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第1讲 从读懂诗开始——“三管齐下”助读诗歌 ‎ 在考试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而导致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因此,在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这一专题时,先学读诗。‎ 一、掌握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疏通阅读障碍 ‎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示例]‎ 诗 歌 结构章法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起。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颔联:承。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风格。‎ 颈联:转。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合。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 ‎2.基本特点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 ‎ ‎ 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李子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子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 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二)明辨常见的3类“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 释 省略成分 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示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分析:诗句上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时应把诗的下半句中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倒装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结构(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古诗歌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类 型 举 例 谓语前置 ‎①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将雏鸟入院,抱子猿寻萝)‎ ‎②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秋苑(中的)鹿林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 宾语前置 ‎①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新柳报风光,落花催宴赏)‎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主宾 互换 ‎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②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大舜调薰琴,神农和宝瑟)‎ 定语挪前(以主语面貌 出现的定语)‎ ‎①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②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定语挪后(以宾语面貌 出现的定语)‎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一月夜飞渡镜湖)②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罗衣带缓,蕙炷香残)‎ 定语与中心语互换 ‎①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②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步崎岖翠麓,泛窈窕溪)‎ 状语挪前 ‎①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殷勤惹飞絮)‎ ‎②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竹声新月依旧似当年)‎ 状语挪后 ‎①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却未曾叹老嗟卑)‎ ‎②乱叶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多少:多么)![乱叶(于)窗(外)翻,碎声敲砌,多少愁人!]‎ 名词作状语挪前(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休(向)北阙上书]‎ 名词作状语挪后(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于)寒(中)吹(响)]‎ ‎[针对训练]‎ ‎(1)补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 ‎ ‎②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 ‎ ‎(1)解析:诗句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解析:①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②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律美。‎ 参考答案:①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使诗句更富有韵味。②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 类 教材典例 阐 释 名词活用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意为“使……绿”。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广东高考,改编)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 ‎ ‎ 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 ‎,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3.互文见义 ‎(1)概念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明确诗歌的7大热考题材——内化规律特点 ‎ ‎ 题材1 怀古咏史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点]‎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其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怀古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鉴赏技巧]‎ ‎1.弄清史实。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 ‎2.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发表议论的,如清代刘献廷的《王昭君》;也有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怀古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读懂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 江 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qī),倾斜。‎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该词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选AD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当时身在战争前线,这一点可从注释中看出。‎ ‎ 题材2 托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点]‎ 托物言志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鉴赏技巧]‎ ‎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读懂训练2]‎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词语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词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诗词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咏梅》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解析:选BD B项,“直接描写”错, 应该是间接描写;D项,“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词句写作的对象是梅花,词人是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题材3 山水田园诗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点]‎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鉴赏技巧]‎ ‎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下同)。如“绿树”“青山”这些意象与作者向往的恬静闲适生活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菊花、五柳、明月、渔歌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在“田家”里,面对“绿树”“青山”话“桑麻”,其生活意味不言自明。‎ ‎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还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把农家人与人之间的毫无距离感写了出来。‎ ‎4.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①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②描写景物的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要善于体会诗人观察、捕捉和描摹的细致入微,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读懂训练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 题 刘眘虚[注]‎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英年早逝。‎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选DE D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项,“淡淡的忧伤”错,应是喜悦之情。‎ 题材4 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点]‎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技巧]‎ ‎1.要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离愁别绪。平时要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给人以“冷”的感觉,但同时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之纯洁。这样思考,答题时就可以从“对友人情谊真诚”方面作答。‎ 送别怀人诗中的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2.要借助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衬托等。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的。一般来说,前两句是景,景中含情,间接抒情,很自然地引出三、四句的直接抒情。‎ ‎3.要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彼此勉励等。但要就题解题,防止经验主义。‎ ‎[读懂训练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 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B.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标题中的“怀”字来写。‎ C.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解析:选AB A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B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吟诗正忆渠”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题材5 羁旅思乡诗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点]‎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鉴赏技巧]‎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对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读懂训练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 ①本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途中所作。②王程:指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发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B.诗歌第二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调子沉重。‎ C.苏州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 D.尾联中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E.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却每每不够深沉。而这首诗,除了有轻快清新、洒脱自然的风格外,其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 解析:选BE B项,“调子沉重”不妥;E项,“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错,这首诗思想深度比较有限。‎ 题材6 边塞征战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点]‎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鉴赏技巧]‎ ‎1.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大有帮助。‎ ‎2.抓住意象特征。边塞诗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诗歌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会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读懂训练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 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运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解析:选BE 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 题材7 即事(景)抒怀诗 ‎——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题材特点]‎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鉴赏技巧]‎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什么景。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由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读懂训练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欢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名句。‎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选CE C项,颔联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附:古诗歌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怀古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山水田园诗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送别怀人诗 借景抒情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虚实结合 羁旅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边塞征战诗 对比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思乡念亲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即事(景)抒怀诗 此类诗歌的主要手法及情感术语可在以上六种题材中选取,不再单列。‎ 三、读诗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准确理解大意 ‎ ‎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卷 别 诗 题 重要信息 ‎2017·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1)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2016·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2)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怀古咏史诗;②点明了地点金陵;③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从“望汉江”三字中不难体会诗歌会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2016·全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3)①点明了地点内宴;②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 ‎2015·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4)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留别)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2015·全国卷Ⅱ 残春旅舍 ‎(5)①点明了季节残春;②点明了地点旅舍。‎ ‎2014·四川高考 秋暮吟望 ‎(6)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 ‎2014·广东高考 望江怨·送别 ‎(7)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悲凉。‎ ‎  (二)析注释 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注 释 作 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主旨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1)标题提供的信息: ‎ ‎ ‎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的信息: ‎ ‎ ‎ 参考答案: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又提到了《离骚》,说明词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  (三)读正文 ‎1.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 ‎[针对训练]‎ ‎(2013·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钓 船 归 ‎ 贺 铸 ‎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词人通过对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词人                          的情感。‎ 参考答案:“柴扉”“白鸥”“钓船”“鳜鱼” 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或回归自然、向往归隐)‎ ‎2.抓用典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作用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理解 方法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例 剖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颂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1)诗中的典故句: ‎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1)“寻得桃源好避秦”“怕有渔郎来问津”。‎ ‎(2)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3.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 法 举 例 表明诗眼的字句和结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旨。‎ 王维《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留”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留恋)‎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空”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 杜甫《秋兴》——“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表现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抑郁之感及忧国之情)‎ 诗歌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杜甫《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独”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悲”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无尽的伤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作答。‎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找出最后两联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并说说其所透露的感情。‎ 关键词句:独、闲、孤 表达情感:孤独无聊 ‎(四)借力选择题助读 通过以上步骤,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5个选项,再进行精读,因为选择题的5个选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仅有个别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如2017年全国卷Ⅱ只对“尾联用典”进行了多角度解读;(2)信息含量大,往往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2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故本步骤的做法是:‎ ‎[典例示范]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温庭筠 宝函①钿雀②金③,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注] 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②钿雀:雀饰的金钗。③(xī)(chì):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á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下列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宝函钿雀金”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E.这首词起句写妆饰之美,上片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写别后,以问句收束,将幽怨之深表露无遗。‎ ‎[技法演示]‎ 步骤一:速读选项,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思妇词”,女子(主人公)触物生情,引起对往事(与情人惜别)场景的回忆(主要事件),流露出相思之情(表达感情)。‎ 步骤二:细读选项,找“敏感点”‎ A项,“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真的“喜悦”“相似”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点”。‎ B项,“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基本属于对译,无误。“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 C项,“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实写”“反衬”这些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 D项,整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如果说尚存疑问的话,“‘枝’与‘知’谐音双关”算是一个“正误敏感点”。‎ E项,属于对全词的赏析,侧重于对全词行文思路的梳理。‎ 通过以上两步,我们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具体见上),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找到了“正误敏感点”,为下一步从容做题做了铺垫。本题答案是AC,A项错在“喜悦”,C项错在“实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