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小说重视“说”和“讲”的传统而言,说话简直就是小说家的天职。说话方式及意味的不同,不仅关联着小说家身份功能的变化,也折射出文学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小说家最为特殊的说话方式是,以教师身份向以学生为主的听众讲授小说。借用毕飞宇新近出版的讲稿题名,我们可将那些由课堂讲授整理而成的出版物统称为“小说课”。‎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三者间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字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比如,毕飞字从鲁迅的基础体温感知《故乡》就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强劲的感悟力。在学院派批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情感饱满、文采灵动的文字,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减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在当前批评园地中,富于真知灼见的小说课,有理由被视为珍稀品种。‎ 其次,解析经典奥秘,点拨创作技法。小说家解读经典作品,不是从辨析经典的内涵、梳理经典的接受史入手,而是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本身。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用王安忆的说法,是由特殊的材料、思想和感情筑就的“心灵世界”;按李浩的看法,则是由幻觉、玄思以及省略、回旋感等打造的“魔法世界”。从文学教育的效果来说,小说课未必能直接造就优秀的小说家,但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 最后,倡导阅读风尚,重塑文学生活。小说课影响公众阅读的方式,既不是为经典祛魅,也不是戏说经典,而是精深阅读。纳博科夫曾说,成熟的、思路活泼的读者只能是“反复读 者”。事实上,反复阅读不只需要付诸行动,更有赖于具有赏玩精品的趣味和心态。蒂博代认为,趣味是文学教育所无法教会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趣味仍有逐步培育的可能。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在阅读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纯粹文字阅读的吸引力日渐流失,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突出病象。在此情境中,小说课所标举的专、精、深的趣味,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扭转文学阅读的局面,但确有可能引领读者重新亲近经典。小说课若能坚守特色、持之以恒,必将为倡导阅读风尚做出更大贡献,有望重塑我们的文学生活。‎ ‎(摘编自徐阿兵《“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小说家身份功能发生变化,文学生活发生变迁,小说家以教师身份向学生讲授小说,他们把课堂变为“小说课”。‎ B.小说课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交叉融合,讲授者讲的虽不是小说史,却要完成文学史的筛选工作。‎ C.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对读者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D.小说家对作品的解读,虽说不一定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能彰显小说家独到眼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小说课的重要意义与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阐述“小说课”文学批评的特点时,也指出了当下学院派批评的存在问题,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以王安忆和李浩为例,论证“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的观点。‎ D.文章借助“小说课”的概念,论证了“小说课”的兴起对文学生活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课”以经典名篇为对象,阐发小说创作的奥秘和阅读的乐趣,一经出版,接受对象就不再是学生听众,而是读者大众。‎ B.小说课情感饱满、文字文采灵动,虽说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避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 C.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小说家从自身创作经验解读经典,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对作品的诠释就不同。‎ D.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阅读载体也日益多样化,读者更青睐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这就导致纯粹文字阅读吸引力的流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201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药产业发展的“春天”里,中医药却遇到了“寒冬”。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已颁布实施。但是,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歧视中医药、歪曲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等寒流阵阵来袭。‎ 这反映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尚存。其一是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不合理使用等;其二是将中药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其三是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普遍存在按病种选药和辨证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以高质量标准化突破困境》)‎ 材料四:‎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原材料的输出地和最大的消费国。然而,目前,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却被不少国外公司无偿占有。他们通过合作、收购、兼并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 尽管保护传统知识已成国际共识,但现状颇为尴尬、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强调保护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保护传统中医药。统计显示,我国不少现代中药没有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意味着将方剂全部公开,他人只要在现有方剂基础上稍作改动,就可能得到一个新的方剂。不公开方剂难以获得专利,公开了则可能导致方剂价值受损,这是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只保护结果创新,不保护资源来源。因此,唯有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例如,地黄丸家族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来。只有保护好制备六味地黄丸的“理和法”,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方和药”才会不断涌现。如果只保护“方和药”,不保护“理和法”,中医药创新的源头就会枯竭。与其下游拦坝,不如上游开源,对中医药经典名方形成“从头至尾”的整体保护,保护好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2020年01月17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技术不断发掘出来,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B.2015年到2019年,我国中成药产量增加,行业加工收入持续增长,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增量起伏变化显著。‎ C.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是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 D.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发展中医药有利于经济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治疗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 B.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中医医术方可生生不息。‎ C.中药不良反应数量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以及不合理使用造成的。‎ D.随着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会相应扩大中医药行业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振兴中医药行业?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 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文】‎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 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时太宰、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②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②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乙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B.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C.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D.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诏,告知之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 C.尚书左丞,官名,东汉始置,居尚书右丞上,总领尚书台庶务,主管吏民章奏及台内小吏。‎ D.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后人将其视为宗师。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加以发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咸直言敢谏。他上书陈事,以陛下虽日理万机、操劳辛苦,可国家仍不富足、百姓仍不富裕来劝诫晋帝要集中精力振兴军国、重视农耕。‎ B.傅咸针砭时弊。他反对奢侈之风,以先王时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并指出了奢侈所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 C.老子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 D.《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艰,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风寒。‎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朱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獬豸冠:御史所服之冠,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铜柱”“朱崖”代指穷荒僻壤、道路阻险而遥远的南方,在这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 B.颔联以“珊瑚树”与“獬豸冠”对举,互文见义,写这些珍贵的东西以此来显示汉唐国力强盛。‎ C.颈联详写险远难行,情景交融,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 D.全诗紧扣御史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论语》中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用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句子是:“ , 。”‎ ‎(2)唐代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表现人性情怪癖只因沉溺于佳句,若诗句不能打动人就至死不罢休的句子是:“ , 。”‎ ‎(3)《孟子·梁惠王下》体现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直以来,无论是“港独”势力、香港反对派还是他们背后的“洋主子”都很清楚,“港独”既无道义支撑,也无法理依据,更无现实可能,既不会被国际上认可,也不可能得到香港市民支持。在一次次社会事件中,( ),不失时机贩卖“港独”主张。‎ 中央制定“港区国安法”的决定,彻底打碎“港独”势力的美梦。既然渐进夺权无望,干脆彻底亮出底牌垂死一搏,用“揽炒”搞乱香港,为外部势力干预制造口实。他们煽动组织的非法集会不仅血腥暴力,而且开始更加赤裸裸叫“港独”,扯旗子、喊口号,一副末路疯狂的“揽炒”样子。“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这充分证明,香港国安立法打到了他们的痛处,是拔除这些“毒瘤”的关键一招。这些连“香港”的英文字母都拼不全、中文口号都写不对的人,完全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反智主义者,大限将至,还指望“洋主子”为他们火中取栗,岂非可笑至极?‎ ‎(摘编自2020年05月28日人民日报)‎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大肆煽动反中仇中。‎ B.他们大肆煽动反中仇中,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 C.一些市民不断被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幌子迷惑,反中仇中。‎ D.一些市民受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幌子迷惑,反中仇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厚颜无耻地 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 B.“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 中央,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 C.“港独”势力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 中央,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 D.“港独”势力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称美国会扩大制 裁到整个中国,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毒瘤”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令人关切的是,(1) 。为此,无数中外科学家正在努力,(2) ,但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其中很多物种,我们没办法进行迁地保护,(3) 。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生物物种、不同的情况辩证施策,不能采取同一种模式。‎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据“中国探月工程”官方消息,在过去的500天里,“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447.68米,目前距着陆器292米,期间实施了岩石探测、车辙探测、撞击坑探测等科学探测试验;利用测月雷达就位探测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阐述了其物质组分与演化机制。此外,“玉兔二号”月球车还利用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了月幔富含橄榄石,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黄文秀,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倾力扶贫,全村103户贫困户现已大部分脱贫。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2)2019年清明前夕,四川省凉山火灾27名消防战士殉职,其中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 ‎(3)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是名护士,2020年月9日随广东省医疗队增援湖北,投身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战疫现场,“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一句话脱口而出。很多网友因为这句话,感到无比心疼,也无限钦佩。‎ 假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主题为“点亮青春,不负韶华”的“学子论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内容丰富: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参考答案】‎ ‎1.D(A项“小说课” 出版物,而不是课堂;B项原文是类似文学史;C项偷换概念,原文陈述对象是“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而不是“小说课”。)‎ ‎2.C(C曲解文意,以王安忆和李浩为例是为了说明小说家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作品。)‎ ‎3.C(A项对象范围错误,原文是“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B项“减免”不等于“避免”,原文是“减免风险”;D项强加因果,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 ‎4.D(D项由图表二的预测可知,A项,材料一说的是“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B项,根据图表一的反映可知,中成药的产量有增有减,故B项的“中成药产量增加”不够准确,另“行业加工收入”属于无中生有;C项这是认识的误区。其实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数量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3分)‎ ‎5.A(“中医治病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3分)‎ ‎6.(1)面临困境: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被外国公司无偿占有,外国公司获得中药知识的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中医药被歧视、歪曲、排斥,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误区;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有效保护。(答出其中3点即可。答出其他的,若能自圆其说,也可给分。3分)‎ ‎(2)振兴举措: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整理、收集保护,更好地传承;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知识产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用法律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推广中医药,消除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答出其中3点即可。答出其他的,若能自圆其说,也可给分。3分)‎ ‎7.B(应为插叙)(3分)‎ ‎8.(1)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2分)‎ ‎(2)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2分)‎ ‎(3)效果上,结尾言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2分)‎ ‎9.(1)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2分)‎ ‎(2)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2分)‎ ‎(3)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 味。(2分)‎ ‎10.D(“圣王”不是一个人的称谓,“圣” 作“臣”的宾语,“王” 作“孺子”的主语,需断开,可排除A、B两项;“乐”是喜欢,作“国有祸”谓语,可排除C项。)(3分)‎ ‎11.B(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3分)‎ ‎12.D(“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3分)‎ ‎13.(1)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采分点“菜色者”“ 事殷”“ 猥滥” 各1分,句意2分;)‎ ‎(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采分点“曰”“赘形”“或恶之”“不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甲文】‎ 傅咸字长虞,刚强率略,有高尚的节操。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其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诗人的创作啊!”‎ 咸宁初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时晋武帝留心政事,下诏访询朝廷大臣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重视百姓的事,亲自处理各种重要事务,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但是自泰始初年创立基业到如今,十五年了,可国家不够富足,百姓不够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傅咸在任时多能秉公行事…… ‎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衣食很难生产,而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下令让各部用心,都像毛玠一样,风俗的改变,不是困难的事情。”‎ 又建议把县里的监狱移到郡以及应当建立二社,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升任尚书左丞。当时是太宰、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傅咸致信说:“我认为太甲、周成王时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辅政的事情。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旧事呢!没有功劳却厚加封赏,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又会让人有大功可邀了。人们以祸乱为乐,哪还有个极限呢!这种做法,源自东安公。我认为殿下就任后,应当有所纠正。用正确的方法纠正,众人还有什么气愤的呢?大家之所以气愤,在于不公平罢了。我愚钝,不只是失望而已,还私下感到忧虑。”‎ 吴郡的顾荣时常给他的亲友写信说:“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 他虽然不是全才,而在忠诚方面却十分可贵。”元康四年(294)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乙文】‎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14.B(“为了来显示汉唐国力强盛”错,三四句是从正面进言,远方贡物,不该强取。)(3分)‎ ‎15.(1)"戏赠",明为随便,实则是一种巧妙的讥刺,讽侍御兼以讽君。(1分)诗歌借古讽今,伏波将军、横海将军南征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如今杜侍御到了那里却是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1分)南越人如果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礼物,何必万里迢迢前去索要?(1分)尾联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对地方官员以进贡芳物为名分,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讽刺;(1分)对老百姓的同情。诗歌极写愁畏之状,通过路途之险远,运送贡物之辛劳表达恻隐之心。(1分)(共2分)‎ ‎16.(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7.A(结合语境可知,前后句主语是“港独”分子,据此可排除C、D两项,B项语序不当,“港独”分子“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的目的是“煽动反中仇中”。)(3分)‎ ‎18. C (A、B 项语序不当,“唯一”修饰“希望”;“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为“港独”势力威胁的内容,应该放在“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3分)‎ ‎19.B(文中“毒瘤”,恶性肿瘤,,常比喻对社会构成危害的人,在此并非实指,指的是“港独”势力,引号是表示特定含义。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3分)‎ ‎20.(1)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生物的物种迅速减少。(2分)‎ ‎(2)试图用生物技术拯救濒危、极危物种(2分)‎ ‎(3)只能以划定综合保护区的方式进行(2分)‎ ‎21.(1)“玉兔二号”月球车进行科学探测;(1分)(2)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质分层结构;(2分)(3)揭示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月幔富含橄榄石。(2分)(共5分) ‎ ‎22. 这是一个以时事为内容的组合材料作文,旨在考查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独立的思维、规范的表达。‎ 作文须以材料为基点展开思考和感悟,三则材料有一共同点是主人公正值“青春”,都体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学生需由“彼之青春”反思“我之青春”,思考自己怎样作为才能不负韶华,以此立心志、成担当。在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同时,注重体现写作的针对性与社会意义,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水平。‎ 题目要求写发言稿,交流的对象是同学,自己的身份是青年学生。要体现出交流意识,还要体现出读者意识。此外,还要注意格式要求,如问候语、祝福语的使用,以及末尾署名字、日期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