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3)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勃海蓨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深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硙,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欢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竟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高隆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兼任某职务,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 B.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C.受禅,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赞誉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蓨人。‎ B.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环城郭而流,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C.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群小叫嚣反对,他畏惧而停止。‎ D.齐文宣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文宣帝在位之时,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濬 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攀担任別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不仅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乂洗清了冤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C 解析:标点如下:于射堋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2.D 解析:题中D项错误,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等,有同情的意味。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3.D 解析:题中D项表述错误,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文宣帝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 ‎4.(1)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等到文襄帝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 ‎(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次见到告状的人,就表示同情,来显示不是他能裁决案件。”‎ ‎[参考译文]‎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是宦官徐成的养子。他后来有参与定策的功勋,高欢命他为自己的弟弟,他便说自己是渤海蓨县人。‎ 当初,行台于晖命他为郎中,他与高欢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山东起兵,多次升迁任并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右仆射。他又兼任营构大将,用十万工役拆掉洛阳的宫殿,将砖瓦木料运到邺城。邺城建筑的规模形状,高欢都让他来负责。他又开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围绕京城流过,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对当时的百姓很有利。‎ 北魏自从孝昌年以后,天下多灾多难。朝廷的显贵们多凭借常侍这个职务在帽子上加貂蝉饰物。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职务,并陈奏所有凭借侍中职务增加帽子上装饰的,也希望能够停止。朝廷都下诏采纳了他表中的意见。自从军国多事,冒名顶替窃取官职的人,不可胜数。他上疏请求朝廷进行检查,十来天时间就查出五万多人。而那些冒名顶替的小人却气焰嚣张,隆之因畏惧而停止了检查。朝廷下诏命他监修起居录,晋封为司徒。‎ 东魏武定年间,他被任命为尚书令。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旧有的风气全被肃清。而高隆之却不断收受贿赂,高澄在尚书省对他大加责备。北齐受东魏禅让建立新朝,高隆之晋升爵位为王。不久以原来的职务任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负责监修国史。他喜欢玩弄些小的技巧,对于朝廷的仪仗、百官们的服装样式,不断有所改变,不遵守典章旧制,因而遭到非议。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树立三个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气。文宣帝曾到东山,顺便到靶场射箭,对隆之说:“箭靶上可以作猛兽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为什么成天对着人的形象射?”隆之听了无言以对。‎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等到文襄帝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认为他是有德望的旧臣,将朝廷的事情委任给他。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次见到告状的人,就表示同情,来显示不是他能裁决案件。”文宣帝认为他担任官职已经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应该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钓誉,这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天保五年,朝廷禁止他到尚书省去。另外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文宣帝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文宣帝早就对他怀恨在心,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因为跟随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竟没有给他谥号。‎ 二、1.C 解析:这段话断句可从容易的地方断,“莫非”“公侯”不能断开,“于后”“之后”结合文段也不能断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2.D 解析:D项对“乡、闾”的解释有误。乡:泛指小市镇、乡村;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合在一起可理解为:①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②家乡;故里。③乡亲;同乡。‎ ‎3.D 解析:D项“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乂洗清了冤枉”错误。“为刺史皇甫晏洗清了冤枉”是他在州任主簿的时候。选项对应的句子是第一段开头“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4.(1)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 ‎(2)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 解析:(1)句中,应先找出人名、地名、官名,“诸葛冲”“廷尉卿”“攀”“蜀”“冲”;再关注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因为;“轻”轻视;“狱”案件。(2)句中,也应先找出名词,“攀”“所封户”“绢”“中外宗亲”;再看重点的实词,“固”坚决;“略” 基本上。‎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何攀)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上奏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后杨骏谋反,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爱惜人才,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乂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他的儿子何璋继承了爵位,也有何攀的作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