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①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的商人皆笑着, 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嘘嘘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个人手里。‎ ‎②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 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③古老的教堂和卡西莫多之间有种心电感应,相互吸引,意气相投,外表相像,使得他紧 紧黏附于它,就像乌龟黏附在甲壳上一样,那凹凸不平的教堂正是他的甲壳。‎ ‎④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糅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 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及语段出处文常,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嘘嘘 强迫(qiǎng) 沈从文《边城》‎ B. 抱负 一笔勾销 鲁迅《阿 Q 正传》‎ C. 甲壳(qiào) 意气相投 巴尔扎克《高老头》‎ D. 胶柱鼓瑟 矫糅造作 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盛情题目要求,然后注意平时积累,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 A项,“气嘘嘘”的“嘘”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气吁吁”;‎ C项,巴尔扎克《高老头》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雨果《巴黎圣母院》;‎ D项,“矫糅造作”的“糅”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揉”。‎ 故选B。‎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憩(qì) 蓦然(mù) 不更事(gēng) 退避三舍(shè)‎ B. 翕张(xī) 内讧(hòng) 拧毛巾(níng) 不稂不莠(láng)‎ C. 狡黠(xié) 噱头(xué) 冠心病(guàn) 情不自禁(jīn)‎ D. 谙熟(àn) 木讷(nè) 独角戏(jiǎo) 钻木取火(zuà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盛情题目要求,然后注意平时积累,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 A项,蓦(mù)读音错误,正确的读音是蓦(mò);‎ C项,狡黠(xié)字音错误,正确读音狡黠(xiá);冠心病(guàn)字音错误,正确读音是冠心病(guān);‎ D项,谙熟(àn)字音错误,正确读音谙熟(ān); 钻木取火(zuàn)字音错误,正确读音 钻木取火(zuān)。‎ 故选B。‎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题纲 发祥地 别出心裁 大海里捞针 B. 渎职 敲竹杠 步履为艰 快刀斩乱麻 C. 忖度 破天荒 声名雀起 人不可貌相 D. 幅员 开倒车 察言观色 礼轻情意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盛情题目要求,然后注意平时积累,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 A项,“题纲”字形错误。正确字形是“提纲”; ‎ B项,“步履为艰”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步履维艰”; ‎ C项,“声名雀起”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声名鹊起”;‎ 故选D。‎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歌曼舞 一年之季在于春 拙劣(zhuó) 力能扛鼎(gāng)‎ B. 雍荣典雅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打烊(yáng) 寅吃卯粮(mǎo)‎ C. 毋庸赘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果脯(fǔ) 焚膏继晷(guǐ)‎ D. 大厅广众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履历(lǚ) 瘦削不堪(xu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盛情题目要求,然后注意平时积累,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 A项,“一年之季在于春”的“季”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拙劣(zhuó)字音有误,正确的读音是拙劣(zhuō); ‎ B项,“雍荣”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雍容”;“打烊”(yáng)读音错误,正确的字音是打烊(yàng); ‎ D项,“大厅广众”字形错误,正确的字形是“大庭广众”;‎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3•11 日本大地震五周年之后,录像、证言的公开在世人面前愈发 模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真相越来越 了。‎ ‎②笔者自 1992 年 7 月起进入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有幸 ,跟随先生学 习书画鉴定近十年,其中于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 ‎③李金发雕塑作品不多,却成为第一个在法国最高艺术沙龙中展出雕塑作品的中国人。他 一生不大与文坛往来,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 。‎ ‎④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 ’偏你们又不留着 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人拔去了。”‎ A. ①朦胧 ②忝列门墙 ③开山鼻祖 ④留得残荷听雨声 B. ①蒙眬 ②登堂入室 ③始作俑者 ④留得残荷听雨声 C. ①蒙眬 ②忝列门墙 ③开山鼻祖 ④映日荷花别样红 D. ①朦胧 ②登堂入室 ③始作俑者 ④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比对,来确定得出答案。‎ ‎①“朦胧”:不清楚,模糊。蒙眬:快要睡着或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根据语境第一空指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真相越来越模糊了;故选“朦胧”。‎ ‎②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根据语境第二空指笔者进入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有幸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故选登堂入室更合适。‎ ‎③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始作俑者: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根据语境李金发开创了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流派,故选开山鼻祖。‎ ‎④“留得残荷听雨声”作者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故选“留得残荷听雨声”。‎ 故选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9 年女排世界杯今日结束第五个比赛日的争夺,中国女排以3比0完胜东道主日本女 排,豪取世界杯五连胜。‎ B. 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在朋友圈刷屏了,歌曲在 QQ 音乐数字平台上线将近两个多小时,销售额就突破千万,成为该音乐平台历史销售额最高的数字单曲。‎ C.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 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D. 面对教育部推行的汉语四六级考试,国人纷纷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国语 冷”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B项,“将近 ”和“多”成分赘余;‎ C项,“不仅他”语序不当,应为“他不仅”;‎ D项,“改善现象”搭配不当,应为“改变现象”‎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泽厚先生学贯中西,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造诣精深,见仁见智,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美的历程》。‎ B. 近些年来,众多电视连续剧在题材方面陈陈相因,导致剧情枯燥乏味,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这一天,刺耳的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 忘国耻,发奋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D. 王菲、王力宏等大牌明星现场演唱被质疑水平失常,让人有味同嚼蜡之感,但有媒体称 是音响团队影响了歌手发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A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指李泽厚先生学贯中西,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不合语境。 ‎ B项,陈陈相因: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因:沿袭。此处指众多电视连续剧题材方面没有创新,符合语境。‎ C项,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直上天空,把浮动的云彩都挡住了。此处用来形容刺耳的警报声,用错对象。‎ D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此处用来形容王菲、王力宏等大牌明星现场演唱用错对象。‎ 故选B。‎ ‎8.下面的电子邮件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李老师:‎ 您好!上周四您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老师作画相赠,我感激不已。我定会惠存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我今天已将最近付梓的拙作邮寄给您,请您教正。‎ 敬祝 教安 学生:黄少明 ‎2月23日 A. 蓬荜生辉 B. 惠存 C. 教正 D. 教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B项,“惠存”,敬辞,请保存,用于赠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这里是收到别人的赠品。使用不当。A项,“蓬荜生辉”,谦辞,指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C项,“教正”,谦辞,请他人指正、修改诗文,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多用于晚辈呈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等。‎ D项,“教安”是对教师祝福的敬语,教学工作安好的意思。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B. 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护理 C. 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 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C. 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 ①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②拔剑撞而破之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B. 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C. 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D. 《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B.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C.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D.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 害政教得失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 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 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 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答案】9. D 10. D 11. D 12. A 13. B ‎ ‎14. (1)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所获得的治理国家的道理,本来不如弓箭的知识多。‎ ‎(2)如果只是签署诏令、颁行 文告而已,谁人不能胜任?何必劳神费力地挑选人才,把重任委 托给他们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本题中D项“治”译为“治理”解释错误。正确的解释为“安定,太平”。‎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分析虚词。‎ A项,①助词,补足音节;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①因为,连词;②认为,动词。‎ C项,①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D项,均译为“连词,表顺承”。‎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贞观,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表述错误,应该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 B项,“迁、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表述错误。“迁”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放、徙”指贬官流放。‎ C项,“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等”表述错误。“提辖、判官”不属于皇帝侍卫官。‎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根据句意可知“五品以上”是对“京官”范围的限定,后面停顿,排除BD;‎ ‎“每”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CD;‎ 译文为:从此以后,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每次召见,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力求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政治教化的得失。‎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既有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又有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本类题目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按题目要求选出对应的选项。‎ 本题中B项,“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表述错误,文中“寝默”的意思应是止而不言,并没有私下里妄议朝政的意思。‎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固,本来;及,比得上;(2‎ ‎)关键词:若,如果;简择,挑选人才。‎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能全知它的奥妙。近来得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是好的(材料做成的)。’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多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我才领悟出很多 道理。我用弓箭平定天下,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了,尚且还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所获得的治理国家的道理,本来不如弓箭的知识多。品评弓箭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太宗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每次召见,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力求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三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中书、门下省,都是掌管军国大事的关键部门。选择人才担任这些部门的工作,委托给他们的事极为重要。然而近来我只发现他们阿谀奉承,顺应上情,唯唯诺诺地草率通过诏令文告,就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谏的,难道这是正常情况?如果只是签署诏令、颁行文告而已,谁人不能胜任?何必劳神费力地挑选人才,把重任委托给他们呢?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发现不妥当,必须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要妄自害怕冒犯了我的威仪,明知不对却沉默不言。”‎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和养病没有区别。病人感觉痊愈,就格外需要保养调护,如果再触犯病理禁忌,一定会导致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刚刚安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如果就此骄奢放纵,必然导致衰乱覆亡。如今天下安危,都落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谨慎,虽有休养的条件也不享受。然而眼耳手脚(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的作用,寄托在你们身上,既然君臣大义是一个整体,就应该同心协力,事情有不稳妥的地方,应该极力陈述没有隐瞒。倘若君臣互相猜疑,不能完全说出肺腑之言,实在是治理国家的大害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我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完全看到天下的事情,所以委托给你们,作为我的耳目。不要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小心在意。《尚书》上说:‘可爱的不是国君吗?可畏的不是百姓吗?’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魏征回答说:“从古以来亡国的君主,都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常常像面临深渊、足踩薄冰那样做事,国家的运数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语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只,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像您讲的那样。”‎ 贞观十九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由于骄傲自大而导致败亡的,多得数不清。我也害怕内心滋长骄傲自满,一直自我约束控制,处理朝政忙到夜晚才吃饭,早起静坐等着早朝。每想到臣子有直言进谏,可用于国家的政治教化的,我都会擦亮眼睛,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来看待。这样做,差不多就能社会安宁、国势昌隆吧。”‎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5.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 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 “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 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 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16. 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17. 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 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 ‎ 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 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 院无人。照应题目的“不遇”。 ‎ ‎17. 结合前三联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 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结合最后一联变成到达后却不遇到士的失望 和焦虑。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 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 目。‎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表述错误,本诗情节简单,并不曲折。‎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结合意象、从手法、炼字的等角度去分析鉴赏,最后分析效果,把握诗人的情感。‎ 本题中,让分析鉴赏颔联,首先解释诗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 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然后再分析手法:“树深”、“午”;显然是写山 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 院无人。照应题目的“不遇”。最后从情感角度分析:表达了诗人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的心情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的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关键词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 本题中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首先应该明确诗歌的前三联侧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而最后一联“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可知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洒酒酬月,用(1)___,( 2 )___寄 托人生感悟;在《琵琶行》中月与诗人一起沉浸在音乐之中,(3)___,(4)___之句里刹那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月也可以在《短歌行》 寄托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与渴望——(5)___,(6)___;也可以在《咏怀古迹》中和杜甫一起书写昭君坎坷的命 运—— (7)___,(8)___。‎ ‎【答案】 (1)人生如梦 (2)一尊还酹江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 (4)唯见江心秋月白 (5)明明如月 (6)何时可掇 (7)画图省识春风面 (8)环珮空归夜月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酹,舫,唯,掇,珮。‎ 三、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的扬州肖复兴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 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 年过后,上个世纪90‎ ‎ 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 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 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 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 ‎1645 年 4 月 25 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 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19. 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 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 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 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D.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20. 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21.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2. 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 ‎【答案】19. AC 20. (1)①内容上,这句话是作者的自我宽慰,同时也寓含着哲理,也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是无止境的。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未见到梅花的遗憾,自然引发下文写他人和 自己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无限追慕。‎ ‎(2)用排比手法,通过描写墨迹如新,表明史可法的精神永存。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 ‎ ‎21. ‎ ‎(1)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2)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男儿血性与英雄豪气。(3)扬州人种花植木、命名街道,都体现了扬州人已经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日常生活。 ‎ ‎22. 梅花,象征史可法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后人对英雄的追思仰慕之情,也象征扬州城的 高洁之美。作用:(1)“梅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线索。(2)表现史可法人物形象,写梅花,是为了塑造史可法形象服务。(3)作为史可法祠堂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哀婉的氛围,表达作者凭吊时的心情。(4)设置悬念,作者向往着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领起全文,接着写两次未见梅花,心怀 遗憾,为下文设置悬念。‎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D项,本选项内容的前半句正确,但详写第三次游历的目的并非是“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而是集中抒发感情,表达主旨。选项内容不符合文意;B项,见于文中倒数第五段到倒数第三段,这几段文字写了作者第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但没有提及游客的多少,选项中“形成鲜明对比”说法不正确,故选A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语句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语句写出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语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来看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中第一句,见于文中第五段“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这句话是议论性质的语句,主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这句话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蕴含着深刻的这里,也表现出人们对好的事物人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从结构上来看,它处于中间位置,所在段落属于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二句,见于文中第十段“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分析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一般为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排比的作用一般为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此处把墨迹比作血迹,表现史可法的悲壮之情;用排比手法,通过描写墨迹如新,表明史可法的精神永存。‎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首先根据文本“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可知(1)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根据文本“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以及“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可知(2)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男儿血性与英雄豪气。根据文本“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可知(3)扬州人种花植木、命名街道,都体现了扬州人已经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日常生活。由此得出答案。‎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中物象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理解物象的象征意义,同时结合文本分析物象的作用,一般从对环境、对人物、对结构、对主题等角度去考虑分析。本题中让结合文本分析“梅花”这一物象的意蕴和作用,首先从意蕴的角度分析,结合文本“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可知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并葬在梅花岭,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而梅花本身具有高洁的品质,象征史可法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后人对英雄的追思仰慕之情,也象征扬州城的高洁之美。而“梅花”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提到如“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了,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 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可以概括出作用:(1)“梅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线索。(2)表现史可法人物形象,写梅花,是为了塑造史可法形象服务。(3)作为史可法祠堂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哀婉的氛围,表达作者凭吊时的心情。(4)设置悬念,作者向往着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领起全文,接着写两次未见梅花,心怀 遗憾,为下文设置悬念。‎ 四、语言文字题 ‎23.阅读下面《三国演义》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 “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 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 此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此后徐庶和刘备各做了什么事情?‎ ‎【答案】曹操伪作徐庶母亲手书,叫他来许昌,孝子徐庶离开刘备。徐庶到许昌见至母亲,知道中了曹操奸计,此后虽在曹营,终身未替曹操出谋献策。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平时的阅读积累,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回答问题,得出答案。‎ 本题中“此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此后徐庶和刘备各做了什么事情?”,根据名著内容得出答案:曹操伪作徐庶母亲手书,叫他来许昌,孝子徐庶离开刘备。徐庶到许昌见至母亲,知道中了曹操奸计,此后虽在曹营,终身未替曹操出谋献策。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 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 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 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 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作为人生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青年,大师的人生给 了你对自己未来规划怎样的启迪?‎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其实,说起袁隆平,我们都不会陌生,他是从中国稻田里走出的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一生获奖无数。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其实,袁隆平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学习对事业的影响,更看到了梦想是依附在学习上面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深深地刺痛了正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他发誓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困难。”他认真钻研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耐心找寻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专心撰写论文,从《水稻雄性不育性》到《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再到《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他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断定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有光辉的前景的。正是在他的不断学习、不懈研究之下,杂交水稻才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如袁隆平般“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的人是不胜枚举的。如苏洵,年逾二十七的他,有一天大彻大悟了,他摒弃了以往吊儿郎当的习惯,一心只读圣贤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在写作方面终有建树,位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再如美国的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拿起画笔学习画画,80岁首开画展,她坚持创作,产量惊人,质量可人,最后以101岁的高龄画上人生的句号。如果苏洵没有勤学苦练,熟读经典,他可以成为大学问家,写出名动朝野的文章吗?如果摩西奶奶没有一边学习,一边坚持画下去,她可以留下1000多幅作品吗?‎ 作为00后的我们,在这些先贤前辈的事迹面前,难道不应该有所触动吗?作为学生,勤奋学习,学好本领便是我们的奋斗之途,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也有梦想追求,那么,我们该拿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让我们夯实基础,努力拼搏,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以学习为翼,那么,我们的梦想必定可以飞得更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