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3形象概括与分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形象概括与分析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 - 7 -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②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作了铺垫。 C.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解析:D A项,“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第①段引出描写对象“桥”,并未总领全篇,且本文的情感朴素、真挚,“雄壮”一词理解有误。B项,“为后文写桥隧工人作了铺垫”无中生有;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第⑤段,目的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处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⑤ - 7 - 段画线部分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桥所在地的美景,蓝天白云,动物悠闲,桥与人和大自然和谐统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再联系上文来看,这种美景恰是工人们在工作中注重保护动物,注意保护植被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这段文字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的环保意识。 答案: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②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④段、第⑤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⑥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答案: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2019·诸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与风有关 刘云芳 ①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柳树却摇晃得厉害,树骨头里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我们倾听不到的摇滚。有时候,我会看看不远处的钢厂烟囱,厂房的结构被一座小山隐去,只留下烟囱高耸着,将这喷云吐雾的行为嫁祸给那座山。天气晴好时,白色的烟雾笔直笔直的,没有一丝犹豫。风大的时候,烟雾先是低沉,到了远处,又忽然高升,像一条被按住脑袋的白蛇又猛得抬起头来。我总是想象着烟雾弯曲时大风的嘶吼。 ② - 7 - 小区里,几位刚收拾完花草的中年妇女在背风的地方吃饭,有人躺在一块破布上休息。她们围着红的蓝的头巾。风掀开其中的一角,让她们露出眉眼来。忽然,一块红头巾从谁的头顶掉下来,被风吹起,一直向前翻滚。几个人站起,从不同方向包抄,像在围追一只兔子。一场与风有关的恶作剧在上演。女人们奔跑着,用手拦,用脚挡。最终在河边,一棵矮树苗拦住了头巾。那女人在风里抖落红头巾上的土和碎树叶,其他的女人忽然笑得前仰后合。每天,隔着玻璃窗,看一群女人与风相处的细节,像是在看一部哑剧。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 ③那年十一岁,我要到山那边的村子里上学。那时学校没有宿舍,冬天又格外冷,下学之后,我们裹着身子往各自寄居的地方奔跑,在风阵里努力挤出一条路。有段时间,我寄居在一对老人家里。他们住在两孔土窑洞里。窗口很小,窗户用白纸糊了,只在低处镶了一块方玻璃。他们家有一扇会说话的门,我每晚归来,伸手一推,它便吱呀呀一阵叫,告诉主人,有人进来。温暖的气息忽然撞在脸上,两张慈祥的脸迎接着我。窑洞里总有烤红薯、烤馒头片这样的小食物从他们手里递过来。我睡在最左边,像一只蜷着身子的小猫。狂风来袭的深夜,我能听到窗外树枝被吹断的声音。风在撕裂,在安静的冬夜里不知道疯狂地撕碎了什么。而我总在那个温暖的居所里胡思乱想,酝酿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少年心事。我那时大约知道,未来会走得越来越远,许多美好只能在记忆里回放,却难以回头。 ④后来的许多年,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在规定好的日子归乡或者远行。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对风不那么在意的人。父母总是从千里之外的故乡打来电话,说,他们遇到一场罕见的大风,这时,便向我发起追问:你那里有没有刮起大风?好像他们让风捎了什么东西来。我会伸长脖子,向窗外看看,这也像一个收信人的样子。 ⑤我不太能通过风的声音辨别出什么,这完全不像我的二舅。二舅在失明之后,耳朵便开始长出透明的触角,哪怕再微小的声音也能吸引他的注意。他常年放牧一小群羊。几只白羊和几只黑羊,散落在小山坡上,像一局未下完的围棋。二舅远比羊更安静。他微微抬起下巴,嘴唇微张,他品饮风的味道,从那里边咀嚼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近处的风是那般安静,远处的山风却把松涛搅动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很快,整个山谷都安静起来。烈日灼灼,我“咔哧”咬下一口苹果。二舅却说了一声,“嘘!”我不知道他在辨别、迎接怎样一个声音,只好去远处独自采摘花朵。 ⑥ - 7 - 那天,我刚采好一大束花,便看到采买苹果的男人跟姥爷道别。他刚要坐上那辆驴车,就听见二舅喊,别走!那人以为二舅是在挽留他。对着姥爷笑了一下,便去拿鞭子。这时,却听到二舅又喊,等等,先别走。他便没再动。那是什么声音?在烈日之下,山谷里忽然涌来了一股凉气。接着,我们听到巨大的咆哮声。姥爷急匆匆跑到高处,站在二舅身后。我们看到一股高大的山洪从上游汹涌而来,它们冲撞着崖壁,携带着上游人们忘了或者没来得及收拾好的农具、蔬果和一些生活用品。那声音被河谷放大了,听起来让人恐怖。采买苹果的人没见过这阵势,早已经吓得两腿发软。 ⑦有时风把河流的湿气吹到山上,吹到我们脸上,吹到羊毛里。二舅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指甲帮我把花径上扎人的部分刮得圆润,又将它们编成花环,默默戴在我的头顶。 ⑧相对于二舅听风的习惯,大舅更喜欢倾听人的声音。他常年穿梭于林间,去四面八方的村庄里跟人喝酒、聊天、交朋友,是条豪爽的汉子。后来他中风了,从此,一有人来,他就会哭上一场。他看见大山会哭,看见苹果树开花会哭,看见苹果树结果也会哭……如果说二舅是听风者,那大舅就像是造雨者——泪水凝成的雨把他的命运全部淋湿了。我的两个舅舅早早就去世了。姥爷表面上镇定自若,时常看着自己那两只粗糙的大手发呆。但“儿子”两个字却成为灌进他骨头里的长风,一旦提起,便让他瑟瑟发抖。 ⑨许多年后,我回到那座山上,一口唯一的井干枯了,像一只流干泪水的眼睛,里边所有东西都被风干,而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站在那里,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 ⑩而现在,我天天看风向,看风级,不过是想为幼小的孩子挑选一个最佳的出行时间。等着天气和暖,无风的时候,我们就能一起站在阳光之下,让暖风给我们雕刻一个温柔的样子。那时,我母亲也会打来电话吧,她一定会问,你那里的天气好不好啊,风大不大。就像那些好天气都是她那里的大风吹过来的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第三期,有删改) ★4.根据第⑤到⑦段,简要概括二舅的形象特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第⑤段中,“他微微抬起下巴,嘴唇微张,他品饮风的味道,从那里边咀嚼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二舅眼睛失明后,耳朵却很灵,他安静从容,能坦然承受命运的安排。第⑥段,“等等,先别走。”二舅能听到远处山洪暴发的声音,他理解自然语言,充满生活智慧。第⑦段,“二舅一句话也不说”“ - 7 - 用指甲帮我把花径上扎人的部分刮得圆润,又将它们编成花环,默默戴在我的头顶”,二舅细心体贴,善良有爱。 答案:①安静从容,坦然承受命运的安排;②理解自然语言,充满生活智慧;③细心体贴,善良有爱。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考虑,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①“像一只流干泪水的眼睛”“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运用比喻,枯井如眼,“我”如罐子,往事如风,形象刻画了山村不在、世事沧桑的变迁过程,表达对故乡人事的缱绻痛惜之情和始终如一的乡野情怀。②“枯井”是眼前实景,“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这里是回想,是虚写,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我”定格在井前,山村荒废的现实与记忆中的人事交叠出现,表达出沧海桑田、人事不再的留恋与感伤。③以“一口唯一的井”“一个储藏风”的罐子串连“里边所有东西”“许多年”的人与事,这里运用了对照衬托的手法,表达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答案:①采用特写手法(虚实结合)。“我”定格在井前,山村荒废的现实与记忆中的人事交叠出现,表达出沧海桑田、人事不再的留恋与感伤;②对照衬托。以“一口唯一的井”“一个储藏风”的罐子串连“里边所有东西”“许多年”的人与事,两者形成小大的鲜明对比,表达了挥之不去的乡愁;③运用比喻,枯井如眼,“我”如罐子,往事如风,形象刻画了山村不在、世事沧桑的变迁过程,表达对故乡人事的缱绻痛惜之情和始终如一的乡野情怀;④结构上收束上文的回忆,将时空镜头切换到现实。 6.简要阐述“风”在文中的作用。 - 7 -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意象作用的能力。如果文章中引入特别重要的景物,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文章题为“与风有关”,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风”又多次在文中出现。“风”这一特定的意象,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从结构上看,文中的“风”将自然与人生的风,风与异乡女人、寄居的老人和二舅、大舅等人的故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同时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可见,“风”在文中起着线索的作用。(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作者借助风,无论是描写寄居老人、二舅还是姥爷、异乡女子,都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风”有效地烘托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3)从突出与深化主题上看,风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变迁的世事和温暖的亲情牵挂。“风”的隐喻和象征作用使主题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①线索作用。文中的“风”将自然与人生的风,风与异乡女人、寄居的老人和二舅、大舅等人的故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同时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②借助风塑造人物形象。借助风,无论是慈祥温暖的寄居老人、充满智慧的二舅还是苦命的姥爷、闲中作乐的异乡女子,都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隐喻和象征作用。风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变迁的世事和温暖的亲情牵挂。 7.联系全文,探究作者寄寓在风里的情感态度。 解析:探究情感和意蕴离不开对文章主题的分析,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探究意蕴和情感就立足于文章的主题,应该从作者背景、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作者借助“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乡村及亲人们的多种复杂的情感,应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条概括。 答案:①对乡村衰落和纯朴乡情逝去的留恋与伤感;②对代代传承的亲情的颂扬;③对命运拨弄下亲人遭际的伤感与审视;④对漂泊异乡的人们的理解与关切;⑤对现代文明中人们之间的疏离的隐忧 -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