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篇》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社论两篇》教案

1 《社论两篇》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媒体的政治 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 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报》的社论 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公报》1902年创刊,现 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 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作好铺垫后 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社论选择了 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一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 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 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 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 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 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 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全文气势 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者们(受众) 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 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有激情的 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这种激情。)从“全 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 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 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 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赞邓小平理 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 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 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 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一类的党 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的,这是党报的喉舌 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 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 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 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 2 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相 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 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 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做一条“轴 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宏气势。“时代”在这 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 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 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 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 是拉“开”了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 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开篇两句 “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是对标题的承接 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 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后的欣慰与感慨。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 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 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为国际社 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了阿根廷、西班牙、 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 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巧妙地将读 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 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一国 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题──台湾问题,势必 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 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也是党报, 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划, 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 舆论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统治在中国 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 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 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 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 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3 思考与探究 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 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 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 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 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 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 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 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么,文章开头 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 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 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 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 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欣赏, 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较欣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