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翻译(1)
第4讲 文言文翻译题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因此,要想解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清楚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即命题点在哪里),解题过程中需要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操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文言文翻译题的3大主考点 高考真题 参考答案 命题点 评分标准 命题分析 [′17·全国卷Ⅱ]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1)重点实词(枉、道、欲)、重点虚词(所)、文言句式(“……也”,判断句) (1)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枉”“道”“欲”和判断句式各1分。 1.3大主考点 所选翻译语句不是一般的句子,句子中含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在句式方面往往也有特殊之处。 2.译出大意分 一个句子的翻译,考生若能译出大意往往就可以得1分或2分。“译出大意”的要求就是即使采分点(关键词、句)翻译错误,只要句子其他词语的翻译比较到位,也可酌情给出大意分。这也提醒考生在翻译时任何一个词的 翻译都不要放过,因为“大意分”相较“关键词、句”分更易得。 3.“关键词、句”分 “关键词、句”分即评分标准里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是一点一分,错误一处直接扣1分。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重点实词(蝗、有年、歌)、重点虚词(之)、文言句式[“(蝗虫)侵入平原界辄死”,省略句] (2)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蝗”“有年”“歌”和省略句式各1分。 [′17·全国卷Ⅲ]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1)重点实词(申饬、对)、文言句式(“何以……为”,固定句式) (1)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词“申饬”“对”和固定句式各1分。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 (2)重点实词(肆、罗织、 (2)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 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发)、重点虚词(为) 词“肆”“罗织”“发”各1分。 [′16·全国卷Ⅱ]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1)那期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只是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没有安身的地方。 (1)重点实词(弗胜、龃龉、安)、重点虚词(其、而) (1)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关键词“弗胜”“龃龉”“安”各1分。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2)重点实词(啖、矢、囊)、重点虚词(之、于)、文言句式(“登云即进之于朝”,状语后置句) (2)译出大意给1分,译对关键词“啖”“矢”“囊”和状语后置句各1分。 二、文言文翻译的“6字诀” (一)准确翻译,要灵活运用“6字诀”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针对训练] (2014·全国卷Ⅱ)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译文: 提示:句中的“淳安公主”是特定称谓的专有人名,“三百顷”是表度量衡的数量词,“文”是人名,“任丘”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参考答案: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删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针对训练] (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译文: 提示:“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3.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针对训练] (1)(2017·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谢)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谢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提示:句中“臧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言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 参考答案: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言论(观点),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题。 (2)(2014·山东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译文: 提示:句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是”“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应换成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4.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琵琶行》“使(之)快弹数曲”一句中“使”后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针对训练] (2016·江苏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提示: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语“题”,“及”后省略了宾语“题”,“辄塞耳不敢听”省略了主语“他”,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 参考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5.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针对训练] (2015·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译文: 提示:句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 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 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 [针对训练] (2015·安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译文: 提示: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 参考答案: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二)准确翻译,应善于大胆推测 1.语境推测 语境推测就是借助翻译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上勾下连,对要求翻译的句子和句子中暂时遗忘而把握不准、疑难未知的关键词语进行合理的猜想和揣测,以便写出大体符合文段意思、合理通顺的译文。如《游褒禅山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中的“怠、幽暗昏惑、相”是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和下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重点推测“怠”为“懈怠”,“幽暗昏惑”为“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相”为动词,有“帮助、辅助”的意思,那么整个语句意思可推测为“有了志向与力气,而且又不跟随(别人)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针对训练] (2017·全国卷Ⅲ)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译文: 提示:句中的“申饬边臣岂不可”是翻译难点,尤其“申饬”是翻译的关键点,应该大胆推测,借助上文语意理解:萧禧提出国家边界线没有确定,他将到宋朝去商议划分边界。许将回答说,这样的事情让边臣去做就可以了,不必派遣使者。由此可猜测该句的意思为:“指挥(让)守边的官员去做难道不可以吗?” 参考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联想推测 联想推测就是对要求翻译语句中一时难以准确判断的重点多义实虚词,借助平时学习的积累和课文中所学词语意义的联想,加以推测后,较为正确地写出译句的大意。如《逍遥游》“抢榆枋而止”中的“抢”是关键词,可联想到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中的“抢”为“撞击、触”的意思,此处也应该为“触、撞”,可推测该句为“(我)撞到榆枋后就停下来”。 [针对训练] (2016·山东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 提示:“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中的关键词语是“致、过”,可联想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过”分别解释为“到达”和“过错”,由此猜想该句大意为“您还希望让诸侯到来,不也是很困难吗?您的话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庾亮,字元规。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固让,不许。中兴初,拜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其所论释,多见称述。时帝方任刑法,以《韩非子》赐皇太子,亮谏以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甚纳焉。时王敦在芜湖,帝使亮诣敦筹事。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 (选自《晋书·庾亮传》) (1)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 译文: (2)敦与亮谈论,不觉改席而前,退而叹曰:“庾元规贤于裴顾远矣!”因表为中领军。 译文: 参考答案:(1)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召他为掾官,他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十分端庄,坚持操守。 (2)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下来后叹道:“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裴顾呀!”于是上书任命庾亮为中领军。 [参考译文] 庾亮,字元规。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召他为掾官,他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十分端庄,坚持操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听闻庾亮的名声,辟为西曹掾。庾亮反复推辞,元帝不许。晋室中兴之初,拜为中书郎,领著作,在东宫讲学。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多被人们称许。当时元帝正以刑法之术治乱世,将《韩非子》一书赐予皇太子,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多留心这些东西,太子也很赞同。当时王敦在芜湖,元帝叫庾亮前去拜访商讨国事。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下来后叹道:“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裴顾呀!”于是上书任命庾亮为中领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斛律金,字阿六敦。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金度陵终败灭,乃统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稍引南出黄瓜堆,为杜洛周所破,金与兄平二人脱身归尔朱荣。及尔朱兆等逆乱,高祖密怀匡复之计,金等赞成大谋,仍从举义。高祖南攻邺,留金守信都,委以后事。别讨李修,破之。会高祖于邺,仍从平晋阳,追灭尔朱兆。太昌初,从高祖破纥豆陵于河西。天平初,迁邺,使金领步骑三万镇风陵以备西寇。从高祖战于沙苑,不利班师,因此东雍诸城复为西军所据,遣金等讨复之。 (选自《北齐书·斛律金传》) (1)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译文: (2)从高祖战于沙苑,不利班师,因此东雍诸城复为西军所据,遣金等讨复之。 译文: 参考答案:(1)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行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烟尘能识骑兵和步兵多少,闻地气能知军队行走的远近。 (2)斛律金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被西魏军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等出兵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斛律金,字阿六敦。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行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烟尘能识骑兵和步兵多少,闻地气能知军队行走的远近。正光末年,破六韩拔陵犯上作乱,斛律金率领部众归附。(后来)斛律金估计破六韩拔陵必定失败,就带领部属一万多户前往云州投降。接着又慢慢统领部众南移,出黄瓜堆后,被杜洛周击败,斛律金与兄长斛律平二人脱险,投奔尔朱荣。在尔朱兆等人叛乱时,高祖就有了匡复之志,斛律金等都赞成高祖的谋划,并随同举起义旗。高祖向南攻打邺城,把斛律金留下守护信都,处理后方各种事务。另外,斛律金攻讨李修,打败了他。在邺城与高祖会合,跟随高祖平定了晋阳,追击打垮了尔朱兆。太昌初年,又跟随高祖在河西打败了纥豆陵。天平初年,迁都邺城,高祖命令斛律金率领三万步骑镇守风陵,以防备西部的寇贼。斛律金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被西魏军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等出兵收复失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故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秦也。为分而严、为位而尊者,非尧舜也,亦秦也。后世为君者,歌颂功徳,动称尧舜,而所以自为乃不过如秦,何哉?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选自邓牧《君道》) (1)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 译文: (2)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夺其位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天下的百姓立君王不是为了君王自己,但君王为什么用天下丰裕的收入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享用呢? (2)圣人不能在天下获得利益,就像乡里的小官吏一样,只是害怕别人不能继承自己的职位,难道害怕其他人夺取自己的位置吗? [参考译文] 天下的百姓立君王不是为了君王自己,但君王为什么用天下丰裕的收入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享用呢?所以,凡是有饮食的奢侈、衣服的预备、宫殿的精美的人,不是尧舜,而是秦始皇。为显示区别而严格等级制度,为显示地位而制定尊卑贵贱,这种情况不是尧舜,而是秦始皇啊。后来为君王的人,歌功颂德,动不动就自称尧舜,但自己的作为也只不过像秦始皇一样,为什么呢?乡村的小官吏虽然地位卑贱,但也比老百姓地位尊贵,当时天 下的人没有乐意做的,这是因为没有利益的缘故啊。圣人不能在天下获得利益,就像乡里的小官吏一样,只是害怕别人不能继承自己的职位,难道害怕其他人夺取自己的位置吗?那些害怕被人夺取位置的人,用甲兵、刀箭来对待盗贼,这是扰乱天下的事情啊;哪里有圣人在位,天下百姓拥戴他像父母一样,而每天因为盗贼的事情忧愁,用甲兵、刀箭来自卫的君王呢?所以说:“想做尧舜,不如让天下人都不乐于做君王;想做秦王,就不要责怪盗贼来争夺天下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④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大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锺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刘大櫆《乞人张氏传》) [注] ①舅姑:公婆。②彝:法度,规则。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④适:出嫁。 (1)古者妇事舅姑,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 译文: (2)设使斯人为大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译文: 参考答案:(1)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去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 (2)假如这个人能够为士大夫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非常的建树。 [参考译文] 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但我认为,人坚持道理,不应该在心中完全忘掉,缙绅士大夫的家庭一定有尊崇礼仪、坚守道义,很好地侍奉公婆,和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没有区别的儿媳妇,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找不到的。所谓缙绅,衣服、食物等奉养的东西十分充足的人家;但家庭的争吵、辱骂,却禁止不了。穷困、饥饿到行乞的状态,仅仅依靠别人的食物而苟活,谁也不能禁止张氏改嫁;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性的真诚超过别人吗?可惜啊,她作为女子十分贫穷还要行乞!假如这个人能够为士大夫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非常的建树。天地之间的正气不能没有赋予的地方。明朝灭亡时,金陵的乞讨者听说后就投水自尽。大丈夫不能做到的但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到,富贵的人不能做到的但乞讨的人能够做到,这不使人十分感慨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 (1)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 译文: (2)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 译文: 参考答案:(1)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毫不隐瞒。 (2)因为李鸣复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于和李鸣复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 杜范,字成之,是黄岩人。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毫不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于和李鸣复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译文: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译文: 参考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 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宫门进奉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恰巧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甚人而不得见也。凝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选自《新五代史·冯道传·序》) (1)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甚人而不得见也。 译文: (2)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凭一个妇人尚且能这样,就可推知世上本来曾有甚于此的人而没能被发现。 (2)不珍爱自身的名节而忍辱偷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后应当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到五代时的一篇小说,记载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情。凭一个妇人尚且能这样,就可推知世上本来曾有甚于此的人而没能被发现。王凝住在青州、齐州之间,担任虢州司户参军,因为疾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中素来贫寒,一个儿子还年幼,李氏带着孩子,背着王凝的遗骸回老家。向东经过开封时,在旅舍停下,店主见这个妇人独自带着一个孩子因而怀疑她,不准她留宿。李氏眼看天色已晚,不愿离去,店主就拉着她的胳膊让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说:“我是个妇人,难道不能守节,而让这只手臂被人拉扯吗?不能因这只手臂而一并玷污了我的身子!” 就拿来斧头砍断了那条胳膊。看到此事的过路人都围聚在一起为她感叹,有的情绪激动,有的悲泣落泪。开封尹获知此事后,向朝廷报告,官府为她赐药治伤,优厚地周济李氏,而鞭打了那个旅舍主人。唉,不珍爱自身的名节而忍辱偷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后应当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嗾诇伺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解析:选D 从动词“按”分析,宾语应该是“张文冕罪”,这个短语后要停顿,这就排除了A、C两项。从名词“文冕”分析,动词“亡去”后要停顿;从副词“遂”一般在句首以及动词“坐”分析,“罚米”后要停顿。这就排除了B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等。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如何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 C.生齿,古时以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后用以指人口。 D.幸臣,指被皇帝亲信、宠爱的臣子,也就是指得宠的臣子。 解析:选B B项,“管理灾民的临时政策”错误,“荒政”指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视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犯法令的总督太监。 B.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两地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C.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国家人口增加但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D.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由于小人作祟,何鉴后被谏官弹劾辞官而去。 解析:选C C项,“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错误,原文有“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意思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译文: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译文: 参考答案:(1)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 (2)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 [参考译文]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考中成化五年进士,任命为宜兴知县。征召进京任命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弹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称职,并查办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回京后又巡视太仓。总督太监犯法,何鉴将他逮捕并治罪,被他诬告陷害,被关入锦衣监狱。得到释放后,又巡视江北。凤阳是皇陵所在地,若就近砍伐一寸树木,依据法律都应处死,护卫皇陵的士兵多依仗法律禁令残害百姓。何鉴请求以山脚为界限,别处打柴采摘 不受限制,于是成为法令。出任河南知府,赈济多年的饥荒,颁布实施十项赈灾措施。历任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江南,并兼管杭、嘉、湖三府的税粮。苏、松两地发生水灾,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开仓发放五十万石漕粮赈灾。同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排水入海,消除了水患。又巡抚山东,升任为刑部侍郎。因母丧离职。弘治十八年,回朝。当时社会太平已久,人口日益增加。孝宗查看天下户籍数比建国初期反而减少了,便责备主管官吏渎职,决心加以整治查办。命令何鉴以原任官职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河南、湖广、陕西核查户口。何鉴于是上书陈述善后处理的十个问题和军民的利益与疾苦。时逢孝宗驾崩,武宗全部采纳了这些建议。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何鉴先前巡抚江南,曾查办千户张文冕的罪行,张文冕畏罪逃走。到这时,张文冕向刘瑾诬陷何鉴,而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给何鉴定罪,并罚米。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上奏申诉,得以免罚。正德六年正月,召任刑部尚书。八年,宣府军押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抵达京城,皇帝命令充当御马监勇士。何鉴等进言说:“现在让投降的人出入宫禁,依仗宠幸超越本分,将产生傲慢轻侮之心。万一北方敌寇听说这件事,暗中派狡猾的贼寇假装降服,充当间谍,不就成了将来的祸患了吗?”皇帝不听从。宁王朱宸濠阴谋恢复护卫的职务,何鉴极力阻止。都督白玉因为渎职而罢免官职,就重金贿赂豹房众宠臣以求恢复官职,何鉴坚决不听从。于是众宠臣教唆刺探情况的人揭发何鉴的家僮收取将校的金钱,谏官于是纷纷上奏弹劾何鉴,何鉴辞官而去。过了九年去世,终年八十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