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2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技法1__如何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技巧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艺术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 精要点拨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主要修辞手法讲解部分见前面“仿写”内容)‎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 ‎ ‎ ‎ ‎ ‎ ‎ ‎ ‎【解析】 本题从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动静结合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 ‎ ‎ ‎ ‎ ‎ ‎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诗歌鉴赏] ‎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 ‎ ‎ ‎ ‎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诗歌鉴赏] ‎ 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闲敲棋子落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二)抒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诗歌鉴赏] ‎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三峡吟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可以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联并不密切。‎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江苏卷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 ‎ ‎ ‎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情感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 ‎ ‎ ‎ ‎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见考点2技法3)。‎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 ‎ ‎ ‎ ‎ ‎ ‎【解析】 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答案】 (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 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 ‎ ‎ ‎ ‎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漂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精要点拨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 ‎ ‎ ‎ ‎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词人的观点态度。‎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精要点拨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 ‎ ‎ ‎ ‎ ‎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 ‎ ‎ ‎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精要点拨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口诀歌 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 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 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 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