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诗歌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诗歌鉴赏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诗歌鉴赏 如何应对古代诗歌鉴赏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识常识:‎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常识。它涉及到诗歌的分类,常用修辞方法,描写、抒情的种类及特征,议论与议理的方法,一般诗歌的语言特点,谐音、叠字的作用,包括起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讽刺、幽默、比兴等在内的各种特殊表现手法,诗歌意境,常见题材与内容,主要作家的风格与流派,常见典故,以及古代音乐曲调、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常识。如果鉴赏者,大脑中没有以上知识储备,要鉴赏古代诗歌,那应当是非常困难的。‎ 二要看提示:‎ 理解诗意可以借助诗题、作者及注释,这些可以说是对答题人的提示,有时甚至在题目中就包含有有关信息,如下文例4中的第一问。鉴赏古代诗歌时,答题人要对这些提示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              近试上张水部 ‎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会 ‎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 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宾的方式作了回答。‎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解析】“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是考生古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本题信息 明确,(题目注释)不利用就无法理解诗歌。‎ ‎【答案】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三要解词句:‎ 即要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只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诗歌的主题。‎ 例2 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回答下面问题。‎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注,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要完成此题,最好的办法是首先理解诗句,并翻译全词。‎ ‎【补充注释】‎ ‎①淳熙己亥: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漕:水道运粮,宋称转运使为漕司,遂成为官名。王正之:名正己,作者的朋友。‎ ‎②“长门事”五句:用汉武帝、陈皇后、司马相如《长门赋》典故。陈皇后阿娇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失宠被打入冷宫——长门宫。陈皇后得知司马相如善于写文,托人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文章以感动皇上汉武帝。司马相如便写了一篇《长门赋》,汉武帝看到后很受感动,于是与陈皇后重归于好。此记载见于《昭明文选·长门赋序》,但《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陈皇后被打入冷宫后,并无再受宠事,辛弃疾将《序》与史书所记合二为一,借题发挥。蛾眉:指美人。‎ ‎③玉环:即杨玉环,唐玄宗的宠妃,以好忌妒著称,后安史乱起,在马嵬坡被迫自缢而死。飞燕:即赵飞燕,汉成帝的宠后,也好忌妒,后来被废为庶人,自杀身亡。‎ ‎【译词】淳熙六年(1179年),我由荆湖北路转运副使,调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继任的王正之在官署里的小山亭为我设酒饯行,因而写下此词。‎ 还能经得住几番风雨,            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珍惜春光我总怕花开太早,        何况眼前飘落红花无数。‎ 春天呵,你且停步,              难道没听说芳草已铺满天涯,‎ 遮断了你的去路?                我怨恨春天默默不语。‎ 看起来,只有画檐蛛网为留住春光,成天殷勤地沾惹着纷扬的柳絮。‎ 长门宫盼望佳期,一定又被贻误,  我美丽的容颜让她们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得相如的辞赋,      这一片脉脉深情又向谁人去倾诉?‎ 不要得意飞舞!                  你们没看见玉环和飞燕,‎ 宠极一时,刹那间也化作尘土。    闲愁折磨人最苦!‎ 别去倚靠高楼的栏杆远望,        一轮就要沉落的斜阳,‎ 正照着暮烟迷离的杨柳,          那令人伤心欲绝之处。‎ ‎【主题】这是辛弃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运用比兴手法,借春愁、宫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受排挤、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愤之情。这时辛弃疾已四十岁,投奔南宋已近二十年,朝廷并未重用他,只是任命他一些闲职及地方官,这次又把他从湖北调往湖南,离抗金前线更远了,于是在饯别席上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词。上片从字面来看写春愁:此时已是暮春天气,在风风雨雨当中春天就要消失了,于是引起词人惜春、留春、怨春之情。但作者运用了比兴手法,所写景物有着象征的意义。这一派残春景象,正是南宋抗金局势大势已去的写照,表面看是伤春,实际上是因抗金保国、收复中原的大好形势逐渐消失而忧伤。下片写宫中美人的怨恨,主要运用陈皇后的典故,说陈皇后本来和汉武帝拟定和好的日期,没有想到,由于宫中忌妒者的挑拨,汉武帝又改变初衷,使得陈皇后终生哀怨,即使花千金请来司马相如作贼,也难表达自己的情怀。下片也是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陈皇后来比自己,陈皇后的遭妒,正是自己在朝廷受投降派小人排挤、打击的真实写照。‎ ‎【答案】(1)“落红无数”“斜阳”“烟柳”。(2)作者借怨女伤春抒写自己对不平遭遇的哀怨与愤懑。‎ 四要析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例3 读下面一首元曲,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越调]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既无疑难词语,也不用翻译,理解其主要内容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其中的意象。‎ ‎【解析】开端“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纯用6个意象描绘一幅秋野黄昏行旅图:天色已是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上几点寒鸦,地上一曲清溪,溪上架着小桥,不远处便是几户人家。从“古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看来,这景物有些苍凉、萧瑟,自然“小桥流水人家”便不是诗意的感受,不会有浪漫的情调。“古道西风瘦马”又纯用三个意象,看似写景,实则抒怀,因为“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而“瘦马”一词,仍应包含骑在马上之人。于是自然便会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之感。曲中的意象很好地表达旅人的情怀;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凉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便会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 ‎【答案】通过旅途中幽远的秋原景色的描写,活生生地表现了旅人悲凉的情 怀。‎ 五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词,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词。抓住了这个词,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 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词人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的诗眼,化静为动,借景传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在我们面前铺展了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眼”。‎ 让我们再读读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挣脱官场的羁绊,顺江东下,是何等的轻松、欢畅而喜悦!尾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字,既是写船的轻快,更是写诗人当时心情。因此,“轻”字自然成为全诗的诗眼。同样的道理,李白的名诗《蜀道难》,着一个“难”字,即使蜀道的高危艰险穷形尽相,又使人生旅途的艰难坎坷全现其意,“难”字,自然成为全诗的诗眼,同时,也成为我们解读全诗的关键。‎ 康德曾经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诗歌,特别是诗歌中的诗眼,往往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 六要析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或所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作用的创作方法。常见的用典形式有:‎ ‎1、直接引用前人语句:杜甫《登高》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句,被辛弃疾直接引用在《南乡子》词中,辛词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2、点化前人语句:消化前人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如《孟子》中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句,杜甫则消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绝唱。‎ ‎3、引用神化传说: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到乡翻似烂柯人”句,用了王质上山担柴遇仙的神话传说,说明自己遭贬时间之长和世态变化之大以及回归后的生疏和惆怅心情。‎ ‎4、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指出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典故。如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诗人用历史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有全面的认识,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以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这是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受诬写诗劝他要保重身体,是非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转移搞清楚的。‎ ‎5、暗用历史故事:诗中未明白指何人何事。如李白的《长干行》诗中的“常存抱夫信,岂上望夫台”,便暗用《庄子·盗跖》中的故事。《庄子·盗跖》云:“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李白在此暗用这个故事写一对小夫妻但愿同生共死,常日怀着尾生抱柱的信念,哪里曾想到有上“望夫台”的今天呢?‎ ‎6、反用历史故事:反用历史故事,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从长沙将他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在《贾生》诗中写了“可怜夜虚看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反用,表达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 对于用典的古代诗歌,我们要理解它,就必须分析其用典的目的和作用。‎ 如例2中的词《摸鱼儿》的下片一用陈皇后的典故,抒写自己在朝庭受投降派小人排挤、打击的哀愁;二用杨玉环和赵飞燕的典故抒写对这些投降派小人的愤懑。这两个典故都属于明引历史故事。‎ 七要析手法:‎ 古代诗歌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时一般都会凭借一定的手段表达,这里所说的“手段”,就是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手法,作为一种常识,如“一要”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互文、比兴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与议论;其中描写就有白描、细描,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景)近(景)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以美景衬悲情、以闲适写哀愁,等等;而抒情则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鉴赏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要知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还要进一步分析它的妙处,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例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独坐敬亭山 ‎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春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诗人游宣城之时,此时离他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诗人饱尝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根据诗的背景,试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答案】‎ ‎(1)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内心深感孤独寂寞的感情,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求安慰的心境。‎ ‎(2)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3)运用拟人的方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4)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例5 阅读宋代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完成下面各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可能是苏舜钦遭权贵迫害被免职后所作,在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诗中画面给人以低调的冷清肃穆的感觉,渗透着诗人抑郁沉闷的情 绪。“时有”句在冷色调的背景上涂抹了一笔明亮的颜色,使整个画面显得丰富多彩,顿添生气。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和忧思。本诗与韦  应物《滁州西涧》在意境上颇有相似之处。‎ ‎【答案】(1)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2)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