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3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31张)

学案 17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确理解,规范作答 专题七 突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子曰: “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② 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 语段 ① 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__________ 之 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______ 之人交往。 答案 中行 ( 中道 ) 狂狷 2. 简要分析 “ 礼之用,和为贵 ”“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  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子曰: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 《论语》 7.6) ② 子曰: “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 《论语》 5.21) ③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 《论语》 15.40) ④ 师冕见,及阶,子曰: “ 阶也。 ” 及席,子曰: “ 席也。 ” 皆坐,子告之曰: “ 某在斯,某在斯。 ” 师冕出。子张问曰: “ 与师言之道与? ” 子曰: “ 然,固相师之道也。 ” ( 《论语》 15.42) 3. 请简要概括 “ 孔子相师 ” 一事所反映出的 “ 仁 ” 和 “ 礼 ” 的关系。 答案  “ 仁 ” 是 “ 礼 ” 的依据和基础, “ 礼 ” 是 “ 仁 ” 的外在表现形式。 答案 4. 上述四则材料中, “ 道 ” 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 志于道 ” 中的 “ 道 ” 指仁道、正道 ; ② “ 邦有道 ”“ 邦无道 ” 之 “ 道 ” ,指国家政治情况 ; ③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中的 “ 道 ” 指人的思想主张 ; ④ “ 与师言之道 ”“ 相师之道 ” 之 “ 道 ” ,指与人相处的规矩。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 ( 《吕氏春秋》 ) ②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 ( 《孟子》 ) 5. 材料 ① 中的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 _________ 的 思想。 答案 答案  《吕氏春秋》把农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农民的素质,保家卫国,是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看待农业的;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 6. 简述《吕氏春秋》和许行在农业思想上的差异。 重农抑商 回顾反思 1. 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对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与把握? 2. 答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应如何展开分析呢?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1. 要了解并储备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如孔子的 “ 仁政 ”“ 克己复礼 ” ,孟子的 “ 大丈夫人格 ” ,墨子的 “ 非攻兼爱 ” 等,它们是阅读与答题的根本基础。 2. 要读懂材料的文意,主要是抓住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 3. 用好 “ 综合 ”“ 抽象 ”“ 转化 ” 三种概括方法。 ① 综合。把多则材料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 。 ② 抽象。把原文中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 ③ 转化。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一般尽量用成语或术语表达。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庶矣哉! ” 冉有曰: “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 富之。 ” 曰: “ 既富矣,又何加焉? ” 曰: “ 教之。 ” ( 《论语 · 子路》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 《孟子 · 梁惠王上》 )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刑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 ( 《韩非子 · 六反》 ) 1. 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答案  庶民,富民,教民。 答案 2. 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  ①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 “ 制民之产 ” ,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 。 ② 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子曰: “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 《论语 · 雍也》 ) 子曰: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公西华曰: “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 《论语 · 述而》 ) 3. “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答案  坚韧,对 “ 圣 ”“ 仁 ” 理想的坚定。 答案 4. 孔子曾说 “ 我欲仁,斯仁至矣 ”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 “ 仁至 ” 的理解。 答案  (1) 要有实践 “ 仁 ” 的正确方法,即 “ 近取譬 ” ,首先是拿自己打比方,自己想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这样 “ 仁 ” 变得切实可行 。 ( 2) 要有实践 “ 仁 ” 的正确态度,即 “ 不厌倦 ” ,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 “ 仁 ” 。 答案 二 、 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分析与比较 1. 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分析、评价就容易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如: “ 简述以上材料内容的联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把握每一则材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2. 进行合理、到位的分析和评价。评析的结构通常为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先点明观点,再结合材料阐述理由,最后指出观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要有理有据。有多个理由的,要分点表述 。 3. 对比分析思想观点时,要仔细辨别,找出异同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同一学派的不同代表人物之间,他们的思想观点也会存在差异。如儒家的孟子主张 “ 性善论 ” ,荀子则主张 “ 性恶论 ” 。对比分析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发现其各自的特点。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庶矣哉! ” 冉有曰: “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 富之。 ” 曰: “ 既富矣,又何加焉? ” 曰: “ 教之。 ” ( 《论语》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 ) 5. 在孔子看来,作为地方长官管理一个地区,应该依次完成哪些任务? 答案  (1) 庶之,富之,教之。 (2) 先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然后带动百姓发家致富;再去设立学校教育百姓。 答案 6. 老子的执政观与孔子有何差异?请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老子与孔子的执政观予以评析。 答案  (1) 差异:孔子主张管理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逐步推行仁政;而老子则认为最好的管理是尽量不去骚扰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 (2) 评析:当前中国政府强调积极有为的政府引导,与孔子的执政观有相似之处,但在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等方面我们也借鉴了老子的理念。 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 《论语 · 宪问》 )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 子闻之,曰: “ 是礼也。 ” ( 《论语 · 八佾》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老子 · 修身》 ) 7. 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 答案 8. 第二、三则材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 “ 礼 ” 的要求。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 ( 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 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三、理解和辨析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的联系 首先,要简要概述有关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点,或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点等同于 “ 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 。概述时,先点明思想观点,再结合材料简要地加以说明。结合材料,可以采用寻词摘句的做法。 其次,要联系现实,辨析有关思想观点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辨析时,要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联系现实,不必长篇大论,只需点到即可;不可随意发挥,需要紧扣材料。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子贡曰: “ 夫子自道也。 ” ( 《论语 · 宪问》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 君子不忧不惧。 ” 曰: “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 子曰: “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 《论语 · 颜渊》 ) 9. 孔子告诉学生,不断地 ______ 可以 帮助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内省 10. 结合材料简析君子 “ 不忧 ” 或 “ 不惧 ” 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 示例一 ) 君子 “ 不忧 ” 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用一种仁义的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示例二 ) 君子 “ 不惧 ” 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 《论语 · 里仁》 ) 子曰: “ 乡原,德之贼也。 ” ( 《论语 · 阳货》 ) 子曰: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 《论语 · 雍也》 ) 11. 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 “ 中庸之道 ” 中 ______ _ ___ 的内涵。 ( 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 5 个字 ) 答案 讲究原则 12. 孔子为什么对 “ 乡原 ” 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 乡原 ” 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 “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 ” ,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原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原极为反感。联系现实略。 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