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思想情感学案
考向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1 [2016·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诗意] 想当年,已经落职的李广喝完酒夜间归来,可恨醉酒的灞陵尉有眼无珠,对名闻天下的大英雄厉声呵斥,将军也只好解鞍下马,在长亭止宿。回想当年横跨骏马,引弓射向石头间的“猛虎”,只听弓箭嗖的一声响,山石被射裂,箭镞已深深地没入。可叹这样的英雄封侯的事情未能实现,晚年落魄成了田间的农夫。 谁要这样落魄乡间种植桑麻,我要穿上短衣骑上马儿,追随当年的李广到南山去射虎。我要风流倜傥,慷慨激昂,在谈笑间享受晚年的幸福。汉代开拓边疆,很多人保卫边疆,建功立业,就是那样一个非常需要人才的时代,像李广这样有胆略才干的也要落职闲居。沉思无语,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阵阵轻寒。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含义解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技法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四个抓手” 1.抓住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住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答题模板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1.[2018·河南信阳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 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意]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眺望。短暂浮生只应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已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以表思念。 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答案 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解析 本词写于词人被撤职之时,其孤独、凄凉、失意之情不难悟到;联系注释②,词还应抒发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还可抓住词中的情感语言来体会,如“独”“浮生”“故人”“寄我”分析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 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诗意]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穿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兄弟姐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以后恐怕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了。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答案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 这道题考查概括思想情感。分析诗人的情感需结合具体诗句或关键词语,如“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等,具体作答时要有对具体诗句内容的分析。 3.[2018·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 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意]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答: 答案 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山色一片苍翠,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心情愉悦。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从题干中“哪些感情”“概括分析”可知,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因此,以联为单位,概括分析是一个基本方向。首联,采用白描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幅美景。可知诗人在节日登临是满心愉悦的。颔联中“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时光流逝,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尾联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分析即可。 考向二 评价观点态度 例2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诗意]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应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含义解读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技法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的几点 1.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 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模板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涧①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 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诗意]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萧瑟之感。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劳。幽深的山谷响起离群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而流泪,徒有悲伤。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只有自己知道原因(作者因为支持新政,被贬于此,回朝无望)。将来有谁迁谪到永州,也会和我心有同感。 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答: 答案 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中的“乐忧”,可以根据具体诗句来看哪些体现了诗人的“乐”,哪些体现了诗人的“忧”,最后归纳总结即可。诗中“独游亭午时”是写游玩之乐;“去国魂已远”是写被贬之忧。其他写景的诗句也要从触景生情等角度分析。 5.[2017·黄冈中学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意] 《岁暮归南山》:无缘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只有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 答案 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任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可知,《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 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 (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诗意] 结着牛角小辫的三四个儿童,吹着葱叶来欢迎我。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溪边自有如“舞雩风”那样的闲适快乐。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 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作者的热情,从而引发作者“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作者虽远在 天涯(海南)却没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点言志的典故,借曾点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