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 ”,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 ‎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材料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 (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 ‎(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 ‎ ‎(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 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 “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D. 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 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C. “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D.‎ ‎ “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集中体现了美国人的矛盾心态。‎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 ‎【答案】4. D 5. C ‎ ‎6. (1)中方: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2)合作方:欢迎“一带一路”建设,让己方发展潜力得到释放。(3)美方:先是担心威胁美国全球影响力,后来出现有助本国“新丝绸之路”等观点。‎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并分析理解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张克斯“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说法属于张冠李戴,相关信息在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是“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曲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为“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工作好找了”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找准答题区位,根据文中的句中句子提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概括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属于综合概括的题目,从材料看,材料一是中方的观点,材料二是合作方的观点,材料三是美方的态度,根据三则材料的中的重点句子“‘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 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 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谎言安慰妻子。‎ 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8.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 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答案】7. D 8. 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方,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 ‎9. 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的非常惬意,丈夫的体贴与爱让她感到幸福。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夫妻间相互的体贴是幸福,隐藏这样一个秘密又有些心酸。‎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标题的作用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点作答,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划线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理解,把句子放在文中去深入的分析,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 (节选自《高祖本纪》)‎ ‎10. 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将军、费将军纵 纵:出兵攻击 B. 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守:坚持 C.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给:供应 D. 有功者害之 害:嫉恨 ‎11. 下面关于《高祖本纪》中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氾水之阳”中“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B. “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节,为古代君主征调兵将时的凭证。‎ C. 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D. “郦生不拜,长揖”中的“揖”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文中指平辈相见之礼。‎ ‎12.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 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回军定陶后,带兵进入韩信营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 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主要是他能厚待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 D. 刘邦与群臣在未央宫宴庆时,刘邦为父亲祝酒,当众戏弄老父,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答案】10. B 11. B 12. A ‎ ‎13. (1)汉王辞让再三(多次推辞),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你们一定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于国事上来考虑吧。‎ ‎(2)“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哪一个多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B项,空言虚语,非所守也,意思是“徒有空名,不是我所要的”。守:守护、看重。‎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符”与“节”的表述说反了,应当是,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表述不准确原文是“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可见不是韩信的进攻使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而是因为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三让,多次谦让;便,合适;便国家,使国家便利,有利于国事。(2)大人,对人的尊称,您;以,认为;无赖,没有谋生的手段;治,经营;仲,二哥;力,勤快、努力;孰与,固定句式,和……相比,哪一个更……。‎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汉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在垓下与项羽决战。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在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于垓下大败楚军。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徒有空名,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五月,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加害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高祖打算长期定都落阳,齐人刘敬劝说,留侯张良也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乘车出发,到关中去建都。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建成了。高祖大会诸侯、群臣,在未央宫前殿摆设酒宴。高祖捧着玉制酒杯,起身向太上皇献酒祝寿,说:“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殿上群臣都呼喊万岁,大笑取乐。‎ 古代诗歌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用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 全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5. 诗歌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由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 “空”是诗眼,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要归隐田园的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错,本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诗眼”在古诗中既可指炼字巧妙的字眼,也可指概括诗歌情感的字眼或诗句。选出来后按照炼字题来解答。鉴赏感情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等的把握,还要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来考虑。题目是,诗歌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由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诗人也介借此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要归隐田园的感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 ‎(5)银烛吐青烟,____________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答案】 (1). (1)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2)谁家今夜扁舟子? (4). 何处相思明月楼? (5). (3)随意春芳歇, (6). 王孙自可留。 (7). (4)闲云潭影日悠悠 (8). (5)金樽对绮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扁”“歇”“樽”“绮筵”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两大战略工程的既定战略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将全面完成,完成目标之后我们的路该怎么走,恐怕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结合是人们 的一种设想。以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器为例,虽然只是一艘重量仅有8吨的月球探测器,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相比,除却生命支持系统几乎一模一样。以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积累为依托将嫦娥五号放大至45吨规模并加入生命支持系统,这就是一艘 的载人登月飞船。‎ 实际上,在载人登月论证之前科学家就已 。两年前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全套苏联载人登月舱及其技术资料,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结合我国已经实施的两次月面着陆工程经验,得出载人登月最优方案。‎ 按照当前的研究方向,未来我国载人登月工程可以摒弃阿波罗载人登月的人船合一模式, 选择人货分离发射方案。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 ),两大舱段在地球轨道集合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实施登月,这样一艘登月飞船规模将超过阿波罗时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顺理成章 不折不扣 深谋远虑 另辟蹊径 B. 理所当然 彻头彻尾 深谋远虑 另起炉灶 C. 顺理成章 彻头彻尾 未雨绸缪 另辟蹊径 D. 理所当然 不折不扣 未雨绸缪 另起炉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B.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C.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D.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负责发射更大规模月球舱段的是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 B. 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C. 而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 D. 月球舱段规模更大,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顺理成章,指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此处说完成前面的目标后,怎人们自然会想走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结合的路,应选“顺理成章”。‎ 不折不扣,指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彻头彻尾,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贬义词。此处说“这就是一艘什么样的载人登月飞船”,应选“不折不扣”。‎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此处说在载人登月论证之前科学家就已考虑得很长远了,应选“深谋远虑”。‎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或独立另作。此处说科学家没有采用以前的方式,而是选择人货分离发射方案,应选“另辟蹊径”。‎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不只是”“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根据语意,应把“不只是”改为“不是”,排除AC项;“目”与“为了”杂糅,去掉“为了”,排除B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根据上文“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以及下文“两大舱段在地球轨道集合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实施登月”,此处陈述对象应为“长征九号火箭”,格式应与“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一致。‎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市公安机关一则公告的部分文字,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本市公安机关警告广大市民:踏青活动要尽量避免进入市区沿江地段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果进入市区沿江地段踏青,要服从执勤民警的命令和引导,设若遇到突发情况,请赶紧向民警求助;另外,建议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慎重参加踏青活动,防止因人多出现伤亡。‎ ‎【答案】“警告”改为“敬告”或“提醒”,“命令” 改为“指挥”,“设若”改为“如果”, “赶紧”改为“及时”,“伤亡”改为“意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警告”“命令”不符合人物主体的身份;“设若”书面语色彩过浓,不易理解;“赶紧”过分口语化,显得不正规;“伤亡”犯忌讳,应该一种委婉的说法。‎ 四、名著阅读鉴赏 ‎21. 某章开头引用乡谚“强扭的瓜不甜”,此章描述的主人公是?( )‎ A. 田润叶与李向前 B. 杜丽丽与武惠良 C. 田润生与郝红梅 D. 孙兰花与王满银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逐项进行辨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内课外作品,并且多记忆。此题考查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的内容的掌握。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路遥所著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为田福堂的女儿,一名教师(后成为干部),喜欢贫民孙玉厚的大儿子孙少安,却为了自己二爸田福军的“政治命运“与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结婚,婚后对向前极其冷漠,并不已其同房,直到向前残疾才回到他身边,为向前生下一个男孩李乐。‎ ‎22. 双水村因哭咽河与哪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 )‎ A. 杏树河 B. 小南河 C. 东拉河 D. 子母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原著的内容。此题考查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相关知识的考查,学生根据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进行解答即可。双水村因哭咽河与东拉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五、写作 ‎2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宿构,不得套作。‎ ‎【答案】各有千秋 红叶如火,露珠是红叶胸膛的一痕热血;白莲似雪,露珠是白莲颊边的一点清泪。叶的红成就了露珠的热烈,莲的白成就了露珠的清灵。迥异的环境,成就了各有千秋的美。‎ 都说城市霓虹绚烂如仙境,可还记得良田美池的怡然自得?都说经典古籍含蓄内秀,可还念及现代著作的率性豪情?都说诗词成就盛于唐宋,可还忆起魏晋年代难忘的文人风骨? 火树银花,闪烁着科技的魅力,绽放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总是惊艳于这一刻的绚烂绮丽,常常伫足街头,在被霓虹照亮的夜色下,流连忘返。然而我却更爱那乡村夏夜里的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火光照不亮整个夜晚,却恰好照亮了慈母手中的线,心头的暖;昏黄的火光照不亮整个村庄,却恰好照亮了案前一卷书籍,心里一点宁静。城市的美景是光洁鲜亮的,是瞬息万变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而乡村的美,是质朴淳厚的,是静静流淌的,是让人濡湿,眼角的。‎ 古典的诗书,总是弥漫着朦胧的气韵。弦外之音隐于言内,景外之情寓于景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叫人迷茫中领略着独特的内敛与含蓄。但西方文学却是那样率性直接,那样豪迈不羁。如印象派的画作般,意识流文学简单而直接地宣泄着内心深处的思想碎片,虽凌乱却深刻;如毕加索的立体几何画作般,杰克·伦敦的呼唤充满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寥寥数笔,塑造出硬朗刚强的灵魂。中国文学之美,美在内秀,美在镌刻出纷繁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西方文学之美,美在外露,美在直抒胸中真实的思考。‎ 喜欢唐诗工整精致,喜欢宋词的婉转灵动,这是属于唐的繁盛,亦是属于宋的风流。然而真正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个被历史描摹得朦胧玄妙的魏晋年代。正如余秋雨所言,那个年代,那些被后人铭记的文人,他们的风骨远胜一朝的绚丽诗篇。我记得李白的豪放,却更感动于嵇康的傲骨;我记得杜甫的沉郁,也同样震撼于阮籍的“忧思独伤心”。盛世唐宋,美得刚强;伤心魏晋,美得超脱。‎ 美,各有千秋。不同的年代,迥异的环境,甚至是别样的心境,亦可铸就不同的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思考时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立意。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从露珠的角度,这说明环境、位置等对人的影响很大;从枫叶、荷花角度,说明好的环境、位置等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说明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借助了枫叶、 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说明借助外物,成就不同的自己;。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说明要保持自己的本色。第四种: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 没有冲突反作用,说明和谐能产生美。‎ ‎ ‎ 参考立意:‎ ‎1、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2、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3、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4、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 ‎5、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6、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7、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8、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9、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结构示例:题目是《美,各有千秋》。开头结合材料分析,亮出观点:迥异的环境,成就了各有千秋的美。第二段将城市的美与乡村的美进行比较,指出,城市的美景是光洁鲜亮的,是瞬息万变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而乡村的美,是质朴淳厚的,是静静流淌的,是让人濡湿,眼角的。第三段,将中西方文学之美进行比较,论证中国文学之美,美在内秀,美在镌刻出纷繁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西方文学之美,美在外露,美在直抒胸中真实的思考。第四段,将唐宋诗词之美与魏晋风骨进行比较,论证盛世唐宋,美得刚强;伤心魏晋,美得超脱。最后指出,美,各有千秋。不同的年代,迥异的环境,甚至是别样的心境,亦可铸就不同的美。‎ 参考素材:‎ ‎1、投射最美的色彩 深秋时节,一片枫叶上,有一颗露 珠正闪烁着火红的光芒,仿佛是染上 了枫叶那秋日最后的炽烈。‎ 盛夏的湖边,一朵荷花上,有一颗 露珠正闪现出泪滴般的晶莹,仿佛是 染上了出水芙蓉那亭亭玉立的秀美清新。‎ 于是人们慨叹,一颗露珠,竟也能千娇百媚。‎ 其实露珠本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 身处何方,然而它每身在一处,就会将 那里的色彩投射于身上,闪现光彩。于 是有了人们眼中的千变万化之态,露 珠从容地用外界千万种光彩,投射自己的美。‎ 人,何尝不是如此?许多时候人虽自诩万物之灵长,却也只能像露珠一 般,无助地听候命运的摆布,被人生的风浪卷到陌生的港湾。或许我们无法 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像露珠那样,用环境为自己增光添彩,投射出属于自 己的独一无二的美。 ’‎ 古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 人”,然而是否每个人都有身处太平盛 世的命运?诸子百家的时代,诸侯争 霸,烽烟四起;李清照的时代,国破家 亡,颠沛流离;鲁迅的时代,社会黑暗, 民生疾苦。他们都是乱离之人,然而他 们却没有为时代所弃,他们用时代、用 环境为自己的人生投射了最美的色 彩。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写下了辉煌 的一页;李清照细致入微的笔下流淌 出的去国怀乡之愁被一代代人吟诵不 已;鲁迅那匕首般尖刻的文字更是成 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在时代的背 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也留下了环境投射给他们的人生之美。‎ 当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声音在感叹时运不济、人生苦短时,可曾有人想到过那颗露珠的智慧?“时势造英雄”,然而这“时势”具体如何,却只能自己把握。是随着时代一起沉沦,抑或是用环境投射出自己的光彩,智者和庸人之分即在于此。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怎样的环境,然而我们总能根据环境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散发独特的光芒。‎ ‎2、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露珠。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时下,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时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卫,靓丽。然而其中有些人却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将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很难让人与他们美丽的外表联系起来。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关注而忽视内在的东西。‎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 有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羡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为他们有些众多的追求者以及喜爱者。因此这些年轻人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明星,受人追捧。然而他们只看到了明星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曾想过舞台之下,众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实的。‎ 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 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苹果落地的表象蕴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奥妙;台上的光辉,台下的汗水;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并非“天圆地方”……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这能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点睛】料作文的第一道“门槛”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 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材料的深刻内涵。 这一类型的材料作文像是谜语,题目是谜面,而内涵是谜底,审题是求解。 学生初读时坠入云端,不知方向,然待拨开云雾,如洞天石开,豁然开朗。‎ 拨开云雾需要三步骤 首先,找关键词和关键句。 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是作文立意的突破口, 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 其次,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哲理类材料属于含蓄型材料, 要从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须化虚为实。 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 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