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浙江卷用)(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浙江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老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崃。旋轸①有日,犯俟时②,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 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出虢州长史       寻:不久。‎ B.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解褐:解除官职。‎ C.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假:借助。‎ D.勒成八卷 勒:刻写。‎ 解析 B项,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就。B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C项,副词,于是,就;判断动词,是。D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岑参善于写文章,每有作品写成,即使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咏熟读。当时评论把他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 B.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没过多久,杜鸿渐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职方郎中,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候等事宜。‎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有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最后客死异乡。‎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解析 第三段“无几使罢,寓居于蜀”的主语不是杜鸿渐,而是岑参。‎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解析 画线部分谈文风的改变。“焉”为句中语气词,其后不断;“以雅参丽”与“以古杂今”句式相对,其后分别断开;“彬彬然”与“烁烁然”形容词并列,中间断开。然,形容词词尾。‎ 答案 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4分)‎ 译文:                                ‎ ‎                                   ‎ ‎(2)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4分)‎ 译文:                                ‎ ‎                                   ‎ 解析 (1)敦尚,崇尚;风格,古今异义词,风骨格调;规正,匡正、改正;为……所,表被动,被。(2)鉴,借鉴;工,擅长、善于;缀文,写文章;尚,崇尚;切,真切。‎ 答案 (1)其中虽有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的人(存有规范文风之心的人),又不被当世的人们看重。‎ ‎(2)他全面地借鉴史籍,尤其擅长写文章(连缀文辞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庾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其中虽有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的人,又不被当世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的遗存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炼,他全面地借鉴史籍,尤其擅长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皇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圣上还是藩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京兆人杜确作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上张仆射①书 ‎[唐]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③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 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年间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③寅:十二时辰之一,凌晨3点到5点。辰:早上7点到9点。申:下午3点到5点。酉:下午5点到7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有疾病事故      事故:变故。‎ B.抑而行之 抑:压制,强迫。‎ C.若宽假之 宽假:宽容。‎ D.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感情)深厚。‎ 解析 D项,厚:厚待,优待。‎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封书信是韩愈任徐州节度使推官时,因“晨入夜归”的上班制度而上书张仆射的,由此可见他不平则鸣的耿直个性。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得名。‎ B.韩愈认为要根据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不拘一格地任用人,而不是用苛刻的作息制度来约束下属,并以孔孟之道来批评重用“闻命而奔走”者的错误。‎ C.韩愈釆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赞扬张仆射是善听意见的上司,然后运用对比手法请求对方同意自己的建议,最后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 D.韩愈表面上是在极力为“迟到早退”辩解,实际上是在抒发对自我价值没有被发现、人才被埋没的不满。行文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慷慨激昂,自然流畅。‎ 解析 C项,“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不正确,原文为“感恩则有之”“知己知己!则未也”,表明不可能和张仆射成为知己。‎ 答案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 解析 “不敢尽其诚”与“有所屈于己”相对,故中间断开;“天下之人”名词,做主语,前断;“皆曰”前可断;“韩愈”作“用”的宾语,其后断;“哀其穷”“收之”动词短语连用,中间断开。‎ 答案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4分)‎ 译文:                                ‎ ‎                                   ‎ ‎(2)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4分)‎ 译文:                                ‎ ‎                                   ‎ 解析 (1)好:喜欢。闻命:接受命令(听到命令)。直己:自己守正不阿(使自己正直)。行道:立身行事(实践自己的主张,或实践道义)。(2)伏惟:我想,我希望。哀:同情。矜:怜悯。垂仁:施行仁爱。‎ 答案 (1)(他们)都喜欢那些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而不喜欢那些自己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 ‎(2)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我的愚昧,不记录我的罪过;详察我的言辞,施行仁爱而采纳我的意见。‎ ‎【参考译文】‎ 九月一日,韩愈拜两次:我接受任命书的第二天,在节度使官署内,有府中小吏拿着官署中原有的规章制度十多条来给我看。其中有一条我做不到,即自今年九月至来年二月末,都要早晨进来,到晚上回去,不是生病或其他变故就不许随便出去。当时因为刚刚受任命不敢说。古人有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都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像这样的规定,就不是我韩愈所能做到的。如果强迫自己去执行它,那我一定会犯疯癫病的。(这样)对上我无法接受您委托办的事情,忘记我将用来报答您的恩德的方法;对下使我无法自立于世,丧失用来保持独立人格的心志。既然如此,那么我怎么能够有话不说呢?‎ 大概您选择我给您做幕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能“晨入夜归”,必定是我有其他可取之处。如果是我有其他可取之处,那么即使我不“晨入夜归”,我的可取之处依然存在。在下位的人事奉上司,不一定采用同样的做法;在上位的人任用下属,也不一定采用同样的做法。应该衡量他的能力来任用他,衡量他的才干来安排他,他所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强迫让他去做,因此就可以使在下位的人不得罪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也不会被在下位的人怨恨了。孟子曾经说过,如今的诸侯们没有(在才、德方面)远远超过别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如今的当权者,和孟子时代的当权者相比就相差更远了,他们都喜欢那些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而不喜欢那些自己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都是好谋私利之徒;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都是好行信义的人。从来没有好谋私利的人真正忠爱其国君的,也从来没有好行信义的人而忘记为其国君效力的。如今的王公大人中,只有您可以听进去这些话,也只有我韩愈能够把这些话说给您听。‎ 我承蒙您对我的宠幸,是由来已久的了。假如能宽容我,使我不丧失本性;优待我,使我足以知名。我每天寅时进入官署上班,辰时过完下班;申时我再进入官署上班,酉时过完下班,大抵经常如此,我也不因此耽误公事。天下的人知道您这样对待我,一定都会说:您是这样的爱士,您是这样的以礼待士,您能如此宽容使人不枉屈其本性,您能如此想成人之名,您能如此厚待老朋友。人们又将说:韩愈能如此识别自己所投靠的人,韩愈能如此不曲意逢迎有权势的人,韩愈的贤达竟能使主人如此待之以礼,如果这样,那么我就是死在您的门下也毫不怨悔。如果让我随众人的行列去上班,跟随众人而趋进,说话不敢竭尽自己的诚意,也不能行自己之直道,天下的人听说您这样对待我,都会说:您任用我韩愈,只是哀怜我的困窘,把我收容起来罢了;我韩愈事奉您,也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而是图一己之私利罢了。假如是送样,即使您每天给我千金的赏赐,一年九次升我的官职,让我对您感恩那是有的,如果将让我对天下人说:(您是我的)知己,知己!那是不可能的。‎ 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我的愚昧,不记录我的罪过;详察我的言辞,施行仁爱而采纳我的意见。韩愈惶恐地拜两次。‎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寄欧阳舍人书①‎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④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 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尊敬。‎ B.则足为后法 法:效法。‎ C.有名侈于实 侈:夸大。‎ D.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解析 B项,法:楷模。‎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转折连词“但是”;假设连词“如果”。B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做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解析 A项,“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 答案 A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解析 标志性的词语有“者、亦、之、其、若、固”,其中“者、之、者也”往往是放句末,“亦、虽、其、若、固”往往放句中。再依据“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结构相似来断。‎ 答案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4分)‎ 译文:                                ‎ ‎                                   ‎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4分)‎ 译文:                                ‎ ‎                                   ‎ 解析 (1)苟,如果,假使;托之非人,托的人不得当;非公与是,不公正和不正确;行世,流行于世;传后,传之后代。(2)为,动词,可意译为“作、当”;父祖,父亲、祖父;孰,谁;宠荣,使动用法,使……荣耀显扬。‎ 答案 (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 ‎【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能够著称后世的原因,是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两次拜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