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
古诗词鉴赏 考点三 综合填空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分) 考生 考生答案 误区诊断 甲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脉相承。 该生能提炼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却忽略了诗歌内容展现的社会矛盾,所写的句子不能得分。(短板 一:没有理解诗歌的思想 情感) 乙 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脉相承。 该考生能抓住“矛盾”“忧国忧民”提炼诗句,却忽略了题目的限定条件——杜甫,所写的句子不能得分。 (短板二:没有审准题目 要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从诗歌的角度看,《秦中吟·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从题目的角度看,做好该题首先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诗歌内容,然后进行横向联想并确定答案。 该诗结尾两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与前面贵族的奢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激烈,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甲没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而考生乙没有扣准题目的要求,两者均不能得分。 【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综合填空题解答“3注意”(针对“短板一、二”) 1.加强识记,丰富积累。浙江卷“诗歌鉴赏” 的填空题,往往考查一些名句背诵或历史文化常识等内容。这要求考生平时学习时,背熟高中、初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同时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名言警句、熟语、格言等都要注意积累。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领悟诗歌本身的句子含意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联想和准确迁移,以唤起记忆和积累。知识需要积累,而联想能力则需要平时多练习。 2.字斟句酌,准确理解。“诗歌鉴赏”的填空题,不仅是在考查知识积累情况,同时也是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别欣赏能力。浙江卷的这类题,往往从诗中的隐含信息或隐性的背景方面来命题。所以对于诗歌中所叙事件的时令、季节、地点、事件、起因,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等,一定要细细审查,准确把握。除了仔细品读诗歌之外,还需要熟知一定的生活常识。 3.掌握概念,善用术语。形象、意象、意境、感情、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在填空题中仍然会有考查。与简答题或论述题不同,填空题往往是根据诗歌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某一方面的提示,要求填写出符合这一提示的某一个概念或术语,它与简答题的命题思维不同,是一种反向思维。因此,如果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了解和掌握得比较透彻,那么做起这类填空题来,就能如鱼得水。 [综 合 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作者引入了折柳赠别的风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分) (2)分析“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两句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借用折柳的习俗表明不舍之情;由此可联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 (2)本题通过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来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抓住“惜”“殷勤”两字,可知春风有了人的情感和情态,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1)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柳枝虽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衬托出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 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2分)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联系下阕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如霜”“如水”,可知作者用“霜”“水”喻“月”“风”,生动形象地描摹夜晚静谧的景色;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跳”“泻”“惊”“无人”等,可知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月夜的静谧。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倦客”“故园”,可知作者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空”“何在”,可知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觉”,可知作者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及忧虑之情。 【答案】 (1)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①下阕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词人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起来,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④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游赏心亭① [北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江苏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2)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艺术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六朝遗迹”一词,彰显建康城的历史悠久。“压”字凸显建康城墙的高大、坚固,联系诗歌中的思想内容——统治者沉迷于亡国之音,衬托建康城的形势严峻。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上: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空存”“人事不同”“风物在”,可知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物是人非的思想情感;抓住诗中的关键信息“玉树”“对芳樽”等,可知作者表达对统治者沉迷于亡国之音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忧虑之情。艺术特色上:“压”“入”等词,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作者善于炼字;颈联化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委婉含蓄;前两联中,作者运用“空”“醉”等词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 (1)历史悠久 形势险峻 (2)抒发了作者对建康城风物犹在、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当时统治者不重视前车之鉴,仍然沉醉于亡国之音的深深忧虑。首联、颔联写景,注重炼字,“空”“压”“来”“入”富有表现力;景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怀。颈联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嘲讽现实,委婉巧妙。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导学号:74812049】 金错刀行 [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句与文天祥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耻无名”“丹心”两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留名史册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联想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报天子”一句揭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独”字点明作者的孤寂之情,“功未立”一句揭示了作者壮志未酬,典故“三户亡秦”点明作者的凛然大义和建功立业的雄心。结合着以上信息,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本诗塑造了一位壮志未酬、落寞惆怅,但胸怀大志,有着豪迈气概的凛然不屈的英雄形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