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传记(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传记(二)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传记(二) 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陆孝彭 ‎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 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1949年,陆孝彭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1952年,他曾在沈阳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 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 ‎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和许多事物一样,“强-5”的设计既有一般喷气式战斗机的性能,又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陆孝彭注意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又勇于大胆创新。为了提高“强-5”的飞行速度,他大胆地采用了跨音速面积律理论。‎ ‎1961年8月,随着国内局势动荡、经济条件恶化,为确保“两弹一星”等重点计划顺利进行,“强-5”飞机的试制工作被责令停止。100多人的车间,仅剩下14人搞“强-5”机研制。可陆孝彭仍痴心不改:“‘强-5’飞机我搞定了,14个人也要把‘强-5’飞机拿下来。”陆孝彭坚持和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边设计、边劳动,加班加点,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 ‎1962年秋,陆孝彭和他的同伴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试制出第一架“强-5”样机。喜讯传到北京,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等立即发来了贺电贺信。‎ ‎1966年6月10日,“强-5”的飞行实验开始了。随着叶剑英元帅的一声令下,机场上的“强-5”战斗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在强大气流的推动下,昂首挺胸冲向蓝天。‎ 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编写的《飞机总体设计(讲义)》,为南昌洪都工学院培养总体、气动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了教材。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崔玉亭《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相关链接:‎ ‎①1983年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举行飞机表演。在与世界第一流的美国“F-16”战斗机、法国的“幻影-5”战斗机等的比赛中,我国的“强-5”赢得了低空、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三个项目的第一名。‎ ‎(崔玉亭《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百度百科)‎ ‎②洪都航空集团公司在编印的《洪都报》纪念陆孝彭的专刊中,用通栏对联赞扬他:“科学报国百折不挠,无愧航空功臣巨擘;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堪为世人一代楷模。”‎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喷气式强击机对于提升中国空军在空战、陆战、海战中的战斗力至关紧要,中央军委把研制的设计任务交给陆孝彭,体现了中央军委对他的高度信任。‎ B.新中国诞生后,陆孝彭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历尽千辛万苦到祖国的怀抱,加入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这反映了他热爱祖国、报效新中国建设的情怀。‎ C.陆孝彭通过查阅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认为强击机能够在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情况下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从而确定了“强-5”的研制目标。‎ D.陆孝彭带领他的团队克服无图纸、缺资料等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敢于创新,三四年的时间就成功试制出第一架“强-5”样机。‎ ‎【答案】B ‎【解析】B“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中只提到他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并没有涉及他的生活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陆孝彭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在国外经历过相关机型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曾担任“歼教-Ⅰ”的主管设计师,设计经验丰富,说明他有能力担任“强-5”总设计师的工作。‎ B.在“强-5”飞机设计的过程中,陆孝彭对他的助手们不太放心,因而不辞辛劳,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 C.从飞机设计负责人的选定到最后的飞行实验,叶剑英元帅都亲临现场,这体现了中央军委对陆孝彭的关心和对“强-5”飞机研制工作的重视。‎ D.陆孝彭他们在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所研制的“强-5”飞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E.陆孝彭有时放下飞机设计研制工作,去专门进行理论研究,因此他编写的教材和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答案】AD ‎ ‎【解析】B项“陆孝彭对他的助手们不太放心”的分析不恰当,原文中“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表现的是他高度的责任感。C项“对陆孝彭的关心”的分析不恰当。飞机设计负责人的选定以及最后的飞行实验,叶帅亲临现场,体现的只是中央军委对“强-5”飞机研制工作的重视。况且,叶帅到沈阳时,还不知道设计负责人的人选。E项“有时放下飞机设计研制工作,去专门进行理论研究”表述有误。原文是“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对得5分,选对一项得2分)‎ ‎3.陆孝彭“科学报国百折不挠”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历尽艰辛辗转四国,投身中国航空事业,将一腔报国热忱化作对祖国的贡献;②从无到有,完成强击机的设计。陆孝彭身负重命,在一无图纸、二缺资料的条件下,带着一帮年轻人高质量地完成了“强-5”飞机的设计;③克服重重困难,试制出“强-5”机样机。在“强-5”飞机的试制工作被责令停止的情况下,陆孝彭带着仅剩下的14人成功地完成了“强5”样机的研制。(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 冯国梧 ‎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   ‎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 ‎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  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  C.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 ‎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答案】B ‎【解析】A.张冠李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错,原文是“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 ‎。C.以偏概全,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D.无中生有,“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于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  B.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  C.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 ‎  D.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  E.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答案】AD ‎【解析】B.应是“翻译苏联教材”;C.史绍熙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多方面的;E.“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满分)‎ ‎6.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学术上:热爱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高峰。有着很深的学术素养和很强的战略眼光。(2分)‎ 品德上:①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制、领导工作,成果卓著。(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李舒亚 一户贫农家的孩子,起初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曾想命运却推着他的梦想越走越远,他也逐渐成长为中国高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终在他的引领下成为现实。这位总设计师就是王永志。‎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的老房村,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他通过观察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打雪仗的行为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 ‎1988年底,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长二捆”,凭着三页草图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美国休斯卫星公司愿委托中方发射一颗澳大利亚卫星,条件是火箭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不仅中止合同,还要中方赔偿100万美元。‎ ‎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候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长二捆”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 ‎“我们用别人的钱,赚了外汇,发了工资,还发展了高科技!”追忆起人生中这段难忘的经历,老人高兴得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发射场。‎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两个月后,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尽管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任务,但王永志坦言:“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比美俄起步晚了整40年,什么样的方案才能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议下,专家们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设想: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设舱段组合式的空间站。他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保守,又要可靠;既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外航天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更要融合现代先进技术。‎ 整整7年,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开始为人们所关注。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泪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现在,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他说:“我也是年纪越大才越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他能干多少年、多少事呢?”他寄语年轻人:“‎ 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摘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它的总设计师是王永志院士。(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永志指出,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太空有许多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需要不断扩大活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摘自《神舟飞船总师王永志:“伯乐”钱学森指导我一生》)‎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议下,专家们提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 B. 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成功发射“神舟一号”“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完第一步。‎ C. 王永志为总设计师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D. 本文以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有关“载人航天”的事迹为主,同时辅以其他事件,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本文以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错误,原文中,主体部分,每一节都是以时间开头,由“1932年”“1952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8年底”“1990年6月30日”“1992年9月21日”可知,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出身贫寒的王永志通过观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有求学的机会。‎ B.‎ ‎ 文章第一段高度评价了王永志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同时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王永志事迹的具体介绍。‎ C. 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感到自豪,也为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缺乏领军人物感到担忧。‎ D. 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寻找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方案。‎ E. 王永志认为,要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因为它是扩大人类活动领域、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 ‎【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关键词“最恰当的两项”,答题时注意不要漏选。答题首先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有求学的机会”属于臆测,原文中没有提到; C项,“也为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缺乏领军人物感到担忧”不合文意,原文只是说“现在,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E项,“它是扩大人类活动领域、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说法错误,相关链接中说的是“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9. 王永志院士能够成为中国“飞天梦”的“大总师”是有原因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①思考人生,改变命运:通过观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出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②热爱祖国:放弃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机会回国。③勇于探索: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④善于抓住机会:他赶上并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机会,并寄语年轻人要做好抓住机会的准备。⑤对载人航天事业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传主成为中国“飞天梦”的“大总师”的原因,实际上要求挖掘传主和这方面相关的优秀品质。分析前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逐层概括出传主相应的品质,答题时可反过来,先答出品质,然后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答案结合关键语句“他通过观察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打雪仗的行为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那个总在探索的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总结概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