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9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同文,有自传。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褐沂水主簿,徙知太和县。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每岁时必与狱囚约,遣归祀其先,皆如期而还。迁光禄承,坐鞠狱陈州失实,免官。久之,复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承,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 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上颇嘉之。三年,擢枢密直学士,上作诗宠之。居无何,出知杭州,胡则时领发运,尝居杭州,肆纵不检,厚结李溥,纶素恶之。通判吴耀卿,则之党也,伺纶动静,密以报则。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捃摭纶过,徙知扬州、惟扬亦溥、则巡内,持之益急,求改僻郡,徙徐州。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卒,年六十八。‎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与交游故旧,以信义著称。士子谒见者,必询其所业,访其志尚,随才诱诲之。尝云:“归老后,得十年在乡闾讲习,亦可以恢道济世。”乐于荐士,每一奏十数人,皆当时知名士。晚节为权幸所排,遂不复振。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既没,家无余赀。‎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 B.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 C.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 D.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 解析:选C “笃于……”意思是“笃志于……”,不能将这两字拆开,所以排除A项,“喜言民政颇近迂阔”的意思是“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是两个分句,所以排除B项,“讣闻哀恸/不食者数日”句意不通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担任官职。‎ B.“迁”指调动官职,古代车位、官位以右为尊,“左迁”指贬官降职,“右迁”指升官。‎ C.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合称“贡举”。‎ D.“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其说法各异。‎ 解析:选B “古代车位、官位以右为尊”错,官位以右为尊或以左为尊,历代各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纶深谙孝悌之义,父亲去世,千里徒步奔丧,兄长去世,数日不食。为人讲信义,对于前来拜访的士子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 B.戚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永嘉知州时,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任青州知州时,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 C.戚纶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打击,一再调任,从此不再锐意进取。后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任太常少卿,回到家乡南京。‎ D.戚纶一生担任过许多官职,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君王的褒奖,他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关爱百姓,任职期间,从未犯过错误。‎ 解析:选D “从未犯过错误”错,戚纶担任光禄承时,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被免除官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捃摭纶过,徙知扬州。‎ 译文:  ‎ ‎ ‎ ‎ (2)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既没,家无余赀。‎ 译文:  ‎ ‎ ‎ 答案:(1)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关键词:“当涂者”,当权者;“昵”,亲近;因,于是;捃摭,收集)‎ ‎(2)(戚纶)善于教导子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关键词:“清显”,地位显赫;“没”,死;“赀”,财物)‎ ‎[参考译文]‎ ‎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亲戚同文,写有自传。太平兴国八年(983)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沂水主簿,调任太和县知县。长江以南百姓性情险恶强悍,经常发生诉讼官司,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百姓,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每年按时与监狱囚犯约定,派遣他们回家祭祀先祖,囚犯都按期返回。升任光禄承,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被免除官职。后来,又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又担任光禄寺承,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 景德二年(1005),起用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戚纶上奏所说选择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真宗对此很赞赏。大中祥符三年(1010),升任枢密直学士,真宗作诗对他表示宠爱。不久,担任杭州知州,胡则这时担任发运使,曾留居杭州,放纵妄为不检点,与李溥交情深厚,戚纶对他向来讨厌。通判吴耀卿,是胡则的党羽,暗中窥探戚纶的一举一动,将情况报告给胡则。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因为扬州也在李溥、胡则的势力之内,控制更加严厉,戚纶请求调任偏僻郡县,结果调往徐州。八年(1015),又任青州知州。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天禧四年(1020)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改任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1021),死,终年六十八岁。‎ 戚纶笃志于古学,善谈名理,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戚同文在随州去世,戚纶步行千余里奔丧。与其兄戚维感情深厚,戚维死,戚纶听到告丧,十分悲痛以致数日不吃任何东西。在与朋友和亲友的交往中,以信义著称。对于前来拜见的儒士,就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曾经说:“告老还乡后,用十年时间在乡闾讲习,也可以恢复古道救济世人。”乐于推荐士人,每次上奏推荐十几个人,都是当时知名人士。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从此不再锐意进取。戚纶善于教导子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 ‎“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帝曰:“然。”事遂解。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    客:客居。‎ B.子才累疏辞归 累:疲惫。‎ C.上意不可夺 夺:改变。‎ D.故事,近臣自外召者 故事:按照旧例。‎ 解析:选B “累”译为“多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解析:选C “扫除之职固当”作“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选项错误。“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选项错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解析:选B B项,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译文:  ‎ ‎ ‎ ‎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译文:  ‎ ‎ ‎ 答案:(1)于是(皇帝)亲自写信给他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关键点:“赐御笔”“是命”“起”)‎ ‎(2)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关键点:“迕”“窜流”“放还”)‎ ‎[参考译文]‎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幸免。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当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写了一篇记说:“李白被贬斥,实在是因为高力士激怒杨贵妃,来报复李白让他脱靴之仇。高力士当时位尊倨傲,怎么会甘心以奴仆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气势压人,而是认为担负清除奸佞的职责本该这样,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驱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声势益发嚣张,宦官猖獗之势就从这里开始。之后高力士分权率领禁兵,在宫廷中厮杀,虽是天子也不能使唤指挥他了。”又描摹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样子,为李白写赞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将碑文拓本给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着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诉,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谋划,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诬陷弹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馈赠客人的花费,降官两级,仍不罢休。皇上怀疑这件事,暗中写信询问安吉太守吴子明,吴子明上奏说:“我曾经到过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们都知道他清廉贫穷,陛下不要听信谗言。”皇帝对经筵官说:“牟子才的事情,吴子明却说没有,为什么?”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戴庆炣说:‎ ‎“我记得牟子才曾经退还吴子明的哥哥吴子聪的任命。”皇帝曰:“对。”事情于是了结。有公论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论于不顾。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于是(皇帝)亲自写信给他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学士、知制诰,牟子才极力推辞不接受任命,一再请求离去。进官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四级官,给他两位后裔授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