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文言文阅读 巧解古代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精练提分 2 巧解古代文化常识题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19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 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 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 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 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 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 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 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 选项 技巧运用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 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 三家影响最深远。 此选项是较熟悉的专用名词,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 中时常遇到,可结合“诸子百家”选读和历史中的“先秦 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内容,按照个人理解,可判断出“道、 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是错误的,应该是“儒、道、法 - 2 - 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 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 令、文告的总称。 选项前半部分“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可联想日常 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颁发“诏令”的情景,是皇帝专用的发 布命令的文书。选项后半部分可采用“剖析词语”法判断, “诏”是皇帝发布的,“令”是命令、通告等。然后结合 语境“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 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 社会秩序的稳定。 选项中“礼乐指礼制和音乐”表述可结合日常学习的积累 初步判断,然后再联想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礼乐”进行解释 判断。再根据前后文语境“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 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 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推断可知,选项解说正确。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 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 并进行统治管理。 此选项比较生僻,可先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就” 的意思为“靠近、到”;“国”可指诸侯国或诸侯的管辖 之地。那么“就国”译为“到自己的管辖封地”就很好理 解。然后依据“遇生判对”法,可初步判断正确。 【答案】 A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古代 文化 常识 题题 型特 点 内容 来源 所选 4 个文化常识来自于文本。 考查 形式 4 选 1 客观选择题。 涉及 知识 姓名称谓、官职官制、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刑罚、文史 典籍、音乐文娱等。 设误 形式 扩大范围、缩小范围、种属错位、 张冠李戴、忽视语境、以今释古、故意 曲解等。 答 题 技 法 - 3 - 一、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 8 设误 1.扩大或混淆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或混淆了官 职职责范围。如误把工部的职责混淆到户部。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 说法或范围。如 2018 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 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 2016 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 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 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风俗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 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 2017 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 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 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 冠李戴。如 2019 年全国卷Ⅱ,“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 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 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8.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 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 2018 年全国卷 I,“‘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 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 - 4 - 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 4 技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 2019 年全国卷Ⅲ中的“殷纣”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 装电视剧《封神演义》,“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 是有名的暴君。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 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 2018 年全国卷Ⅱ中的“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 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可联系《张衡传》中“又多豪右, 共为不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 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 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如 2017 年全国卷Ⅰ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 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 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 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如 2018 年全国卷Ⅰ中的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项表 述正确。 以上 4 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重 难 突 破 古代文化常识解题两步法 【满分攻略】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 4 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 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要考查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 力。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两步法”: - 5 - 【典题试做】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例。……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 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及西方用兵, 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状元支招】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 4 个选项,A、B 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A 项中的“状元” 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 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的人,可判断 A 项正确;B 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 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也 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 B 项 正确,这样就排除了 A、B 两项。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 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 C、D 两项。而这两项中 C 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 定其正误,尤其是 C 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 看 D 项。D 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知 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必修四《张衡传》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 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 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 D 项正确,故可确定 C 项错误。(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 - 6 - 较好,考生对于 C 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 无“职”) 【答案】 C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 看南朝的状元。”……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 是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 了。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 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 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易错警示】 1.积累不够。考查的文化常识,基本散见于高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之中,考生平常对有 文化内蕴的词语积累不够,不能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不看语境,脱离原文内容理解词语。 〔对点训练 2〕 (2020·广西来宾市高三 5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祖深之,雍州刺史。父粲,司空参军。杲之少而贞立,学 涉文义。起家奉朝请...,巴陵王征西参军。郢州举秀才..,除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世祖征虏府 功曹,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蒲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 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仍为世祖抚军中军记室,迁员外散骑常侍,正员郎,迁中 书郎,领荆、湘二州中正。转尚书左丞....,常侍、领中正如故。出为王俭卫军长史,时人呼入 俭府为芙蓉池。俭谓人曰:“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今 亦应须如我辈人也。”乃用杲之。迁黄门郎...,兼御史中丞,寻即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尚书左丞,官名,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负责辅佐仆射,掌管钱谷等事项。 B.奉朝请,指古代诸侯定期参加朝会,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C.黄门郎,古代官职名,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南北朝时为门下省次官。 D.秀才,汉代至隋朝期间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举臣秀才”。 【解析】 A 项,“尚书左丞……掌管钱谷等事项”错误,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 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 【参考译文】 庾杲之,字景行,是新野人。祖父庾深之,曾任雍州刺史。父亲庾粲,曾任司空参军。 杲之年轻时正直而有建树,学识关涉许多文章的内容与涵义。初为官任奉朝请,做巴陵王征 - 7 - 西参军。在郢州被举为秀才,任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世祖征虏府功曹,尚书驾部郎。他很 清贫,自食其力,只能吃腌韭菜、汤煮韭菜,生韭杂菜。有人戏言:“谁说庾郎贫穷,食鲑 常有二十七种。”是说他吃“三九(韭)”的意思。他又任世祖抚军中军记室,调为员外散骑常 侍,正员郎,迁为中书郎,兼任荆、湘二州中正。又调任尚书左丞,常侍和兼任中正的官职 不变。后出任王俭卫军长史,当时的人把进入王俭府第叫做入芙蓉池。王俭对人说:“当年 袁公作卫军,要用我为长史,虽然没有得到任命,但他的意向是这样的。现在也应用像我一 样的人。”于是任用杲之。又迁为黄门郎,兼御史中丞,不久就转为正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