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3

第3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形象 ‎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歌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把握形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点,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点(一) 人物形象 ‎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个性特点。因为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链教材——认知考点]‎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柳永的《雨霖铃》。‎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李清照的《声声慢》。‎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 ‎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以及抒发的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典型意义。‎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送子由使契丹”交代了事件。‎ ‎2.看作者 苏轼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3.析注释 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③解释典故,有助于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对苏辙的担心。‎ ‎4.抓关键 ‎“云海相望”表明宦游四方,聚少离多。“那因远适更沾巾”,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中心人物:诗人。答题方向:性格。信息 本诗首联。必须结合诗中的具体句子。‎ ‎2.答题要“范”‎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形象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具体分析形象)‎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 事 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注]。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热爱自然(月色、秋光)。答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 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考点(二) 景物形象 ‎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 ‎[链教材——认知考点]‎ ‎1.意象 思乡类意象 教材链接 月亮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双鲤 晏几道《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莼羹鲈脍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意境 特 点 教材链接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清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说明:单纯问“描写怎样的画面”,可不分析情感。‎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形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 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歌需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考生熟知的,有的是诗歌注释中注明的。‎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2] (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太湖恬亭”交代地点。‎ ‎2.看注释 注释介绍字词含义,有助于理解诗歌。‎ ‎3.明意象 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第二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了答题的重点。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 ‎2.答题要“范”‎ 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描绘画面)‎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 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 ‎ ‎ ‎  ‎ 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诗中的景象,作答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及特点,然后归纳出这些形象组合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诗歌前两联写边塞秋景,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有无限肃杀之感。第二问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考点(三) 事物形象 ‎ 事物形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事物形象包括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雁”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念亲和孤独连在一起。‎ ‎[链教材——认知考点]‎ 类别 阐 释 示 例 单纯咏物 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流露出清新活泼的气息。‎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借物抒情 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托物言志 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 借物明理 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4.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品格?‎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时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志向、节操等)。‎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杨万里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野”表明菊花的生长环境。‎ ‎2.知作者 杨万里是宋代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宁宗时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 ‎3.抓关键 ‎“幽色”写菊花的淡雅。“肯为无人减妙香”写菊花的内在精神特征: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颔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2.答题要“范”‎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外在特点)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在特点)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情操。(分析物象作用)‎ ‎[针对训练]‎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 ‎ ‎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 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 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地大,鸿雁是这样地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解析:选BD B项,“格外胆怯”错,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而格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文双翠鸟的自以为安乐。D项,“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错,这里没有运用香草美人的技巧,而是运用典故,告诫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写孤鸿是为了写自身。前两句写孤鸿经历风浪,遇事后小心警惕,联系注释可知,这是表现诗人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失落和内心的警惕。三至六句写双翠鸟高高营巢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自以为安乐,实际上是嘲讽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不可一世。然后诗人借孤鸿的口吻对他们提出警告——“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以鸿雁口吻道出自己不慕名利,希望退隐之意。‎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鹊 踏 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解析:选BC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 ‎ ‎ 解析: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前三句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2分)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用意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一 剪 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 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②束缊(yùn):把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束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解析:选BE 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词人的品质。E项,“评诗论文”说法欠妥,词中塑造的是两个狂士的形象,“说文章”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 ‎★(2)词的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古代诗歌刻画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描绘形象或评价性的相关句子,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特点。本词中,由“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可以看出塑造的是疏狂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即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分析,本词先从正面入笔,以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动态,然后以侧面衬托,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参考答案: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2分)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2分)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