让“我”更沮丧。D 项,“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语气”不对,“我”的话不是转 述。 答案 A 8.小说中“我”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6 分) 解析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不难看出,“我”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结果却被安排去放没有用途 的战马,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在偶然的一次保护小马鹿的事情上,“我”表现出的勇敢让猎人都 佩服,“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从事“我”的牧马工作。 参考答案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重新认识自 我价值。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 分) 解析这两句话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工作的认识和“我”对自己的认识。年轻的军人都怀有美好远 大的理想,一般不愿从事平凡的工作,但无论何种工作,都有平凡琐细的一面。小说中“我”由不满 到发现自己的价值,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参考答案①“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被安排去牧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 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②真实地体现了和平时期,普通军人的心理——对部队生活不理解, 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③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 价值的认可的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 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 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 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谓之曰:“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 说不行。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 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 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 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 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 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 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 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 平。”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 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 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 及耳/ B.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 及耳/ C.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 及耳/ D.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 及耳/ 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先要把握大意,然后再结合虚词和对话标识切分。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 B.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专司纠弹。 解析 A 项中“太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陆佃为政务实。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 核查人从中进谗,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 B.陆佃有情有义。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 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 C.陆佃执法公正。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 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申冤。 D.陆佃睿智善言。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诮他无礼,他给 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 - 7 - 解析 B 项,“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错,应是为王安石而与黄庭坚等人争 辩。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5 分) (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5 分) 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1)“国哀”指皇帝去世;“是”,这样;“殊”,根本;“何也”, 为什么呢。(2)“向”,接近。注意语句翻译要顺畅。 参考答案(1)我辽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使一点也没有吊唁的礼仪,为什么?(2)现在天下的形势, 像人得一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物辅养,需要平安。 参考译文陆佃字农师,是越州山阴人。家境贫穷,苦心读书,晚上没有灯,他就照着月光读书。 穿着草鞋,不远千里从师学习。路过金陵,跟从王安石学习。熙宁三年,应举来到京城。恰好王安 石当政,首先问他对新政的看法,陆佃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推行起来不能像最初的意愿那样, 还给百姓增加了负担,像青苗法就是这样。”王安石说:“派李承之到淮南调查。”不久李承之回来, 欺骗说新法对于百姓有利,陆佃所说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王安石因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不再向他 咨询政事。 变更前朝的法度,排斥王安石的同党,士人大多隐讳他们所跟从的人。王安石去世,陆佃率领 他的学生痛哭并祭奠他,认识他的人赞扬他没有向背。升任吏部侍郎,因修撰《神宗实录》改礼 部。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替王安石隐讳。黄庭坚说:“像你 说的那样,大概就是佞史了。”陆佃说:“都采用你的意见,难道不是成了谤书吗!” 任江宁知府,刚到,就祭奠王安石墓。有个句容人和他嫂子私通杀害了哥哥,诬陷另外三个人 同谋。已经都审讯定案,一个罪犯的父亲诉说冤情,通判以下的人都说:“他是怕死罢了,案件已经 定了,不可更改。”陆佃替他査阅真实情况,三个人都得以活下来。升任吏部尚书,到辽国回访,回 来,半路上听说辽主洪基去世,护送陪伴的人返回吊唁,讥讽陆佃说:“我辽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 使一点也没有吊唁的礼仪,为什么?”陆佃慢慢地回答说:“开始认为你会匍匐着哭上前来和我相 见,我就会立刻行吊唁的礼仪;现在你安然像平常一样,我还吊唁谁?”陪伴的人不能回答。陆佃处 理政事和曾布相比,大多近于宽恕。常常想任用元祐时的人才,尤其痛恨钻营之徒。他曾说:“现 在天下的形势,像人得一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物辅养,需要平安。”转为左丞。御史认为吕希 纯、刘安世复职太快,请求加以降级,并且想进一步惩罚元祐余党。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追究, 徽宗就下诏令申告,在朝堂上公布。进谗言的人因此攻击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让 追究,正是害怕波及自己罢了。”于是他被罢为中大夫、亳州知县,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 14~15 题。 又 雪 杜 甫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 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 765 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的特点,突出了蜀地冬季环境的 寒冷。 - 8 - B.颔联连用两个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 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C.颈联“冬热”两句,通过“鸳鸯”“豺虎”对比揭示蜀地的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玮,也为末句写 北归长安做铺垫。 D.尾联中“焉得北之朝”中的“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渴望回 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解析 A 项,“突出了蜀地冬季环境的寒冷”错误,应为突出了南方冬季天气偏暖;C 项,“揭示蜀地的 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玮”错误,应为“揭示了此时此地的气候特征和凶险环境”;D 项,“写出诗 人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错误,应为“感叹归途艰难”。 答案 B 15.“愁边有江水”,诗人忧愁如汩汩江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有哪些“愁”。(6 分)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可以结合诗中写到的景色和事件分析。从描写的蜀地情况看,环 境恶劣;从“焉得北之朝”可见思家忧国之愁;从“峡深豺虎骄”可见战乱频仍,诗人忧心天下。结合 杜甫的遭遇与思想,能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愁自己疾病缠身。诗人年老多病,蜀地气候环境险恶,不可久居。②愁何时才能回到 京城。人已衰老,抱负尚未实现,归路迢迢,漂泊不定。③愁天下不安定。安史之乱后,蜀中大乱, 心忧天下百姓。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论语》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 , 。” (2)《游山西村》中描写丰收年景及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的诗句是 “ , 。” (3)《雁门太守行》中用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将士们严阵以待、气 势高昂的诗句是“ , 。” 答案(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3)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7~19 题。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荒漠化之苦,这绝不是 的事情,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 为 261.1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2%,荒漠化防治工作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 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 的政策 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 ),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土地荒漠化与贫困 ,我国近 35%的贫困县、近 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 区。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 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打好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攻坚 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互利共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骇人听闻 迫在眉睫 令行禁止 息息相关 B.耸人听闻 危在旦夕 令行禁止 相辅相成 C.骇人听闻 危在旦夕 行之有效 相辅相成 D.耸人听闻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 息息相关 - 9 - 解析第一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 的坏事。两个成语都表示“听了非常震惊”,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耸人听闻”。第二处,“迫在眉睫”, 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文中是说荒漠化防治工作很紧迫, 并不是说危险就在眼前,所以应该选用“迫在眉睫”。第三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 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令 行禁止”和语境不符,所以应该选用“行之有效”。第四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土地荒漠化与贫困并没有“互相补充”的关系,所以应该选用“息 息相关”。 答案 D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沙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 点地区 B.沙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 脆弱区 C.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 点地区 D.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 脆弱区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的几个分句之间的顺序有问题。分号前面的句子是先介绍贫困地区,后介绍 生态脆弱区,那么,分号后面的句子也应与此照应,先写脱贫攻坚,后写生态建设。但是,从文段的 介绍重点来看,应该先写生态,后写贫困。综合上面的分析,C 项正确。 答案 C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走出来了 B.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C.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 D.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必走之路 解析从括号前面的几个分句来看,“重视”“履行”“采取”“加大”共用主语“中国政府”,按照主语一 致性的原则,B 项最恰当。 答案 B 20.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 级。请广大师生于 6 月 23 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 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参考答案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 “领取”;⑤“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示例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材料 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它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逆水行舟 借力打力 绝不气馁 定点打铁 - 10 -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能力。解答时先要对材料中的词语意思进行理解归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 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然后再比对示例句子,分析其句间关系,最后参照示例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登高而招,借力打力,它山之石可攻玉,这是正确做事借力的精神。 锲而不舍,定点打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正确做事坚持的精神。 逆水行舟,绝不气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正确做事进取的精神。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种种“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 机、无人售票公交车,直到眼下的无人值守图书馆、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对此,我们或许 会联想到:便捷、关怀、规则、秩序、管理、信任、自律、道德、进步、时尚、创新、失业…… 某网站开辟“我也来说说‘无人……’”专栏,现在请你来发声。你可以将最熟悉的某种(些)“无 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一个词或几个词联结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表达你独到的看法或体验。 注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拨(1)探讨“无人值守”的可行性。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为“无人值守”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有了 显著提高,可以在道德层面为“无人值守”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前者,已经普遍使用的无人售货机, 是技术的初步运用;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发展,又为“无人值守”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对于后 者,可以从“慎独”思想,古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 展来谈。 (2)探讨“无人值守”的优越性。对于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一系列词语进行展开。 如“便捷”,马云创办的二维码支付形式,解决了“无零钱”“排队难”的问题。再如“进步”,时至今日, 科技的发展使“无人”也可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3)探讨“无人值守”的不足或不利影响。“无人值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一些不足之处或 不利影响自然在所难免。如便利店中物品繁多,如果没有店员帮助,不容易找到所需物品,这 样,“便利”反而变成了“不便”;再如,在公共场所,人与人的交往是最温暖的场景,但“无人值守”则 使人置身于个体的孤独之中;还如,“无人值守”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 (4)探讨对于“无人值守”的态度。“无人值守”势必会改变人在社会中的位置,面对这种改变, 人们自然会产生恐慌,如何对待恐慌,自然值得思考;在推广“无人值守”的过程中,问题肯定会不 断出现,面对这些问题,是对“无人值守”全盘否定,还是辩证思考,也是写作的一个方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