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39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诗意]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共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E.“紧扣‘梦’字”错,应是突出“恨”字。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答案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信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地理解该词。题干已经提示了该词的情感是“恨”,即思妇念远的愁情。全词如抽茧剥丝,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书—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深刻、凄绝,其中“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梦又不成”都是“恨”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古宴曲 于濆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诗意] 羽扇在蓬莱宫中收起,朝车从京城大道返回。深院聚集着嘶鸣的骏马,说要宴饮在王宫豪宅。燕地美女捧酒杯侍奉,发髻低垂似娇羞无力。十户农民手脚磨出茧,只能挣来凤凰钗一只。高楼上凭栏一同下望,日照罗衣华艳的颜色。嬉笑着手指砍柴的人,不信他们也生在中国。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一“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 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的仪仗收起来了,大路上是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 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练。 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 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借喻手法”错,应该是借代手法,以“雉羽宫扇”代指宫中仪仗。E.“由近景到近景特写”错,应该是“由远景转为近景”。诗歌以空间为副线,由远及近来写。“朝罢赴宴”由远景转为近景,至“燕娥捧酒”进一步推成特写,然后又将镜头摇过,转换成“登楼下视”的画面。 (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分) 答: 答案 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达官贵人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不知民生疾苦。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开头四句写达官贵人们朝罢赴宴,中间四句写宴会上侍女的姿态和妆饰,最后四句写宴会后的消遣。其中,“十户手胼胝”与“凤凰钗一只”、“罗衣”与“负薪”的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借古讽今,表达了讽刺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主题,揭示了当时人民生活困难、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诗意]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E.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答案 BC 解析 B.根据诗歌“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思,华:白发。C.“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错误,诗歌还有其他的情感,如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情。 (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解析 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词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4.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南吕】金字经 梅边 [元]吴镇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 [注] ①翠禽:即翠鸟,一种水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 [诗意] 松边的小路还覆盖着积雪,湖岸上的村庄笼罩在清寒的月光里,这一片朦胧洁白的景色,仿佛是万朵梨花开在梦里。出门来散步巡视,檐前的树梢上已经泛出春意。江梅又依时开放,翠鸟在枝头啼叫,把春天的消息向人传递。 (1)下面有关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 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 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 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一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 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反衬了失意、凄凉的孤独者的形象。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三句是说路边树上挂满雪花,像梨花一样,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像走进梦境一般。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透露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2)“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简洁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的是炼字,回答问题,注重把握三个方面:词语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等。从意思的角度分析,“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从表达效果上看,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诗意] 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此去已知定会魂埋异域,翠崖遗迹又为谁而留呢?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正面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的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归。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答案 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无情衬有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诗意] 晨曦微露,我尚未出门,忽然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来的声响,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晨雨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飘落地面,但迎风一吹便又洒向天空,化作云雾。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直到正午时还没有辨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答案 CE 解析 C.“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错误。E.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但经风一吹晨雨便又飘向天空,化作云雾。③颈联写小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从“小”字来写雨,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又化作云雾;颈联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