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3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 专题入门(三) 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感 ‎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应用体验]‎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 (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②[景、事] (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 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 情感 ‎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应用体验]‎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 (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 内 ‎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 ‎ (1)寓情于景,以 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容 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应用体验]‎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 (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应用体验]‎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 ‎②[景、事] (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对接教材:《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内容 ‎  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标志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情感 ‎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应用体验]‎ ‎[例6]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延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抓标志:即事。‎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景、事] (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 ‎(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 ‎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用体验]‎ ‎[例7]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②[景、事] (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 ‎(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   题型突破(一)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 ‎           高考 3大常考题型和 1个易失分点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部分主要从情感的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进行突破。‎ 一、掌握 3大常考题型 词句情感题 ‎[例1]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 ‎[解析] 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题方略]‎ 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典故情感题 ‎[例2]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解析] 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题方略]‎ ‎“3步走”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 整体情感题 ‎[例3] (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解析]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 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题方略]‎ ‎1.概括分析整体情感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涵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涵的感情,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涵的感情。‎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二、突破1个易失分点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出于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般呈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从4个角度破解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 ‎(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 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今年春日独游和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为一层,设想明年春色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时间①:今年“独游秦”,“公子南桥应尽兴”,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步骤二 情感②:‎ 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时间②:“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了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应用体验]‎ ‎2.(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题步骤示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做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步骤二 情感②:孤独,思念家乡。‎ 关键词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 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 崔 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 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描述对象①: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描述对象②: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了客居异乡的愁绪。‎ 同类意象①(首联):通过“无秋色”“江晴”“暮晖”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气候和天气,隐含作者客居异乡的愁绪。‎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 同类意象②(颔联和颈联):通过“蝉嘒嘒”“村小”“沙平”“僧独归”等意象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凄凉孤寂之情。‎ 步骤三 情感③: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同类意象③(尾联):写诗人“西北望”,“鹧鸪飞”指鹧鸪的叫声充满离愁别绪,声音凄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验收达标练 ‎           ‎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 杂 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皎皎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1)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②叠词运用。“冽冽”“皎皎”“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③化用诗句(典故)。“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生命流逝的感伤和有志不得施展的感慨。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中间四句写诗人因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有志不得施展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 萨 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请赏析其妙处。‎ 答: ‎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2)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 答: ‎ 参考答案:表达出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上片借景抒情,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归隐的意图;最后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巧妙地明确了作者的追求。‎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① ‎ 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唐]杜甫 郑公樗散②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 ①郑虔,唐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十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安史之乱”中,郑虔为叛军所俘,并被授予官职,他称病不上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洛阳收复后,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给郑虔定了“罪”,将其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诗。②樗(chū),树名,即臭椿。《庄子·人间世》中称樗为“散木”,“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樗散”是说郑虔不过是像樗一样的无用之材罢了,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 ‎(1)颔联中的“万里”与“百年”相对,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时空上形成对仗,这与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哪两句诗相似?‎ 答: ‎ 参考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 参考答案:①对挚友处境的深切同情;②对挚友无罪被“谴”的愤慨;③对挚友的不舍与未能送别挚友的遗憾;④与挚友在九泉之下相交的愿望。‎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麦积山天堂 ‎[唐]王仁裕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 ‎(1)本诗颔联、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麦积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群山小”“落日低”突出了麦积山的高耸,以“人少到”“鹤频栖”强调了麦积山的险峻难行。‎ ‎★(2)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对麦积山奇美壮丽之景的喜爱之情,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要建功立业、身后留名的豪情)。‎ ‎5.阅读下面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 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 下 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 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 ‎ 参考答案: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 答: ‎ 参考答案:(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