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今,人类已经处在数字化时代。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如美国谷歌公司已完成了过去数百年人类文化演化趋势的模拟计算。而我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显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真实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文化特征,定量分析和揭示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多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与传承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策略。本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该避免可能存在的弊端,从法理角度厘清相关的版权问题。这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自身活力,从而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功能。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国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由专业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在数字化采集、存储、保存等方面构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状与组团状分布的空间特征,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大量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我国目前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有效传承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没有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对于大数据技术视野下数据资源与知识整合数据库的构建、多民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等问题也急需开展深入研究。破解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所面临的这些难题,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毋庸讳言。 在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并建立文化遗产学,这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传递。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迅速开展。随着数字化技术自身的演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并深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因此,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急剧增加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方法、数据模型、软件工具、技术操作流程、管理服务等支持,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渐由技术集成阶段转向系统应用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是这一转型阶段的重要应用领域。 (摘编自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 村镇保护的新途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目前,在传统文化领域运用数字化技术既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能存在版权问题等弊端,这些弊端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C.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更值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 D.文化遗产学的应运而生,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传递。 解析 “更值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错,原文第三段虽然有“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大量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但并没有把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汉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来说明哪一种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置于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展开论述,以突出其必要性。 B.文章多处以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为例说明我国在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差距。 C.文章阐述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时,运用了因果论证法,逻辑严谨。 D.文章既指出了我国在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又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解析 “说明我国在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差距”错,文中有两处举了发达国家的例子,其中第一段举谷歌公司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那么就会丧失其文化资源的作用。 C.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途径,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的危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取得的进展代表了数字化技术在系统应用阶段的进步。 解析 B项,“如果不能……就会……”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的功能”。C项,“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的危机”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危机并不是数字化带来的。D项,“代表了数字化技术在系统应用阶段的进步”错,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是这一转型阶段的重要应用领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认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掌握的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基本没有对象能和它相媲美。 解析 “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错,文中写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却深感失落的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 5.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句子作具体分析,如“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等。 答案 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6.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先指出文本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一是化用诗句,如“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二是巧用比喻,如“有时在异国他乡……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 深感失落”“唐诗如玉杵叩扉……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三是巧用排比,如“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