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江苏专用)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技法1__如何欣赏“炼字”艺术 一、熟知“炼字”类型 ‎(一)赏实词 ‎1.聚焦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 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诗歌鉴赏] ‎ 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亡,诗歌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首联描写了春残飞红、夜雨初晴的景象,再加上他乡为客,于是作者忆起阔别已久的帝京长安。“忆咸京”三字领起下面的三联。颔联,抒写对帝京美好春光的回忆,因为作者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所以即使是残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决不做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表现了作者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精要点拨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聚焦形容词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 ‎ ‎ ‎ ‎ ‎ ‎ ‎ ‎【解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比较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阵云,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一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精要点拨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追“彩”逐“色”:色彩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 ‎ ‎ ‎ ‎ ‎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诗歌鉴赏] ‎ 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了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 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精要点拨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听听“叠词”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 ‎ ‎ ‎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诗歌鉴赏] ‎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这首诗很能代表他的风格。诗写寒岩高山深壑中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总结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显著特点,而且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名词,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合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精要点拨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掂掂“数量”之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 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 ‎ ‎ ‎ ‎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赞成“千里”或者“十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 ‎(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 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仅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精要点拨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二)赏虚词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 ‎ ‎ ‎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便不可自已地瞬间变化。‎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违反题面。其实,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 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多年,按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春日而凝妆登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时令季节相应),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幽怨蓄势。‎ 第三句的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这也就是所谓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精要点拨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赏析词语“四看”‎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掌握答题要点和步骤 ‎7.(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题中的“过”‎ 字有统领全诗的作用。回答此题,要考虑哪些景物是如何具体体现经过、路过之意的。前三联通过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答案】 “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的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诗歌鉴赏] ‎ 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飘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精要点拨 答题要点与步骤 常见步骤:①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②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③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④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变式步骤:可依据所给字词的特点,省去①③步骤,保留②④步骤。‎ 如是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诗歌 多重意识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 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二、如何赏析“诗眼”(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例如2008年全国Ⅱ卷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 ‎(1)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2)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3)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导学号:54012100】‎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 ‎ ‎ ‎ ‎ ‎ ‎【解析】 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乌孙归去不称王”表明民族关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族可以和睦共处。“静”字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追求。‎ ‎【答案】 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诗歌鉴赏] ‎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做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起,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用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 ‎ ‎ ‎ ‎ ‎ ‎【答案】 是。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为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烽火连天,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诗歌鉴赏] ‎ 这首诗写诗人在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引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 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写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确,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 技法2__找准角度,欣赏“炼句”艺术 ‎   ‎ 古人说,炼字不如炼句。赏析之要,赏句为妙。故高考设有句子赏析题。其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句(联)”。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 (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 ‎ ‎ ‎ ‎ ‎ ‎ ‎ ‎【解析】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 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 ‎ 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大意如下:‎ 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精要点拨 对这种题型,一要注意赏析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 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二要注意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技法3__如何欣赏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风格。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诗歌鉴赏] ‎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语出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 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范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范廓之的美好祝福。‎ 精要点拨 语言风格题在高考中并不多见。答此题要掌握以下步骤:‎ ‎①明风格(特点):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特点)。‎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词语、句子具体分析这种风格(特点)。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③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