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4)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睛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出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了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D [“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成, “枪弹”是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又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人物形象,即小红军和东北军连长,二是指向小说的主旨。答题时,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子弹”的相关性。 [答案]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每点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1分)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答案] 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 的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时的彷徨,初见生人时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了“小红军”的形象。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每点2分,其中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褶 折 对织物褶折的写生,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室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现存的作品看,他的系列草图揣摩了“衣褶”的各种形态。《达·芬奇笔记》中曾这样论述:“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密度和厚度均匀的服装都有伸直的倾向:因此,你若要使服装起皱或打褶,应注意在皱褶最强的地方顺从约束力的作用。离约束的地方越远,衣服越回复到本来状态,即自然平整。” 达·芬奇的铅笔轻摩细抚,他的描绘过程始终潜伏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封闭的内在性以及矛盾的调和:张力与放松,痉缩与膨胀,压缩与爆炸,包裹与展开。这是格物致知的通途,世界秩序的原型也许在此了然。 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点,他的“衣褶”素描以科学精神为背景,假想了空间中的虚实和明暗,企图复原“衣褶”在现实状态的体量感。 东方的“衣褶”表述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以空间关系营造出褶折概念的话,它似乎接近于建筑;而东方绘画,习惯以时间序列编织出褶折的平面节奏,似乎更接近于音乐。唐画《八十七神仙卷》白描收卷就是一个例子,其褶折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反复排列,如同“平均律”,不断循环推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衣褶”如歌行板,舒缓协调,“吴带当风”。 至今,东西方的美学观依然不同,尤其是在时装设计的创意方面。 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近期设计中,她甚至将褶折在缝制中彰显,原本随人体运动才能显现的褶折,被毫无预兆地突兀提示,有时还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 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 与其桀骜不驯截然不同,三宅一生①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 在现代时装设计史上,三宅一生几乎是褶折的代名词。与其说这是他的私性体验,倒不如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再生。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都可视为这种美学的原型。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有人说三宅一生的褶折也提示了空间,看起来似乎如此,实为一种假象。东方人习惯二维地展示幻想,倘若有立体,也是关于“盈”与“空”的问题,对空间从来没有占据,而只是意念悠游,三宅一生的时装平摊起来,可以是美术馆墙上的背景,一旦为人体所穿,则立刻盛开起来,以“空无”的名义膨胀。 (本文有删改) 【注】①三宅一生: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谨的科学精细 B.格物致知的追求 C.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 D.探寻事物规律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他的素描事物空间感强,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其蕴藏的规律。 B.以彰显、突兀乃至不该出现的“褶折”、“公开在外部展现在内部的思考”,设计师以这种做法来体现其强烈的个人意识。 C.三宅一生对“褶折”的设计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生活,因此,“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点。 D.“褶折”作为一种载体,艺术家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和设计,其中蕴含着他们各不相同的美学思想。 3.根据全文,概括东西方美学在服装艺术上的差异,并作简要分析。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分析,最后进行对比判断正误。本题C项,“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错误,“赋予”体现的是画家的主观性。而原文是说“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而非画家主观地赋予事物意志。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等。本题C项,把原文的“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概括为“自然、生活”是正确的,但把“褶折设计原型来自自然、生活”与“‘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认为是因果关系,是不对的。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 3.①东方艺术强调时间感,西方艺术强调空间感。②东方艺术追求舒缓、平和,西方艺术追求思想的鲜明表达(或在外部鲜明地展现内部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由“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可以概括出东方艺术强调时间感,西方艺术强调空间感;由“三宅一生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可以概括出东方艺术追求舒缓、平和,西方艺术追求思想的鲜明表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