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14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清水湾 阎连科 ①世界是相异相悖的。 ②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都城嘛,也许是应该的。云南那,那么巨大的湖,竟就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 ③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炊烟。原来在山上——原来香港是岛也是山;原来世上的岛屿都是山;原来世上所有的岛山都是被海裂从地下挤压出来的肿岩而被时间拂抚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原来香港也是这样儿。而落寞在西贡山上的清水湾,现在却还持重禀赋,无瑕玉守成这样儿。在一片岛山云雾里,匿藏了香港固有村屋中的“丁户房”和山脉间的筋道与人烟。那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丑;无所谓现代、传统和落伍,它就那么方方正正,半高不高,千篇一律地守着它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九龙、港岛那里的繁闹是在它的窗眼下面开始的。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也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如同一位百岁老人,整齐地收藏在她的杂物箱中的旧发卡和废锅勺。时间于它就像无始无终的海,记忆于它就是海里的点点岛屿和礁石。时间比记忆长到无法说,一如大海比起岛屿大到无法说。可是那又怎样呢?虽然你生了我,而我依着你的嘱托,默默地守着和活着,持之以恒地记忆着,当你需要人类的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不是还要到我的百宝箱中去翻找、取用和挪拿吗? ④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 ⑤当记忆丰满、久远到如同一座岛屿上四季不衰的翠青时,我就长生了,如同海水、山脉、时间、星辰、云流和土地。清水湾就是这么去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这么守在繁闹香港西贡边远的山皱里,如被时间设置在荒芜间的路标和岁月中桩钉不锈的钉子。取名清水湾,并不依着一条四季不息的河,也不取悦于一首诗或一篇文,而是那么散散撒撒,坐落下来的一处处的村屋,一丁户又一丁户的老房。大家都一概儿环湾赋形,依光走向,面对着阔大云连、无边无际,又水碧云澈的海——原来村村户户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原来清水湾间的村屋丁户们,竟都坐落在一湾碧澈的海边和山间的林木里。因为这样它才叫了清水湾。一湾儿海水和海水中错落有致的一个又一个的岛,都是时间的永存和常翻常新、永远翻掀不尽的老挂历。有海不说海,如同北京和云南,是湖不说湖。但它把自己拥有的大海谦为一湾时,却没有滇池那种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北京的北海、中南海那样称谓的狂傲和虚浮心。“湾”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清”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而“水”,就是常人、常心,那与谁都是一样的普罗大众了。 ⑥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 ⑦从前年到了这儿后,朋友和同仁就使我心遂所愿地每年都到这儿来,如朝圣的人每年都到西藏去,都到耶路撒冷的圣山与圣墙的下面。然后呢,清水湾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了。如同一个农人终于认定深山中的一棵枯枝老树,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神树。(选自2017年6月21日《扬子晚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开头,既统领了全文,又引出北京把湖称为海、云南把湖称为池,再引出清水湾这个叙述对象。 B.清水湾坐落在一片岛山云雾里,虽然落寞,但仍保留着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 C.作者介绍清水湾取名时,将其与北海、中南海、滇池比较,突出它没有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狂傲和虚浮心的特点。 D.结尾写作者自从到香港后就年年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清水湾,体现了清水湾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2.文章第③④⑤段在叙述清水湾时,多次变化了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请结合全文探究“清水湾”的深厚意蕴。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在零下二十一度的山地艰难前行,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令他思维顿悟,他因脱离尘世而清醒、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山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5.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 6.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叫作“当牛做马”。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牛一般不会累死,如果它实在不能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牛。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从未有“懒马”之说。它是宁愿累死,也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面对这些朴素的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不脱鞭子和故乡。”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山深处时,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得过那么深的沟壑?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了一些马帮驮运材料。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这个故事令人伤心。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虽然,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 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自在。树林漏出的夕晖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有些马儿身上的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的。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桔红灯光的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一条条山路,也隐进了夜色之中。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用语不多,突出了矿区山间山石多、尘土重且暗淡无光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暗淡的心境,同时也为了反衬见到马帮的兴奋心情。 B.作者将负重的马描绘成行进的石头,比作山里淳朴的孩子,这都表明,作者对马的隐忍负重持褒扬赞美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单一不变,贯穿始终。 C.运料的老乡分析马的行情,分析马干活的成本和利润,这都表明马帮运货的功利色彩,也预示着这些马的工作虽然让人敬重,但最终难以避免悲剧性的结局。 D.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诗句,突出马坚韧不屈的崇高形象,这样写使行文典雅、更有意蕴,自然引出作者的推断联想。 8.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对文章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答: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线索布局谋篇的? 答: 答案精析 1.A [“统领了全文”分析错误,从文中的内容来看,后面重点是放到了对清水湾的叙述上,因此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第③段先用第三人称的“它”,然后转为第一人称的“我”;第④段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我”;第⑤段先用第一人称的“我”,然后用第三人称的“它”。用第三人称的“它”来叙述清水湾的现状与历史,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客观地展现了清水湾,说服力强。而用第一人称的“我”,抒发出对清水湾的情感,亲切自然。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更好地叙述、描写与抒情,使行文更加活泼,产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 3.(1)清水湾是香港历史的记忆与文化,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它守候着自己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2)清水湾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是常人、常心。(3)清水湾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是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朝拜的圣地。 4.D [A项“艰难前行”与原文不符。B项“脱离尘世”于文无据。C项“卒章显志”错,文章最后一段并没有点明主旨。] 5.表现手法: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草树木在夏季尽情绽放,到了秋季萧条枯败的景象;②运用对比手法,用花草树木夏季旺盛的生命力和秋季的毫无生机形成对比。 作用:由物及人,引发了下文关于人不同的青春状态的议论。 6.(示例一)赞同。①“热”会让人心情浮躁,内心膨胀,行事具有破坏性,不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②遇事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③唯有冷静下来才能理智看待问题,想出良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示例二)不赞同。①遇事是否要先冷静下来不能一概而论。②冷静有时会拖延时间,让人错失良机;有时会想得太多,畏首畏尾,不敢行动。③“热”是热情,是激情,“热”更容易拉近人的距离,更容易体现人的真性情,“热”会让人做事更有主动性,更勇敢无畏。 7.B [“作者对马的隐忍负重持褒扬赞美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单一不变,贯穿始终”不当,作者对此的态度是矛盾的,后文多有同情怜悯之情。] 8.运用比喻,描绘出傍晚山区朦胧幽静的景致,结尾巧妙,引人遐思。以“我不知道”起笔,联想马休憩进食的情景,含蓄表达了对其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不能奔跑驰骋的惋惜之情。 9.(1)线索:“我”对马的所思所感。(2)正面描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马负重前行的情景;回顾往事,分析马帮成本,说明马贡献巨大;进行联想,与北方纵横驰骋的马,与偷懒的牛形成对比,强调马任劳任怨、忠诚勤恳;穿插马累死在工地上的故事,突出其圣洁高尚;描摹意境,表现马劳作返程时的轻松惬意,展示出马和主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