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五)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须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路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果,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只有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才能持续地激起人类投入越来越多的生态实践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而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也只有在积极的生态实践投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竭泽而渔是传统实践方式的基本特征,不可再生的资源被无情榨干之后,生态支持不可持续,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支持一定是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而只有主要部门和地区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人类才能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也才能实现生态建设的美好的中国梦。‎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要求人的发展与生态改善必须具有同向性,不可把文明与生态对立起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 B.生态支持就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要求,用自己积极的实践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 C.人们既可以依靠自然自发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来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支持”。‎ D.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善生态,生态支持要求实践主体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但要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 解析:选C C项,混淆是非,原文第1段说“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选项中的“依靠自然自发修复”“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说法与之完全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积极地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没有生态支持的实践形态,生态文明就难以建立。‎ B.生态支持的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等。‎ C.人们摈弃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等,也是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的体现。‎ D.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 解析:选D D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2段可知,“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为此,生态支持要求摈弃“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但并非直接带来“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的生存发展在自觉帮助生态的优化中、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实现,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家园是可以建成的。‎ B.人类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可以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成就自己的新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C.积极的生态支持,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正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实践。‎ D.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否则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种种难以应对的生存发展危机。‎ 解析:选C 选项曲解文意。C项,“‘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不属于“生态支持”,因为这些做法是用隔绝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方法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冯天瑜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4.关于“中华文化元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解析:选D D项,无中生有,“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原文没有提及。‎ ‎5.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这些国家新产生的汉字词中国也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因此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文化圈在发展和传承中受到了拉丁文字的重大影响。‎ 解析:选A B项,范围扩大,文中第③段只是说“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并不是所有“新产生的汉字词”。C项,强加因果。D项,曲解文意,根据第③段可知,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两段首先解释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然后举例证明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B.第③段紧承上文,以“汉字及汉字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中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 D.第⑤段在论述中华文化元素特点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论证了“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选C C项,“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错,《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们从叙事手法上仔细考察,发现《繁花》所折射出来的中文、英文小说技法上的差异之处,从而揭示“负情感”的产生与叙事传统的关系。首先,从叙事角度上来说,《繁花》使用一种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视角,强调叙事者不知人物内心活动的状态。叙事视角不受具体人物的限制,也难以与具体人物融合。‎ 说书人这种叙事者游离于人物内心之外的状态在中国明清章回体小说中反复出现。《儒林外史》是叙事者干涉叙事程度达到最小化的传统小说,而《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等奇书的叙事者也基本不会进入人物内心从一个局限的视角做出观察体悟。这与现实主义传统中的西方小说有明显的不同。英文小说中很早就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而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小说,叙事者在发出道德评判和人物性格总结之余,也往往会突然遁入某一人物的内心,以此限制自己的视角。18世纪中后期的女作家伯尼开创了这种手法,又由简·奥斯汀承袭(就是著名的“自由间接引语”)。19世纪现实主义鼎盛时期的小说家对这种手法的使用更为娴熟。狄更斯的许多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著称,但叙事者仍然经常采用遁入人物内心的做法,比如《艰难时事》中茜茜少量的独白,《荒凉山庄》中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者相穿插的艾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对英文小说影响很深的福楼拜更是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让叙事者与人物视角相重合的手法。‎ 在这种传统的关照下,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也经常采取多叙事视角的手段。《繁花》却自出机杼,取径话本说书人,创造了一个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叙事者,并以上海方言化的当代汉语为之赋予一个独特的声音,自始至终保持着风雅的烟火气,入世而又超脱,并不刻意模仿不同人物的口音与个性。正如金宇澄在“后记”中所说:“当代书面语的波长,缺少‘调性’,如能在传统里寻找力量,就有‘闪耀的韵致’。”‎ 如果要描绘《繁花》叙事的情感基调,那只能说是混沌的失落、茫然无措,冷眼看花开花败的“负情感”。但小说在拒斥人与人互相理解的奇迹的同时也召唤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叙事者总是在所叙述故事达到一定情感深度的时候突然将视线从人物身上移开,观照四周,或是转向街景(如路过的卡车),或是描写流行服饰或物件(如运动装、邮票等),让读者难以轻易地理解或代入书中情景,只能远远揣测人物内心。没有定论的揣测本来就是文学审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繁花》为例,距离的确产生了美感,一种寄托于可能性的美感。‎ 小说最后,阿宝和李李的情愫毕竟没有凝结成爱情,总是想将暧昧情感明确为稳定关系的梅瑞几近精神崩溃,原来钟情暧昧的陶陶也因为一时糊涂过分投入而身家丧尽。‎ ‎(摘编自金雯《金宇澄的谜语人物:负情感试论》,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繁花》采用了一种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不受具体人物的限制,也难以与具体人物融合。‎ B.《繁花》从叙事手法的角度看,与英文小说中采用的叙事者经常采用的遁入人物内心的叙事方式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C.《繁花》的叙事方式与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多叙事视角的手段不同,而是自出机杼,取径话本说书人。‎ D.《繁花》拒斥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奇迹,召唤独特的审美体验,揭示了“负情感”的产生与叙事传统的关系。‎ 解析:选B A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后两句话,基本是对原文内容的“裁剪”,表述正确。B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和第二段中对英文小说和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分析部分,选项中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表述错误。C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三段的前两句话,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吻合,因而该项是正确的。D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和第四段的第二句话,信息区间有跳跃性且对原文顺序做了调整,但内容与原文表述一致。‎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繁花》强调叙事者不知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叙事角度,在明清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等作品中也出现过。‎ B.由18世纪中后期女作家伯尼开创的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创作手法,经过简·奥斯汀的承袭到了19世纪更为成熟。‎ C.受福楼拜叙事者与人物视角相重合的叙事方式的影响,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多采用多叙事视角的手段。‎ D.在这篇书评中,论据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对评论主体《繁花》艺术手法的评述与内容的概括,也有对中外小说名著的举例分析。‎ 解析:选C A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和第二段的第二句话,这里主要是对《繁花》叙事角度的评述及其源头的追溯,符合原文内容。B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的第二段,选项综合了原文内容的多处信息并加以整合,符合原文内容。C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由原文可知,“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段”表述错误,应为“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也经常采取多叙事视角的手段”。D项,是对文本内容的总体分析,表述正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传统中的西方小说很早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也通常以第一人称限制自己的视角。‎ B.《繁花》以上海方言化的当代汉语为叙事者赋予一个独特的声音,始终保持着风雅的烟火气,不刻意模仿不同人物的口音与个性。‎ C.没有定论的揣测本来就是文学审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繁花》一书作者恰恰运用了让读者远远揣测人物内心的叙事方式。‎ D.《繁花》的结局应该是悲剧性的,阿宝与李李爱情落空,梅瑞精神几近崩溃,陶陶也因一时糊涂钟情暧昧过分投入而身家丧尽。‎ 解析:选A A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二段的中间部分,原文说“而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小说……也往往会突然遁入某一人物的内心,以此限制自己的视角”,并不是说“通常以第一人称限制自己的视角”,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有差异,因而该项是错误的。B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三段,基本是对原文内容的复制,表述正确。C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四段的末尾部分,原文在此所说的“以《繁花》为例,距离的确产生了美感”恰恰是对前文“只能远远揣测人物内心”的印证,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D项,主要是对结尾段小说内容的概括以及根据内容所做出的判断,从小说结局人物的命运看,自然是悲剧性的结尾,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