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苏教版)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苏教版)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结合考情和二轮复习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了解命题秘诀,备考有方向 ‎ “读懂”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没读懂”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 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 设题“点面结合”,以面上设题为主。两道小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虚实关系、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 ‎“精表述”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在根据题干区分具体题型的基础上,运用各个题型的答题模板整理答案,语言不多,但都能扣到答案要点上。‎ 明确设题方向 设题方向一 形象 ‎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人物 ‎ 形象 ‎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词主旨,‎ 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诗,不可臆造+(怎么样)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意象 ‎ 赏析 ‎ ‎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 ‎(是什么)本诗用……的意象+(为什么)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 ‎ 意境 ‎ ‎ 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解说相关诗句; ‎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为什么)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 ‎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但是“野径入桑麻”,修篱种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超尘绝俗的隐士。 ‎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秋天到来,还未开花。颔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颈联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目的却有二: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二是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于是以陆鸿渐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 (是什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为什么)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怎么样)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设题方向二 语言 ‎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炼 字 ‎ ‎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 ‎2.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3.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 ‎4.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 ‎ 5.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 ‎ ‎ 1.准确找到诗眼; ‎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 ‎3.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 ‎(是什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为什么)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所炼之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象,将“象”和“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怎么样)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 炼 句 ‎1.请赏析××句。‎ ‎2.请赏析××联的妙处。‎ ‎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 1.从句子的基本意思出发,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 ‎3.从表达技巧出发。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①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②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③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是什么)该诗句是××的意思+(为什么)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怎么样)表达了××的情感 续 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 语 ‎ 言 ‎ 风 ‎ 格 ‎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 ‎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什么)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为什么)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怎么样)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根据“诗眼”的词性规律,可以确定“咽”“冷”分别是两句诗中的“诗眼”。“咽”运用拟人手法,状石间泉声低沉,“冷”运用通感手法,绘夕阳余晖微弱,有凄冷之意味。‎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歌的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幽静、孤寂,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的。‎ ‎[参考答案] (是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冷”意为温度低,或者寂静、不热闹。(为什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更冷。(怎么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巩固练习]‎ ‎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 ‎                                    ‎ 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设题方向三 技巧 ‎ 所谓艺术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表达技巧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都可以归结为手法的运用。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只要考生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艺术技巧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 修 ‎ ‎ 辞 ‎ ‎ 手 ‎ ‎ 法 ‎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 (是什么)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怎么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描 ‎ ‎ 写 ‎ ‎ 手 ‎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2.‎ ‎ 法 ‎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 ‎2.然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 ‎3.最后分析作用 抒 ‎ 情 ‎ ‎ 方 ‎ ‎ 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 ‎3.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 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概括 ‎ 构 思 立 意 ‎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以及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是什么)全诗(词、曲)以××起,以××结,由××转到××+(为什么)转折衔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着一个“×”字+(怎么样)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含蓄深沉等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一般看有没有用修辞手法,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这首诗最显著的手法是用典和对比。‎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和四句诗均含有典故。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句和二句、三句与四句均分别采用了对比。诗人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但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结合诗句,由“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可表现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由“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 可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包括诗人在内的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正如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参考答案] (是什么)这首诗运用典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什么)全诗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题目“马嵬”即指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马嵬驿,“长恨歌”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银河”为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石壕村”出自杜甫所写《石壕吏》,“长生殿”乃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此外,一、二句将“长恨歌”中的李、杨死别与被银河隔开的牛郎织女的生离对比,三、四句将石壕村中百姓的苦难与长生殿上的君妃之苦对比,凸显百姓生活之艰辛,“泪比长生殿上多”。(怎么样)突出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 ‎“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 ‎                                    ‎ 解析: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即可)‎ 设题方向四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概括 诗歌 的内 容主 旨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是什么)这是一首××之作+(为什么)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思 想 感 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 (是什么)用一至两个四字词高度概括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可表述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这首诗表达了……的主旨”+(为什么)结合诗歌各句,通过意象或者直接抒情的词句,分析主旨或情感的来由+(怎么样)得出“表达了什么主旨”或“抒发了什么情感”的结论 续 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评价 作者 的观 点态 度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第一种模式:‎ ‎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3.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 ‎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 ‎(是什么)不同意或同意+(为什么)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 因此,……‎ 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诗歌描绘了雨中(后)万顷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前两联通过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写出万物之欣喜。颈联中,“遥”字生动描绘出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出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习惯性立于其上,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衬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尾联“正话反说”,诗人明明喜不自胜,却用“愁”来凸显其“喜”,以倍增其喜。 ‎ ‎[参考答案]  (是什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为什么)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衬喜。(怎么样)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注意只需概括作答,无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 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结合作者对精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七、八两句重在强调作者与他人的看法不同,他欣赏精卫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九、十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凡事只求尽力,不计较最终的结果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近年来,高考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日渐成为趋势,理由有三:一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适合单独考查的诗词曲日渐减少,文本难寻;二是比较鉴赏选材方便,容量较大,可命题的点较多,利于操作;三是能够有效避免猜题、押题,避免与陈题“撞车”。由此,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对诗歌比较鉴赏的考查。2019年高考江苏卷虽未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看似“冷” 了,但是由于比较鉴赏考查优势明显,肯定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命题者又是如何命题的呢?可能选择哪些比较的点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深入分析。‎ 角度一 鉴赏诗歌的意象 ‎ ‎ [例1] (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问题】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                                    ‎ ‎【解析】 意象方面,应注 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温馨提示] “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 鉴赏诗歌的意境 ‎ ‎[例2]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 ‎【解析】 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温馨提示]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角度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 ‎[例3] (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问题】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 这首诗运用典故,对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温馨提示] 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角度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 ‎[例4] (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问题】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 ‎【解析】 本题从正侧面描写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上片从演奏者、乐曲变化等角度叙写;下片“洗耳为渠听”,表明从听众角度描写乐曲。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温馨提示] 词内上下片之间比较。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是考查的重点。‎ 角度五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 ‎[例5] (2015·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题】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 本题从虚实结合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别朋友,写的是眼前实景;本诗则是“将赴”而“留别”,诗人尚未到达北庭,借助于想象叙写边塞风光,属于虚写。‎ ‎【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眼前实景,而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 ‎“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温馨提示] 同一作者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的课内外比较。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衬托、借古讽今、时空交织和衬托等;衬托又分为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其中“虚实结合”“衬托”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角度六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 ‎[例6]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问题】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着眼于梳理诗歌中的事件。阅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这种口吻就显得自然真切,叙事中带有凄凉感与孤独感,情感十分明显。同时,叙事中的对比也十分鲜明,如权贵的歌舞升平、不问军情与百姓的心系故国形成对比,主人公亡国前后的境况也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了百姓的流离之苦。‎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出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温馨提示]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用典等,其中比喻、比拟、用典是考查的重点。赏析修辞手法应结合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角度七 鉴赏诗歌的结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 (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                                    ‎ ‎【解析】 本题从行文结构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刘诗,第二句写“登城”;第三句写诗人纵目野望所见景象。“浅深山色高低树”,“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第四句写虚拟的意象。苏诗,开头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 好像很热闹的一番景象;第三句却写雨阑云散,海阔天青;第四句则写景象变幻得让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刘诗行文脉络为“登”“望”“想”,前后承接,由实及虚;苏诗行文脉络则为“壮观”“平静”“壮观”,前后转换,突显变化。‎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的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温馨提示] 登高望远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古诗词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指“开头”;“承”,指承接“开头”;“转”,指“转折”“转换”;“合”,指“结尾”。常见的“合”的形式有:“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上文;“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结尾,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也叫“篇末点题”。鉴赏诗歌应把握诗句的位置,理解诗句的含意。‎ 角度八 理解诗歌的内容 ‎ ‎[例8] (2019·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温馨提示]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类梳理,知晓同类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二要由点及面,理解诗歌意蕴。“点”指诗题、注释、关键词句等,“面”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观点态度和诗句语境。三要理清因果,准确分析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角度九 评价诗歌的感情 ‎ ‎[例9]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问题】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感情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本题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温馨提示] 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鉴赏诗歌的感情,一要辨明情感载体,“一草一木总关情”,抓住诗歌叙写的人、景、事、物,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二要用好七把“钥匙”,标题、意象(意境)、注释小序、关键词句(诗眼)、典故、流派、表现手法,这些信息是理解把握诗歌感情的有效依托。‎ 了解诗歌鉴赏题常见的六个失分点 诗歌鉴赏与文言文翻译题一样,分值较高但又极易失分,下面从反面对考生予以提醒,以规避失误点。‎ 失分点一:关键字词赏析题忽视字词在主旨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续 表 失分点二:意境类鉴赏题忽视诗句本身内容 ‎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方面作答:(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绘图景描摹出来;(2)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清冷寂等;(3)根据诗歌意境特点再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失分点三:炼字型的鉴赏题忽视诗句的前后关联 ‎  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具体说,要分三步作答:(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失分点四:语言鉴赏题忽视术语的准确性 ‎  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请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与否,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失分点五: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忽视“深层”含义 ‎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失分点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忽视手法的艺术效果 ‎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①,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②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 ①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②山矾(fán):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 改为山矾。‎ ‎(1)诗的前四句是如何描写水仙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作答时,首先应点出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指出使用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诗歌的前四句,是对水仙本身的描写。诗人将水仙比作“洛神”,上两句写姿态,下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深情。‎ 答案:诗的前四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水仙花。开头两句用洛神形象来写水仙,把直立盆中不动的花朵比喻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后两句由写姿态转为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诗人对花有深情,能够看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2)诗人为什么说“坐对真成被花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诗人对水仙的情感态度来理解“恼”的内在意蕴。由诗题中“欣然会心”及诗歌前四句对水仙本身的描写可知,诗人对水仙花是怀有深情的,他反复欣赏,陶醉其中。而后来心生“恼”意,源于“坐对”过久,寂寞难耐,而这恰恰反映了诗人对水仙花的喜爱之深。‎ 答案:诗人独坐对花,深深为水仙花的含香体素(或:清香洁白的芳韵)所折服、倾倒。因为久坐欣赏,感到寂寞难耐,故说“被花恼”。诗人之“恼”,其实是因对水仙花喜爱太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1)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到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 答:                                    ‎ ‎(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简析。‎ 答:                                    ‎ 答案:(1)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品格,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中,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中感怀 陆 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 ‎(2)作者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                                    ‎ 解析: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坠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意。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第三句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奈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出作者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而又余意不尽。‎ 答案:(1)画面:描绘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承上启下,诗歌前四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使作者自然想起边塞军营之景;五、六两句是对边塞军营画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这又引出七、八句中作者壮志满怀、渴望被任用的迫切心情。‎ ‎(2)作者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作者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形容憔悴,壮志未酬。作者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受君王赏识、器重。作者说自己如今“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者作客边城,漂泊憔悴,白发新生,壮志未酬。‎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答:                                    ‎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解析:上阕慨叹时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前两句语言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第三、四句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易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浑过了”中的“浑”字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把一切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又将“桑榆”与“残照”连用,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景象,这样就把人生的暮年晚景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表述。下阕表达遁世之情。首句“江南地迥无尘”即指作者寓居金陵的隐逸生活。“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境,他把自己比作一片自由自在地飘于天际的“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作者忘情于青山,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 答案:(1)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口语化词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2)①“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②通过描写生活环境“江南地迥无尘”和以“闲云”自比,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