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 题组1 小说 ‎1.[2017山东,19—2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七叉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叉,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叉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叉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叉一叉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㉑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 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具有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看,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另外,还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去分析。‎ ‎2.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 ‎ 答案 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做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既然说是“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那么“表现手法”就应该从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去思考。“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等都是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鹿与狼搏斗的过程。“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的狼狈落败进行描写,表现了鹿的勇猛。“真有一手”“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这只狼真坏”等“我”的心理活动,展现了“我”的感情倾向,表达了对鹿的赞美,强化了鹿的形象。‎ ‎3.请简要概括七叉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分)‎ ‎ ‎ 答案 ①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②刚猛傲然,斗志高昂。③沉稳而有智慧。④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准文中描写公鹿的语句,从“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很有气势”可以概括出公鹿“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的外形特征。特吉对公鹿的评价、公鹿与狼的搏斗等体现了公鹿的“刚猛傲然,斗志高昂”。公鹿在负伤的情况下,从容面对狼的进攻,“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等体现了公鹿的“沉稳”“有智慧”。“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等体现了公鹿的“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 ‎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答案 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猎的大好时机。‎ ‎(任选一种看法作答,答对三点理由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探究题,回答“开枪”和“不开枪”都可以,在分析时可以从“我”的心理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等角度入手,切记不要围绕一点重复论述,要分点分条,理由简明完备。‎ ‎2.[2017江苏,13—16,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 ‎ ‎ 答案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说明在回答时需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从筹集“水果蛋糕基金”的过程等可知“我的朋友”生活贫穷;从“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可知,“我的朋友”生活孤单;从“我的朋友”做事的心态来看,她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 ‎ 答案 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画线句表达的感情,回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我”认为虽然“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对朋友的爱与依恋;从“我再也没回去过”中的“再也”可以看出 ,“我”对自己再也没有回去的遗憾和感伤。‎ ‎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 ‎ 答案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我们”的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找出文中对小狗奎尼的描写内容,然后分析其对人物的映衬作用。如从奎尼遭遇瘟疫和蛇咬可知“我们”生活不易;从奎尼和“我们”愉快地朝夕相处以及“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可知“我们”的善良和平等;从奎尼意外离世,“只剩她一个人”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无依。找出相关语句分条作答即可。‎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 ‎ 答案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情感等方面考虑。从结构上说,结尾“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说,结尾“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等冬日环境的描写,给“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了伤感色彩;从艺术效果上说,环境的清冷与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使文章充满艺术张力;从情感上说,文末话语戛然而止,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怀念。‎ ‎3.[2017浙江,10—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种 美 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 答案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要注意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二是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三是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陌生”指生疏,不熟悉。解答此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1)中“陌生的光”是母亲眼里发出的,“他有些受宠若惊”说明这目光与平常的目光不同。平常是怎么样的呢?下文说“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说明平时是不满和责备,而现在因“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而发生改变,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地位”,抓住母亲此时的心理和态度回答即可。(2)由上下文可知,这种“陌生的气息”是美好的,是对家庭氛围的新感觉,与平时一家人少言寡语的苦涩沉闷的氛围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 ‎ 答案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着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思绪中。③“黑乎乎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为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示意”“卸去了笑容”是神态细节描写,写出母亲不安而沉重的心理变化。“出神”重复出现,具有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母亲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黑乎乎的夜空”既是景色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写照,衬托出母亲内心的沉重与忧虑。‎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 ‎ 答案 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文章围绕“鱼汤”展开,“一种美味”首先是指鱼汤本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其次,从情感的角度来讲,“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最后,从“一种美味”对人物的影响来说,“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人物获得了成长,是滋养“他”成长的“一种美味”。‎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 ‎ 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意外的结尾”的好处,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从情节方面来看,前面写“他”与家人津津有味地喝鱼汤,结尾处又“诡异”地出现了本该已入汤的鱼,意外的情节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从结构上来看,结尾“诡异”地出现本该已入汤的鱼,这个情节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文中“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等处已留下伏笔,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鱼未入汤”的情节安排,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者思考。‎ ‎4.[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1,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哗哗的,给我又鞠了个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答案 CE 解析 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错误,与文意不符。B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D项,结尾事件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中要求回答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形象特点,因此他的身世遭遇等外在特征不必答出;在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时,要先用严谨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答案要全面、不要重复。根据文中关于王有福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可知其性格特点主要有胆小怯懦、狡黠固执、善良本分等。‎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 ‎ 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需要考生对文章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首先,考生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最后对两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题组2 散文 ‎5.[2017全国卷丙卷(Ⅲ卷),4—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主观臆断。“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能适当缓解与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 ‎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个句子的含意,关键在于对“一样”指代内容的理解。由上文“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知,“一样”强调干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但在做裁缝的辛苦之中,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更加深切,体会到其中的独特意义。‎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 ‎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点明了小说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加以赏析。小说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赏析时应当结合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联系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典型环境及主题思想来分析。就作品而言,其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鲜明特征;人物对话还显示出较强的地域特点。整体语言呈现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 ‎6.[2017北京,19—24,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 根 河 之 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 ‎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C项,盘算:心里算计或筹划。文中主要指的是对未来的打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可知,“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错误。‎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 ‎ 答案 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第二段共四句话,都在描写和介绍根河。回答第一问,要对第二段逐句进行分析。第一句主要讲根河拥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二、三句主要讲根河河水纯真清洌透明,第四句主要讲根河的两个方面,一是它一次次回到童年,一次次丰满成熟,二是它养育了两岸生物。据此分析可以得出根河的四个特点。第二问,分析根河的象征意义,就要跟人联系起来,就要重点把握根河与当地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整体感知文章可知,根河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品格等。‎ ‎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 ‎ 答案 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分析“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河的深奥”体现在哪里即可。“我”“抵达不了”是因为“我”的身份,“我”是外来游客,探索不了“这河的深奥”是自然的。作者说自己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是对鄂温克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肯定甚至崇敬,由此可看出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的情感态度。‎ ‎5.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 ‎ 答案 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玛丽亚·索的“根河之恋”集中在第三、四段,这两段主要讲玛丽亚·索对驯鹿、森林、根河的留恋。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集中在第六、七两段,这两段主要讲乌热尔图辞官回乡,用著作和摄影作品宣传故乡,报答故乡。走出山林的人们的“根河之恋”集中在第八段以后,这些人在恋恋不舍地告别山林以后,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们仍不忘根河,眷恋过去的美好时光。玛丽亚·索、乌热尔图、走出山林的人们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鄂温克人,作者写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全面表现了鄂温克人对根河的依恋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不是由大观园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家造成的,大观园是贾宝玉的精神乐土。‎ ‎7.[2017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挺 拔 之 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错误。第四段中说屈原“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并不是说屈原不能“砥节立行”。作者说“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但并没有说他不能领悟竹的节操。E项,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紧扣竹子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托物言志,对竹子般的精神气质给以礼赞。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其主旨也不是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 ‎ ‎ 答案 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画线部分所写的扭曲的竹子“更具备倔强的美感”,结合画线句子开头的“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可知,写扭曲的竹子,其实是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的是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 ‎ 答案 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解析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仔细阅读末段,可知作者写了两种竹子,一是城里看到的纤纤细竹,二是想象之中的山野之竹。城里的竹子优雅纤细,山野之竹生机勃发。通过这种对比赞美了山野之竹奋力吮吸、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其实是在写人,赞美具有山野之竹特点的人,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空间。赏析时还要注意,这段文字位于文章结尾,照应了前文,同时以景结情,收束全篇。‎ ‎4.(9 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 ‎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6 分)‎ ‎ ‎ 答案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中形象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从扭曲的竹子奋力向上的细节中得出竹子具有“坚韧忍耐”的精神特质;从竹林的徐徐摇曳,可得出竹子象征内心的“从容优雅”;由“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可知,“孤高兀傲”也是竹子的精神气质之一;由“每一个人的内心……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等可知,竹子“风骨高洁”;作者说爱竹之人笔下流露出“清”“简”,还在末段中想象“竹节争先向上”,可知“清简”“争先向上”也是竹子重要的精神气质。‎ ‎(2)【答案示例】最欣赏坚韧忍耐。人生之道路有平坦,也有泥泞;人生之天空,有阳光普照,也有阴雨连绵。当我们深陷泥泞之中,遭遇连绵阴雨时,最怕的是灰心失望,最需要的是坚韧忍耐。只有坚韧忍耐,才能迎来坦途和晴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第(1)小题总结出的精神气质,选择其中一种有感触的来谈,注意要结合生活经验。字数一定是80字左右。‎ 建议时间:45分钟 ‎1.[2018福建六校联考,19—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乡 长 禁 码 韩少功 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了豹子胆,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有人站起来大叫:“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给我啊?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 另一个跟着站起来:“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事!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呵?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贺麻子,贺麻子……”‎ 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哪个骂娘?”‎ 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 ‎“嗯?哪个骂娘?”贺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禁码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屁事!但骂娘做什么?我娘碍了你们什么事?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65岁了,脚痛了十几年,从不出门。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也都没有穿过,连火车也没有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她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 ‎:“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一辈子清清白白,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做手术,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病还没好。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好笑,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过这种事。动不动就骂娘。好啊,骂,骂啊,跳起来骂……”‎ 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来无数同情的目光。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无故地挨骂,那么,天地良心,将心比心,禁码当然也就……‎ 贺麻子不满足于禁码,继续保持着孝子的雄壮声威,斜横着眼,勾缩着鼻,怒冲冲,气呼呼,把笔记本重重地拍来甩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从禁码说到封山育林,再说到计划生育和宅基地收费,把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统统扫荡。他现在不用担心台下的反对了。他的娘已经使大家心服口服,不给他鼓掌是不可能的。看到他最后横来一眼,大家鼓掌更为热烈。‎ 散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把“贺麻子”改称为“贺乡长”:“唉,贺乡长也没讲错,这个码是不禁不行的呵……”“贺乡长说的好,再不禁,过年钱都没有了!”“今天中午好歹吃了顿肉饭,总不能白吃吧?”有的人还拍着胸口,好像自己早就是贺乡长的铁哥们儿,早就同乡政府心连心了:“你以为买码是买脑白金啊?我早就说过,到头来都是甲胺磷(剧毒农药),不闹出人命,不会收场的。哼!”人们一路上七嘴八舌,对禁码基本上表示拥护。‎ 我没想到会能开成这样,对贺麻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肯定,一个没有在农民堆里几十年混出点道道的人,断不可能有他那样的非凡手段,能在今天这个闹哄哄的会上乱中取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宣布禁码时村民的反应,是为了展现农民素质低下,难以管理,说明其愚昧无知,不可理喻。‎ B.会场上,贺乡长拿母亲说事,是用农村人都能接受的理由——孝顺,占据道德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顺势解决了禁码难题。‎ C.村民将贺麻子改称贺乡长,表现了村民对他的尊敬,说明大家已经接受了贺乡长的观点,禁码基本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D.小说通过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长形象。‎ 答案 A 解析 A项,描绘村民的反应不是为了批判农民,而是为了渲染当时会场混乱的局面。‎ ‎2.小说中三次写到拍桌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第一次写众村民拍桌子,交代乡长禁码遭到大家的反对,渲染了会场闹哄哄,无法控制的场面;②第二次写乡长拍桌子,表现贺乡长抓住了转移矛盾的契机,突出了他的机智灵活,引出下文他控制局面、掌握主动权的情节;③第三次写乡长又猛拍一下桌子,贺乡长扭转局面后,乘胜追击,又讲了其他有争议的话题,表现出他的沉稳老练(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结合相关语句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三次拍桌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拍桌子,渲染了会场闹哄哄的场面;第二次写乡长拍桌子,表现出他抓住了转移矛盾的契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次乡长又猛拍一下桌子,乘胜追击,表现出他的沉稳老练。‎ ‎3.贺乡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执政为民,工作经验丰富。多年深入农村基层,了解民情,积极处理农民的各种问题。②机智灵活,沉稳老练。他沉着应对混乱局面,巧妙地避开矛盾焦点,机智掌握主动权,表面上讲歪理,实际上利用村民淳朴性情,很好地解决了问题。③粗犷豪放。说话粗俗,具有乡土特色。④孝顺母亲。虽然借母亲说事,但从村民的反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孝顺的人,不然村民也不会信服。‎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2.[2018郑州一中高三入学测试,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 家 宝 王生文 ‎  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就想着法儿地给你送过来……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  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竟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  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姑妈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着从山上走下来。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哟,这不是我的华儿嘛!‎ ‎  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侧着头问,二婶,家里来稀客啦?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羡慕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侧过头去搜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有,有。姑妈立即转身进到里屋,很快抱出一个瓷坛子——呀,就是它,小时候去姑妈家,最让我嘴馋的就是装在瓷坛子里的麦芽糖。我试探着问,姑妈,您怎么把瓷坛子藏起来了,不就是几块糖嘛?姑妈笑了笑,我哪里是为了几块糖,要不是被我撞上,这瓷坛子差点就让你姑父卖给一个货郎了,八十块钱……‎ ‎  八十块不少了,您怎么不卖呢?我顺着姑妈的话问她。‎ ‎  我也想换八十块钱,可这坛子是个念想,它是我祖母的陪嫁,我出嫁那天,祖母左看右看,就选了它给我……姑妈不经意间,竟说出了这个瓷坛子的来历,看来我那个淘古玩的同学说的是真的。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今天来是……‎ ‎  不想偏偏这时,跑进来一个小男孩,看见放在地上的瓷坛子,伸手就要去里面抓。姑妈连忙护住,很舍不得似的,挑了几块小的给他,哄他说,你表叔是难得的稀客,这糖留给他吃,好吗?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姑妈挑出一块大的麦芽糖,递给我,问,华儿,你刚才说你今天来是……‎ ‎  我再也没有勇气说出心中的话了,我说,我今天就是特地来看您的。姑妈又乐得合不拢嘴了。‎ ‎  吃过饭,该回城了,没想到姑妈抱起那个瓷坛子说,你喜欢吃麦芽糖,就都带回去吧!‎ ‎  可是……可是这瓷坛子……‎ ‎  也给你带回去!‎ ‎  我从姑妈手中抱过瓷坛子,然后,掏出一千块钱,强行塞到她手中。‎ ‎  返程途中,我接了一个电话,是那个淘古玩的同学打来的。但我很果断地回绝了他,因为我抱在怀中的不再是价值不菲的瓷坛子,而是我家的传家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父亲从“惊讶”到“高兴”的反应说明“我”以前从没想过要去看姑妈,侧面表现了“我”对亲情的漠视。‎ B.第二段插叙“我”去淘古玩的同学家的事,特别强调了釉色淡青的瓷坛子,交代了“我”去看姑妈的缘由。‎ C.小男孩突然跑进来抓糖吃,姑妈护糖哄他的言行更显出她对“我”的偏爱,这让“我”没有勇气说明来意,故事情节在此发生转折。‎ D.抱过瓷坛子后,“我”强行塞给姑妈一千块钱,这表现了“我”既想补偿姑妈,又想心安理得地把瓷坛子转卖给淘古玩的同学的复杂心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又想心安理得地把瓷坛子转卖给淘古玩的同学的复杂心理”错,“我”到最后打消了把瓷坛子卖给淘古玩的同学的想法。‎ ‎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我”对姑妈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去淘古玩的同学家之前,“我”想都没想过去看望姑妈;去淘古玩的同学家之后,“我”带着礼品,一路颠簸去看望姑妈。通过对比,凸显了“我”的贪婪和对亲情的漠视。②“我”对瓷坛子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到姑妈家后“我”的心思全都在瓷坛子上,一直想弄清它的来历并得到它;感受到姑妈对“我”的偏爱时,“我”失去了说明来意的勇气。通过对比,突出了姑妈的爱对“我”的影响。③姑妈对小孙子的态度与对“我”的态度形成对比:姑妈把小块的麦芽糖给孙子,把大块的给“我”。通过对比,表现了姑妈对“我”的偏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列出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需要梳理小说情节、人物表现,从中挖掘出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我”多年没有看望过姑妈,却在知道姑妈家有“宝贝”的时候带着礼品前往,“看”与“不看”形成对比。“我”千方百计想把瓷坛子弄到手卖给淘古玩的同学,结果拿到手之后却决定不再转卖,“卖”与“不卖”形成对比。姑妈把小块麦芽糖给孙子吃,却把大块的给“我”,“小块”和“大块”形成对比。‎ ‎3.姑妈家那个瓷坛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 答案 ①有利于串联故事情节。它是小说的线索,故事就是围绕这个瓷坛子展开的,“我”因瓷坛子去看望姑妈,姑妈抱出瓷坛子并回顾其来历,“我”得到瓷坛子,“我”拒绝转卖瓷坛子。②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姑妈珍爱瓷坛子,突出她的质朴、重情;将它馈赠给“我”,突出她对“我”的疼爱。③有利于揭示主旨。围绕瓷坛子发生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并从中悟得“传家宝”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中某一事物反复出现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角度来考虑。在故事情节上,本文的瓷坛子多次出现,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串联情节。在人物形象上,如姑妈对瓷坛子的看重体现了她看重亲情的形象特征。在文章主旨上,瓷坛子的多次出现有利于揭示主旨。‎ ‎3.[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模考,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做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得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子粥和小米粥。‎ 大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子粥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子粥必须在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有花纹,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等,任顾客选用。如想喝鱼生粥,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做成了。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喝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过程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答案 B 解析 B项,“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 ‎2.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 ‎ 答案 ①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②凸显主旨。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③前后呼应。始末都写“稀粥南味”,使结构显得整饬。 ‎ 解析 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看这些句段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三看表现手法,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语段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 ‎ ‎ 答案 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②贫穷年代,人们借喝粥解决了生计问题。③物资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 解析 作者在作品中往往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们的言外之意。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意蕴。‎ 建议时间:45分钟 ‎4.[2018广东广雅中学、东华中学、河南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一),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 心 台 阶 金 狐 做母亲的蹲下身子想再抱抱女儿,被她狠狠推开,一声不吭,转身就跑,台阶前,“扑通”一声摔了一跤。‎ 每每想到姊妹五个,爹娘独独卖了她,银红就狠命地练功,一滴泪没流过。‎ 翻、滚、腾、跃各种基础训练,小银红从不偷懒,徒手空翻,朝前翻,朝后翻,侧面翻,翻出几十米不歇一下,杂技班里竟是无人能及。‎ 不知道这孩子哪里来的一股狠劲。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他跟师娘说,我那几块大洋太划算了,得了个台柱子。‎ 师娘说,以后也可以给咱金宝做媳妇呢。‎ 师傅笑笑,教得更带劲了。‎ 银红的身体迅速生长,火柴棒长成了杨柳枝,细长青绿,柔软水灵,那小小的脸蛋也如花朵般一日一日地绽放。‎ 晨钟暮鼓,山崖密林,常见师徒两个蹦跳、腾挪,飞身上树,于枝叶间穿梭,如猕猴般敏捷,攀岩爬坡,如岩羊般自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吃的金宝有一份,必定也有她的一份。‎ 金宝比她小一岁,天生顽劣,成天游手好闲,不大一点就抽大烟。被师傅捆起来毒打,也没有用。‎ 银红却越发出落得如花似玉,能唱会跳。她不仅掌握了师傅教给的全部套路,还喜欢创新,杂技里融入了舞蹈,出场时踩着锣鼓的节奏,扭着柔软的腰肢,一步三摇,如风吹草动。只见她眼波流转,如蜻蜓点水般,在竹竿间飞来飞去。随着阵阵喝彩和掌声,大小铜板把杂技班的银盆砸得“噼里啪啦”。‎ 然而,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银红在一次表演中一脚踏空,差点送了命。那天,她正在高空表演金鸡独立。底下有个大爷,拍手叫好,并且拿了一整袋子的钱,往银盆里砸,她的脑海顿时闪过父亲当年从师傅手里接过几块大洋时的情景,一时悲喜交集。竟然从顶上直接摔下来,幸亏师傅眼明手快,从底下接了一把,再滚到地上时只是伤了脚。‎ 养伤期间,师傅一次也没来看她,倒背着手从窗前走过,也是脸色铁青。‎ 伤好后,师傅让人蒙住她的双眼……‎ 扯下眼罩,只见一片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一个异常开阔的平台,四周青松翠柏环绕,犹如天然的屏障。无疑,这是一个绝妙的练功之地,不等师傅发话,她就快活地练习起孔雀摆尾,紧接着一个空翻接着一个空翻,直达一株艳丽的山茶花旁,正准备继续翻滚,赫然发现地下用红漆写了四个大字“小心台阶”。她慌忙又倒着往后翻,翻到师傅这里停住。‎ 师傅领着她,到达写着“小心台阶”的地方,往下一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红花绿叶虚掩着的竟是万丈悬崖,踢下一颗石头直直地坠落,无底的深渊,你听不到任何回响。‎ 师傅说,你第一次在我家的台阶前就摔了一跤,我当下就有些后悔。粗心、浮躁,走路不看路,这可是杂技演员的大忌啊。‎ 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和你搭班演对手戏了吗?‎ 银红不敢抬头,师傅的眼睛如日光灼灼,仿佛洞察了她的内心。她当即跪倒在地。‎ 自此,银红仿佛变了一个人,无论是表演还是练功,都是全神贯注,身边任何的热闹都与她无关。他们到处巡演,在很大的范围内赢得了很响的名声。‎ 可惜好景不长,病重的师娘把她叫到床前,指着一个描金的箱笼,说,这里是田契、房契、金银首饰等,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你若肯和金宝结婚,一切都是你的了。‎ 银红愣了愣,还没来得及张口,师傅在一旁发怒了,大吼一声,那畜生,如何配得上银红?‎ 银红的眼泪当即流了下来。‎ 当一切陷入朦胧,银红踏着初冬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悄悄离开了。师傅在她房间的桌上发现一个练字簿,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只有四个字:小心台阶!‎ 不久师娘去世。金宝不学无术,挥霍无度,染上梅毒死亡,杂技班解散了。‎ 解放后,有人看见银红和她的师傅都进了东方红杂技团,师徒俩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银红被狠心的父母以几块大洋的价格卖给杂技班师傅的叙述,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世,又含有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B.看银红是个台柱子,师傅喜上心头;后来银红摔伤,师傅没看过她一次,即使从窗前走过,也是脸色铁青,由此可看出师傅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C.小说结尾部分写银红在练字簿上写满“小心台阶”与文章开头写她“扑通”摔倒在台阶前相互照应,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D.小说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际遇,折射出了当时艺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再现了特定年代杂技艺人普遍经历的心路历程。‎ 答案 C 解析 A项,“又含有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牵强附会。B项,“由此可看出师傅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分析有误,从全文来看,师傅对银红是充满关爱的,他并不自私、冷漠。D项,“真实地再现了特定年代杂技艺人普遍经历的心路历程”分析有误,文中只是写出了银红在艺途上的心路历程。‎ ‎2.小说中的银红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概括分析。‎ ‎ ‎ 答案 ①坚强,有狠劲,不怕吃苦。狠心拒绝母亲的拥抱,苦练各种基本功。②聪慧,有悟性,富有主见。能深悟师傅的良苦用心,从摔伤中得到启发;师母以全部家当诱使她与不学无术的儿子结婚,她最终选择离开。‎ ‎3.小说题目“小心台阶”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 答案表层含义:银红怨恨父母将其卖给杂技班,狠心拒绝母亲的拥抱而摔倒在台阶前;后来在表演中分心失足,从高空摔下来。‎ 深层含义:①作为一名杂技演员,要能够摒弃个人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及各种名利诱惑,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②人生的荣耀与光环之下,掩盖着的是无底的深渊,在人生路上应抛弃浮躁,小心谨慎,以定力和专注力提升人生境界,使自己免受伤害。‎ ‎5.[2018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坝 上 的 云 王巨才 ‎  到坝上,像猛然闯进陌生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真实,又真实得让人不敢置信。‎ ‎  最惹人的,是那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云。大团的,如雪域高原巍峨耸峙的群峰,小些的,则像一垛垛随意堆积的棉绒。大团小团的云,逶迤纠结,撕扯不断,威风八面地布满整个天空,让人顿生敬畏。云是低垂的,似乎伸手便可抓到一把。云又是静止的,半天见不到些许变幻。太阳倒像是游动的。当太阳躲在背后的时候,云会呈现浓淡深浅不同的状态,而当她一旦露脸,所有的云团便立刻镶上耀眼的金光,像聚焦在一万只强光灯下,轰轰烈烈,辉煌无比。‎ ‎  云层的上面,是湛蓝的天幕。那蓝色,也是辽远的,深邃的,洁净神圣的,伫望之际,总有一种心底空茫,万念俱消,乃至整个人都要被融化的感觉。‎ ‎  这样的天空是能够让人陶醉的,感动得掉泪的。‎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蓝天白云下的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界处,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 ‎  真不敢相信大自然竟有这样神奇的灵感,把一片辽阔的原野摆布得如此周到,协调,精妙绝伦。中心的位置自然是浩浩渺渺、波光幽幽的湖水。从环湖小道走过,不时会有打挺的鱼儿跃出水面,挑逗人们的游兴;茂密的水草间,也会有不知名的野鸟猛地从身边腾起,像故意吓你一跳,而后带着一串悦耳的鸣声顽皮地向远处飞去。湖的四周,是巨幅地毯般铺展开来的草甸,草是浅黄色的,上面缀满蒿子梅、金莲花、野百合、风信子等五颜六色的野花,像是给湖水镶了一圈璀璨的璎珞。再远处,便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次第排开的白桦林和油松林,那白桦和油松都像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高矮粗细全都一样,看上去如同士气饱满的军阵,齐刷刷布满大小冈峦,煞是雄壮,威严。‎ ‎  谷底是一条小溪,泠泠有声,清澈见底。老曲说这便是滦河的源头,为保证京津用水安全,这一带是绝对不许污染的,连种地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小溪对面便是内蒙古地界,山坡上一排青砖红瓦的平房,老曲说那村子叫十二座连营,属克什克腾旗。我问他家在什么地方,老曲左手一指,说就是远处沙柳树下的那几排房子,叫西连营。问光景咋样,答说还行吧,你们租的这三匹马都是我的,两个月旅游旺季,少说也能收万把块钱;平常时间,房前屋后种点荞麦莜麦土豆萝卜什么的,基本够一家人吃了;也没有什么负担,两个孩子一个在湖南上大学,一个在县政府上班。农村人要求不高,能自给自足,自由自在,也就满足了。‎ ‎  老曲70多岁,脸膛黑里透红,看上去不到50。见我们七嘴八舌连声称羡,他憨厚而不无幽默地表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不显得年轻些,能对得起身边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吗?‎ ‎  第二天,走进农场展览馆,发现另一个精彩的伏笔!‎ ‎  原来,这些让我们一整天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这被称作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的塞罕坝,既非老天恩赐,也非祖宗馈赠,而是当代英雄胼手胝足、生死以之的杰作。‎ ‎  这方曾是皇家林苑的风水宝地,历经放围垦种和战乱破坏,全国解放时已变成风沙肆虐的莽莽荒原。为了“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给地方拓财源”,1962年2月,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绿色屏障的征程。共和国版图上,一个新型的国有林场由此诞生。‎ ‎  想想看,那是一种何等艰苦卓绝的征战: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仅417毫米,无霜期也只有42天。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年轻的创业者们不避风霜劳苦,吃窝头,住窝棚,饮雪水,抡铁镐,历经一次次失败,又夺得一个个胜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硬是在这片海拔1 500米以上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派葱茏的绿意。现在,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 658平方公里。这中间,自然包含几代林业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有说不完的感天动地的故事。‎ ‎  汽车沿京承高速公路南行,过了古北口,天气又变得灰蒙蒙的。如同从一场美轮美奂的舞台情景中返回现实,思绪纷然,感慨丛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描绘坝上的云以及云在太阳下的不同形态,表现云辽远、洁净神圣等特点,是为了引出下文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 B.文章第七段主要运用移步换景和比拟的手法,通过对色彩、声音的描写,表现了塞罕坝景色的秀美,让人向往。‎ C.文中通过写几代林业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征战,表现了造林护林者的艰辛与奉献,也从侧面表现塞罕坝曾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 D.文章通过对塞罕坝风光的描写、与老曲的对话和对农场展览馆的介绍,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思考有机融合,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文章主要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而不是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2.开篇说塞罕坝“一切都那么真实”,又写塞罕坝“真实得让人不敢置信”,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表达对塞罕坝的惊奇与赞美,引出下文对塞罕坝秀美风光的描写。②勾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③与文末写归途中的污染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塞罕坝的珍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明确,这两句话充满赞叹语气,表达出了作者对塞罕坝的惊奇与赞美,用在开篇,可以自然引出下文对塞罕坝美丽风景的细致描写,从表达效果上看,也起到吸引读者好奇心的作用。另外,文章的最后两句,写归途中的空气污染,与开篇位置相对,内容相反,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倍感塞罕坝风景美丽和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不易。‎ ‎3.作者发现的两个“精彩的伏笔”,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 ‎ 答案 ①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指老曲能身心年轻、生活满足,是因为有塞罕坝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一优美环境的庇护。②第二个“精彩的伏笔”指塞罕坝之所以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是因为有几代林业工作者植树造林艰苦创业。③两个“精彩的伏笔”,层层递进,强调塞罕坝的优美环境和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源自几代林业英雄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奋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结合题干提示“两个‘精彩的伏笔’”,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伏笔,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如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指老曲能身心年轻、生活满足,是因为有塞罕坝优美环境的庇护和滋养;第二个“精彩的伏笔”指塞罕坝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是林业英雄多年征战的结果。两个伏笔,层层递进,强调林业英雄的努力与奋斗。‎ ‎6.[2018辽宁大连、本溪高三模考,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造型优美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特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特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答案 D 解析 A项“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错,C项“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2.文中画线部分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有关自然与桥的优美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解析 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 解析 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二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四段、第五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六段写了一个旅行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建议时间:45分钟 ‎7.[2018石家庄重点高中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聂 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对决赛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前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那耳朵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得的十万元奖金,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撅撅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行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收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纺织厂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特意安排了聂耽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C.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对一般人来说是大事,但巷子里的人是因为“聂夫人失口说出去”才知道,这样安排很有助于刻画人物。‎ D.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形象地刻画了聂耽这个人物,以此告诉人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专注用功,也可以有惊人的成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小说中刻画聂耽没有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 ‎2.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为人内敛,好静,敬业。他读书时好静,工作时哪里有故障立刻到哪里去,从不耽误。②做事专注。比赛时的行为凸显了这一特点。③谦逊低调。获奖后,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④不为利益所惑。将获得的奖金全捐出去,对金钱的声音没什么反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分析主人公的形象,需要从原文对主人公的介绍和主要情节入手。小说开篇就说聂耽性格内敛,好静,好静中读书;介绍他的日常工作状态——哪里有故障,立赴现场去处理,说明他具有敬业精神。小说详细描写了他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并夺得冠军的经历,从他在决赛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做事专注。作为一名保全工,聂耽拿到全国冠军,说明他专业技术高超。拿到全国冠军之后,状态一如既往,可见其谦虚低调。而将奖金全部捐出,并且对金钱的声音没有反应,可见他不重名利,不为利益所惑。‎ ‎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 ‎ 答案 ‎ 文章在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聂耽在大赛中可蒙眼听出几十台一齐开动的纺纱机、织布机中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而获奖后对人们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却充耳不闻;二是带着青年逛公园时,他可以听到草丛中被石头压住腿的蝈蝈的叫声,而听不到医生故意丢出的硬币落地的声音。通过这两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说主人公爱岗敬业、心无旁骛的优秀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明确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是对比手法,文章结尾说“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因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现在他对想听见的声音和不想听见的声音的不同反应。比赛时能听清机器声音的细微异常,比赛后却好像听不到大家对他的议论、赞扬。散步时能听到草丛中被石头压住腿的蝈蝈的叫声,却听不到硬币落地的声音。至于对比的作用,既然是塑造人物时使用了对比,那么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征。本文写聂耽只听想听到的声音,突出了他做事专注、爱岗敬业、心无旁骛的优秀品质。‎ ‎8.[2018成都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便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欲谋求推广。‎ ‎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破败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  他咧嘴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菇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两三千元就不错了。”‎ ‎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  村长嗓门儿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  转眼,香菇菜收割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却一直没有着落。‎ ‎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的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儿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试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分析错误;C项,“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只能说明村民没有远见,小农意识占了上风;D项,“更表现了……负疚和惭愧”理解错误,村民负疚和惭愧时的“嘘寒问暖”,并不能用“失语”来解释。‎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  ‎ 答案 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时的悲哀;③菌种的钱收不上,赔去贷款本息,遭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惘、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人物心理的能力。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重在分析“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情节的走向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则要结合各个时期人物的表现。按照本文的情节走向,老黄刚进入村子的时候,致力于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大家脱贫致富,“咧嘴一笑”“手一挥”,大包大揽等动作行为体现出他此时的积极热心;后来村民违约导致香菇失去销售价值时,老黄感到一阵悲哀;接着由第一段可知等到赔去贷款本息,遭到村民埋怨且被调离时,他感到“迷惘、屈辱和压抑”;最后村民嘘寒问暖为他送行的时候,他“心头一热”,被村民感动。作答时,按情节发展顺序依次分析即可。‎ ‎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  ‎ 答案 ①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③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更为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村长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物。从情节上来讲,村长参与了几乎整个事件,推动了情节发展;从小说主题上分析,正是村长这种人的存在,导致了村民脱贫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发人们对农村脱贫的思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村长的狭隘、愚昧衬托出主要人物老黄的热心肠。‎ ‎9.[2018湖南湘东五校高三联考,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白痴的生活 梅希斯·海因萨尔 ‎  ①维洛·林德意识到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②“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③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令人羡慕,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使他感受到像白痴那样的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④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⑤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有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⑥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⑦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肯纳或艾克西。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着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⑧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⑨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生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的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⑩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地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⑪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橱柜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维洛“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了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理解错误,首先维洛不是真正的白痴,其次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 ‎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 ‎ 答案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介绍了维洛工作及家庭生活中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写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做了铺垫。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叙写,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另一面的形象。③就主题角度来说,凸显了小说主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这表现了维洛对现有生活的否定,交代了维洛追求“白痴生活”的缘由,突出了本文追求质朴纯真生活的主题。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其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达、艺术手法的表现等角度去考虑。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白痴的生活”的,而第五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补充介绍了维洛工作及家庭生活中的情况。很明显,作者是想告诉读者,维洛并不是真的白痴。那么,从情节的发展角度考虑,作者这样安排为下文写维洛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做了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考虑,作者想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表现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形象,这样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另外,这样安排,使维洛“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对比,有利于表现他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这也很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可以说,小说第五段写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阐述理由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 ‎ ‎ 答案 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有学历,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②他能意识到自己是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是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 看法:①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名利、地位等牵累下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的一种表现。②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从小说内容看,“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是”。然后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比如小说第五段对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小说最后一段对主人公维洛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描写。“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这一问题,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主人公维洛的“白痴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②主人公维洛为什么喜欢或放纵自己的这种“白痴行为”;③这种“白痴行为”对主人公有何好处或帮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