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角度1__表达方式 明常识 ‎1.常见描写技巧 ‎(1)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析】 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2)正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析】 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3)侧面描写 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析】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析】 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5)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析】 最后一句是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又叫直抒胸臆。‎ ‎【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析】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 诗人借写景或史实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借景抒情 ‎【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 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 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例】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析】 托物言志,借蝉声远传,不需要凭借某种外物自能声名远播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④借典抒情 ‎【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析】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抓诗词中有无情语,准确判断抒情手法。如诗词中有呼告的句子,有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则为直抒胸臆;如没有情语,则可能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2)从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看采用的手法。首先分析写景句本身的特点,着重从声音、色彩、动作、角度等方面入手。其次要辨析写景句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辨析写景句与全篇的意境、氛围和人物思想情感的关联。‎ ‎(3)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要辨析眼前景与内心情的色彩是否一致,要判断景语与情语在诗词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情与景中,情占首位。‎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 ①韩汝度:作者友人。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末句“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                                    ‎ ‎                                    ‎ ‎                                    ‎ ‎【读懂诗歌】‎ 汝度回到家乡,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华山远眺秦城,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眼前的黄河滚滚东流,注入大海,自身仿佛在华山朝阳峰飘行。‎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准题干。题干指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两问,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抓关键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眺秦城”写出两人虽天各一方,但“万里情”仍在,表达出作者的惜别之情。诗人借助想象,写韩汝度回去后登华山、赏黄河的情景,其实是对友人的劝慰。‎ 第三步:先指出抒情方法,再具体分析表达的情感。‎ ‎【答案】 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②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古代的笛曲中有《梅花落》,曲中传达的是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 ‎                                    ‎ ‎                                    ‎ ‎                                    ‎ ‎【解析】 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别,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两种。第一首诗写了梅花洒满关山之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这是借景抒情。第二首诗则是直抒胸臆。分析区别时要和文本结合起来,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答案】 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哭刘司户①‎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②。‎ 空闻迁贾谊③,不待相孙弘④。‎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 ①作者当时在长安,闻好友刘客死异乡,写下此诗。②言:指刘应试所作的对策。③贾谊:贾谊曾被贬长沙,后汉文帝召他回京问政。迁,升迁。④孙弘:即公孙弘,才学卓越,汉武帝时一度免归,后受重用,官至丞相。‎ 比较分析这首诗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6分)‎ 抽样1:颈联直抒胸臆,“回首”“抚膺”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尾联借回忆去年的情形,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阅卷点评 抽样1:对颈联中的描写没有抓住“情感要点”,对尾联的分析没有点明“表达方式”,只对该联进行分析,不全面,可给2分。‎ 抽样2:对颈联和尾联只分析,缺乏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概括语,可给3分。‎ 抽样2: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作者在好友去世后痛哭万分的情状;尾联更是通过写黄陵,来抒发对朋友的哀思。‎ 规范答案:①颈联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痛苦情状。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死不复生,诗人惟有捶胸痛哭。②尾联是借景抒情。去年送别好友的地方,春寒料峭,大雪满地,阴冷的氛围烘托着诗人的悲凄心情,传达出对好友的无尽的追忆和哀思。‎ 增分指导: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颈联和尾联非常具有特点,前者运用描写手法,后者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对好友的哀思之情。‎ 对于这类题,可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再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然后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 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                                    ‎ ‎                                    ‎ ‎                                    ‎ ‎                                    ‎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一是景物内容;二是意境特点;三是写景技巧;四是情景之间的关系。可按以上思路分条作答,亦可综合考虑。‎ ‎【答案】 ①借景抒情。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②远近结合。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③视听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木落、是视觉描写,风多是听觉描写。④虚实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赏析】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尚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 角度2__表现手法 明常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虚实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前三句描写所见之景,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 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 ‎,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 “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 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从诗句的语言出发,准确判定表现手法。这种“悟言求法”的答题技巧,对解答此类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鉴赏表现手法,离不开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3)要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                                    ‎ ‎                                    ‎ ‎【读懂诗歌】‎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赏析的内容是中间两联,通过题干可知这两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认真分析中间两联内容。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这两联其实并非写眼前景,而是想象中的新竹长大后的景象。颔联以“日”“风”写竹,是侧面描写。“声簌簌”“叶离离”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第三步: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使用。‎ ‎【答案】 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景色。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导学号:26612147】‎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                                    ‎ ‎                                    ‎ ‎                                    ‎ ‎【解析】 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首联中的“江头”,颔联中的“雪”“夜”“月明”,尾联中的“日落”“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 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月陂[注]‎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 陂 (bēi),山坡,斜坡。‎ 这首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抽样1:‎ 阅卷点评 诗歌的第三联采用了对比手法,将“水心云影”和“林下泉声”形成对比,写出了月下景色的美好,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 抽样1: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明显不当,答出“诗人悠闲的心境”可给1分。‎ 抽样2:把律诗的颈联本该具有的对偶作为手法鉴赏,显现出鉴赏能力的欠缺。答出“环境的幽静”可给1分。‎ 抽样2: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月光下的树林和泉水,表现了环境的幽静。‎ 规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 增分指导: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第三联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闲。‎ 回答此题应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使用的,然后再指出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                                    ‎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 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角度3__修辞手法 明常识 熟知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类别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梨花是洁白的,诗人把死后的杨贵妃比作梨花,形象地描绘出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美貌 借代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使事物人格化;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诗人打算去山里,春风通人性,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拟人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令人读来心情愉悦 排比 使语言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苏轼《行香子》)‎ 词中的这组排比句,展现了不同时刻的行舟之景,以及词人的心理感受,且语言节奏明快,流转自如 设问 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 蟾宫曲》)‎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语意含蓄,发人深思,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诗中“晴”为双关词,一方面关照着第三句,说晴雨的“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其一)》]‎ ‎;一方面又关照着第二句,说情感的“情”,这是谐音双关 互文 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使行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和节奏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出塞(其一)》]‎ 第一句合起来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就突出了边境长期的战争给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无穷的灾难,为下文抒情作好充分铺垫 通感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顶真(针)‎ 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宫秋》第三折)‎ 顶真手法的使用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更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出修辞手法。这种技巧,对于解答此类题非常奏效。‎ ‎(2)规范答题思路,找出答题方法。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答题必须紧扣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步骤一:                                    ‎ ‎                                    ‎ ‎                                    ‎ 步骤二:                                    ‎ ‎                                    ‎ ‎                                    ‎ 步骤三:                                    ‎ ‎                                    ‎ ‎                                    ‎ ‎【读懂诗歌】‎ 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边。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这三句使用的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三句元曲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第三步:指出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答案】 (步骤一)比拟、排比。(步骤二、步骤三)“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 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作者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这首诗。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四句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四句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三【注】,梦见犹难。‎ ‎【注】 三月三:古代“上巳”节,是游春之日。‎ 上阕“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抽样1: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东风对小眉弯不懂怜惜。‎ 阅卷点评 抽样1:虽指明了修辞手法,但没有分析鉴赏。只能得2分。‎ 抽样2:虽有分析,但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不能得分。‎ 抽样2:“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代春风,春风让女主人公愁上心头。‎ 规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情主人公埋怨东风无情,人生易老,‎ 写出了主人公因遥山阻隔,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绵长愁情。‎ 增分指导:题目所给的这句“东风那惜小眉弯”,“那惜”二字是关键,能发出“怜惜”情感的只能是人,所以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小眉”是女子特有的细眉、蛾眉;“弯”犹“蹙”,“蹙眉”,忧愁的样子。故而这句话的含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风不解风情”,不了解女子的心思。表现了女子对大好春光流逝的惆怅,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怨尤。‎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有很多情况下是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这类题的鉴赏方法一般是先指明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再具体分析是怎么运用的,最后点明在表达效果或情感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26612148】‎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赏析词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词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角度4__艺术构思 明常识 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技巧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卒章显志 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 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现实的忧怨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解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步骤二: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步骤三: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步骤一:                                    ‎ ‎                                    ‎ ‎                                    ‎ 步骤二:                                    ‎ ‎                                    ‎ ‎                                    ‎ 步骤三:                                    ‎ ‎                                    ‎ ‎                                    ‎ ‎【读懂诗歌】‎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解题思维】‎ 第一步:通读这首诗,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这首诗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 第二步:分析全诗内容,看前四句诗是如何进行“铺垫”的。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写众多画工画马,但均不成功,这是为后面作铺垫;第四句“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玉花骢的神韵,也是为画家善于捕捉此马的风采作铺垫。‎ 第三步:简要概括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组织完整答案。‎ ‎【答案】 (步骤一)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多次运用铺垫的手法。(步骤二和步骤三)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卢 挚 残花酿蜂儿蜜脾①,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红雨②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③相思病体。‎ ‎【注】 ①蜜脾:蜜蜂酿蜜的巢房,连成一片,其形如脾,叫作蜜脾。②红雨:比喻落花。③医不可:医不好,治不愈。‎ ‎“杜鹃声里又春归”在曲中起怎样的作用?‎ ‎                                    ‎ ‎                                    ‎ ‎                                    ‎ ‎                                    ‎ ‎【解析】 如果不会根据该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来判定作用,很容易走入误区。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篇或领起下文;在中间,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结尾,卒章显志,升华题旨。“杜鹃声里又春归”处在曲的中间,承上启下。具体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思考。‎ ‎【答案】 此句在曲中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①承上,总结前五句所描绘的春归之景;②启下,即景生情,由春归之景而引出最后两句的相思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与箨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本诗前三联描写的是初夏之景,请分析其写景的思路。(6分)‎ 抽样1:诗歌的前三联依次写了陆游居住环境的优美,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山光水色,鹭飞蛙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阅卷点评 抽样1:鉴赏偏离题目要求,没有从写景的思路上分析。“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与“写景的思路”无关。不得分或只能得1分。‎ 抽样2:虽然交代了思路,但“移步换景”并不是本诗的特点。只能得2分。‎ 抽样2:诗歌从远景写起,交代了诗人住所附近的景物。然后由曲曲折折的野径引导读者进一步观察,移步换景,写尽了山水草木鸟兽之美。‎ 规范答案:诗歌前三联写初夏的幽静之美景,在写景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显得井然有序:首联总写了“湖山”,颔联写的“水满”和“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写“头番笋”和“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所写“山”。首联概写,紧接着两联分写,先总后分,前后照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增分指导:这是一首律诗,分析诗歌写景的思路不能不关注律诗的结构特点。首联“起”是总起,暗示下文要写“湖山”之胜。颔联“承”写湖中的景色之美,水上鹭飞,草中蛙鸣;颈联“转”,但这首诗的颈联进一步承上句写景,以照应“山”,最后一联在“转”中“合”,表达诗人初夏幽居的闲情。仅就前三联看,是总分关系。‎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注意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其次,因为结构关乎全篇,虽然只是问某一句或某一联,要注意结合全篇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6612149】‎ 甲午江行[注] ‎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珙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                                    ‎ ‎                                    ‎ ‎                                    ‎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全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 ‎【答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